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新高三開學摸底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開學摸底考試對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也有重要意義。這種考試可以為學校提供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和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4屆新高三開學摸底考語文試題及答案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2024屆新高三開學摸底考語文試題及答案(九省新高考專用)
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學的中國化
周曉虹
①馬林諾夫斯基在《江村經濟》一書的“序言”里,稱這部著作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的里程碑。盡管費孝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后來成為人類學跨越“文野之別”的標志,但是從他進村之時寫的《江村通訊》來看,作為一個人類學領域已浸淫數(shù)年的研究者來看,他應該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對開弦弓村的造訪將會觸犯人類學的“文野之別”。
②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清規(guī)戒律?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與這一學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殖民的歷史有極大的相關。十九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未開化民族開始接觸現(xiàn)代文明,人類學內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加之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在以未開化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與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之間發(fā)生了接近與融合。
③如果說“文野之別”的跨越動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那么對傳統(tǒng)上的研究“異文化”的人類學來說,這種轉變在費孝通那里還存在著對“他己之別”的跨越。
④利奇一再強調,某些社會人類學家,欲圖研究本社會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實上也值得稱贊,但危害重重。按照人類學當時的觀點,研究熟悉的社會,先入之見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如果是單純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要避開利奇的憂慮,保證研究的客觀公正,或者說要實現(xiàn)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須具備費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強調但青年時代已逐漸養(yǎng)成的能力——文化自覺。
⑤我認為,在社會學領域你必須具備如米爾斯所說的“社會學想象力”,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梢哉f,正是有賴于這種同樣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質,費孝通才能在江村調查中實現(xiàn)對“文野之別”的從容跨越。
⑥一般而言,在從事文化或者社會研究之時,與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關的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
⑦針對上述問題,費孝通1997年在《人文價值再思考》一文中,以“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個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難題。
⑧如果說與異文化的接觸能夠使研究者擺脫對家鄉(xiāng)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對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自覺”,那么此時開弦弓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
⑨如果說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浸淫其間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而這陌生化保證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那么按費孝通的理解,在這多少被動的“陌生化”之外還有一條主動的“陌生化”路徑可走,即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
⑩解決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時能夠“出得來”的問題,其實只是回應了前述“利奇之憂”的一半,另一半同樣甚至更為棘手:以費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學派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的微型社區(qū)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概括幅員遼闊、錯綜復雜的中國國情?用費孝通的話來說,“這個問題的矛頭直指我的要害,因為如果我學人類學的志愿是了解中國,最終的目的是改造中國”,那么,如果不能通過對江村及后來的云南三村的研究獲得對中國的概括性認識,所有的一切皆會前功盡棄。
費孝通通過《江村經濟》及其后的微觀社會研究而認識中國的努力并非沒有留下遺憾。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如果說無論是江村還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帶有某種偶然性的話,那么如何能夠保證在這種偶然的類型“捕獲”中不致掛一漏萬,依舊不僅是一個操作上的難題,更是一個理論上的難題;而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盡管那是一個需要歷史來負主責的問題。
派克對費孝通乃至十九世紀 30年代整個中國社會學的意義,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communitystudy)為此時吳文藻的“社會學中國化”的設想提供了可能的具體路徑。費孝通踐行了自己的老師吳文藻給出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
按吳文藻所言,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一步是“試用”西方理論。
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二步,是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來“驗證”理論。一般而言,這種驗證可能包括兩步:其一驗證西方理論的可靠性或普適性,其二通過實地調查認識中國國情;但費孝通的興趣在后者,他賦予“江村調查”以鮮明的“認識中國”并進而“改造中國”的實踐品格。盡管出于內心對士紳階級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的認同或對鄭辟疆、費達生們身體力行的激賞,費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識分子或技術精英改造風雨飄搖之中國的可能,也錯看了小農在舊制度環(huán)境中以現(xiàn)代方式“組織”起來的潛力。但不可否認80余年前的這次調查起碼昭示了現(xiàn)代社會變遷或包括工業(yè)化在內的鄉(xiāng)村轉型道路的多樣性。
如果說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經驗,費孝通終其一生都對高度集中的工業(yè)化在中國之推行深感疑惑,但這種對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以及小城鎮(zhèn)的執(zhí)拗,本身存在消解發(fā)展或轉型的多樣性的可能,而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
在吳文藻的“藍圖”中,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三步,是“理論和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的綜合”。顯然,社會學中國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徹底拋棄理論或西方理論重起爐灶,而是為了使外來的社會學知識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要相符合。
(據(jù)相關論壇演講記錄刪改)
1.文章第③段加點的詞語“他己之別” 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
B.研究本民族、文化及陌生的民族、文化時,自己世界觀和分析視角的區(qū)別
