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的基本要求
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的基本要求
導游語言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指導游覽、進行講解、傳播知識的一種生動形象的口頭語言。導游語言藝術(shù)通過優(yōu)化語言來提高表達效果,從而樹立良好導游形象的。也就是說,語言符號的傳遞能起到“樹立良好的導游形象”這一效果的,才稱得上是“導游語言藝術(shù)”下面小編介紹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的基本要求,希望能幫到你。
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的基本要求
前 面從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的多樣性出發(fā),舉例說明了其個性特點,但是,其個性特點中又帶有一定的共性,也就是說,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無論怎樣別具一格,都具有準 確性、鮮明性、生動性這三個共性特點,它分別代表著三個不同方面的要求,各有其特殊的含義,但三者又是相互緊密聯(lián)系著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一)準確性
對于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來說,準確性是其十分重要的特點,也是最起碼的要求。首先,導游員要有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在導游時不要老是想著“我多麼高明”而裝腔作勢,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作到就實論虛,言之有理,不能品憑主觀愿望 ,任想當然去進行導游解說。馬虎草率,或全靠夸大的事實材料和憑空想象的材料,達到嘩眾取寵的目的等等 ,都不是運用導游語言的嚴謹作風。因此,在語言的內(nèi)容上要做到三點:
第一,事實要準確。事實是獨立于人的主觀之外的客觀實在,他有特定的時間、地點、具體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這就要求導游員講任何一件事實和數(shù)據(jù)時,必須有根有據(jù),不可憑空捏造。
第二,要把道理講得準確,善于抓住事物(景觀)的本質(zhì)特征,把道理講的盡可能全面、透徹一些,不然就會使顧客形成“神氣十足,但是沒有貨色,不會分析問題,講不出道理,沒有說服力 ”(毛澤東語)的不好印象。有的導游語言之所以能使人產(chǎn)生一定的感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導游員對導游內(nèi)容有中肯的分析和評價。例如,一位導游員在給顧客講解故宮的建筑特色時說:
故 宮建筑類型豐富多彩,布局嚴謹,井然有序,除了建筑造型、色彩與裝飾外,還特別重視空間組合藝術(shù)。中國古代建筑設(shè)計,對空間組合藝術(shù)一向非常重視。無論在 選址、布局、裝飾等方面都是依照空間組合藝術(shù)的基本原理進行的。這一特點,在紫禁城宮殿建筑中,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如太和殿自身的臺基,面積為2377平方米,高度僅26.93米,只不過相當于一幢普通的八九層樓房。如果沒有三臺襯托和門庭陪襯,就難以達到如此驚人的藝術(shù)效果。其建筑藝術(shù)的特點之一,就是整體空間組合與單體輪廓設(shè)計的以巧妙地組合,形成即統(tǒng)一又富于變化的建筑群體。
中 國建筑設(shè)計有兩個側(cè)重:一個側(cè)重大效果,即環(huán)境設(shè)計;一是側(cè)重細部,供認仔細欣賞,兩種辦法要因地制宜地加以運用,故宮外朝大殿的設(shè)計多側(cè)重于大效果,比 如午門、太和殿內(nèi)外的座院是成千上萬人的朝會之所,是紫禁城中最莊嚴和隆重的場所,在豁然開朗的太和門廣場上,即可發(fā)生了奇異的變化,庭院中的五座飛虹橋 與玉帶般的內(nèi)金水河縱橫交織、潔白勾欄的曲線組合了如虹似錦般的立體交叉,吸引著人們的視覺,因而在人們步入午門之后,不用指路牌的導引,就會情不自禁的 趨向太和門。這便是藝術(shù)的魅力,就是空間組合處理人與物、物與物關(guān)系的巧妙創(chuàng)造。
這位導游員在這段講解中對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建筑特色進行了細致的、十分精辟的分析和評價,有根有據(jù),有比較有鑒別,因而具有極大的說服力。
第三,引用語言要精確。在導游中適當引用一些至理名言,精詞妙句,都有利于增強導游語言的效果,但必須準確無誤,決不可曲解,斷章取義。請看一位導游員介紹鄭州黃河游覽區(qū)的一段導游詞:
據(jù) 說,日本也有“人類起源于河流”的說法,黃河自古就被人們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悠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象征著中國的文化、政 治和社會。歷史上曾有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涌澎湃之勢,唐代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贊嘆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 近代,日本人士非常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黃河來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另外,中國還有一個人們所 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游,面對著氣勢磅礴的黃河,回想對比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guān) 系和今日的友好關(guān)系,希望大家能從黃河中吸取進一步發(fā)展我們之間的友誼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個參觀計劃。(何琳《鄭州黃河游覽區(qū)導游》)
