2019歌頌建國70周年征文_我和我的祖國征文范文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手拉手,心連心,祖國兒女齊盡力。立報國之志,增建國之才,踐愛國之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19歌頌建國70周年征文_我和我的祖國征文范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范文(篇一)
電話之“變”與“便”
每過兩三天,我總要和住在城里不習慣、執(zhí)意要住在鄉(xiāng)下老家的母親用手機視頻一次。雖然我們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親說起話來,我就像在她的身邊一樣。放在幾十年前,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時候,父親是村(那時叫大隊)干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為了聯(lián)絡方便,村里的手搖電話機就放在了我家。那時沒有電視,雖說有廣播,可大山里信號不好,一下雨線路就壞,有時一壞就是幾個月,就算好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報紙幾乎沒有,偶爾送些報紙來,新聞早已變成了舊聞。所以,聽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聲音”的惟一渠道就是這部電話機了,只要它一響,就一定是有相當重要的方針政策要學習傳達。一旦接到這樣的重要通知,村里的電話員就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隊和其他村干部手里。要是村里有重要或緊急的事情向公社匯報,也要用電話。改革開放、農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里都是通過電話得到的消息。
當時,這部電話機用的是兩節(jié)硫酸電池,電池用久了,打電話時就要狠狠地用勁兒搖,然后必須拖著很長的“喂”音,對方才聽得見。盡管這樣,村里的小伙伴也十分羨慕我。有人接、打電話時,小伙伴們就會趴在我家的窗戶上看。有時父親不在家,我也會把小伙伴們帶到家里來,讓他們圍著電話機看,特別有優(yōu)越感。
那時公社有個電影放映隊,每過一兩個月,村里就能輪到放一次電影,這時,放映隊就會通過電話通知。所以,村里的小孩子們特別希望能經(jīng)常接到這樣的電話,只要電話機一響,他們就會問是不是放映隊打來的。
后來,我離開了村子去外地上學。村里有了辦公的地方后,那部電話機就搬走了。聽說,它繼續(xù)“服役”了很長時間,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有了撥號電話后,才完成光榮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加工作后來到城里,再沒見過這種電話機。單位里用的都是撥號、數(shù)字按鍵電話機。但這只有單位的辦公室里才有,除了領導外,幾乎沒有人可以自己獨占一部。那時就算有錢,也不是想安電話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電話后,電話就不再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如果經(jīng)濟條件允許,也可以托人裝電話,要**元左右。但大家都感覺這錢花得值,因為有了電話,印名片時就可以印上,給別人名片時,還特意交代:“那上面有我家電話號碼?!边@不僅是一種優(yōu)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電話的飛躍發(fā)展應該是BP機(傳呼機)、“大哥大”出現(xiàn)之后。BP機出現(xiàn)后,電話就漸漸成了一種大眾消費品。很多人買了BP機后,還會專門配個小皮套,將其小心翼翼地裝進皮套掛在腰間,偶爾聽到電子提示音,還要急匆匆地到處找公用電話回復。我那時也買了一個BP機掛在腰間,只不過設置了振動提示。有一次開會,正在聚精會神地聽領導講話,突然腰間振動起來,嚇了我一跳,以為是小老鼠或爬蟲之類的東西鉆進了腰間。晚上和妻子說起這事,她說:“那你就別掛了,等條件好點兒買個‘大哥大’吧,反正傳呼機也不能接打電話?!彪m然BP機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覺,它的出現(xiàn)是電話普及化、大眾化時代到來的標志。