C.人類學內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
D.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
2.以下對“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字理解不是(3分)
A.“進得去”要求以當?shù)厝艘暯?、世界觀對陌生文化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避免淺薄。
B.“出得來”要求對本土民族成員或文化調查研究時能夠盡量做到客觀,避免偏見。
C.研究西方相關理論的主動“陌生化”和“文化自覺”有助于調查研究者“進得去”。
D.急速社會變遷導致的被動的“陌生化”(間離效果)有助于調查研究者“出得來”。
3.從文意來看,不能得出推斷的一項是(3分)
A.從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戒律可知人類學起初主要是研究未開化民族的。
B.作者認為具有文化自覺可以較從容實現(xiàn)對文野、他己之別的跨越。
C.費孝通社會調查基本未能實現(xiàn)對中國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認識。
D.派克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對于探尋社會學中國化之路具有一定影響。
4.請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對《江村經濟》的態(tài)度。(4分)
5.《鄉(xiāng)土中國》的“名實的分離”一章中關于“社會變遷”有這樣的論述:
社會變遷卻是指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任何社會絕不會有一天突然變出一個和舊有結構完全不同的樣式。所謂社會變遷,無論怎樣快,也是逐步的。所變的,在一個時候說,總是整個結構中的一小部分。
社會結構自身并沒有要變動的需要。社會結構的變動,是人讓他變的。要讓它變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復人的需要。
社會變遷是發(fā)生在舊有社會結構不能應付新環(huán)境的時候。新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人們最初遭遇到的是舊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的結果,生活上發(fā)生了困難。
結合本文,請對費孝通先生的上述觀點進行評析。(6分)
【答案】1.B 2.C 3.C
4.作者對于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及調查既有高度贊揚、認可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1)作者承認《江村經濟》是一個里程碑,也認為他比較從容的跨越了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文野之別和他己之別,對本民族、文化調查研究時很好地做到了“出得來”。
但是也留下了遺憾,那就是很難從這一微觀研究中得到一個對中國的概括性的認識,而且因為歷史原因,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是更大的遺憾。(2)費孝通先生較好地實現(xiàn)了吳文藻先生所說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前兩步,一是用西方理論,二是驗證理論。但是在第三步,理論和事實融合在一起,獲得新的綜合方面,還有待于社會學走向中國化的開拓。(3)另外作者認為,費孝通先生對于鄉(xiāng)村急速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遷有所忽略,并沒有很好注意到小農的潛力以及工業(yè)化在鄉(xiāng)村轉型的多樣性。(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5.材料中費孝通先生關于社會變遷的主要觀點是,社會變遷是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不是突然變化的,是人要他改變的,原因是它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新的環(huán)境改變了。生活上很困難了,所以才會如此。(2分)
就文中相關部分來看,中國近40年來改革發(fā)展,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構形式,的確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經濟需要,人們生活困難,所以需要轉型改變,由農業(yè)社會,走工業(yè)化道路等,很好地驗證了其觀點。(結合文本評價觀點中合理部分)(2分)
但是費孝通先生并沒有看到這種轉型方式的多樣性。既有國有的,又有鄉(xiāng)鎮(zhèn)的,還有外資的。另外一個就是,我國社會變遷的速度非???,這恐怕也是費孝通先生難以想象的。(2分)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他己之別”在文章第③段末尾,對于它的理解應當往后文去找。第⑥段提到“一般而言,在從事文化或者社會研究之時,與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關的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由此可知,“他己之別”中的“他”指的是研究陌生的民族、文化;“己”指的是研究本民族、文化;而“別”指的是研究這兩種文化時自己世界觀和分析視角的區(qū)別。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C.“研究西方相關理論的主動‘陌生化’……有助于調查研究者‘進得去’”錯。原文第⑥段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而“研究西方相關理論”屬于“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應當通過“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才能夠“進得去”,而不是選項說的通過主動“陌生化”“進得去”。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中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
C.“基本未能實現(xiàn)對中國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認識”錯。原文第?段說“‘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有遺憾”不等于“未能實現(xiàn)”。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1)第①段“馬林諾夫斯基在《江村經濟》一書的‘序言’里,稱這部著作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的里程碑。盡管費孝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后來成為人類學跨越‘文野之別’的標志,但是從他進村之時寫的《江村通訊》來看……”,可見作者認同馬林諾夫斯基對《江村經濟》的高度評價,承認《江村經濟》是一個里程碑,也認為他比較從容的跨越了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文野之別和他己之別,對本民族、文化調查研究時很好地做到了“出得來”;
第⑩段說“如果不能通過對江村及后來的云南三村的研究獲得對中國的概括性認識,所有的一切皆會前功盡棄”,第?段“費孝通通過《江村經濟》及其后的微觀社會研究而認識中國的努力并非沒有留下遺憾”“而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盡管那是一個需要歷史來負主責的問題”,作者認為《江村經濟》也留下了遺憾,那就是很難從這一微觀研究中得到一個對中國的概括性的認識,而且因為歷史原因,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是更大的遺憾。
(2)第?段“費孝通踐行了自己的老師吳文藻給出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第?段“按吳文藻所言,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一步是‘試用’西方理論”,第?段“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二步,是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來‘驗證’理論。一般而言,這種驗證可能包括兩步:其一驗證西方理論的可靠性或普適性,其二通過實地調查認識中國國情;但費孝通的興趣在后者,他賦予‘江村調查’以鮮明的‘認識中國’并進而‘改造中國’的實踐品格”,可見費孝通先生較好地實現(xiàn)了吳文藻先生所說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前兩步,一是用西方理論,二是驗證理論。第?段“如果說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經驗,費孝通終其一生都對高度集中的工業(yè)化在中國之推行深感疑惑”,第?段“在吳文藻的‘藍圖’中,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三步,是‘理論和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的綜合’。顯然,社會學中國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徹底拋棄理論或西方理論重起爐灶,而是為了使外來的社會學知識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要相符合”,可見費孝通第三步,理論和事實融合在一起,獲得新的綜合方面,還有待于社會學走向中國化的開拓。
