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溫和的溝通方式
自己或別人的語言,常常會給別人或自己造成痛苦,尤其是家庭成員間的溝通,不想動不動就拌嘴爭吵。曾經(jīng)我也稍微關注了這些方面,比如說,指出別人缺點之前,先夸別人一下,再用鼓勵的方式指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簡單溫和的溝通方式,歡迎借鑒參考。
學會觀察
那如何更好的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觀察,也就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
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結(jié)果,要把觀察和評論區(qū)分開來。比如,“米奇花錢大手大腳”,這樣的評論缺乏依據(jù),而如果說“米奇上周買書花了一千元”,更符合觀察的事實。
還比如,我們的表達言過其實,用“經(jīng)常”“總是”“從來”這樣的詞語時,別人就可能有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應。
這樣的例子更多,像老婆一般都會對很少做家務活的老公說:你從來都不洗碗,就知道吃完了像皇上一樣坐在那,老娘我上完班又做飯,累的半死。老公聽到這句話時,大多數(shù)都不會有什么友善的回應。不如說:今天我有點累了,老公你去洗洗碗吧。
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用例子來說明,會容易理解。如:“我覺得你不愛我”,“你不愛我”并不是感受,而是對他人生活感受的判斷。但你做了這件事“我很傷心”或“我十分痛苦”就是感受了。
如:“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會覺得你不在乎我”,“你不在乎我”是對他人態(tài)度的判斷,但“我進來的時候,你沒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單”就表達了自己孤單的感受。
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內(nèi)心的需要
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
非暴力溝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那他們就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例如:“朋友叫我外號讓我很難過”這是他的感受,他的需要是“朋友叫我外號,我會感到難過。因為我想得到欣賞。”
表達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
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們請求他人的幫助。那以什么樣的方式提出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的回應呢?
這里的請求,一是越具體越好,如:你幫我買一支筆;具體點:明天你有空時幫我買一支考試用的2B鉛筆。二是希望別人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因為不做什么的對立面很廣,對方容易產(chǎn)生困惑。
如:一位太太對她丈夫說:“我希望你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后來,她丈夫花了很多時間在打羽毛球上。事實是她希望她丈夫可以早點下班多陪陪她和孩子,至少每周一個晚上也好。
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樣,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
另外,在我們提出請求,對方無法滿足我們的愿望時,如果我們提出批評、指責、威脅,或利用對方的內(nèi)疚而達到目的,那就是命令。父母經(jīng)常對孩子說的:你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事實上孩子不聽話好動,也許就是想要吸引媽媽的注意,陪她玩耍。
雖然有時候類似這樣命令的方式也奏效,但它會讓人與人之間心里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不是尊重每個人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
與自己溝通
前面說的到都是與外界溝通,其實非暴力溝通很重要的一個應用,就是與自己溝通,了解自己的需求,愛護自己。
當我們做了自己認為不好的事時,就會自責或痛苦。經(jīng)常聽到的話有:“我怎么這么笨”“我怎么總是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糕”。
即使有時我們通過的嚴厲的自責“得到了教訓”,但我們希望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熱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nèi)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人為什么會自責呢?
這樣理解更容易。比如,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如果我指責的這個人是我們自己,那也就是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
例如,這次考試期末沒考好,不敢回家跟爸媽說,感覺對不起辛苦掙錢供我們讀書的爸媽,感覺也被其他同學笑話,很內(nèi)疚很羞愧。于是下一學期就帶著內(nèi)疚的心理好好學習。
或許我們的成績提升了,但我們的改變并不是出自于對學習的熱愛,讓自己博覽群書,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隱隱約約有一種痛苦的感受在其中,這會讓我們潛意識里有一些討厭學習。
事實上,當我們明白,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一個豐富自我的過程;多讀書,可以認識更多更廣闊的世界,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我們就會享受學習這件事,同樣,成績必然也會提高很多。
與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了解自己的需求,真正地愛護自己,而不是一味的逼自己,或讓自己愧疚。
而且我覺得家長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好好讀書,用一種愧疚感去讓孩子改變,他的內(nèi)心不會真正地快樂。家長應該做的是,用自己對生活的行動和熱情,去帶動和感染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知識的美好等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