“大哥大”在當時可是有錢和有身份的象征。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帶到街上,不僅不嫌棄它的笨重,還專門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話大戲”。隨著這些“通話大戲”的增多,手機的知識也在很短的時間內普及了,并將模糊的概念和實物實現(xiàn)了無縫對接,大大縮短了現(xiàn)代電話的宣傳周期,也為電子產(chǎn)品商節(jié)省了大量的廣告費用。隨著“大哥大”的笨重、價格高等缺點的顯現(xiàn),它像傳呼機一樣,逐漸被一些功率小、輕質美觀的手機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電話功能,多得已經(jīng)無法用詞語來概括了。過去的電話僅僅有傳遞聲音的單一功能,如今的電話又增加了購物、看書、炒股、看電影、看電視、看視頻等各種以前難以想像的功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電話變遷的過程,也是我們的偉大祖國科技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備感自豪和榮幸!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范文(篇二)
農機時間
我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是一個普普通通農民家庭的孩子。那時農村還是大集體生產(chǎn)隊,村民們參加生產(chǎn)隊的集體勞動,掙工分養(yǎng)家糊口。我的家鄉(xiāng)雖然自然條件比較好,農田有黃河水灌溉,但由于農村勞動生產(chǎn)力水平低,農活主要靠人畜力勞作,農業(yè)生產(chǎn)效率低,農民的生活比較貧窮。春耕季節(jié),大田里到處是干活的農民,幾匹騾子,一排挨著一排駕著翻犁耕地,不遠處傳來陣陣“駕、嗷嗷”和鞭子“啪啪”的響聲;耕過地后便是“二牛抬杠”耱地環(huán)節(jié),人站在耱上,一手拉著左右導向繩,一手拿著鞭子,吆喝聲、牛叫聲,響徹田間。
等到麥子、玉米出苗后,夏季的田間管理,男女老少齊上陣,個個揮動鋤頭耕耘鋤草。小麥成熟了,農民揮舞起鐮刀,收割小麥。到了秋天玉米成熟后,農民又鉆進玉米地里掰玉米果穗,還要用鐮刀將玉米秸稈割倒,之后用架子車拉到大田外面。這樣一年又一年地里的農活,幾乎都是靠農民辛勤的勞動,沒有農業(yè)機械。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上學后,我的夢想是要改變農村傳統(tǒng)的“二牛抬杠”耕作模式,實現(xiàn)農業(yè)機械化。轉眼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已經(jīng)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小組沒有分到牲口的農戶,幾家聯(lián)合起來購買工字牌—12型手扶拖拉機和天水—15型小四輪拖拉機配套單鏵犁。開始嘗試用農業(yè)機械耕地,不再用尖頭犁或翻犁耕地了。
為了能實現(xiàn)夢想,我初中畢業(yè)就考入甘肅農業(yè)機械化學校,畢業(yè)后到定西市安定區(qū)工作。去報到時,走的全是土路,公共汽車是小型面包車,沒有像現(xiàn)在農民乘坐40多人那么大的班車,汽車站到單位步行半個多小時。那時候區(qū)政府給單位分配機修梯田任務,全區(qū)只有1臺東方紅75鏈軌拖拉機,在半山腰冒著股股黑煙“突突”地工作著,其余單位用鐵鍬、架子車、人拉推搡賣力地干著。我被分配到農機局下屬農機推廣站工作,辦公用房是上世紀60年代知識青年點遺留下來的房子,都破爛不堪。推廣站有1臺農業(yè)機械鐵牛55拖拉機,主要承擔全區(qū)的農機化推廣演示任務和拉運工作。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農業(yè)機械化“飛躍”發(fā)展。在國家農業(yè)億元無息貸款支持帶動下,安定區(qū)農機推廣站開始,從中國一拖引進了一批先進的大型農業(yè)機械,主要以東方紅802鏈軌拖拉機配套lSQ—340型深松機和22.1kW東方紅拖拉機配套馬鈴薯種植以及收獲輔助作業(yè)機具等。在全區(qū)19個鄉(xiāng)鎮(zhèn)推廣全方位機械深松和馬鈴薯種植等技術,引進的機具,適合于帶液壓裝置的拖拉機三點懸掛相連接,能一次完成開溝、起壟、播種、覆土等工序。記得在推廣新機具、新技術階段,農民對機械化播種還處于半接受半封閉狀態(tài)。在一次機播馬鈴薯演示會上,農民好奇地圍到地邊觀看,邊看邊說“拖拉機的橡膠輪把地壓實了,洋芋播種又那么深,苗子能出來嗎……”等話語。我聽后耐心地給農民講解機械深松后的地塊種植馬鈴薯的好處,還有機播原理以及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技術規(guī)范等操作知識,直到農民聽懂為止。
