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氣夏至的來歷和風俗
二十四節(jié)氣夏至的來歷和風俗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節(jié)氣夏至的來歷和風俗,供大家參考。
二十四節(jié)氣夏至的來歷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公元前七世紀,古人就采用土圭測日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太陽到達黃經90度就是夏至,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jié)。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到全年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夏至屬于四時八節(jié)之一,是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民間自古以來有在夏至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夏至這一天還有吃面的習俗,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因為夏至代表著炎熱夏天即將到來,人們的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的食物為主,面條就常常是家庭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
夏至節(jié)氣的風俗文化
“夏至嘗黍,端午食粽”是夏至節(jié)的古時食俗。古人要用黍和雞祭祀祖先,仿照西周人用牛角或羊角祭祖慶豐收時的傳統(tǒng)形式,將黍用竹葉或葦葉包成形如牛角的角黍,先祭祖然后蒸熟品嘗。黍曾是北方先民們的主食,并可釀成美酒,《詩經》中就有不少 “年豐多黍”的詩句,大家一起嘗食角黍被認為是一種歡慶年豐的標志。
在我國北方地區(qū)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因為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qū)主要的農作物是麥子,在新麥收獲之時,人們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慶年豐的最好方式。
有些地方還有女子頭上戴棗花的習俗。每當夏至時節(jié),棗花盛開,小星星似的米黃色棗花幽幽飄香。婦女們便一起去采集棗花,然后戴在頭上。
夏至節(jié)氣,是先秦古人確立的四大節(jié)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逐漸成為重要的民俗節(jié)日——“夏至節(jié)”。夏至時值麥收,因此,夏至作為節(jié)日被納入了古人的祭神禮典。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
夏至食面
農歷五月間(陽歷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饑餓。漢族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qū)。指夏至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吃涼面(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每年一到夏至節(jié)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于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西北有些地區(qū)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區(qū)如陜西,此日食粽,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些地區(qū),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莧菜,不會發(fā)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