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記憶電腦鍵盤上的26個字母的順序
如今是一個網(wǎng)絡時代,我們可以天天接觸電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關注過電腦鍵盤呢?如果你留意過,你會發(fā)現(xiàn)電腦鍵盤上的26個字母是沒有規(guī)律可循的, 它完全是一種雜亂無章的順序排列!因此,要死記硬背記住這26個無序字母的排列順序,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沒有辦法了呢?
記憶電腦鍵盤上的26個字母的順序的方法
實際上,我們開動自己靈活的大腦,是可以找到記憶規(guī)律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兩種既簡單又易記、有趣的記憶方法。
方法一:“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
鍵盤上字母從上往下:
第一排10個字母: 七(Q)碗(W)鵝(E)肉(R)湯(T),已( Y) 無(W) 一(Y)我(W) 婆(P);
第二排9個字母: 愛(A)死(S)豆(D)腐(F)羹(G),回(H)家(J)快(K)樂(L) ;
第三排7個字母: 自(Z)行(X)車(C)未(V)幫(B)你(N)買(M);
整篇口訣可以利用咱們精英特的奇象記憶法來記憶:
七碗鵝肉湯,已經(jīng)無一碗給我的老婆了(全給我喝了)。老婆卻說:“我愛上喝豆腐羹了。你回家我就快樂。”過了一會兒,老婆說:“對不起,你要的自行車,我未幫你買。”
方法二:五句順口溜
根據(jù)排列在鍵盤上的英文字母對應的就是漢語拼音的字母,按照漢語聲母韻母的發(fā)音,可分為五段,即: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這五段有韻有律,易讀易記。根據(jù)這五段還可以編成五句口訣,五歲盲童都能順口說出鍵盤字母的排列規(guī)律啦!
口訣如下:
Q W E R T, Y U I O P 欺 吾 俄 日 特,義 嶼一 我 婆
A S D F G H J K L 阿 思 德 佛 歌, 喝 機 可 樂
Z X C V B N M 自 習 詞 尾播 抐 摸
看完這個口訣,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樣記憶起來也沒什么方便的啊,實際上是理解了就很好記憶了。口訣可以這樣理解:
“ 欺侮我的是俄國、日本的特務。”(欺吾俄日特)
“義烏(嶼)有我一個婆婆。”(義烏(嶼)一我婆)
“ 阿彌托佛歌”唱成了“阿思德佛歌。”
“喝杯可樂”寫成了“喝機可樂”。
自習詞語(尾)“巴拿馬”,說成了自習詞語(尾)播抐摸。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順口溜中,我們把B、N、M這三個連著的鍵命名為“巴拿馬”鍵,因為它們是“Ba Na Ma ”的三個開頭字母。當用搜狗拼音輸入法點擊B、N、M鍵就會出來 “巴拿馬”一詞,大家可以試試的!這樣一來,你便記住了三個字母的位置順序,并且是終生難忘的哦。
高效記憶電腦鍵盤上的26個字母的順序的方法
實際上,我們開動自己靈活的大腦,是可以找到記憶規(guī)律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兩種既簡單又易記、有趣的記憶方法。
鍵盤上字母從上往下:
第一排10個字母: 七(Q)碗(W)鵝(E)肉(R)湯(T),已( Y) 無(U) 一(I)我O 婆(P);
第二排9個字母: 愛(A)上(S)豆(D)腐(F)羹(G),回(H)家(J)快(K)樂(L);
第三排7個字母: 自(Z)行(X)車(C)未(V)幫(B)你(N)買(M);
整篇口訣可以利用咱們精英特的奇象記憶法來記憶:
七碗鵝肉湯,已經(jīng)無一碗給我的老婆了(全給我喝了)。老婆卻說:“我愛上喝豆腐羹了。你回家我就快樂。”過了一會兒,老婆說:“對不起,你要的自行車,我未幫你買。”
第二排還有種“愛上對方過后就哭了
為什么電腦鍵盤上26個英文字母不是按從A到Z的順序排列的
1.QWERTY鍵盤是為了降低打字速度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xiàn)卡鍵問題,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fā)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授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臺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么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129年前形成的、以放慢敲鍵速度為目的的鍵盤排列方式卻延續(xù)至今。1986年布魯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書寫機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shù)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2.比QWERTY鍵盤快得多的DUORAK鍵盤
1930年奧格斯特?多冉柯(August Dvorak)發(fā)明了一種更優(yōu)越的DUORAK鍵盤系統(tǒng),將9個最常用的字母放在鍵盤中列。這種設計使打字者手指不離鍵就能打至少3000多個字。而QWERTY只能做到50個字。DUORAK是通過減少手指的運動量來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使用DUORAK,打字者的手指平均每日運動1英里,而QWERTY則是12到20英里。
二戰(zhàn)期間,奧格斯特?多冉柯曾集合14位海軍打字員練習DUORAK,1個月后,他們的速度驚人地提高了68%。DUORAK鍵盤讓右手負擔56%的工作;最有力的手指工作量最大;70%的打字工作是在中列進行而不必移動手指。但當時正逢二次大戰(zhàn),作戰(zhàn)物資缺乏,這種新鍵盤還沒問市就停產(chǎn)了。
親自試用DUORAK鍵盤吧!