經(jīng)過十幾年的試驗、示范該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民才開始接受這一新技術、新機具。由半機械化逐漸演變成全程機械化,隨著全程機械化種植作業(yè)面積的不斷擴大,機播、機收不僅提高了農業(yè)機械化作業(yè)水平,也增加了農民的經(jīng)濟收入,還把土蛋蛋變成了金蛋蛋?,F(xiàn)在農民種地不再延續(xù)“二牛抬杠”耕地,人工點播種植的方式,而是家家戶戶都有18kW以上的拖拉機配套種植和收獲輔助機具。在“陽光工程”項目的帶動下,農機手也通過參加業(yè)務培訓,駕駛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農民感慨地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很多傳統(tǒng)農具耕作方式逐漸被全程機械化作業(yè)代替了,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也推進了優(yōu)質高效的農業(yè)生產(chǎn),真正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種地和勞務輸出兩不誤,而且產(chǎn)出的馬鈴薯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極淺、品質優(yōu)良,也讓種植戶收入增加翻番。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那種破舊危房不見了,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嶄新、整齊的二層小洋樓,家具也是高檔的,各種家電樣樣齊全,還能在自家上網(wǎng)了解國家大事以及搞電商、微商,把農產(chǎn)品推銷出去。
**年,我有幸參加了中國國際農業(yè)機械博覽會,在展會上看到了很多先進的農業(yè)機械,有“果蔬菜機械”“根莖類作物機械”等,像以前那種鏈軌式拖拉機都沒有了,被輪式110.3kW以上的大拖拉機代替,還有中國一拖獨立研發(fā)生產(chǎn)的東方紅LX904型第二代無人駕駛拖拉機,將“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慣向定位導航+激光雷達+相機”的高精度、多源組合導航技術應用于農機產(chǎn)品,拖拉機的性能也越來越先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親身經(jīng)歷了農業(yè)機械化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強大,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主要糧食作物已經(jīng)實現(xiàn)全程機械化,農民也過上了幸福美滿、和諧的日子,還有國家這么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正在實施。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歷史或將會迎來又一個嶄新的“農機時間”,為農業(yè)機械化轉型升級發(fā)展奠定了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闊步新時代,農機化也將會向縱深發(fā)展,為鄉(xiāng)村振興大業(yè)添磚加瓦。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范文(篇三)
人生的四堂課
教育者應先受教育。我對這句話深有感悟。我研究生畢業(yè)后到北京聯(lián)合大學工作,典型的“從校門到校門”,除了在學業(yè)方面有一定積累之外,也就再沒其他能夠吸引學生的了。高校是立德樹人和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在育人工作中我能發(fā)揮什么作用,能發(fā)揮多大作用?起初自己心里是有疑問的。好在學校以敞開廣博的胸襟接納了我,如同歡迎任何一個新生。
參加工作這些年來,我由衷體會到自己一直在接受再教育,不知不覺間,已然完成了由一名大學畢業(yè)生向教育工作者的轉變。同時,也親身感受到了在時代發(fā)展中那些勤勤懇懇干事業(yè)的奉獻者的熱情和付出。
