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風俗吃什么_立冬的由來
立冬的風俗吃什么?過了立冬,冷空氣頻頻南襲,可能形成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而這也是冬季的開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立冬的風俗吃什么_立冬的由來,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立冬的風俗吃什么
立冬這一天大家都有吃餃子的習慣,而且因為“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說法,所以大家在這一天都要吃一些有滋補功效的食物。
立冬后,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為了驅(qū)趕寒冷,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冬季適合進補,所以大家還會在里面加入些中藥一起熬制,這些食物不但能補腎開胃,同時還能強身健體,有很好的養(yǎng)生功效。
立冬吃甘蔗和炒香飯。在廣東地區(qū),立冬這天有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所以說,甘蔗也是“補冬”的食物,而且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就是說,立冬這天吃甘蔗可以保護牙齒。立冬后的甘蔗不但吃了不上火,而且還有很好的滋補效果。
立冬吃餃子。我國的北方在立冬這天有吃餃子的習慣,因為北方的冬天比較冷,而餃子的外形像耳朵,大家認為在立冬這天吃餃子,耳朵就不會被凍到了。
立冬是我國的一大節(jié)氣,民間有秋收冬藏的含義,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做點好吃的。雖然每個地方吃的東西不一樣,但是立冬進補的目的是一樣的。
立冬由來
春秋時期,人們用土圭(立桿測影)測量日影長短。日影最長、太陽移到最南端一天,定做冬至。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贝斯?jié)氣水已經(jīng)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xiàn)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guī)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習俗
一、吃餃子
立冬節(jié)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nóng)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F(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二、賀冬亦稱“拜冬”
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彼未糠甏巳?,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tǒng)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三、冬泳
慶祝立冬的方式現(xiàn)在也有了創(chuàng)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xié)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氣浴與日光浴于一體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愛的健身方式?!叭 钡暮锰幰褳槿藗兯熘貏e是在當前“文明病”流行情況下,江河湖海中豐富的礦物質(zhì)與微量元素、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線對健身、供氧、防治骨質(zhì)疏松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陸上其他體育項目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