這位導游員先后引用了李白、郭沫若的詩句和諺語,由于引進的精確、恰當,因而增強了語言的藝術(shù)魅力。
第四,要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首尾連貫,合乎邏輯。馬克思曾說過:“應該邏輯地思想和明確地表達思想。”(威廉·李卜克內(nèi)西《回憶馬克思恩格斯》)精確的語言能表現(xiàn)導游員精密的思想,也能表現(xiàn)他(她)駕馭語言的能力和功夫。請看一段導游詞:
在 中國,園林被分位三大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豫園屬于私家園林。大家知道,中國園林有許多技巧,比如借景、障景等等。不過它們都有四個基本元 素組成。這四個元素是水、植物、建筑和假山。大多數(shù)的私家園林是在江南,就是因為這兒有水源和適宜做假山的石頭。豫園是四百多年前明朝時建的。園主姓潘, 是個大官,他建此園是取悅于雙親,讓他們安度晚年。所以豫園的“豫”字就取其喜悅之意??上У氖?,他父母未能眼見豫園落成就去世了。清末,潘家衰落,其后 代變賣此園于當?shù)匦袝T@之所以成為名勝,還另有一原因。1853年,上海爆發(fā)小刀會起義,園內(nèi)一廳堂曾被用作指揮部。今天豫園是個必游之地。所以我建議到了那兒,我們千萬不要走散,最好大家寸步不離,好嗎?(陶昌宇《上海豫園導游》)
這段導游講解層次條理都十分清楚分明。豫園為何成為“必游之地”的名勝,導游員講了兩點原因,首先是講它所具有的中國江南園林特點,其次是講它的歷史原因,盡管沒有用表示順序的詞語,但連貫性強,能給人以明晰的印象。
(二)鮮明性
所謂鮮明性,就是觀點明確,態(tài)度明朗,這是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的 又一基本要求 。首先,導游員的態(tài)度要鮮明,要有明確的是非觀和愛憎情感。請看實例:
有位導游員在接待一批西方游客時,有人問他:“有人說,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是拿美國的工資,娶日本的妻子,吃中國的飯菜,住英國鄉(xiāng)村式的房子;而 最不幸的男子是娶美國妻子,住日本房子,吃英國的飯菜,拿中國的工資。對此你怎麼看?”這位導游員說:“吃中國飯菜是一種幸福,這沒錯,因為中國是個美食 之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但認為中國的工資低到了世界上最不幸的程度的說法,是不確切的。中國的工資收入只是有形收入,另外還有無形的收入,如公費醫(yī)療, 生活補貼,低廉的房租水電,獎金等等。如果把這些無形的收入折算成工資,就不會低于年薪800美元!”在這席話中,這位導游員自己堅定的態(tài)度和明確的是非觀,游客們聽了都大吃一驚,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改變了對中國低工資的看法。
其 次,導游員解說的重點要突出,要集中,這也是使鮮明性顯著的好辦法。在豐富紛繁的導游內(nèi)容中,平鋪直敘,面面俱到,企圖把一切都灌輸給游客,其結(jié)果必然是 事倍功半,因此,要善于分清主次,根據(jù)實際情況把重點要點突出出來。這樣才能使游客產(chǎn)生鮮明的印象。比如,南岳衡山值得講解的東西很多,既有“勢雄”“景 秀”的自然景觀,又有“境幽”“文豐”的人文景觀。這就要或重點講“勢雄”“景秀”,次要講“境幽”“文豐”,或次要講“勢雄”“景秀”,重點講“境幽 ”“文豐”。在重點之中又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如果主次不分,游客聽得的印象就比較平淡,同時,也可把自己要講的要點理出來先揭示給游客,這也能使你的講 解內(nèi)容鮮明、突出。例如:
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武陵源景區(qū),武陵源景區(qū)是十分迷人的,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雄奇優(yōu)美的奇山異石,二是秀麗迷人的溪潭瀑泉,三是姿色俱佳的動植物。這里,我先簡要介紹一下武陵源的奇山異石… …
像這樣開頭,游客對武陵源就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隨著導游員循序漸進地往下講解,其輪廓就會越來越清晰。
第三要注意語言的鮮明性。鮮明的態(tài)度和觀點,必須經(jīng)過鮮明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鮮明的語言還能充分表現(xiàn)不同的語言風格,如簡潔、細致、明快、藻麗。
(三)生動性
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的生動性,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要敢于創(chuàng)新