**年,我是一名學校輔導員。那時候大一新生在廊坊分校上課,辦學條件挺艱苦,教室是租的,宿舍也是租的,沒有食堂,老師和學生都在大學城里的小吃街解決吃飯問題,年長的老師自己買了菜回宿舍用電磁爐煮面吃。輔導員從出早操跟到晚自習,夜間還要輪流在學生宿舍值班。
學生一入學就軍訓,剛入學的孩子不怎么會照顧自己,有的孩子怕累蹭病假條,也有孩子不怕累站軍姿站到暈倒,各種情況都需要輔導員妥善應對。那時我研究生剛畢業(yè),跟學生們待在一起也很自在充實,這種伙伴式的工作方式很快在班級里建立起牢固的師生管理聯(lián)盟,學生睡懶覺逃早操玩游戲不上自習的逐漸沒有了。這是我的入職第一課——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快樂工作。
**年,我轉到學校所屬的北京學研究所辦公室崗位上,接替即將退休的王老師。這個崗位包含行政管理和科研服務雙重職能,當時我對這兩個領域并不熟悉,內心有些打鼓。王老師似乎看出了我的顧慮。交接工作時,她把多年積累的工作經(jīng)驗一一傳授給我。
王老師的身體不大好,我看著她不辭辛苦踩著椅子一次一次地上去下來,取出資產(chǎn),供我清點確認后再放回原處,看到她電腦里從建所以來的文件保存齊全且井然有序,聽她如數(shù)家珍般一件件講起北京學研究所成立以來的光榮時刻,竟然無比真切地感受到她和單位之間超越時空的同在。我感覺,她和我交接的,早已經(jīng)超出了工作交接的必要范圍,也許,是出于對一個謙虛的年輕人的幫助?后來,我才漸漸明白:她早已把這份工作做成了一項事業(yè),一項她全身心投入的、融入生命的東西。她的專注和關切詮釋了職業(yè)素養(yǎng),令人肅然起敬。王老師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職業(yè)素養(yǎng)課,這堂課提亮了我職業(yè)的底色。
團委掛職結束后,我就到北京聯(lián)合大學人事處報到了。當時分管我工作的老師是人事處黨支部書記,在支部建設中倡導學習、創(chuàng)新、開放,帶動各科室學習交流,拓展思路,創(chuàng)新方法,加強合作,主張工作中搞“責任田”,消滅“自留地”,消除業(yè)務隔閡。在這種開放進取的氛圍里,我很快融入到部門中。
后來徹底打消我頭腦中刻板機關印象的是范大姐,確切地說,是她堅持并身體力行的服務理念和工作作風。范大姐主張人事工作公開公平透明,推行每周業(yè)務大會面,要求各科室把一周的工作重點和困難拿到處務會上開展集體討論,充分了解情況后按規(guī)定辦理。在服務教職工上實行首問責任制,明確提出分工對內不對外,凡是來辦事的教職工,即使是進錯門找錯人也要第一時間迎進來,同時盡快聯(lián)系業(yè)務經(jīng)辦人,提升教職工辦事體驗。這是我的第三課——機關工作應具備的理念和作風。
**年,學校派我到中央某部委借調,協(xié)助叢書編寫工作。聽一位部長講,他已經(jīng)連續(xù)幾年從大年初三就開始正式工作了。一天午飯后,我正邁著一貫的淑女步款款上樓時,感覺有個人三步并作兩步地從我身邊掠過,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位副部長!我當時腦子里就閃出兩句話:一句是“人民的勤務員”,一句是“中國共產(chǎn)黨永遠是年輕”。這是我的第四課——共產(chǎn)黨員的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
一路走來,很多難忘的人和事,組成了我過往的人生,給我力量,促我成長。我也深刻感受到,正是各行各業(yè)的工作者奮發(fā)作為和無私付出,才匯聚成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整體合力。新時代賦予了我們廣闊空間,我們也必將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獻出自己的才智,讓這個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范文(篇四)
我的追夢歲月
我出生1963年12月1日,在饑寒中長大。曾有過無數(shù)夢想,想當一名為國效力的軍人,想當一名為民解除饑餓的科學家……但最執(zhí)著的是走出深山面見大海。
一個初春的早晨,我跟爺爺來到辰河邊。太陽露出了彤紅的臉,大地鍍上了一層金輝, 眼前變得水花花的。抬頭遠眺, 堤上的柳枝婆娑飛舞,滔滔辰河向遠方奔去……我觸景生情地問爺爺:“這條河流向哪?”
“等你長大讀了書就會知道。這條河從遙遠的貴州大山里流來,流入了很遠很遠的洞庭湖?!睜敔斕崞稹岸赐ズ?,我不知在哪,離村里多遠,只是默默地想:遠方的湖是什么樣兒?
上學了。放學回家,我們那幾個“調皮鬼”總在柳堤上撿幾片葉子,小心地放在河面上,讓它帶著一顆童心進入洞庭湖。有一天,我、春明和龍芳幾個放下書包在河邊追捕一只上岸的龜,龜被擒后,我拿著龜問春明:“你知道這龜是從哪兒來的嗎?”
“是從大海里爬來的?!?/p>
“不對!是從洞庭湖爬來的。”我晃著頭極力爭辯。
“哈!你真傻,洞庭湖的龜都是從大海里爬來的?!?/p>
龍芳搶著說:“我嬸見過大海,聽她說大海有很多龜,要是咬了人的手指,響雷時龜才肯松口呢!”