Windows中已經(jīng)內(nèi)置了對它的支持,打開“控制面板→鍵盤”,進入“輸入法區(qū)域設置”選項卡,接著單擊“添加”按鈕,將“輸入法區(qū)域設置”設置為“英語(美國)”,并在“鍵盤布局/輸入法”欄內(nèi)找到“美國英語-DUORAK”。確認后,按鍵位置全變了?,F(xiàn)在你完全有資本提升自己的英文打字速度了。當然在成功前仍需花時間重新適應新的系統(tǒng)并進行耐心訓練。
3.更先進的MALT鍵盤
比DUORAK更先進一步的是理連?莫特(Lillian Malt)發(fā)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并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后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件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還有下面的說法
電腦鍵盤是從英文打字機鍵盤演變而來的,當它最早出現(xiàn)在電腦上的時候,是以一種叫做“電傳打字機”的部件的形象出現(xiàn)的。
紙帶打字機和卡片打字機
實際上,比電傳打字機更早的年代,鍵盤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電腦附屬設備上了,在電腦還是能夠占滿一個大廳的年代里,主要的電腦輸入設備就是穿孔紙帶和穿孔卡片,這些紙帶和卡片當然不可能是人手一點點穿出來的,它們是使用專用的“紙帶穿孔機”和“卡片穿孔機”來穿出的,而在這兩種機器上也都有一臺很像普通打字機的電動打字機作為輸入設備。只不過相對而言,這兩種設備都不是電腦的一部分,這點是和電傳打字機不同的,所以我們不把它們作為電腦鍵盤發(fā)展史的一部分。
“電傳打字機”是在鍵盤+顯示器的輸入輸出設備出現(xiàn)以前電腦主要的交互式輸入輸出設備,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上蓋帶有鍵盤的打印機,用戶所打的字和電腦輸出的結(jié)果都會在鍵盤前方的打印輸出口上打印出來。
“電傳打字機”是大型計算機(MAINCOMPUTER)和小型計算機(SMALLCOMPUTER)時代最主要的電腦交互式輸入輸出設備。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顯示器設計的成熟,電傳打字機就逐漸退出了電腦的世界,而鍵盤則從從擺脫出來成為了獨立的一種設備。
“電傳打字機”的鍵盤沒有今天電腦鍵盤那么按鍵和那么多功能,實際上它幾乎和全尺寸的打字機鍵盤是一樣的,電木塑料下面是機械的按鍵結(jié)構,這種設計也為初期的電腦鍵盤所繼承。
在這個時期,由于個人電腦的體積還很小,所以流行的設計是將鍵盤直接作在主機上,著名的APPLEII系列電腦就是這樣的結(jié)構。但隨著IBM PC開始將當時還很龐大的硬盤引入到個人電腦上,在80年代中期,獨立的鍵盤成為主流的設計。
早期的鍵盤幾乎都是機械式鍵盤,準確的說是機械觸點式鍵盤,這種鍵盤使用電觸點接觸作為連同標志,使用機械金屬彈簧作為彈力機構。這種鍵盤的手感硬、按鍵行程長、按鍵阻力變化快捷清脆,手感很接近打字機鍵盤,所以在當時很受歡迎,直到今天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十分懷念這種鍵盤的手感。
但是,機械觸點式鍵盤最大的兩個缺點是機械彈簧很容易損壞,而且電觸點會在長時間使用后氧化,導致按鍵失靈。所以在90年代以后,機械觸點式鍵盤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開始,取而代之的是電磁機械式鍵盤。電磁機械式鍵盤仍然是一種機械式鍵盤,但它與機械觸點式鍵盤不同的是,它并非依靠機械力將兩個電觸點連通,而是將電觸點封閉在一個微型電位器里,在按鍵下部則放置一個磁鐵,通過磁力來接通電流。
與機械觸點式鍵盤相比,電磁機械式鍵盤的使用壽命強了很多,但是仍然沒能解決機械式鍵盤所固有的機械運動部分容易損壞的問題,所以電磁機械式鍵盤沒能在市場上生存多久,很快就被8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非接觸式鍵盤取代了。