所 謂“創(chuàng)新”就是要敢于實事求是,敢于從實際出發(fā)思考問題,說明問題,要想人所未想,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只有這樣才能表現(xiàn)新鮮活潑的思想,才能吸引 人,感動人。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感受,純粹是機械照搬導游資料上的介紹,拾人牙慧,就不可能有甚么感染力。有些東西是資料上沒有的,要靠導游員自己去收集、 考察、體驗、歸納、整理。因此,只要有“千回百折費尋思”的精神,才能“道出人人意中語”。
2.要富于形象性
形象性是生動性的一個要素。尤其在講述游客眼前沒有形象的景物或故事時,特別要講究形象,或用游客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進行類比;或用有聲有色的語言(包括動作語)進行描述,這都是增強形象性的方法。
3.要善于變化
死 板、老套、不生動,如果有了變化就生動了。變化表現(xiàn)在不少方面,如組織導游素材的新穎角度,導游“作品”層次、結(jié)構(gòu)、語言句式的變化等等。例如,有的導游 員在講解時,常把自己參與進去,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進行解說,這比那種以旁觀者的口吻進行的解說要生動、活潑。有的導游員采取問答式的導游方法,游客參與進 來,一問一答,循循善誘,既有情趣,又能達到導游目的。
4.要有創(chuàng)造性
大到表現(xiàn)手法,小到句式、詞語到可以表現(xiàn)出導游員的創(chuàng)造性。試比較下列兩例:
?、龠@ 叫日晷,是我國很早就發(fā)明、秦漢時代即已廣泛應用的一種計時器,它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zhuǎn)的原理,借指針所生的陰影的位置以表示時間。在這晷盤中心的鐵 針上端是指北極,下端指南極,晷盤上下兩邊刻的是時辰,上面時辰由早到晚向左轉(zhuǎn),下面時辰則向右轉(zhuǎn)。每年春分后看上面的針影,秋分后看下面的針影。這個日 晷是明代和清代所置,雖然早已廢棄不用,但仍閃爍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之光。
②這 個由石頭做的東西叫日晷,發(fā)音和日軌一樣,是古人用來看時間的“石頭鐘”,他在秦漢時就已廣泛應用,雖然沒有現(xiàn)代的電子鐘、石英鐘輕便、準確,但有一定的 科學性,它是借太陽光照在鐵指針上的陰影位置來表示時間的。指針兩端刻的這些字叫時辰,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幾點鐘,但沒有精確到分和秒。不過,在兩千多年 前,世界科學技術(shù)還十分落后的情況下,能造出這種計時器是不簡單的,它說明我國古人的科學頭腦是比較發(fā)達的。
例 ① 和例② 講解的都是北京故宮太和殿中的同一件文物,但相比而言,例① 雖然講的比例② 細致,但不及例② 生動,其原因就是例② 運用了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手法,它不是復述書面資料介紹,而是用自己的話進行表達,通俗淺白,生動活潑,其中“石頭鐘”這個詞語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聽起來比較形象貼切。
此外,幽默語言也是生動性所要求的。前有章節(jié)專論,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總 之,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豐富的。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準確性是基礎(chǔ),做不到準確性,就無所謂鮮明性、生動性,但只講準確 性,忽視鮮明性、生動性,導游內(nèi)容就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就會影響導游語言的藝術(shù)效果。只有在準確性的基礎(chǔ)上達到鮮明、生動,導游語言藝術(shù)風格才能發(fā)揮它 的積極作用。
導游口才的訓練技巧
一、導游服務各階段的口才訓練內(nèi)容。導游服務始于接站,終于送站,中間還要經(jīng)過沿途導游、景點導游和旅途生活服務等。其中每個階段都需要導游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藝術(shù),比如怎樣在接站時給游客一個好的印象,怎樣使講解能牢牢地吸引住游客,又怎樣為游客排憂解難等。高超的導游口才能讓游客既飽眼福,又飽耳福。
二、導游講解的知識和技藝。導游服務最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導游講解。導游講解的成功與否,依賴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知識水平,另一個就是口才水平。有口才的導游員能成功地為死景注入生機與活力,為看似普通的景點點綴上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從而激起游客參觀游覽的興致。因此,每個導游員都應努力掌握導游語言的表達技巧,為自己的導游講解添光增色。
三、由低到高進行循序漸進式地訓練。萬丈高樓平地起,要練就好口才,首先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然后再以此為基礎(chǔ),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導游各階段具體的表達技巧與藝術(shù)。遵循了這樣的訓練規(guī)律,我們便能更好地實現(xiàn)預期的目的。
對于口才欠佳的人來說,練就好口才并非一日之功,但也不是遙遙無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