龍芳的嬸,聽爺爺說是讀書飛出大山的,村里人都說她好樣的,是咱山里的驕傲。
“總有一天我要比他們知道得多?!蔽也环敚蛋档叵露Q心。我要像龍芳嬸那樣跳出山溝去念大學,去看那神秘莫測的洞庭湖,去看那水天相連的大海。正當我心馳神往時,“白卷”風刮了起來,兒時的美夢被浸漬在淚水里。記得一位年輕老師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指著我的政治試卷兇神惡煞地問:“讀書為了什么?”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問話驚嚇了,久久不敢作答,在他反復追問下,我顫著聲回答:“見——見——大——”。“?!弊治丛f出,就挨了老師兩個重重的耳光,八歲的我昏了過去, 記不清當時是怎么離開辦公室的,只模模糊糊地記得那老師聲嘶力竭地對我吼道:“資產(chǎn)階級的黑爪牙,滾出去!”一陣狂風旋來,我不知不覺竟被戴上了“只專不紅”的大帽,站在與我年齡極不相稱的“大批判臺”上,哭哭泣泣地接受眾人的揪斗。
度日如年的三年過去了,太陽從大山的背后爬出來了,山里的后生尖嚷著:“高考制度恢復了,我們準備準備,考大學去!”其實我的心早已冰涼,對一切事物都沒有了興趣??墒情_考的第一年,昔日成績遠遠不及我的龍芳考上了,村人說龍芳家墳山屋場好,代代出讀書人。我不相信這迷信話,卻不敢爭辯,真悔恨自己沒有去考。
理智驅走痛苦后,我也藏在家里“準備準備”。可生活殘忍得像一條毒蛇死死地咬著我。翌年高考又增考英語了,沒學過英語的我躁得大哭。無聊之際,我啟開小幀裝本,那夢一樣的初心,夢一樣的年華,匯聚在我的視網(wǎng)膜上, “大海”的呼喚震顫著我的靈魂。我輾轉難眠,捫心自問:我怎能被困難嚇倒?
送走可怕的寒冬,貧瘠的土地上春意盎然。兒時河畔擒來的那只龜在我家的池塘里不分年代地繁衍著,山溝里的人都在責任田地里大做文章,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不久便離開了大山。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后,一座座鐵塔在山村聳立,一條條烏黑的水泥路通向山里,一棟棟磚房拔地而起,樓內樓外農民也講究裝修了,家具全面更新?lián)Q代,平板彩電掛上了墻,男女老少都用上了手機,山村的姑娘穿戴也時髦了,可與城里人媲美。
就在那個春天,我參加了“英語速補”學習,也就在那個金秋,我收到了武漢那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我發(fā)瘋似地跑到辰河邊,對著辰河情不自禁:“我終于也像龍芳嬸去見大海了?!?/p>
帶著追夢離開山村時,村民敲鑼打鼓,放著鞭炮,場面比前兩年龍芳出山時熱鬧得多。
四年彈指一揮,我不僅獲得了大學畢業(yè)文憑, 還在國家級刊物上發(fā)表了“ 科學養(yǎng)龜” 論文三篇和文學作品多篇, 其中一篇論文獲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 散文《母親》獲全國大學生征文競賽一等獎。小車載著我去見了洞庭湖, 最終也見了大海。當我雙腳站在潔凈的沙灘時,心幾乎要跳出來, 我被大海的粗獷、蔚藍和神妙深深地吸引和感染。那腥咸的海風, 勁健的海鷗,寬闊的沙灘, 出現(xiàn)在我眼前。特別是海面那盛大的日出, 葳葳蕤蕤,蓬蓬勃勃,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走出學校,我成了一名鄉(xiāng)干部。我勤政務實,不重金杯銀杯,只重老百姓的口碑,深受群眾好評。我從一般干部升到副書記、鄉(xiāng)長,再到鄉(xiāng)黨委書記、局黨組書記。51歲時,我享受了副處級干部待遇。
回首走過的路,讓我深深感到:我與祖國同成長,祖國是我成就夢想的堅實依靠!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范文(篇五)
在深山更深處
在綿延群山的深處,在最隱秘的大山腹地,蟄伏著的工兵們的青春,似乎總是沉默的,但畢竟它是青春啊,再無所依附,當艱辛、無聊緩慢而有力地滲進來,也忍不住地想撕出一條縫出去。
魏礪18歲那年冬天,3個月的新訓后,他被分配到塞北廣闊的荒野深處。他記得,接站的客車在山路上蜿蜒了2個多小時,到達營區(qū)時趕上部隊下班,地面上浮著黃土,人群跑動之下,迅速揚起,飛散,彌漫。他想捂住口鼻,左看右看,兩只手提著的行李,始終找不到地面放,只好又用力掂了掂。
初到大山,總歸是新鮮的。他抬頭環(huán)顧,發(fā)現(xiàn)跑動的隊伍之外,板房之外,群山之外,滿目天空、流云,再無其他。這就是工地了。感覺也沒啥,還有些小欣喜:環(huán)境不錯嘛。誰知,沒多久,當他累得步履蹣跚、氣喘吁吁地走在深暗的陣地中時,忍不住喟嘆:新兵連的日子是天堂啊!