(3)第?段“費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識分子或技術精英改造風雨飄搖之中國的可能,也錯看了小農在舊制度環(huán)境中以現(xiàn)代方式‘組織’起來的潛力。但不可否認80余年前的這次調查起碼昭示了現(xiàn)代社會變遷或包括工業(yè)化在內的鄉(xiāng)村轉型道路的多樣性”,作者認為,費孝通先生對于鄉(xiāng)村急速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遷有所忽略,并沒有很好注意到小農的潛力以及工業(yè)化在鄉(xiāng)村轉型的多樣性。綜合以上分析可見,作者對于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及調查既有高度贊揚、認可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
5.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文中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先分析此題所給的《鄉(xiāng)土中國》材料,找出費孝通的觀點。
“社會變遷卻是指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任何社會絕不會有一天突然變出一個和舊有結構完全不同的樣式”,社會變遷是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不是突然變化的;“社會結構的變動,是人讓他變的。要讓它變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復人的需要”,是人要他改變的,原因是它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新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人們最初遭遇到的是舊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的結果,生活上發(fā)生了困難”,新的環(huán)境改變了。生活上很困難了,所以才會如此。
再看文中的相關觀點:
第?段關于社會轉型的觀點有“費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識分子或技術精英改造風雨飄搖之中國的可能,也錯看了小農在舊制度環(huán)境中以現(xiàn)代方式‘組織’起來的潛力”,這就是費孝通認為的“是人讓他變的。要讓它變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復人的需要”;第?段“這種對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以及小城鎮(zhèn)的執(zhí)拗,本身存在消解發(fā)展或轉型的多樣性的可能,而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中國之所以要進行改革開放,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結構形式,的確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經濟需要,人們生活困難,所以需要轉型改變,由農業(yè)社會,走工業(yè)化道路等,很好地驗證了其觀點。
第?段“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費孝通先生并沒有看到這種轉型方式的多樣性,既有國有的,又有鄉(xiāng)鎮(zhèn)的,還有外資的。另外一個就是,我國社會變遷的速度非???,僅僅四十年,中國社會結構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恐怕也是費孝通先生難以想象的。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我在西南聯(lián)大的日子
汪曾祺
我在云南住過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準確地說,只能說在昆明住了七年。
我們經?;顒拥牡胤绞鞘袃?,我們到南屏大戲院去看電影;去逛書店,看一本書,一看兩三個小時;逛裱畫店,逛茶葉店……我們每天經過、隨時往來的地方,還是大西門一帶。街雖小,人卻多,氣味濃稠。我們在街上閑看??促u木柴的,賣木炭的,賣粗瓷碗、砂鍋的,并且常常為一點細節(jié)感動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lián)大。
萬里長征,
辭卻了五朝宮闕。
暫駐足,
衡山湘水,
又成離別,
絕徼移栽楨干質,
九州遍灑黎元血。
盡菊吹弦誦在山城,
情彌切……
——西南聯(lián)大校歌
日寇侵華,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被迫南遷,組成一個大學,在長沙暫住,名為“臨時大學”。后遷云南,改名“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簡稱“西南聯(lián)大”。這是一座戰(zhàn)時的、臨時性的大學,但卻是一個產生天才,影響深遠,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學之林,與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平列而無愧色的,窳陋而輝煌的,奇跡一樣的,“空前絕后”的大學。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聯(lián)大!
西南聯(lián)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處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學校、祠堂。西邊是學生宿舍。土墻,草頂。
土墻上開了幾個方洞,方洞上豎了幾根不去皮的樹棍、便是窗戶。挨著土墻排了一列雙人木床,一邊十張,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沒有的。兩個裝肥皂的大箱摞起來。既是書桌,也是衣柜。有的同學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窩。有些同學成天在一起,樂數(shù)晨夕,堪稱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來,幾乎等于不認識的。我和一位姓劉的歷史系同學就是這樣,我們倆同睡一張木床,他住上鋪,我住下鋪,卻很少見面。他是個很守規(guī)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時作息。我是個夜貓子,每天在系圖書館看一夜書,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寢時,他已經在校園樹下苦讀英文了。
大路的東側,是大圖書館。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頂?shù)慕ㄖ?。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門外“搶圖書館”——搶位置,搶指定參考書。大圖書館藏書不少,但指定參考書總是不夠用的。更東,是教室區(qū)。土墻,鐵皮屋頂(涂了綠漆)。下起雨來,鐵皮屋頂被雨點打得乒乒乓乓地響,讓人想起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這些教室里面放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這種椅子的好處是不固定,可以從這個教室到那個教室任意搬來搬去。吳宓先生講《紅樓夢》,一看下面有女生還站著,就放下手杖,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學就也趕緊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寶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吳先生才開始講。
聯(lián)大師生服裝各異,但似乎又有一種比較一致的風格。女生的衣著是比較整潔的,上課時軍閥商人家的小姐也不會穿得花里胡哨。男同學絕大多數(shù)是藍布衫、長褲。幾年下來,衣服破舊,就想各種辦法“彌補”,如貼一張橡皮膏之類。有人褲子破了洞,不會補,也無針線,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結了一個疙瘩,這樣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殘破了。聞一多先生有一個時期穿了一件一個親戚送給他的灰色夾袍,式樣早就過時,領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云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有一個女生從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經黑了,路上沒有人,她聽到后面有梯里突魯?shù)哪_步聲,以為是壞人追了上來,很緊張。
回頭一看,是化學教授曾昭倫。他穿了一雙空前(露著腳趾)絕后鞋(后跟爛了,提不起來,只能半趿著),因此發(fā)出梯里突魯?shù)穆曇簟?/p>
大學生大都愛吃,食欲很旺,有兩個錢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帶來的盤纏尚未用盡,有些同學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處吃館子。錢逐漸用完了,吃不了大館子,就只能到米線店里吃米線、餌塊。到連吃米線、餌塊的錢也沒有的時候,便只有老老實實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飯是“八寶飯”,通紅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常備的是鹽水煮蕓豆,還有二種,“魔芋豆腐”為紫灰色的,爛糊糊的淡而無味的奇怪東西。有一位姓鄭的同學告誡同學:飯后不可張嘴——恐怕飛出只鳥來!
