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百家姓駱姓
駱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2016年排行三百位后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百家講壇百家姓駱姓相關(guān)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講壇百家姓駱姓
駱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2016年排行三百位后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駱姓源出會稽,世紹內(nèi)黃。依歷史推衍,可能為夏禹王之后裔;而夏禹王又是黃帝的三子駱明的孫子,《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又是禹之父,可見駱明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的兒子。南宋羅漢專事記錄上古傳說的《路史》稱:“鯀父之國,京兆宜壽縣有駱峪,故周至也。”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分布頗廣,今湖北鄂州市、陽新縣、大冶市、蘄春縣,河南新野縣,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東梁山,魚臺,平邑,江西德安、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廣東新會,廣西田林,云南隴川,四川合江,福建福州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漢代有駱俊,陳留相;唐代有駱賓王,詩人;明代有駱文盛;清代有駱秉章,四川總督。
百家姓駱姓姓氏來源
來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齊國姜太公之后裔公子駱,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姓譜》、《元和姓纂》等的記載,在周武王姬發(fā)病逝之后后,繼位的周成王姬誦在鎮(zhèn)壓了三監(jiān)之亂以及東夷部族的反抗后,為了更好第控制和同化東夷部族,敕封姜太公于齊地,建齊國,公爵,立都于營丘(今山東淄博),授以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quán)。正確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來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殷朝紂王時大臣惡來之玄孫大駱,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史記》的記載,殷商王朝紂王時期,有大臣嬴惡來,其玄孫名叫嬴大駱。嬴大駱的長子叫嬴成,建有大駱國。到了周厲王姬胡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878~前828年,公元前878年繼位,公元前841年被國人驅(qū)逐),西周王朝內(nèi)亂頻繁,大駱國被西戎民族乘機(jī)攻滅。亡國之后,大駱國王族子孫和部分國人以故國名為姓氏,稱大駱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嬴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大駱為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來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王孫駱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位大夫名叫姬駱,為王孫貴族,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稱駱氏至今。
姬姓駱氏族人皆尊奉嬴姬駱為得姓始祖,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來源四
駱氏出自姒姓,出自先秦時期古越國及兩漢越王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史記·東越列傳》記載:“越國東海王姒搖,騶氏,騶一作駱。”在史籍《史記·南越王佗傳》中給予了比較詳細(xì)的記載:“佗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駱,越也。索隱曰:姚氏按廣州記云:交址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后蜀王予將兵討駱侯,自稱為安陽王。尉佗攻破安陽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甌駱也。”在姒搖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氏稱駱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姒搖是越王勾踐后裔。
甌駱國滅亡之后,其國民中多有以先祖名氏為姓氏者、或以郡邑名稱為姓氏者,世代稱駱氏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來源五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他駱拔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代北人復(fù)姓佗駝拔氏,亦稱他駱拔氏,后改為駱氏。”南北朝時期,代北地區(qū)泛指漢朝、晉朝時期和唐朝以后的代州以北廣大地區(qū),大致在今天河北省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臺山東北一帶地區(qū)。其間主要為鮮卑拓拔部的活動和控制地區(qū),其中有佗駝拔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遷都洛陽之后,佗駝拔氏族隨之入主中原,在其后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改漢姓為駱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來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大荒駱,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大荒駱,亦稱大駕、大荒輅、大荒落,就是為周王朝歷朝歷代君主駕車的車夫,即御用司機(jī)。這在史籍《史記·天官書》中有記載:“大荒駱,歲陰在巳。又作大荒落。與輅同。”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jì)》中還特別加以說明:“非子為周大駱是也。古駕輅皆同駱字,駱主車駕,故字可互用,猶甸之與椉也。”在大荒駱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后省文簡改為單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只有該支駱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jià(ㄐㄧㄚˋ),今讀音作luò(ㄌㄨㄛˋ)亦可。
來源七
源于鮮卑族,出自唐朝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吐谷渾,是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原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個分支。西晉末期,其首領(lǐng)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后逐漸發(fā)展壯大,在最強盛時期曾一度統(tǒng)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qū)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初級奴隸制國家,向西曾一度占有古安息國東部邊沿地區(qū)(今伊朗),虜掠了一些古安息人。后唐末帝李從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區(qū)割屬契丹遼國,吐谷渾族人皆臣役于遼國,后世最終融合于漢族、蒙古族、女真族。而留居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渾族人,近代學(xué)者中有人認(rèn)為其即今少數(shù)民族土族的先民。