所以非接觸式鍵盤,是與此前的各種“接觸式鍵盤”相對而言的,與“接觸式鍵盤”不同的是,它們并不是依靠導電觸點的機械式連通來獲得按鍵信號的,而是依靠按鍵本身的電參數(shù)變化來獲得按鍵信號。由于不需要觸點的機械接觸,所以它的使用壽命就能強很多。
主要的非接觸式鍵盤有電阻式鍵盤和電容式鍵盤。其中電容式鍵盤由于工藝更加簡單成本更低所以更受到普遍應用。與機械式鍵盤相比,它最大的兩個特點是使用彈性橡膠制作的彈簧取代了機械金屬彈簧,同時由機械鍵盤的電連通轉(zhuǎn)為通過按鍵底部和鍵盤底部的兩個電容極板距離的變化帶來的電容量變化來獲得按鍵的信號。
與機械式鍵盤相比,電容式鍵盤的手感有了很大的變化,變得輕柔而富于韌性,這種手感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成為目前鍵盤的主流設計手感,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文章說現(xiàn)在的鍵盤都是電容式鍵盤的原因,但其實這種手感并不來自電容式的結(jié)構而來自橡膠彈簧對機械金屬彈簧的取代,這不是電容式鍵盤之所以為電容式鍵盤的原因。
電容式鍵盤由于其原理,所以每一個按鍵都必須做成獨立的封閉結(jié)構,這樣的鍵盤也被分類為“封閉式鍵盤”。
對于大多數(shù)鍵盤文章,講到電容式鍵盤也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其實他們的錯誤也正在于此,為什么?這里先賣一個關子,當我們講到鍵盤的結(jié)構時再繼續(xù)。
鍵盤的鍵位設計
一款鍵盤的鍵位設計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主體的英文和數(shù)字鍵位設計,二是各種附屬鍵位設計。
最通常的英文與數(shù)字鍵位設計方案就是俗稱的“QWERTY”柯蒂鍵盤。這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于1868年發(fā)明的鍵位方案。
總所周知,柯蒂鍵盤主要的設計目的就是使擊鍵的速度不至太快。不過在很多文章中的說法有一個小小的錯誤,這就是--柯蒂鍵盤的鍵位設計并不是要“使擊鍵的速度不至太快導致卡住”,而是“在不至卡住的前提下盡量提高打字速度”。
這兩種說法中有一個微妙的差異,這就是說,減慢打字速度不是最終目的,QWERTY鍵盤并不是在一味的減低速度,它固然有把ED這樣的常見組合放在一個手指上的減低速度設計,但也有很多諸如ER這樣的加速組合鍵位。
實際上這樣設計的根本原因在于機械式打字機的結(jié)構,其鉛字杠桿的結(jié)構決定了當兩個位置接近的鉛字同時按下的時候就會卡死,但相對的兩個相距較遠的鉛字就不會發(fā)生同樣的問題,相信有過英文打字機使用經(jīng)驗的人應該都會有所體會。
在柯蒂鍵盤上,一些常用的字母被放在無名指、小拇指等位置上,這一向被認為是用小拇指等的不靈活性來減低速度,但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到機械式打字機的實際情況,食指固然是最靈活的,但食指鍵位上的按鍵也是最容易卡死的,所以將常用字母放在邊緣以保證在高速打字時不會卡死也就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說,設計柯蒂鍵盤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單純的減低打字速度,事實上,柯蒂鍵盤的設計方案恰恰是為了提高打字速度,只不過是“在不會卡死的情況下盡力提高打字速度”。
進入20世紀以后,機電打字機發(fā)明使得機械式打字機的鉛字臂卡死不再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眾多的高速打字鍵盤也就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也就是DVORAK德沃拉克鍵盤。
