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為什么要嘗新食新
小暑,“食新”就是一大亮點,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jié)“食新”的習俗。農(nóng)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豐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暑為什么要嘗新食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暑為什么要嘗新食新
小暑時節(jié),各地時興“嘗新”。早先北方的小麥、南方的稻子,小暑時節(jié)都已收割完畢。伴隨新糧食的收獲,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祭祀儀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還會祭祀“土地公公”。
古人將后稷(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奉為“谷神”,人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飯祭祀谷神,然后嘗新米、喝新酒,謂之“六六?!薄S绕涫潜狈饺?,還會將最新鮮的面粉蒸成饅頭吃食和獻給祖先,而且還習慣在這天用新米做粥喝。
自宋朝末年時起,在南方就出現(xiàn)了在每年小暑過后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人們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有種憶苦思甜的味道。
具體儀式據(jù)文獻記載是這樣的:物品擺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時,在燒香點燭后要念:“請五谷大神食新!多謝五谷大神恩澤,五谷豐登,保佑一家順勁,身體強健,緊做緊有來。”待香火成灰后,便燒上衣紙。
然后,把干飯酒肉菜擺放在自己的飯桌上,念“請先祖(上輩)們嘗嘗新”,用雙手拜上三拜。待中午時分,請來幫工收割過稻谷的鄉(xiāng)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產(chǎn)經(jīng)驗,共謀發(fā)展生產(chǎn)的計劃。用自己雙手種出來的稻谷做出來的干飯,吃起來當然香噴噴,也更富有親切感。
小暑節(jié)氣的民間習俗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jié)”。據(jù)史書記載,此節(jié)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百L”即“賜”,即天賜之節(jié)。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jié)。
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shù)孛裰{: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y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qū)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jù)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時節(jié)是臺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chǎn)期臺灣周圍的海域是屬于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jié)是芒果的成熟盛產(chǎn)期臺南縣白河鎮(zhèn)的蓮田盛產(chǎn)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zhèn)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jié)。
小暑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tǒng)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羊肉
北方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因為古代一直將五月當作“惡月”,視之不吉,六月跟著沾了邊兒,故也應當“辟惡”?!肚G楚歲時記》便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所謂“湯餅”,指的便是熱湯面。小暑到來后,有些地區(qū)的人們會在伏天吃過水面或者炒面,“炒面”這種吃法在漢代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也是提醒要在夏季多吃主食,注意營養(yǎng)補充”。
只是,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后,這些習俗今天多已不存。如果時逢“小暑”,農(nóng)村或者景區(qū)能夠舉行一些類似的民俗儀式,與日常生活形成對比,或許更能給人們震撼,讓人們了解人、自然的和諧關系。
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在這個時節(jié)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各地經(jīng)典菜肴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此時用黃鱔滋補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的作用。
蓮藕
在夏季空氣干燥、補水又不足的時候,常吃蓮藕可以涼血、滋陰、清熱。對老年人來說,夏藕更是補養(yǎng)脾胃的好食材。
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菜肴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濕。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
食新
六月食新,是客家人在早稻開鐮后,把所收的新米做成飯,在開餐時進行敬奉五谷大神和先輩的一種民俗活動。由于戰(zhàn)亂災荒,客家人從中原不斷南遷,由于許多平原良地被早先來到的居民占領,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區(qū)開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較艱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或茨粟雜糧作為主食,要想吃頓干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安居樂業(yè)后,對祖先辛勤墾殖,營造良田懷有崇敬之心,而自宋朝末年以后,在民間出現(xiàn)了在每年小暑過后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等。
據(jù)客家《風情》載,物品擺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時,在燒香點燭后要念:“請五谷大神食新,多謝五谷大神恩澤五谷豐登,保佑一家順勁,身體強健,緊做緊有來?!贝慊鸪苫液螅銦弦录?。然后把干飯酒肉菜擺放在自己的飯桌上,念上“請先祖?zhèn)儑L嘗新”,并用雙手拜上三拜。
待中午時分,請來幫工收割過稻谷的鄉(xiāng)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產(chǎn)經(jīng)驗,共謀發(fā)展生產(chǎn)的計劃。因為食新的習俗,使在城的居民也會紛紛到鄉(xiāng)間買上新米與舊米合起來食新。以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稻谷做出來的干飯,吃起來香噴噴又富有親切感。一般所請之人是鄉(xiāng)間的“幫工兄弟”,久盼的一頓干飯,加上富有特色的酒菜,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如今,雖然吃干飯是件常事,但食新之俗仍在客家農(nóng)村普遍盛行。
面條
伏日吃面的習俗至少在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肚G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y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小暑吃什么:黃瓜+煮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小暑是入伏天嗎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小暑并不是最熱的時候,進入伏天后,將會是十分的人炎熱,通常三伏天就在小暑節(jié)氣中開始的。每年夏至日開始的第三個庚字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出現(xiàn)的那天,就是入伏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日期各不相同。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歷計算則出現(xiàn)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qū)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因此,可以看出來,小暑并不是初伏,而也不是入伏的第一天。
小暑的養(yǎng)生食譜
1、炒綠豆芽
材料: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豆芽洗凈水淋干,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xù)翻炒數(shù)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2、素炒藕片
材料:鴨臉、調(diào)味料。
做法:選擇應季新鮮連藕,清理干凈后切割成片狀。鴨臉非常容易空氣氧化放到冷水里邊泡一下,隨后熱鍋加點油,隨后放進鴨彤和別的調(diào)味料,直到藕掉色后就可以起鍋。
3、紅燒黃鱔
材料︰鱔魚、調(diào)味料。
做法:將鱔魚洗干凈后切割成段狀。然后將姜片、蒜頭等調(diào)味料解決好。隨后熱鍋燒電,隨后放進鱔魚。添加調(diào)味料,炒糖色后擺盤就可以。
4、砂仁粳米粥
材料:粳米250克、砂仁3克。
做法:將砂仁選干凈,碾成細末;粳米淘洗干凈,放八鋁鍋內(nèi)。將鋁鍋置灶上,加水適量,用武火熬煮熱爛,加入砂仁末,再燒沸,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