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祖姓源流_百家姓祖姓遷徙分布
祖姓出自子姓,起源于商朝。黃帝的后裔。始祖為祖已。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四十九位。接下來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介紹百家姓之祖姓源流,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祖姓源流
1、出自子姓,為商代王族之后裔。商朝的開國君王叫“湯”,所以后世提到商朝的時候也多稱商湯。湯的六代孫有祖甲、祖乙、祖丙、祖丁……,都曾是商朝的君王。他們的后代中有人以他們的名字為姓氏,姓祖。祖乙是上述幾位商王中最有作為的帝王,他任用巫賢為相,勵精圖治,使商朝復(fù)興,所以今天的祖姓人有奉祖乙為始祖。
2、源于商代的兩位宰相。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時有左相仲虺,仲虺的后代中有人名叫祖己、祖尹,他們都是黃帝的后代。祖己和祖伊的子孫中,也有取祖字為姓的,稱為祖氏。
3、在滿、彝、東鄉(xiāng)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都有以祖為姓的人。
百家姓祖姓遷徙分布
祖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四十九位。
今山東省的壽光縣、夏津縣,北京市的海淀區(qū),湖北省的英山縣,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的藁城市、樂亭縣、福寧縣、獻縣、深縣、新樂縣、撫寧縣、定興縣、衡水市、易縣、秦皇島市、保定市、涿州市、淶水縣,江蘇省的南京市、蘇州市楓橋支英村,徐州市銅山縣、淮安市、盱眙縣侍澗村、宿遷市泗洪縣、南通市海門縣、昆山市、阜寧縣,河南省的濮陽市范縣、南陽市南召縣、開封市、商丘市柘城縣、衛(wèi)輝縣、固始縣、新鄉(xiāng)市,安徽省的池州市、安慶市、馬鞍山市 望江縣、蕭縣、樅陽縣、巢湖市廬江縣(不僅僅是廬江縣,本人姓祖,是居巢區(qū)的)、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四川省的廣元縣,吉林省的吉林市永吉縣、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的撫松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重慶市的長壽縣,湖南省的瀏陽市,福建省的德化縣、浦城縣、順昌縣,貴州省的貴陽市、威寧縣、畢節(jié)市,廣東省的東莞市東城區(qū),甘肅省的張掖市,遼寧省的沈陽市、盤錦市興隆臺區(qū)、北鎮(zhèn)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農(nóng)六師紅旗農(nóng)場、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老撾、緬甸、美國、英國等地,均有祖氏族人分布。
百家姓祖姓郡望堂號
涿郡(涿郡堂)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初為燕國涿邑,秦朝時期屬于上谷郡。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設(shè)立涿郡,轄涿(今河北涿州),領(lǐng)二十九縣,其中良鄉(xiāng)縣、西鄉(xiāng)縣和陽鄉(xiāng)縣北部在今北京市房山區(qū)境,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博野縣、涿州市一帶地區(qū)。王莽時期改名為垣翰郡。東漢復(fù)名涿郡,省西鄉(xiāng)縣,僅良鄉(xiāng)縣在今北京市境。三國時期曹魏改為范陽郡。西晉時期為范陽國。十六國、北朝時期為陽范郡。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廢幽州改置涿郡,轄薊州,故城在今北京市區(qū)西南,領(lǐng)九縣,其中薊、昌平、潞、良鄉(xiāng)四縣及懷戎縣的東部在今北京市境。唐朝時期改涿縣為范陽縣,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fù)改范陽縣為幽州。明朝時期省縣入州。民國政府成立時改為涿縣。
京兆(京兆堂)
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范陽郡(范陽堂)
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qū)、房山區(qū)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fù)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zhèn)。唐寶應(yīng)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盧龍。唐大歷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百家姓祖姓歷史名人
祖 逖:字士稚。晉朝范陽遒縣人。著名北伐大將,勤奮好學(xué),留有聞雞起舞的佳話。當(dāng)時晉室大亂,巡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者,有如大江!”元帝時,為豫州刺史,自請統(tǒng)兵北伐,征為奮威,連戰(zhàn)連勝,最后攻破石勒,收復(fù)黃河以南全為晉土。在豫州刺史任內(nèi),勤政愛民,死時,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喪父母。
祖 約: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省淶水)人,祖逖之弟,為成皋令,字士少。隨逖過江南來。晉元帝太興三年(321年)祖逖死,祖約以侍中出代逖為平西、豫州刺史,繼統(tǒng)其部曲。(咸和三年(328年)與蘇峻起兵反晉,失敗后投奔后趙石勒,為其所殺。祖約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統(tǒng)流民之帥。
祖 詠: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后遷居汝水以北,開元十二年進士。曾因張說推薦,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其詩講求對仗,亦帶有詩中有畫之色彩,其與王維友善,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終南望馀雪》、《望薊門》、《七夕》、《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陸渾水亭》、《家園夜坐寄郭微 》、《送丘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終南望馀雪》和《望薊門》兩首詩為最著名?!锻E門》詩描寫沙場塞色,寫得波瀾壯闊,令人震動,其中“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為有名的佳句。
祖沖之:字文遠(yuǎn),南朝宋范陽薊人,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xué)家。精研數(shù)學(xué)、天文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他第一個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shù)點后第六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這在當(dāng)時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還提出密率值的計算,比歐洲早了 1000多年。數(shù)學(xué)著作有《綴術(shù)》和《九章術(shù)義注》,均失傳。他根據(jù)數(shù)理,研究天文歷法,制訂出一部比較準(zhǔn)確的《大明歷》。他制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車。
祖孝孫:唐朝幽州范陽人。博學(xué),精通歷算。參定雅樂、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后受命與秘書監(jiān)竇班修定雅樂,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樂合32曲84調(diào),作為大唐雅樂。時旋宮之義,亡絕已久,一朝復(fù)古,自孝孫始。
祖大壽:字復(fù)宇,遼東(遼寧省遼陽)人。明末為前鋒總兵持印,隸袁崇煥,守錦州。因崇煥入獄,率部毀山海關(guān)東走,朝野震驚。后督兵守大凌河,為清軍久圍,糧彈盡,乞降。后屢負(fù)約,再敗而降。任總兵,致書招降甥吳三桂,從入關(guān)滅明。卒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
猜你喜歡:
2.中國六大姓氏之最
3.百家姓之晨姓
4.百家姓香姓來源
5.百家姓之廣姓
百家姓之祖姓源流_百家姓祖姓遷徙分布
上一篇:百家姓之諸姓起源_百家姓諸姓來源
下一篇:百家姓智姓來源_百家姓智姓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