德沃拉克鍵盤是August Dvorak教授在1930年設計的鍵位方案,由于不再考慮按鍵的機械結(jié)構問題,所以按鍵排布完全按照理想化的擊鍵率分布設計。手指運動的行程比柯蒂鍵盤要小得多,平均打字速度幾乎提高了一倍。不過正如很多事情一樣,習慣的力量是難以抵擋的,德沃拉克鍵盤至今只是在極少數(shù)專業(yè)場合使用。不過對于想試試的人來說,可以嘗試一下Windows里自帶的德沃拉克鍵盤方案。
非英文鍵盤方案
各種語言的鍵盤基本都是在英文鍵盤的基礎上改變而成的,大部分鍵的排列方式都和英文鍵盤相差不遠,只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例如英國鍵盤上的美元符號變成了英鎊符號,而德文鍵盤上的子母Y和Z互換了位置。
各種遠東語言鍵盤在英文按鍵部分則與不標準的美式英文鍵盤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但在一些附屬按鍵上則有明顯的區(qū)別。對于中國用戶來說,最容易見到的非美語言鍵盤可能就是二手市場上常見的日文鍵盤了,與標準的英文鍵盤相比,它的大部分按鍵都是一樣的,但在一些標點符號上卻有明顯的位置差異,從而導致在英文系統(tǒng)中使用一些標點的時候出現(xiàn)按鍵的標識和實際內(nèi)容對應不上的情況。
鍵位設計的另一個概念就是附屬鍵位的設計,從最早的IBM PC 83鍵盤到現(xiàn)在主流的108鍵Windows98鍵盤,已經(jīng)更新了幾代,但總體上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雖然其中有一些諸如緊湊型的設計,但從市場反應來看是不成功的。由此可見,目前的鍵盤鍵位設計經(jīng)過了多年的實踐檢驗,已經(jīng)是非常成熟的理想設計。
弄巧成拙的十字方向鍵設計
所謂的十字形方向鍵,指的就是鍵盤上的獨立方向鍵呈十字形排列,這種設計最初是為了在形象上更為接近傳統(tǒng)的83鍵盤設計,但實際的效果卻相當?shù)牟睢?/p>
最早的十字形鍵是微軟第一代人體工學鍵盤上使用的,但隨后就成為這一代名品上被人罵得最多的設計,十字形的鍵位看起來很好看,但實際使用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按鍵設計手指會別扭的擠在一起,無論在日常使用還是在游戲中都極不方便,特別是在賽車游戲中幾乎沒法玩下去。所以微軟在此后的第二代產(chǎn)品中又改回了原來的設計。
不過可笑的是,始作俑者微軟自己都已經(jīng)不用十字形方向鍵了,但近來一些國內(nèi)的廠商卻又把這種弄巧成拙的設計拾了回來,還作為特色設計之一來大肆宣傳。強烈建議大家對此不要考慮,否則買回來就有夠受的。
鍵盤的結(jié)構
前面,我們提到了,現(xiàn)在的鍵盤其實并不是真正的電容鍵盤,那么現(xiàn)在的鍵盤屬于哪一類呢?還是讓我們拆開一個鍵盤來看一看。
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普通的超薄型鍵盤,拆開后背的螺絲以后,可以將鍵盤拆成如圖的幾個部件。
首先是鍵盤和上蓋板和嵌在其中的每個按鍵的鍵帽,這是用戶所主要接觸的部分。
在上蓋板以下,是一塊橡膠薄膜,在每個按鍵的位置上有一個彈性鍵帽,這個部件就是鍵盤的主要彈性元件,一款鍵盤的手感主要就是由這個部件的性狀和材質(zhì)決定的,因此其形狀設計和橡膠成分都是各大鍵盤廠商的機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廠商都使用這樣的一體式橡膠薄膜,某些廠商如明基在某些鍵盤上習慣于每個按鍵都使用單獨的橡膠彈簧,這樣的設計更有利于保持每個按鍵手感的統(tǒng)一,但生產(chǎn)工序更為復雜一些。
在橡膠薄膜以下,是三層重疊在一起的塑料薄膜,上下兩層覆蓋著薄膜導線,在每個按鍵的位置上有兩個觸點,而中間一張塑料薄膜則是不含任何導線的,將上下兩層導電薄膜分割絕緣開來,而在按鍵觸點的位置上則開有圓孔。
這樣,在正常情況下,上下兩層導電薄膜被中間層分隔開來,不會導通。但在上層薄膜受壓以后,就會在開孔的部位與下層薄膜連同,從而產(chǎn)生一個按鍵信號。
由此可見,現(xiàn)在的鍵盤實際上是一種接觸式鍵盤,盡管外形大相徑庭,但實際上它的基本原理和機械觸點式鍵盤是一樣的,依靠機械性的導電觸點連同來產(chǎn)生按鍵信號。根本不是電容式鍵盤。