在唐朝時期,吐谷渾部中已經(jīng)存在有漢姓駱氏族人,其祖先即為吐谷渾部在強盛時期俘虜?shù)墓虐蚕⑷?。在唐代宗李豫?zhí)政時期(公元762~779年),這部分吐谷渾部族人中有人投靠了著名的大宦官駱奉先(今陜西富平人),隨駱奉先之姓,成為冒姓的駱氏族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駱奉先的養(yǎng)子、唐軍將領(lǐng)駱元光,唐德宗曾賜其姓名為李元諒,其后裔子孫世代相傳駱氏、李氏至今,其駱氏的正確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來源八
源于姬姓,出自北宋理學(xué)家周敦頤之孫周坦,屬于避難冒姓為氏。宋朝著名理學(xué)家周敦頤(字茂叔,公元1017~1073年)有個孫子叫周坦,于“靖康之難”(公元1127年)后扈蹕南遷,并成為南宋王朝的第一位狀元。周坦有五個兒子,散居各邑,其次子周永泰后來入贅浙江諸暨東郭王氏,成為遷諸暨始祖,改冠郭氏,稱郭永泰。郭永泰的曾孫叫郭德榮,為了避權(quán)臣韓侂胄之難,奉祖母駱氏隱居于長寧洄溪,并冒其姓以自晦,改稱駱德榮。
從駱德榮開始,其后裔子孫皆改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而祠名紹濂者,即含不忘本意。
來源九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諸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時期,女真族中有兩個部落,分別叫作散答氏族、獨鼎氏族,后在元、明時期皆改漢姓為駱氏,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其正確的姓氏讀音作luò(ㄌㄨㄛˋ)。
來源十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洪駱氏,亦稱洪羅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駱氏、何氏、石氏等。
?、?滿族薩克達(dá)氏,原稱巴雅拉氏,后有改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即改為薩克達(dá)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悠久、蒼老”,世居薩克達(dá)(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駱氏、蒼氏、倉氏、麻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滿族駱氏的姓氏讀音皆作luò(ㄌㄨㄛˋ)。
來源十一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駱氏,世代相傳至今。
百家姓駱姓得姓始祖
姜太公、嬴大駱、姬駱、媯搖。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稱呂尚、呂望,號太公望。商末周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锓鑫耐跖d周,輔佐武王滅紂,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于齊,建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授以征討五侯九伯之特權(quán)。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駱,為別他族,子孫以其名為氏,稱駱姓。因姜太公功高蓋世,智慧超群,于是駱姓子孫便奉姜太公為駱姓得姓始祖。
百家姓駱姓遷徙分布
駱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三百位后,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零四位,人口約一百四十五萬兩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91%左右,多以河南、會稽、內(nèi)黃、洛陽、遼東為郡望。
駱氏的一支最早出自夏王朝時期,單有記載者出自春秋時期的古齊國,亦即駱姓發(fā)源于今山東境內(nèi),齊都營丘就是駱姓最早的繁衍之地。此后,伴隨著時代的變遷,駱姓逐漸遷往江南。江南的駱姓,有言出自齊太公之后,有言出自越王勾踐之后,而當(dāng)時的越國,是傳自四千年前曾經(jīng)中興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此支駱姓應(yīng)是夏禹的后代子孫。先秦時期,駱姓不見于史。秦漢之際,見諸史冊之駱姓有秦重泉人駱甲,東漢馮翊(今陜西大荔)人駱異孫,河南尹駱業(yè),東漢末會稽烏傷(今浙江紹興一帶)人駱俊、駱統(tǒng)父子。這說明在魏晉以前,今北國之陜西,南國之浙江已有駱姓人定居。魏晉南北朝時期,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政權(quán)更迭,勢力擴(kuò)張,無一不伴隨血腥的殺戮和兵火過后的凄慘景象,人民流離失所,飄泊天涯,以求一方凈土,得以安身養(yǎng)命。時江東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長江天塹阻隔刀兵,于是駱姓伴隨其他士族,大批南下,與原居會稽之駱姓相融合,經(jīng)繁衍發(fā)展,逐漸形成了駱姓會稽郡望。此后至隋唐,駱姓在今河南之洛陽、內(nèi)黃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眾,成為婦孺皆知的著姓之一。并逐漸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遷繁衍。宋元兩代,稱盛于江浙一帶的駱姓,播遷到今福建、廣東,待成為閩粵兩地的較大家族后,又逐漸播遷云貴等地。明初,山西駱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浙江、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明中葉以后,閩、粵等沿海省份之駱姓有渡海定居臺灣者。滿清入關(guān)后,有八旗姓改為駱姓者,加之河北等省駱姓人入居京城,使北京之駱姓漸多。如今,駱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貴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三省市之駱姓約占全國漢族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今河北省的保定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防城港市、桂林市、合浦市、柳州市、恭城縣,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縣、漳州云霄縣、莆田市,河南省的開封市、潢川縣、光山縣、桐柏縣,廣東省的廣州市白云區(qū)、花都區(qū)、湛江市、高要市、河源市、信宜市、汕尾市陸豐縣、珠海市、樂昌市、河源市龍川縣、徐聞縣、蕉嶺縣,甘肅省的天水、民勤縣、武威市,湖南省的岳陽市、桂陽縣、永州市新田縣,浙江省的杭州市、紹興市、義烏市、麗水市、安吉縣,江蘇省的無錫市、鹽城市、宿遷市、連云港市、蘇州市、泰州市、徐州市豐縣、南京市句容縣、泗洪縣、興化市,湖北省的鄂州市、陽新縣、蘄春縣、黃石市、大冶市、增城市、浠水縣、應(yīng)城市、十堰市、赤壁氏、宜昌市、宜城市、黃梅市、麻城市,貴州省的普定縣、興義市、盤縣、都勻縣、普定縣,安徽省的六安市壽縣、宿州市、繁昌縣、舒城市、無為縣、定遠(yuǎn)縣、泗縣、廬江縣,江西省的南昌市、德安市、贛州市于都縣、撫州市,黎川縣。崇義縣、遂川縣,山東省的濟(jì)南市、長島縣、鄒城市、濟(jì)寧市、梁山縣、魚臺縣、菏澤市、齊河縣,河南省的夏邑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峨眉山市、瀘州市古藺縣、安岳縣、資中縣、廣安市岳池縣、珙縣、峨眉山市,云南省的昭通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遼寧省的葫蘆島市綏中縣,重慶市的萬州區(qū)、巴縣、忠縣,陜西省的西安市,天津市的寶坻縣,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的淡水縣、宜蘭縣,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美國等地,均有駱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