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青花瓷器
明洪武青花瓷是漢族陶瓷藝術(shù)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歷時30年。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明洪武青花瓷器相關(guān)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明洪武青花瓷器胎體
洪武青花瓷的胎體比較厚重,但比元代同類產(chǎn)品薄,呈現(xiàn)土黃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較平滑。因為瓷土淘洗的粗細不同,胎質(zhì)也有粗有細。官窯器因為工藝精細,一般瓷化程度較高,因而胎體致密細白。民窯器則大多數(shù)胎體略含雜質(zhì),氧化鐵黑黃色疵點,偶有小片的窯渣粘附,呈淺灰白色。釉層肥厚光潤,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趨淡,有極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窯器因為胎體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質(zhì)?;潭容^高,釉面極少有開片現(xiàn)象,釉面細膩、潔凈。玉壺春瓶、執(zhí)壺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紅色漿,可見刷漿痕跡,露胎處均可見星點狀或大片的火石紅。盤、碗等圈足挖足較淺,足壁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雞心點,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疊燒法留下的澀圈,呈淺紅色(俗稱窯紅)。這時也有各種形式種類繁多的圈足,常見的有圓渦形厚底足、高足、內(nèi)壁斜削外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窯青花碗,底面無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過肩,殘留刮削痕及同心圓跳刀痕。
明洪武青花瓷器青料
洪武官窯青花主要使用含鐵量低、含錳量高且淘煉欠精的國產(chǎn)青料,呈色青中帶有灰色調(diào),偏淺灰色,有部分鐵銹斑深入胎骨,這是由于鈷料中含有金屬錳、鐵等雜質(zhì)的緣故。一部分呈現(xiàn)淡藍色,色澤穩(wěn)定,無暈散,色澤濃密處常能見到散布著一些小雜質(zhì)點,反倒表現(xiàn)出青花的層次。還有一部分是淺淡色中含深藍點,有少量暈散。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艷麗,也不同于典型永樂、宣德青花的濃艷色譯而有自己的特點。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多采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燒制,色彩濃艷的背花紋飾泛出點點銀黑色結(jié)晶斑。這種青料比國產(chǎn)青料鐵的含量豐富,錳含量低。事實證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燒出后則為黑色,近似唐代時耀州窯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燒制,成品則為灰藍色。
明洪武青花瓷器造型
在造型上多少繼承了元代樞府瓷古樸敦厚的風(fēng)格,尤其是民窯器,如撇口盤、碗類,中部以下胎體逐漸厚重,有的與元瓷一樣,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疊燒的墊餅痕跡。官窯器則有所創(chuàng)新,著意于擺脫元瓷厚重的風(fēng)格,為秀美飄逸的永樂瓷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chǔ)。
洪武青花不如元青花瓷豐富,大件器物較多,主要品種有特大型碗、大蓋罐、菱花口盞托、菱花口大盤、梨形壺、執(zhí)壺、玉壺春瓶、瓜棱罐、石榴尊、高足杯、香爐等。
