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的來源介紹
據(jù)有關史籍介紹﹐丁姓至少有五支來源,另有源出姜姓、子姓、他姓改性等說法。先秦時期,丁姓活動的地區(qū)主要是在山東,從此地向四周播遷。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丁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丁姓源出
1、出自姜姓。據(jù)《元和姓纂》、《萬姓統(tǒng)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姜太公之子伋,謚號為齊丁公,子孫以其謚號為氏,稱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據(jù)《姓氏考略》所載,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遺民微子啟于宋國(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省間地),國人宋丁公的子孫以其字號“丁公”為氏,稱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數(shù)民族改姓、賜姓而來。
丁姓分布
當代丁姓的人口已達到470多萬,為全國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8%。從明朝至今600年中丁姓人口由40萬增加到了470多萬,增長了近12倍,丁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丁姓人口增長呈^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蘇、湖北、安徽、河南,這四省的丁姓人口大約占了丁姓總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貴州、遼寧、湖南、浙江、山東、江西,這六省的丁姓又集中了30%。江蘇省的丁姓人口占丁姓總人口的13%,為當今丁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江蘇為中心,向四周散發(fā)的丁姓聚集地區(qū)。在600年期間,丁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間有很大區(qū)別,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南的遷移。丁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蘇浙、安徽大部、山東東部:江西東北、福建西北、湖北東端和西南、湖南西北、貴州大部、云南東部、廣西西端、甘肅大部分、內(nèi)蒙古西部、新疆北部、遼寧大部、黑吉東部,丁姓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48%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2.8%以上,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大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5%,居住了大約49%的丁姓人群。在豫鄂大部、湘贛閩大部、廣東東部、廣西西北、云南中部、貴州東南和北端、四川北部和東段、陜渝、山西西南、青海東部、山東中部、河北東北部、京津、內(nèi)蒙古東部、遼寧西端、吉林北部、黑龍江中部,丁姓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32%一0.48%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8%,居住了大約37%的丁姓人群。
丁姓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丁姓的郡望主要有濟陽、濟陰、陳郡、譙國、扶風、西河、洛陽等。丁姓除了有與郡望同名的堂號外,著名的堂號還有馴鹿。“馴鹿”堂號出自東漢丁茂。丁茂小時喪父,家中很窮,他對母親很孝順。母親死后,他背土筑墳又宰了松柏在墓旁。其孝行感化了山上的白鹿,白鹿來到墓旁與他一起守墓。為此,太守推舉他為孝廉,丁茂彎矩不受。
丁姓家族名人
丁謂: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北宋真宗時任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為晉國公。其修復京城的故事被尊為古代“運籌學”運用的典范。
丁德興:(1327—1366) 元末定遠(今屬安徽)人,傳其祖由拜占庭使華。初在濠州(治今安徽鳳陽)參加朱元璋軍,稱“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將丁德興,威名四海。從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當涂),分兵略溧水、淋陽,擒陳兆先。下集慶(今江蘇南京)、鎮(zhèn)江,進管軍總管??私饓?、廣德諸地,擢左翼元帥。又取徽南諸州,破宜興,論功授鳳翔衛(wèi)指揮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從征陳友諒,大距鄱陽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陽)諸郡。后與徐達討張士誠,卒于軍團。洪武帝稱其乃“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之虎將”。
丁士美:(1521~1577),萬歷初,任吏部左侍郎。為官清廉,絕饋遺。與人處退然若無能,意所不可,輒怫然見辭色。遭父喪,以毀卒,謚文恪。
丁度: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文字訓詁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曾與李淑等刊修《韻略》,又刊修《廣韻》成《集韻》。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屬河北省)人,后遷居祥符,北宋著名藏書家,共搜集圖書至八千卷。
丁穎:廣東省高州人,現(xiàn)代農(nóng)學家、水稻專家。曾任中山大學農(nóng)學院教授。解放后歷任華南農(nóng)學院院長、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院長等職。
丁云鵬:休寧(今屬安徽省)人,明代畫家,擅畫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會作詩。
丁蘭:東漢人,“丁蘭刻木事親”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丁姓的來源介紹相關文章:
1.丁姓高分男孩名字
2.丁姓起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