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竇姓,是中國的一種姓氏?,F(xiàn)在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一帶。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九位,人口約四十六萬七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32%左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竇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竇姓姓氏源流
竇(Dòu 竇)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為夏帝少康之后,以地名為氏。據(jù)《風俗演義》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風俗通》和《尚友錄》等所載,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樂田獵,遠去洛水的南面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后絡也跟隨去。這時,有窮國的君主羿由于人們不能忍受太康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抵御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即后緡),就到洛水轉彎流進黃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見太康回來,他們也被有窮國人發(fā)現(xiàn)管制起來了。這時,后緡懷孕臨近產(chǎn)期,就逃出自竇(洞穴地名),奔歸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弟中康(一作仲康)繼位;中康死后,子帝相繼位;帝相死后,子少康繼位。大概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有仍的抒、寵兩個兒子姓竇,世代相傳姓竇,形成竇氏。
2、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竇氏,分布在今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據(jù)《魏志》載有氐王竇茂。
3、出自少數(shù)民族被賜改竇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載,有鮮卑族賜姓沒鹿回氏、紇豆陵氏,后魏孝文改為竇氏。
4、出自戰(zhàn)國時魏國有竇公,其后代簡改為竇氏。
竇姓得姓始祖:少康
根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竇姓出自姒姓,相傳夏后氏帝相失國后,他的妃子(原為有仍氏人),逃出自竇,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為竇氏。關于此事,在《風俗通》和《尚友錄》上也有記載。竇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竇氏的最早發(fā)源地,也是古時的國名,這個地方在今山西省的濟寧縣一帶。故竇氏后人奉少康為竇姓的得姓始祖。
竇姓遷徙分布
竇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竇姓起源古老,遠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國君相被殺后,到了王妃逃出竇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遺腹子少康。后來少康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的兩個兒子杼、龍,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竇姓。后來杼即位為下任夏王。發(fā)展和演變: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陜西、甘肅、四川一帶)也有以竇為姓的。在漢朝時,清河觀津的竇氏出了一個皇后,竇太后,她是文帝劉恒的妻子,景帝劉啟的母親,她一直執(zhí)政到漢武帝時,清河竇氏也因此大興,逐漸形成望族。此外,竇姓在發(fā)展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扶風,河南兩大郡望,在當?shù)匕l(fā)展成為望族,因此,竇姓世稱扶風望(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河南望(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清河望(漢高帝置郡。相當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竇姓歷史名人
竇 嬰:西漢大臣。字王孫(公元前?-公元前131),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東)人。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封為大將軍,守滎陽,監(jiān)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后貶斥。后因罪被殺。
竇 融: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時封建武男,后因參加鎮(zhèn)壓綠林、赤眉農(nóng)民軍,拜渡水將軍。新朝滅亡,降更始政權,求任張掖屬國都尉。更始覆滅,被張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長吏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jù)境自保。他先奉隗囂正朔,后見光武帝號令嚴明,有意投靠。時光武帝聞河西殷富,士卒精壯,也遣使與他聯(lián)絡。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東漢政權涼州牧的官職。八年,光武帝征隗囂,融率部來會合,擊破隗囂后,封安豐侯。隴蜀平定,融奉召入京,歷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wèi)尉事兼領將作大匠。竇氏貴寵,一門先后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融子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明帝令融就第養(yǎng)病。歲余,融上衛(wèi)尉印綬。五年卒,年七十八歲。