執(zhí)壺主體呈玉壺春瓶式樣,也有稱玉壺春執(zhí)壺,有大小兩種。大的一般高約30厘米,小的大約20厘米高,主體為小撇口或小直口,細長束頸,斜肩豐腹,腹部飽滿。長流彎曲,流口低于壺口,流口與壺體之間有瑞云形紐帶連接,另一側(cè)為帶形高把柄,柄的頂端有一小系與壺口齊平,壺蓋為寶塔形圓頂,頂端有內(nèi)插式火珠紐,整體造型和同時期玉壺春瓶相比,肩腹部略瘦小,下腹部下沉呈圓腹狀。
玉壺春瓶造型和元代基本相同,也有大小兩種,只是頸部豐滿一些,腹部略下沉,圈足低矮。
瓜棱罐造型高大的超出60厘米,造型為撇口、短頸、圓肩、斂腹、撇足。腹部有突起的瓜棱形,底足平,底面內(nèi)凹,無釉,砂底,罐蓋呈寬沿或荷葉形,頂部有火珠形紐。
菱花口盞托直徑大約20厘米左右,寬板折沿菱花口,淺弧壁,外壁作八瓣蓮花形,盞托內(nèi)心有一道菱,用以放置固定杯盞。淺圈足,為洪武時期獨有形制。
菱花口大盤口徑在40至55厘米,菱花口形,盤口呈12或16瓣蓮花形,寬板折沿,淺腹,弧壁,矮圈足,細砂底,一般多為模制。
特大型碗口徑在40至55厘米,口形有撇口、直口,圓唇,弧形深腹,直立圈足。
明洪武青花瓷器紋飾
洪武青花瓷以繪制為主,輔以堆貼工藝。洪武青花瓷紋飾繪制布局疏朗,簡練流暢,改變了元代多層次布局,紋飾繁縟的特點,留有較多白地。官窯器的畫鳳多精細清秀,畫法工整,民窯器的則更加自然寫實且繪畫簡練豪放,創(chuàng)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筆點劃”。
洪武青花所選用的裝飾圖案與前后相鄰朝代相比顯得單調(diào),各種折枝、纏枝花卉花卉,扁菊紋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獸紋,如龍鳳紋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欄芭蕉、歲寒三友、鴛鴦池塘、靈芝紋等亦常見。元代習(xí)用的雜劇故事、水藻游魚紋已很少見。碗、盤底心有書草書福、壽字。還有一種采用器內(nèi)陽文印花,器外青花裝飾的做法。
洪武青花的主體紋飾有龍紋、山石紋、牡丹紋、梅花紋、竹紋、松樹紋、菊花紋、山茶紋、月季紋、蓮紋、芭蕉紋、海水紋等。輔助紋飾有卷草紋、纏枝靈芝紋、雙層蓮瓣紋、忍冬草紋、回紋、如意云紋、寶相團花紋等。
與元代圖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現(xiàn)出自身的某些時代特征,例如紋飾層次開始減少,茶花葉片和蕉葉中莖留白不填色,西番蓮葉和牡丹葉片普遍縮小,明顯細瘦,并產(chǎn)生變形,有的葉片有明顯的出尖現(xiàn)象。菊紋多繪成扁橢圓形,非常具有時代特征。折枝或者纏枝蓮紋大都呈螺絲狀,而元代的纏枝蓮紋多為葫蘆狀。同時元代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至洪武時則明顯縮小,昔日的碩葉紋飾不復(fù)再現(xiàn)。圖案的布局漸趨疏朗,開始改變元代裝飾多層次、滿花紋的風(fēng)格。
龍紋大多以云龍紋繪飾,形象不如元代兇猛。龍頭小、細頸、蟒身、作騰飛狀,頭部描繪簡單,獨角或雙角,龍頭大多有后掠的披發(fā),晚期繪有豎發(fā)。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較多,爪之間繪得較分開,呈車輪狀。鱗呈小圓弧形,留白邊,立體感強烈。常伴有云紋,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側(cè)彎曲。
山石紋繪畫手法基本和元代相似,略細瘦一些,在花朵的頂部荷花瓣的一側(cè)留白,呈現(xiàn)出花瓣間的間隔和花朵的層次,四周補地子的花葉是較細瘦的螺釘形卷葉,比元代的更為寫實。
芭蕉紋蕉葉寬大而豐滿,蕉葉中心的主莖脈雙線勾繪成平行豎線,中間留白不填色,兩片蕉葉間疊有一片蕉葉,葉尖稍圓,葉子邊緣繪成細碎且密集的鋸齒狀,輪廓線用復(fù)筆渲染。
蓮花紋花蕊有石榴形、圓形,四周繪有連珠紋的圓形花蕊。花瓣繪成麥粒形或變形蓮瓣形。葉子比元代瘦小些,像螺絲形。
菊花紋以扁菊花為多,扁菊花紋呈圓形,花心繪斜網(wǎng)狀或螺旋狀?;ㄈ锿獠坑秒p線勾描輪廓?;ò暧袃蓪雍腿龑?,最里層為白色小花瓣,只用線描而不上色;外層花瓣填色,每個花瓣頂部和一側(cè)都留白邊,表現(xiàn)出花瓣的層次。菊花葉子一般繪成葫蘆狀,葉子兩側(cè)各有一或兩個分叉,顯得畫面較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