云南人對聯(lián)大學生很好,我們對云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較明顯的、普遍的影響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聯(lián)大師生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實事。聯(lián)大學生在中學兼課的很多,這對昆明中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旳。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學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獨立思考、學術自由的空氣,使他們?yōu)閷W為人都比較開放,比較新鮮活潑。這是精神方面的東西,是抽象的,是一種氣質,一種格調,難于確指,但是這種影響確實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摘編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國作家》,有刪改)
文本二:
國家興難,哀鴻遍野,百無一用當真是書生嗎?是戰(zhàn)在沙場,還是守在后方讀書?一群書生幾經猶豫掙扎,最終趨向理性。中華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讀書”有了一股子臥薪嘗膽的氣概,聯(lián)大學生們心中只有“擔負起國家興亡”的信念,風采奕奕唱著《畢業(yè)歌》:“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國家的棟梁;我們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掀起來了!8年時間僅僅只畢業(yè)三千余人,卻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雖處艱難年歲,這群師生卻是從心底給出了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他們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勇敢,無問西東。
(摘編自《西南聯(lián)大?最困難時,往往最心懷美好》)
文本三:
沈先生在聯(lián)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chuàng)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三門課我都選了。沈先生關于我的習作講過的話我只記得一點了,是關于人物對話的。我寫了一篇小說(內容早已忘記干凈),有許多對話。我竭力把對話寫得美一點,有詩意,有哲理。沈先生說:“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在打架!”從此我知道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普普通通的話,要盡量寫得樸素。不要哲理,不要詩意。這樣才真實。我也沒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獨感、荒謬感、絕望感。我寫不出卡夫卡的《變形記》那樣痛苦的作品,我認為中國也不具備產生那樣作品的條件。
(摘編自汪曾祺《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部分回憶豐富多彩的市內生活,一方面呈現(xiàn)了西南聯(lián)大周邊人文氣息和生活氣息,另一方面襯托出西南聯(lián)大對作者的深刻影響。
B.吳宓先生講課,為學生“搬椅子”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吳先生的修養(yǎng),而他的言傳身教、率先垂范也展現(xiàn)了西南聯(lián)大教師優(yōu)雅的君子風范。
C.文章大量筆墨刻畫教授們衣著“殘破”,而描寫聯(lián)大人讀書的細節(jié)卻不多,這正是為了表現(xiàn)聯(lián)大人雖條件簡陋卻孜孜不倦做學問的志趣。
D.結尾“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化用杜甫詩句“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重在表現(xiàn)西南聯(lián)大的精神氣質和自由與隨性的學術氛圍。
7.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即《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被貶為黃州刺史后寫作的一篇小散文,抒發(fā)自己悵惘落寞卻又不甘沉淪的心緒。
B.西南聯(lián)大校歌里唱到,將舉國棟梁之才移往艱苦偏遠的邊疆,將其保護起來免受日寇的摧殘,這正是為了保全民族未來的希望。
C.聞一多先生是19世紀中國愛國主義詩人,以《紅燭》《死水》《女神》等詩集,開一代詩風。他創(chuàng)作的著名,愛國詩篇《七子之歌》,響徹中華大地。
D.卡夫卡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宗師,他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zhàn)前后,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是他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
8.文本二中的“巨浪”是如何形成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原因。(4分)
9.如欲以“樸素為文”為主題,為《我在西南聯(lián)大的日子》寫一則文學短評,請列出評論要點。(6分)
【答案】6.D 7.C
8.學術方面:①條件極其艱苦卻重學問輕名利的學術氛圍;②聯(lián)大的民主思想、自由開放的精神,品格修養(yǎng);③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④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⑤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養(yǎng)。(每點1分,答出任意4點即可)
9.①“樸素為文”是指汪曾祺的散文以細小瑣屑的題材入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結構、深奧的題旨,而只是一種“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寫作方式;②“樸素為文”是指文章語言平淡質樸,貼近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娓娓道來,如話家常;③汪曾祺的“樸素為文”體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在平淡的敘述中,讓真與美、日常生活的恬淡回歸散文。(每點2分)
【分析】
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D.“重在表現(xiàn)西南聯(lián)大的精神氣質和自由與隨性的學術氛圍”錯。結合“但是這種影響確實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可知,化用詩句不是重在表達“自由和隨性”,而是表達西南聯(lián)大對云南在教育方面的影響確實存在。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及文學文化常識等的識記能力。
C.“19世紀”錯,聞一多是20世紀的詩人;另外《女神》是郭沫若的作品。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詞語含義及分析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的能力。
