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guān)于口才的故事
中國人歷來講究語言的藝術(shù),盡管素有“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古訓(xùn),但還是極大地發(fā)展了辯論的藝術(shù)。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的一些古代口才故事,供你參考。
古代口才故事一:
三國著名書法家鐘繇的兒子鐘毓、鐘會,人漂亮,才學(xué)也出眾,在當(dāng)時很有名。魏文帝(曹丕)聽說此事,下令召見他們。召見時,鐘毓十分緊張,臉上出汗,文帝問他:“你的臉上為什么出汗呢?”鐘毓仍然不失機(jī)智,隨口應(yīng)道:“天子威嚴(yán),心中緊張,所以汗如水出。”而鐘會鎮(zhèn)定自若,臉上一點汗也沒有。文帝問他:“你為什么沒有流汗呢?”鐘會的回答更巧妙,說:“天子威嚴(yán),心中緊張,汗流不出來。”
晉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去卜筮,想問晉朝能傳多少世代,結(jié)果,卜筮的結(jié)果是“一”,武帝很不高興,覺得很不吉利,臣子們也大驚失色,不知該說什么好。侍中裴楷有急才,隨口說道:“我聽說,古人有這么一句話:‘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寧,諸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武帝很高興,臣子們嘆為觀止。
古代口才故事二:
相傳某布政使請按察使喝酒。席間,布政使因自己兒子太多而表示憂慮。按察使只有一個兒子,正為兒子太少而發(fā)愁。布政司的一個案吏就在旁邊說:“子好不須多。”布政使聽了這話,于是說:“我兒子多,你又怎么說呢?”那位案吏回答說:“子好不愁多。”說得二人皆大歡喜,大加贊賞,一起舉杯痛飲。
古代口才故事三:
在群雄會盟之時,秦國、趙國相互訂約,說:“從今以后,對于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對于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過了不長時間,秦國發(fā)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助魏國。秦王不高興,派人責(zé)備趙國說:“盟約上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現(xiàn)在,秦國想要攻打魏國,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盟約。”趙王把這件事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件事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國也可以派使者責(zé)備秦國,說:‘趙國想要援救魏國,秦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臺盟約。’” 宋徽宗政和初年,宋汝霖出知萊州掖縣。當(dāng)時,戶部命提舉司購買牛黃以制藥用。使者們催逼得急如星火,州縣的老百姓競相殺牛,尋找牛黃,但一時根本無法滿足。宋汝霖向提舉司上疏說:“牛要遇到疫年,才多病(膽結(jié)石)生出牛黃。如今長期過太平日子,融和之氣充塞天地之間,本縣境內(nèi)的牛一個個膘肥體壯,沒有牛黃可以提取。”提舉司的使者無法反詰,掖縣因此免繳牛黃,全縣百姓無不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