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以后白天變長還是變短
夏至節(jié)氣以后白天變長還是變短
夏至并非最熱,不過我們知道,夏至通常太陽角度最高,意味著要迎來炎熱的天氣了,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要過了第三個庚日才開始入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夏至以后白天變長還是變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夏至以后白天變長還是變短
夏至當天是日照時長最長的時候,過了之后白天的時長開始漸漸的變短,所以在夏至這一天農(nóng)業(yè)方面的耕種有很大的影響,白天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也變得多了。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夏至當天,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中午的太陽高度角為90度,白晝在一年中達到最長,夜最短。夏至后,太陽直射點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白晝變短。
夏至的歷史由來
夏至的變化和測定,基本上是根據(jù)太陽來確定的,夏至也是跟太陽的日照時長溫度太陽高度這些分不開的一個變化。夏至節(jié)氣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開始,至7月7日結(jié)束。據(jù)《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夏至的具體時間
夏至是公歷每年6月22日前后,從太陽到達黃經(jīng)90度時為夏至。
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0 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
天文學上規(guī)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開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熱仍比地面反輻射放出的熱量多,氣溫繼續(xù)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節(jié)。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
過了夏至,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農(nóng)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qū)就開始了牧業(yè)最好的季節(jié)。
夏至是入伏嗎
夏至并不是入伏,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才是入伏的時間。
三伏天是從夏至日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1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10天),隨后季節(jié)變化開始進入秋季。
三伏天分為頭伏(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夏至日開始的第三個庚日(夏至那天不算)為初伏的第一天,初伏是十天。
中伏:初伏后的十天,也就是初伏的下一個庚日(因為天干為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個循環(huán)都是十天),中伏的天數(shù)不定,這個由末伏的開始時間決定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為末伏的第一天。末伏為10天。末伏結(jié)束的時間在秋天的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前后。古人的命名很貼切。
夏至下雨有什么說法嗎
在民間,尤其對于農(nóng)民來說,是最忌怕在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民諺稱:“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边@對于靠天吃飯的農(nóng)家人來說,無論是干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nóng)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舊時,人們希望在夏至里別打雷、別下雨。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對氣候期盼。古時農(nóng)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后七天),農(nóng)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為此“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這些習俗,反映了古代農(nóng)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為夏至半個月內(nèi)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暴雨特征,對農(nóng)作物生長弊多利少。
而夏至半月過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jié),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nóng)家都盼望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nóng)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里都是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