“巨浪”指的是西南聯(lián)大在學術方面對于整個中國的影響。題干要求分析“巨浪”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看聯(lián)大學生的生活條件,“土墻上開了幾個方洞,方洞上豎了幾根不去皮的樹棍、便是窗戶。挨著土墻排了一列雙人木床,一邊十張,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沒有的。兩個裝肥皂的大箱摞起來。既是書桌,也是衣柜”“幾年下來,衣服破舊,就想各種辦法‘彌補’,如貼一張橡皮膏之類。有人褲子破了洞,不會補,也無針線,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結了一個疙癟,這樣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窺一斑而見全豹,西南聯(lián)大師生的條件極其艱苦;但是他們的學術氛圍卻極其濃厚,“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門外‘搶圖書館’——搶位置,搶指定參考書”,可見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條件極其艱苦卻重學問輕名利的學術氛圍;
其次看聯(lián)大師生的思想和精神,文中提到一件小事,就是胡適講《紅樓夢》時“一看下面有女生還站著,就放下手杖,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學就也趕緊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寶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吳先生才開始講”,由此可見聯(lián)大師生的品格修養(yǎng);文本一末尾寫聯(lián)大學生在昆明一些中學任教,“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學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獨立思考、學術自由的空氣,使他們?yōu)閷W為人都比較開放,比較新鮮活潑”,可見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聯(lián)大的民主思想、自由開放的精神,品格修養(yǎng);
文本二中有“國家興難,哀鴻遍野,百無一用當真是書生嗎?是戰(zhàn)在沙場,還是守在后方讀書?一群書生幾經猶豫掙扎,最終趨向理性。中華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讀書”有了一股子臥薪藏膽的氣概,聯(lián)大學生們心中只有‘擔負起國家興亡’的信念”,可見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文本一中還提到西南聯(lián)大食堂的伙食,以及師生們的玩笑,“有一位姓鄭的同學告誡同學:飯后不可張嘴——恐怕飛出只鳥來!”,可見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文本二末尾總結了西南聯(lián)大精神,“雖處艱難年歲,這群師生卻是從心底給出了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他們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勇敢,無問西東”,可見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養(yǎng)。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寫作特點的能力。
題干要求以“樸素為文”為主題,為《我在西南聯(lián)大的日子》寫一則文學短評?!皹闼亍笨蓮膶懽鲀热?、語言等角度分析;“樸素為文”也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
《我在西南聯(lián)大的日子》選取了在西南聯(lián)大的很多瑣碎的小事,比如寫到校舍、圖書館、聯(lián)大師生的服裝、聯(lián)大的伙食、聯(lián)大學生對于昆明教育的貢獻等,這些內容寫得很“散”,很隨意,想到什么寫什么,沒有刻意追求精致的結構、深奧的題旨,而只是一種“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寫作方式;
《我在西南聯(lián)大的日子》從語言來看,平淡質樸,貼近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如“西南聯(lián)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處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學校、祠堂。西邊是學生宿舍。土墻,草頂”“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云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有一位姓鄭的同學告誡同學:飯后不可張嘴——恐怕飛出只鳥來!”等。體現(xiàn)了其“樸素為文”的特點;
《我在西南聯(lián)大的日子》雖然沒有選取“宏大”的題材,只是羅列了寫瑣瑣碎碎的小事,但在平淡的敘事中卻不乏真善美的真情。如寫聞一多先生穿的意見親戚送的“灰色夾袍”,寫朱自清先生穿的“一口鐘”,寫聯(lián)大食堂的“八寶飯”“通紅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等,在平淡的敘述中卻讓人懷想聯(lián)大師生對于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他們雖然物質貧乏,精神卻富足?!皹闼貫槲摹斌w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在平淡的敘述中,讓真與美、日常生活的恬淡回歸散文。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節(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桿有高下,收實有多少,質性有強弱,米味有美惡,粒實有息耗。地勢有良薄,良田宜種晚,薄田宜種早。良地,非獨宜晚,早亦無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實也。山澤有異宜。山田,種強苗以避風霜;澤田,種弱苗以求華實也。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違道,勞而無獲。入泉伐木,登山求魚,手必虛;迎風散水,逆坂走丸,其勢難。
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胡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良地一畝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須歲易。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凡種谷雨后為佳:遇小雨,宜接濕種;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壟待雨。夏若仰壟,匪直蕩汰不生,兼與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雜,有閏之歲,節(jié)氣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凈而易治,晚者蕪薉難治。其收任多少,從歲所宜。早谷皮薄,米實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虛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國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谷蕃殖。為治之本,務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奪時;勿奪時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節(jié)欲;節(jié)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搖其本而清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節(jié)選自《齊民要術》卷一、卷三)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大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良A地B一C畝D用E子F五G升H薄I地J三K升L谷M田N必O須P歲Q易。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樹,文中指種植,與《齊桓晉文之事》中“樹之以?!钡摹皹洹币馑枷嗤?。