“明天早上把被褥和洗漱用品裝進背囊,除了炊事人員,其他人全部住進坑道。”進入大山的第2天,連長就在晚點名時宣布了這一決定。要展開決戰(zhàn)了,接下來的1個多月要把工程主體拿下來,住進坑道可以節(jié)省上下班往返的時間。
老班長們說,這么多年,住進坑道施工攻堅,就倆字,一個字是“干”,另一個字是“熬”。
坑道深處,國防工程神秘而孤獨。
本來就簡單的生活,徹底成了一條直線。每天就是3件事:吃飯、施工、睡覺,循環(huán)往復。小伙子跟著連隊走進坑道后,才體會到班長們說的那個“熬”字。一開始,晚上12點下班睡覺,后來到凌晨一點、兩點還有人在加班,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他想不通:當兵不應該是作息很規(guī)律嗎,為什么永遠都在推遲下班?
更甚的是,在巨大的洞穴里,只有堅硬的巖石和照明燈,完完全全看不到天空、太陽、月亮、星星啊什么的。不過連隊有規(guī)定,一周出來一次,每周三下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每周三晚上的教育,成了一件幸福而急切的事情。第一次出洞下山,坐在斯太爾的車廂板上,魏礪貪婪地呼吸著:“露著的天,真好看!”誰能想到,看見天地,會讓人如此激動不已。那天,在車廂板上,他還做了另外一件事:“我數(shù)了一下還有多少天退伍!”
盡管滿心抱怨,但是有一點他明白,那就是不能混日子,該干的事情一定要干好。而且干起活來,時間過得快。這樣的環(huán)境里,如果不能忍受,是不值得同情的,是要遭鄙夷的。他從老兵們的眼神里可以讀出來,無能于施工是一種恥辱,也會被人看不起。
記得有一天,他在坑道里看見了一個熟悉的面孔,那是新兵連的戰(zhàn)友,他被分配到了兄弟旅,沒想到在這里相遇。等走到近處,戰(zhàn)友竟像看到親人一樣,對著他突然哭了起來:“真苦啊!”戰(zhàn)友一邊抹眼淚,一邊很不好意思地沖他笑笑,似乎以此稀釋自己的狼狽。戰(zhàn)友眼圈紅紅的,臉上沾了點點泥漿,像是刀鋒在他的心上輕輕劃了一下。
新兵連戰(zhàn)友走了之后,魏礪小有惆悵。他自己也不適應這里,可他希望戰(zhàn)友能很快調整過來,不要那么消沉,那么無所適從。
1個月后,工程主體按時拿下,他們搬回了山下的營區(qū),開始了正常的上下班。
天慢慢熱了起來,到了七八月份,魏礪被抽調去了外線施工,進行外線的電纜敷設。終于在室外作業(yè)了,倒是可以天天看見天地,卻又要無窮無盡地爬山。
那時候,每天早上帶上水壺和口糧,每人每次扛30斤電纜,一個接一個,如果一個人滑倒了,其他人就都不能動。他們小心地穿插在樹木枝椏間,彎彎曲曲地通向山頂,每次大概要用3個多小時爬上去,有時候還需要從這個山頂爬到那個山頂。那個季節(jié)的太陽毒辣啊,沒幾天就曬蛻了皮。
爬上山頂往下望,根本看不到來時的路,哪怕是一點痕跡。可只要往下走,樹木的覆蓋之下,就會有一條滿是腳印的小路漸漸清晰,向著下山的方向,走啊走……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有時候,魏礪站在山頂上,感到什么也無法填滿連綿群山的闊大時,就情不自禁地呼喊起來,用聲音去占據(jù)廣闊的安靜。喊山之后,有那么一種感覺,感覺過程的艱辛不值一提了。
這就是他的18歲。那一年,他鉆山洞、爬高山,面對艱苦,無比強烈地向往大山之外的精彩生活,甚至用退伍倒計時來安慰自己。但這并不妨礙他在那一年,用自尊和忍耐,投入到施工中,為和大家一樣,能為國防工程出力而愉悅。
相關文章:
1.2019紀念建國70周年征文,我和我的祖國優(yōu)秀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