實際上這種鍵盤的真正名字叫做“薄膜接觸式鍵盤”,是一種機械接觸式鍵盤。它和機械觸點式鍵盤一樣,有壽命短易損壞的問題,但是由于橡膠彈簧取代了金屬彈簧,所以它的手感比機械觸點式鍵盤要好而接近于電容式鍵盤,而且壽命雖不及電容式鍵盤,但比機械觸點式鍵盤要長得多。
真正的電容式鍵盤依據(jù)的是非接觸式的電容導電觸發(fā)原理,所以電路結(jié)構比薄膜接觸式鍵盤要復雜得多,而且電容式鍵盤的每個鍵都使用的是封閉式結(jié)構,其整體成本要遠遠高于開放式的薄膜接觸式鍵盤。所以現(xiàn)在除了少數(shù)高檔特種鍵盤以外,其實已經(jīng)沒有真正的電容式鍵盤在賣了。
目前的主流鍵盤除了薄膜接觸式鍵盤以外,還有另外一種“導電橡膠接觸式鍵盤”,它的特點是只有一層導電薄膜,在每個按鍵位置上有不連通的兩個觸點,而橡膠彈簧的下部則使用導電橡膠來制作,當按下的時候就會將兩個觸點連通。
可以看出來,這種鍵盤的原理和計算器按鍵的原理是很接近的。實際上早在個人電腦的早期,這種設計就經(jīng)常在一些超薄的膝上型電腦上使用。只是與薄膜接觸式鍵盤相比,這種結(jié)構的壽命更短,所以現(xiàn)在除了在某些特殊用途以外,已經(jīng)在逐漸消失中。
在鍵盤的右上角,有一塊與薄膜連同的電路板,這塊電路板就是鍵盤的核心部分,從導電薄膜傳來的導通信號會通過導線輸入到電路板上的運算芯片,這塊芯片會根據(jù)上下兩條表面的導線編號通過芯片內(nèi)部的一張按鍵排布表查找出對應按鍵的ASCII碼,通過接口將其輸出。
這種通過查表獲得按鍵編碼的方式稱之為“非編碼式鍵盤”,相對的有“編碼式鍵盤”,這種鍵盤的ASCII碼是直接由每個按鍵的數(shù)字電路產(chǎn)生的。與非編碼式鍵盤相比,編碼式鍵盤的成本高,重定義困難,所以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罕見了。電容式鍵盤由于其工作原理,大都是編碼式鍵盤,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現(xiàn)在的主流鍵盤并不是電容式鍵盤。
ASCII碼
ASCII碼,即“美國國家標準資訊交換碼”(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International Interchange)的縮寫。對于學過編程的朋友相信并不陌生,而對于沒有學過編程的朋友,可能就有介紹一番的需要。
ASCII碼是由ANSI X.3.4和ISO646兩種早期的編碼規(guī)格整合而來,在1970年由美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通過的編碼規(guī)格,它規(guī)定了128個基礎英文字符的二進制編碼規(guī)則,如大寫字母“A”的編碼就是64,而空格的編碼則為32。ASCII推出后逐漸取代了其他舊的編碼成為電腦編碼的統(tǒng)一標準,并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80年代確認為國際標準。
由于ASCII只規(guī)定了128個最常用的英文字符,所以隨著電腦字符集的增長,逐漸出現(xiàn)了很多種在ASCII上擴充的編碼方式,我們熟悉的Unicode編碼就是其中較為復雜的一種,這是在標準的ASCII NO.5和ISO10646基礎上開發(fā)的32bits編碼方案。ISO10646是在ISO08859-1基礎上開發(fā)的編碼方案(ISO08859-1是在ASCII標準版ASCII NO.5上開發(fā)的256字符的標準擴展ASCII編碼),包含了目前所有的電腦字符在內(nèi),但由于過于龐大,所以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16bits的Unicode,其復雜度比ISO10646小了很多,但不包含一些非常罕見的的字符在內(nèi)。
↓↓↓點擊下一頁還有更多精彩的2分鐘記憶26個字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