B.宜,文中指適合,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文中是指“不”,這與《蜀道難》中“所守或匪親”的“匪”意思相同。
D.率,文中是指全、都,這與《六國論》中“率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后稷教百姓生產勞動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養(yǎng)育。在百姓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需對他們進行教育。
B.種植莊稼時,百姓需據(jù)情況而定。田地肥沃或貧瘠,需選擇相應的秧苗種植;山田或澤田,需選擇相應的時間種植。
C.種植莊稼要順應四季變化,如果聽憑主觀情感去做,如同潛入水中砍樹,只會空手而歸;就像逆風潑水,形勢艱難。
D.如果國君能順應四季的氣候條件,開發(fā)地理上的有利形勢,利用人的力量,那么一切生物順遂生長,各種谷物繁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凈而易治,晚者蕪薉難治。其收任多少,從歲所宜。
14.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中國歷代重視稼穡的好處。(3分)
【答案】10.DHL 11.D 12.B
13.(1)順應播種的氣候條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勢,那么使用人力少卻收獲多。
(“天時”,播種的氣候條件;“量”,估量;“力”,人力。每點1分,句意1分)(2)早種的田地干凈容易整治,晚種的田地雜草叢生難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和(當年)年歲是否適宜(田地的種植收割)相隨。(“治”,整治;“蕪薉”,雜草叢生;“任”,能夠。每點1分,句意1分)
14.①使百姓豐衣足食。②便于教化百姓懂得人倫。③使社會安定。(每點1分)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一畝肥沃的土地,用五升的種子;一畝貧瘠的土地用三升的種子。種谷的田地一定要年年更換。
“良地一畝”,“一畝”是“良地”的后置定語,其后斷開;
“用子五升”,“子”作“用”的賓語,“五升”是“子”的后置定語,其后斷開;
“谷田必須歲易”,“谷田”本句主語,其前斷開;
故應在DHL三處斷句。
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樹之以?!钡摹皹洹?,種植。句意:在那里種植桑樹。
B.“所宜深慎”的“宜”,應該。句意:應該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
C.“所守或匪親”的“匪”,不。句意:駐守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
D.“然大率欲早”的“率”,都。句意:然而種田大都要早一些。
“率賂秦耶”的“率”,全、都。句意:全都是由于割地賄賂秦國嗎?與文中的含義相同。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田地肥沃或貧瘠,需選擇相應的秧苗種植;山田或澤田,需選擇相應的時間種植”說法錯誤。從文中“良田宜種晚,薄田宜種早”“山田,種強苗以避風霜;澤田,種弱苗以求華實也”等內容可知,應將“秧苗”和“時間”位置互換。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天時”,播種的氣候條件;“量”,估量;“力”,人力。
(2)“治”,整治;“蕪薉”,雜草叢生;“任”,能夠。
14.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1)根據(jù)文本一“五谷熟而民人育”可知,重視稼穡能使百姓豐衣足食。
(2)根據(jù)文本一“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可知,重視稼穡便于教化百姓懂得人倫。
(3)根據(jù)文本二最后一段“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搖其本而清其末,濁其源而清其流者也”可知,重視稼穡能使社會安定。
參考譯文:
文本一:
后稷教導百姓種莊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百姓就得到了養(yǎng)育。人成為人的原因是,吃得飽了,穿得暖了,居住得安逸了,假如沒有教育,那么就跟禽獸差不多。圣人又為此憂慮,就派契做掌管教育的司徒,用尊卑長幼之間的等級關系來教導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文本二:
大凡谷子:成熟得有早有晚,谷苗莖稈有高有矮,果實有多有少,植株質地性狀有堅強有軟弱,米粒的味道有好有不好,谷粒舂成米的時候有的耗折多有的耗折少。種谷的土地有的肥沃有的貧瘠,肥沃的田地適合種植得晚點兒,貧瘠的田地適合種植得早點兒。肥沃的田地,不僅適合晚點種,種早了也不會有妨害;貧瘠的田地適合早種,種晚了一定不能結成果實。不同的地形條件,有不同適合的作物。山地,(適合)種堅強的苗,來避免風霜;低而多水的地,(適合) 種較軟弱的苗來求得較高的收獲。順應播種的氣候條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勢,那么使用人力少卻收獲多。如果放任主觀感情,違反天然法則,便會辛勞卻沒有收獲。潛入泉水中砍伐樹木,攀登山峰去捉魚,只能空手回來;逆著風向潑水,從平地往坡頭滾球,形勢上就困難。
凡是種谷的田地:前作是綠豆小豆的地最好;麻、黍、胡麻就差些;蕪菁、大豆的最不好。一畝肥沃的土地,用五升的種子;一畝貧瘠的土地用三升的種子。種谷的田地一定要年年更換。凡是春天下種的,要種的深些,(而且)應當用重的“撻”拖過壓下去;夏天下種,就要種得淺些,撒下去便可以出芽了。凡是種谷子,都以雨后下種為好:遇到小雨,應該趁濕時種;遇到大雨,等雜草發(fā)芽后再種。春天如果遇到干旱,(去年)秋天耕過的地,可以敞開壟溝等待下雨。夏天如果敞開壟溝,不僅大雨會把種子沖走不能發(fā)芽,而且發(fā)芽時莊稼和雜草一起都長出來了。大凡谷田,要早種晚種相錯雜。有閏月的年份,節(jié)氣落后于日期,適合晚一些種田;然而種田大都要早一些,早種的田比晚種的田加一倍。早種的田地干凈容易整治,晚種的田地雜草叢生難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和年歲是否適宜(田地的種植收割)相隨。早谷皮殼薄,米粒充實而且數(shù)量多;晚谷皮殼厚,米粒少而且不飽滿。
食物,是百姓生活的根本;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國君向上順應四季的氣候條件,向下開發(fā)地理上的有利形勢,中間利用人的力量,因此一切生物順遂生長,各種谷物繁殖。治理國家的根本,一定在于使百姓安居樂業(yè);使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根本,一定在于使大家財用富足;財用富足的根本,一定在于不侵占生產活動的時間;不侵占生產活動時間的根本,在于減少(官府要求完成的)事務;減少事務的根本,在于節(jié)制貪欲;節(jié)制貪欲的根本,在于返回天性。返回從自然接受的純正的天性。不會有搖動了根本卻能使末端安定的事,不會有弄渾濁了水源卻讓水流清澈的事。
(節(jié)選自《齊民要術》卷一·卷三)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雨后贈斯遠
[宋]趙蕃
已是霜凝更雨濕,春其漸起但無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當返魂。
小駐要須窮日日,細尋無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從茲始,并待君詩洗睡昏。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面對深秋的霜降與冷雨,詩人并不畏懼,因為春天正悄然臨近。
B.霜威固然使草木搖落,而梅樹將醞釀作花,不必為此嗟嘆悲傷。
C.詩人興致盎然,信步遍村尋梅,消弭了久處困厄之中的郁悶。
D.春訊讓詩人振作起精神,以靜待朋友的佳作來表達共勉之情。
16.后人評價此詩“轉折自如,情理相攜”,請結合詩句賞析此詩中的“情”與“理”。(6分)
【答案】15.C
16.情:①詩人見秋霜而思春日,表現(xiàn)了樂觀進取的精神,并與友人共勉;②詩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為自己“洗昏睡”,表達了對友人音信的期盼與才情的贊美。(每點2分)
