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左右的演講稿
或許你的口才不那么好,或許你的文采也不那么好,可是,如果你有了學(xué)習(xí)啦小編,你就是演講大師了。
1500字左右的演講稿篇一
如果說細(xì)雨滋潤了它珍愛的大地,如果說陽光滋潤了它鐘情的綠葉,如果說大海滋潤了它追逐的浪花,那么我要說,感恩也在滋潤著我們的人生。感恩,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zhì),是中華民族歷代傳承的美德。
君知否:感恩,是一種力量。在一次學(xué)術(shù)報告會上,一位記者在采訪霍金時說道:“殘酷的疾病將你永遠(yuǎn)地固定在了輪椅上,你不覺得命運讓你失去了很多東西嗎?”霍金聽后,緩緩地抬起手在鍵盤上敲下幾行字: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有愛我的親人和朋友,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全場掌聲不息。生命是一種奇跡,或許也正是由于有了這顆感恩的心,才得以讓他在“黑洞”的陪伴下取得輝煌的成就,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完美地詮釋了這個奇跡。這便是感恩的回報:生活賜予你驚人的力量,讓你登上世界之顛。
君可知:感恩,是一種堅持。誰可曾想過,當(dāng)我們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閑適生活之時,她卻在刻苦學(xué)習(xí)之余照料病重的母親;當(dāng)我們在房間里吹著空調(diào)喝著冷飲之時,她卻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在烈日下四處奔波。她便是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孟佩杰。之所以感動中國,不正是源于她那多少年如一日的堅持么?然而這份堅持則是來自于心懷對母親的那份感恩。為了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她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她說:“因為愛,所以涌泉相報。”可見這份感恩,足以讓整個中國為之動容。
常言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在生活這個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我們收獲過太多太多感動,所以我們也應(yīng)該以樂觀陽光的態(tài)度去回饋生活,以感恩的心去面對人生。
然而感恩之中包含著太多,或許有些人覺得它太沉太重背負(fù)不起,越來越多的人對朋友甚至親人開始漠視。兒女以工作忙為借口,將父母送進養(yǎng)老院,使他們孤獨地過著后半生。最近又有新聞稱一男子將癱瘓的母親虐待致死!面對此情此景,人們難道不應(yīng)該好好反省反省了么?
《詩經(jīng)》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們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情還來不及,又怎能將他們置之不顧呢?
感恩其實并不難。對父母而言,勞累工作之后遞上的一杯熱茶,嘗過他們辛苦做出的飯菜后的一句夸贊,就足以讓他們欣慰。對朋友也是一樣,沮喪之時的一個擁抱,失意之后的一個肩膀,便能使他們汲取力量。
巴金曾說過:“我是春蠶,吃了桑葉就要吐絲,哪怕放在鍋里煮,死了絲還不斷,為了給人間添點溫暖。”沒錯,人生本就如此。與其惆悵黯然,煩躁無奈,倒不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坦然而淡定地笑看人生潮起潮落。
1500字左右的演講稿篇二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仿佛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xì)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這雨或是風(fēng)狂雨恣,或是和風(fēng)細(xì)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fēng)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遠(yuǎn)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fēng)吹哀愁,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凄迷彷徨的畫面。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fēng)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fēng)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昔日種種,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jié)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隨風(fēng)飄灑的細(xì)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xì)雨中時隱時現(xiàn)。這大概是源于《清明》這首詩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為什么“斷魂”?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我無憂的歲月里,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風(fēng)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這首詩,今天讀來仍然那么哀怨,那么親切。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于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jié)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jié)的細(xì)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于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yīng)吧。又是清明了。“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但對親人綣綣的思念,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再是生活的負(fù)擔(dān)。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lián)P起生活的風(fēng)帆。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曾經(jīng)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援手于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只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yuǎn)是美麗的春天。有拜托清明的細(xì)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難流的淚吧!
1500字左右的演講稿篇三
季節(jié)變遷,人事沉浮。在微涼的午后,靜靜地坐在室內(nèi),燃起一爐沉香屑。帕斯卡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一卷卷散發(fā)著濃濃墨香的典籍,在我手中慢慢翻閱,時間仿佛走得很快,任思緒在不停地漂浮……“東風(fēng)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過客達(dá)達(dá)的馬啼聲將我的思緒帶到春天漫步。這是一個怨婦的季節(jié),溫飛卿、李煜、鄭愁予都曾在此揮灑筆墨。春雨的纏綿籠罩一川煙草,為等待中的人更增添了幾許愁緒。也許怨婦們并不知道歸客何時還,但她們本身的等待卻為古典文化作出了燦爛的貢獻(xiàn)。“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春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愁斷多少人的肝腸。
一聲聲的蟬聲帶領(lǐng)我步入盛夏。欣賞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田園風(fēng)光,感受著“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悠遠(yuǎn)意境,王維,一個身著寬袍闊袖的儒生向我走來,臉上是佛般的圣潔與開闊。他在盛夏光景里,在篁竹中,吟嘯撫琴,任明月灑照山頭,月我成三影。這是一個熱愛生活到極致的人,所以他選擇逃避生活,到輞川別墅閑云野鶴去了。一直以來,我都認(rèn)為《三國演義》是屬于夏天的。試想有哪個季節(jié)可以承受如此濃墨重彩、恢宏開闊的戰(zhàn)爭場面呢?只有夏季,以它熱情的胸懷,擁抱同樣熱情的三國。
秋爽居士賈探春實為我愛。出身不高,卻從未自視失意,從來都是自信美麗的。她的居室,如同秋天般,爽潔又開闊。秋天當(dāng)仁不讓的是雅士的歸所,探春算一個,還有劉禹錫。那幾句詩“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改往日“草木零落露為霜”的蕭瑟氣象,真是寫秋之絕唱。毛澤東亦是另一個積極心態(tài)的代稱,“蕭瑟秋風(fēng)今又是,換了人間”,在他眼中“萬類霜天競自由”,何其遼闊,何其生機,值得好男兒投身于此,效力家國。
沉香屑繼續(xù)燃燒。時間走過了深秋,來到了寒冬。梅花、白雪,這兩樣同樣高潔的景象不約而同地選擇在此寄生,縱然“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依然為蕭瑟冬日增添幾分旖旎。猶記得張愛玲那張穿著紅旗袍,高傲地昂著下巴的照片,那是怎樣地睥睨人生啊!想起《紅樓夢》中的一個人,她必也當(dāng)之無愧屬于冬天,那就是妙玉。如云中仙子般美麗,又如冬日冰雪般寒冷,似梅般傲骨、遺世獨立,真真一朵冰做的梅花。
沉香屑已燃盡,惟余幾縷輕煙在室內(nèi)繚繞,手中的典籍仍在不斷地翻,而時間也將從頭開始行進……
中華文化浩瀚博大,中華民族無一不煥發(fā)著個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芒,值得當(dāng)代青年不斷追思學(xué)習(xí)。漢堡和薯條都是有保質(zhì)期的,惟有文化與人性在歷史長河中熠熠奪目。思考吧,蘆葦們。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