竇 威:字文蔚,漢代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太穆皇后從父兄也。初為漢高祖丞相府司錄參軍,博學多識,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終內(nèi)史令。集十卷,今存詩一首。
竇 憲:字伯度。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是竇融之曾孫,領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拜大將軍,總攬大權。和帝既長,憤其驕縱,與中常侍鄭眾等合謀,迫令自殺。
竇 武:字游平(?-168),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傅垩屿浒四?165年)以長女被選入宮,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為皇后,遂遷越騎校尉,次年改官城門校尉。時正第一次黨錮之禍,上書為黨人求情?;傅鬯?,無子,與其女竇太后迎立靈帝,任大將軍輔政,封聞喜侯。他引用陳蕃、李膺、杜密等黨人參政,合謀殺中常侍曹節(jié)、王甫等。事泄,反為曹節(jié)等所殺。
竇 鞏: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風平陵人。竇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辟為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后兼御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號“囁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竇常、竇牟、竇群、竇庠合有《竇氏聯(lián)珠集》。
竇 蘋:字之野,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北宋仁宗時代?!毒谱V》雜取有關酒的故事、掌故、傳聞計十四題,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稱、酒的歷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飲器、傳說、飲酒的禮儀,關于酒的詩文等,內(nèi)容豐實,多采“舊聞”,且分類排比,一目了然,可以說是對北宋以前中國酒文化的匯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此書成書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后收入于陶宗儀《說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頌》、《醉鄉(xiāng)記》、《清河先生傳》三篇前人關于酒的文章。
竇 默:字子聲(1196-1280),初名杰,又字漢卿,元代廣平府肥鄉(xiāng)縣興教鄉(xiāng)人(現(xiàn)邯鄲市肥鄉(xiāng)縣)。竇默是我國元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學家、教育家和醫(yī)學家。竇默自幼熟讀詩書,廣結朋友,和許衡、姚樞等當時的理學家共同探討程朱理學,“凡經(jīng)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無所不學。廣泛涉獵,無止的追求,使他的儒學知識更為豐富和系統(tǒng)化,特別是朱熹思想的滲透,形成自己一套觀點,為他日后出仕元廷,輔佐世祖,成就帝業(yè),奠定了基礎。
竇太后:中華帝國黃老學派的最後一個代表人物,名漪(公元前205-公元前135),河北清河郡觀津人,在呂后時被選入宮。呂后賞賜每個諸侯王宮女五名,竇漪也在被選之列。因家在清河,竇姬請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離家較近的趙國去。但宦官把事給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國去,就這樣她到了代國,但代王劉恒非常喜歡她,和她生了劉啟和劉武。竇姬信奉黃老之學(道家學說,“黃”指黃帝,“老”指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劉啟以黃老治國,在以後的日子里黃老思想成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竇太后逝世為止,歷經(jīng)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漢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竇建德:隋朝漳南人。聚眾起事,據(jù)河北諸郡,稱夏王,建號五鳳。隋大業(yè)十四年煬帝南游江都,為字文化及所殺,時王世充在洛陽自稱鄭王,奉越王侗為帝,建德亦奉朝命。世充旋殺侗自稱帝,建德亦稱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擊世充。建德出兵救世充。四年,戰(zhàn)敗被俘,斬于長安。享年48歲。
竇燕山:名禹鈞,號燕山。后周漁陽人。在五代后晉時,明瞞暗騙,勢壓貧賤,不講天理良心,30無子。傳說一夜其父送夢,對燕山說:“你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日后無子,兼且無壽。速要改惡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燕山醒來將父夢中的話牢記在心,從前之惡,不再敢為,而且廣行方便,家中又設立義館,請明師教訓,幫助家貧子弟讀書。他創(chuàng)辦過40多所義學,官作諫議大夫,由他推薦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計其數(shù)。一夜又夢見父親說:“你今陰功浩大善名張注天曹,后有5子,齊登科甲,壽添89歲”。此后修身積德,更加殷勤。后來,果然連生儀、嚴、侃、偶、傅五子,由于他教子有方,5子勤奮學習,先后登科。
竇叔向:字遺直,京兆(今陜西省扶風)人。唐代宗大歷初登進士第,代宗時,常袞為相,引為左拾遺、內(nèi)供奉。袞貶,出為溧水令,復遷工部尚書。詩法謹嚴,有詩傳世。五子群、常、牟、庠、鞏,皆工詞章,著有《聯(lián)珠集》行于時。竇叔向工五言,名冠時輩。有集七卷,今存詩九首。
竇漢卿:金代有醫(yī)學家。名默。廣平肥鄉(xiāng)人,曾官居太師,故世稱竇太師,,精針灸八脈穴法,著有《針經(jīng)指南》、《標幽賦》為是書主體內(nèi)容,因行文典雅,論理精湛,元明諸名家皆宗之。論其體用,《標幽賦》之于針灸實如《煙波釣叟歌》之于遁甲也。
猜你喜歡:
2.竇氏的來源介紹
3.向姓男孩名字推薦
竇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水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下一篇:章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