理:自然萬物輪回,衰敗中卻有新生(推陳出新),不必嗟嘆傷感。(2分)
【解析】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C.“消弭了久處困厄之中的郁悶”說法錯誤,選項對頸聯(lián)句意的理解有誤,原句意為只要天天到各個村落去細細尋訪,那么定會在梅樹梢頭發(fā)現(xiàn)新春的消息?!耙殹笔恰爸灰敝?,“窮日日”有每天堅持之意,并非選項中的“困厄”之意;該句表現(xiàn)出發(fā)現(xiàn)新春之難,也表現(xiàn)出詩人惜春尋春心情的急迫與信念的堅定。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情感、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情:
詩歌前兩聯(lián)是說已經到了嚴霜鋪地、零雨送秋的冬季,春天正在逐漸臨近,只是還不見一點痕跡,不要嘆息草木搖落枯萎,不久將有復蘇的梅花綴滿瓊枝。詩人在冬季期盼并堅信春天的到來,表現(xiàn)了作者樂觀進取的態(tài)度,并以此與友人共勉。
尾聯(lián)“揩摩病眼從茲始,并待君詩洗睡昏”意思是從現(xiàn)在開始,我要按摩開有病的雙眼,等待你清新的詩作和著春光,來洗盡我的昏昏睡意,詩人相信友人的佳作能為自己“洗昏睡”,表達了對友人音信的期盼與才情的贊美。
理:
詩人面對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也不畏懼即將來臨的嚴冬,而是覺得離春天愈來愈近了。霜威固然使草木搖落而變衰,但自然界萬物輪回,生生滅滅。一面在衰敗,一面則在發(fā)生發(fā)展。在草色垂死之際,梅樹正在恢復青春,醞釀作花。這是自然之勢,自然萬物輪回,衰敗中卻有新生,不必嗟嘆傷感。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記載,李存勖將李克用留給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廟中,其后用兵作戰(zhàn),“___________ ,___________”,裝在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戰(zhàn)場。
(2)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看似閑適恬靜,實則透露出詩人由于內心的惆悵而徹夜難眠。
(3)小剛在他創(chuàng)作的歷史小說《正氣歌》中寫道:文天祥月下獨步于江邊,眼前壯闊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誦起前人的寫景名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請其矢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每空1分,有錯字不給分)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書寫:“遣”“巷”“垂”“皎”。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一款名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網。它的成功并非 ① ,而是源于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長期積累。ChatGPT不僅能夠寫詩、寫代碼、寫文案,甚至能獨立完成一篇學術論文……其出色的表現(xiàn),既讓人贊嘆,也不禁讓人擔心機器將會取代人工。
其實,(①)。比如,不少網絡平臺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屬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過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機械重復的話語、“禮貌”而毫無信息增量的反饋,給人的感受實在是一言難盡。相較而言,ChatGPT能更聰明地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面對各式各樣的要求,ChatGPT并未表現(xiàn)出____②____的窘態(tài),反而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ChatGPT的表現(xiàn)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橫空出世還是讓人有點 ③ 。有人憂心忡忡,認為人工智能遲早會替代人類現(xiàn)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這恰恰說明,(②),而是材料的堆砌。隨著機器自身素材的積累,比ChatGPT更“聰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誕生。因此,(③),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創(chuàng)新,讓機器當好人類的“秘書”。在人工智能這個“競爭者”面前,如果缺乏創(chuàng)新,一味跟風模仿,文化產品就會同質化、低端化,很可能敗下陣來。文化從業(yè)者應該意識到,創(chuàng)新引領文化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才能讓自己的創(chuàng)作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19.請將上面畫線句改寫成兩句話,一句體現(xiàn)因果關系,一句使用設問??蛇m當增刪詞語,但句子要保持連貫。(2分)
20.請在文中括號里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它與上下文語意連貫、內容貼切,整段文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其中第①處必須用否定句,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答案】
18.①一蹴而就②捉襟見肘(應接不暇/左支右絀/顧此失彼)③措手不及(猝不及防)(每空1分,共3分)
19.①文化產品因為一味跟風模仿所以會同質化、低端化。②如何在人工智能這個“競爭者”面前不敗下陣來?只有創(chuàng)新!(每點1分,共2分)
20.①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鮮②很多文字工作不是思想的創(chuàng)新③與其擔心人只算能會替代人類工作(與其擔心被替代)(每空2分,共6分)
【解析】
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此處語境是指ChatGPT的成功并非一下子就成功的,應該用“一蹴而就”?!耙货矶汀?,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
第二空,此處語境是指ChatGPT并未表現(xiàn)出困難重重,應付不過來的窘態(tài),所以應該用“捉襟見肘”,或者“應接不暇”“左支右絀”“顧此失彼”?!白浇笠娭狻?,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爛,也比喻困難重重,應付不過來?!皯硬幌尽?,原形容美景很多,來不及觀賞?,F(xiàn)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多,應付不過來?!白笾в医I”,指力量不足,應付了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問題?!邦櫞耸П恕?,顧了這頭,丟了那頭。形容照顧不過來。
第三空,此處語境是指ChatGPT的橫空出世還是讓人有點突然,來不及應付,所以應該用“措手不及”,或者“猝不及防”?!按胧植患啊?,形容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應付、處理?!扳Р患胺馈?,事情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式變換的能力。
可以把“如何在人工智能這個‘競爭者’面前不敗下陣來”作為設問句,回答就是“只有創(chuàng)新”。把“一味跟風模仿所以會同質化、低端化”做為原因,改成“文化產品因為一味跟風模仿所以會同質化、低端化”,所以可以組成:文化產品因為一味跟風模仿所以會同質化、低端化。如何在人工智能這個“競爭者”面前不敗下陣來?只有創(chuàng)新!
