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
過了元宵節(jié)之后我們又迎來了驚蟄,現(xiàn)代人可能有許多人對驚蟄不是很了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驚蟄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驚蟄節(jié)氣的特點和風俗
特點:
1、雷響不斷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jié)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nóng)家無閑。可謂左河水之“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qū)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qū)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qū)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2、害蟲出沒
《千金月令》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也就是說驚蟄雷響會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這個節(jié)氣是蚊蟲等開始活躍的時期,經(jīng)歷過一個冬季,驚蟄這天,大家可以用艾草等將死角等處熏熏,清除污邪之氣。
3、氣溫回升快
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jié)氣,驚蟄期間,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開始回溫,而且是雨水增多。但這一時節(jié),氣溫起伏較大,氣候變化多端,晝夜溫差比較大,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時保暖。
風俗:
1、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nèi),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2、吃炒豆
“春雷驚百蟲”,據(jù)說可以用噼里啪啦的炒豆聲音嚇走害蟲,保護莊稼,保全一年的好收成。“蟲”炒熟后,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
3、吃烙餅
驚蟄的節(jié)氣一到,農(nóng)民一年的春耕準備就從這里開始。這是北方一些地區(qū)的習俗。 例如,在筆者居住的地區(qū),驚蟄時,人們習慣用小麥粉烤各種各樣的年糕,祝今年糧食大豐收。
驚蟄節(jié)氣的禁忌
1、“祭白虎”
在古代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nèi),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2、“打小人”
一般在三叉路口、橋底、路旁、山邊等陰暗的地方進行,相傳這樣的地方煞氣大,較易招惹鬼神,克制小人。雖然打小人在平時也可以進行,但在驚蟄這天打小人,具有特別的寓意,據(jù)說效果也最好。因為驚蟄的時候,害蟲益蟲雖然都出來活動了,但這時他們的力量還比較弱小,沒形成氣候,比較好打。小人也一樣,在小人未成氣候之前給予迎頭痛擊,可以起到壓制小人、打擊小人,讓小人遠離的作用。
3、驚蟄前后“禁訂婚,結(jié)婚忌”
傳說雷公經(jīng)常出門行事,不時雷聲轟隆,所以這個時期是禁止人間辦婚事。若有違者,就要受雷公處罰,婚事會辦得不順當,家庭將會欠美滿。因此,為了忌諱,這期間一般不相親,不訂婚,不結(jié)婚。
驚蟄節(jié)氣為何要打小人
華人社會,向來都有拜虎爺或打小人的儀式。古代以夏歷計算,流傳下來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驚蟄為一年中的第二個節(jié)。在農(nóng)歷二月建卯為驚蟄節(jié),當日陰氣日盛,天地陰陽之氣相沖動,漸寒穿轉(zhuǎn)暖之間,春雷震響,激蕩的春雷隆隆地把蜇伏眠的昆蟲動物驚醒,所以稱為驚蟄日,此節(jié)為白虎開口日,即拜虎爺求財日。
驚蟄日拜白虎,要用到肥肥膩膩的豬肉、鴨蛋。首先將豬肉和鴨蛋堆塞進虎像的血盆大口之中,將它喂飽,使其不得害人。打小人時用鞋子大力拍打紙扎小人,以免牛鬼蛇神坐大,搞風搞雨,宜化解兇煞。拜虎爺還有另外一個用意——若想財源順利,應用魷魚、豆腐以及雞蛋等祭拜品。每逢初七、十七、廿七日拜虎爺,可求得財源滾滾。過去人們祭過白虎,打過小人后,還要撒芝麻、綠豆和茶葉,表示把四方小人驅(qū)走。
驚蟄是什么意思
“蟄”字,繁體字為“蟄”,《說文解字》解釋為“臧也。凡蟲之伏爲蟄。”“驚蟄”的意思就是驚醒蟄居的昆蟲。
“驚蟄”節(jié)氣最早見于《儀禮·夏小正》“正月啟蟄”,“啟”為出發(fā)、起程之意,到了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劉啟時,為了避諱,就將“啟”字改為意思相近的“驚”字,據(jù)說日本至今仍然使用“啟蟄”這一名稱。
驚蟄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桃始華”是指桃花是月始開,山野盡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倉庚鳴”就是黃鸝鳴,“倉庚”之名源自其鳥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處處可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鷹化為鳩”是指鷹變化為鳩,鷹指鷙鳥,鳩指布谷,因感春時氣候而變化。
“驚蟄”這一天,在我國中南部地區(qū)一般都會打雷,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春天來得早,在“雨水”節(jié)氣時已經(jīng)開始打雷了,但長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區(qū)此時方有春雷,而華北東北西北還要等到“清明”才打雷。
“春雷響,萬物長”,雨水漸多,春耕開始,而乍寒乍暖時候,最難將息,可取“驚蟄吃梨”防百病,且記“春捂”不急脫衣。
驚蟄為什么要吃梨
驚蟄節(jié)氣到來,這個節(jié)氣萬物復蘇。而且驚蟄時節(jié)的時候,溫暖的天氣剛剛回歸,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在中國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zhì)抵御病菌的侵襲。
古時候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預防。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jù)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一整年之中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有很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