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結合下文“比如,不少網絡平臺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屬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過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機械重復的話語、‘禮貌’而毫無信息增量的反饋,給人的感受實在是一言難盡”可知,網絡平臺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屬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說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應用,并不新鮮,所以此處應該填寫“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鮮”或者“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應用”。
第二空,結合上文“認為人工智能遲早會替代人類現(xiàn)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和下文“而是材料的堆砌”可知,機器可能替代人類現(xiàn)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這些文字只是材料的堆砌,說明并非思想的創(chuàng)新,所以此處應該填寫“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創(chuàng)新”。
第三空,結合下文“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創(chuàng)新,讓機器當好人類的‘秘書’”可知,機器只是人類的“秘書”,那么就不必擔心人工智能會替代人類工作,與“不如”搭配使用的詞語是“與其”,所以此處應該填寫“與其擔心人工智能會替代人類工作”或者“與其擔心被替代”。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你被詩界譽為詩歌革命的旗手,不僅在于一新詩風,拋棄了煩瑣的形式,更在于為詩歌賦予了嶄新的思想內容。如果說你是以詩推動詩歌革命,不如說你是以詩為炬火,推動時代前行的腳步,所以你被梁啟超譽為“近世詩界三杰”之首是當之無愧的。
你不以詩為榮,詩卻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樂在字里行間不時顯現(xiàn),你變得鮮活、生動、立體而飽滿。我們不但可以看清你臉上的每一道皺紋,撫摸你的每一根白發(fā),還可以順著詩句走進你廣闊的心靈。你的悲憤如秋風,把一路感悟堆積在我們心里;你的思考如夏日流螢,不時為我們照亮迷人的風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黃遵憲郁郁而終。他的名字鐫刻在了歷史的紀念碑上。
21.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4分)
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在表達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賞析。(5分)
【答案】
21.與其說你是以詩推動詩歌革命,不如說你是以詩為炬火,引領時代前行的腳步。(每處2分,共4分)
22.①運用比喻、比擬(擬物)的修辭手法。把“悲憤”比作“秋風”,把“思考”比作“流螢”,使用“堆積、照亮”等詞語進行比擬,突出了“我們”所受到的影響,表達具體可感,生動形象。(2分)②第一、二人稱交錯使用。強調詩人和“我們”后輩的密切關系以及“我們”所受到的影響,表達富于變化,自由靈活。(2分)③使用整句,結構整齊,表達凝練,突出了詩歌的感染力。(1分)
【解析】
21.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線句語病有:
第一處,“如果……,不如……”關聯(lián)詞搭配不當,應該是“與其……,不如……”;
第二處,“推動……腳步”搭配不當,改為“引領……腳步”或去掉“的腳步”。
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從修辭看,“你的悲憤如秋風”“你的思考如夏日流螢”兩處運用比喻修辭,本體是“悲憤”和“思考”,喻體分別是“秋風”和“流螢”,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把一路感悟堆積在我們心里”“為我們照亮迷人的風景”中“堆積”和“照亮”運用比擬修辭,把抽象的事物寫得具體形象。
從人稱使用看,語句交錯使用了“你的”“我們”這樣的人稱代詞,造成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變換,不同人稱的使用使語言更加靈活自如。
從句式看,“你的悲憤如秋風”與“你的思考如夏日流螢”,“把一路感悟堆積在我們心里”與“不時為我們照亮迷人的風景”兩兩句式大體一致,前后呼應,構成整句句式,語言整齊,有韻律美。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言必信,行必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成于思,毀于隨;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留下許多關于“行”的箴言,至今對我們仍有價值。
材料二:行者常至,為者常成。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更需我們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
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提出了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目標?!八膫€現(xiàn)代化”是:工業(yè)現(xiàn)代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國防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2022年,盛會召開,“中國式現(xiàn)代化”讓人振奮,也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以堅實腳步“行”走偉大復興路,中國式現(xiàn)代化之路氣象萬千、前景光明。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自擬標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答案】略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和材料二,一個列舉古人留下的關于“行”的箴言,同時指出這些箴言對于我們仍有價值;一個結合當下時代背景,指出“行”“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xiàn)中的意義。這兩則關于“行”的箴言,至今對我們仍有價值,行者常至,為者常成,要對核心詞“行”進行解讀,賦予內涵。
材料三關鍵詞語為“四個現(xiàn)代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提出了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目標?!八膫€現(xiàn)代化”是:工業(yè)現(xiàn)代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國防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關鍵詞語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2022年,盛會召開,“中國式現(xiàn)代化”讓人振奮,也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睂崿F(xiàn)現(xiàn)代化,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與進步的顯著標志,是世界近代以來各國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標,但通往現(xiàn)代化的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內涵是什么?與西方式現(xiàn)代化道路有何不同?黨報告將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特點概括為五點: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xiàn)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xiàn)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xiàn)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xiàn)代化。
由此可知,作文要對核心詞”行”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兩個核心詞進行解讀,并加于思辨,特別要關注寫作導語提示,“以堅實腳步“行”走偉大復興路,中國式現(xiàn)代化之路氣象萬千、前景光明?!比绾巍靶小?“行”要行之有方,要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才能至千里;要親身實踐,絕知此事要躬行;要三思而后行,思才能行之有效;要以遠大理想指引行,才能行而致遠。為何“行”?因為光思不行,理想只能變成空想;不登高山,永遠不知天有多高,不臨深溪,永遠不知地有多厚。只有切實去做,我們才能離成功、夢想越來越近?!靶小庇泻蝺r值?對個人而言,唯有“行”,才能有所誘惑;對集體而言,唯有“行”,才能立足行業(yè)前鋒;對國家而言,唯有“行”,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考“行”的價值意義的時候,可以按照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的順序來談。這些都是考生可以思考的角度。
行文構思上,可以選用有關“行”的名言引出觀點,也可以用事例或現(xiàn)象引出觀點;然后可以使用遞進式的結構行文,如先說“有夢就要去追,有理想就要去實踐去行動”,接著說“要讓我們的夢想落地生根,只有行動才能開出實實在在的花朵”,“追夢的路上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自律者更出眾”;最后可以依據(jù)材料引導語,聯(lián)系當代青年的責任發(fā)出呼吁,如“微光不微足以照亮整個世界,有夢想我們就要去追逐,讓燦爛星河因你我而閃耀,讓中華民族有你我的行動而漸行漸輝煌”。
【參考立意】
(1)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2)奮力拼搏,篤行不怠。
(3)博學慎思,以知促行。
(4)在實干中收獲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