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樂文化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古代禮樂文化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古代禮樂文化簡介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明特征,通過制禮作樂,利用“禮”教與“樂”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對后來歷代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 。
禮樂是指禮節(jié)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tǒng)治目的[2] 。
禮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在這種儀式上,獻祭、頌神、祈福的各項活動都按照一定的規(guī)程進行。西周初年,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禮便從宗教的制度轉換成了基本的社會典章制度,規(guī)定著貴族社會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禮作樂”。據《儀禮》記載,周初的禮,內容有十七項,包括士冠禮、婚禮、相見禮、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聘禮、朝覲禮、喪禮、祭禮、兇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等。[1]
樂
原本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愿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周初,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樂便成了人們在宗廟中,在族長鄉(xiāng)里之間,在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過喚起血緣親情,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感,從而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種種對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樂的這種功能恰當地稱之為“和”。[1]
古代禮樂文化釋義
禮樂文明是指“周公之典”?!渡袝吩唬?ldquo;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候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禮樂是處理等級社會上下貴淺之間的人際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2] 。
禮的本質是差異,也就是說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
2008名演員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擊缶而歌
親與疏的各種人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guī)范,絕對不可混肴。這種有差異的秩序叫“禮”,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禮忽視,非禮忽聽,非禮忽言,非禮忽動”。但是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不會和諧。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又“作樂".樂講和同,樂當然是指音樂,但已超越了音樂,以音樂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的情緒[2] 。
禮和樂不可偏廢,“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樂文明是國家和諧的基礎。春秋魯人孔丘發(fā)揚了儒行。其所謂儒,其有不灰心喪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無怪乎孔子對禮樂崩潰時,發(fā)出如此的感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鬃右簧铝ψ非蟮睦硐刖褪腔謴臀髦軙r期的禮樂制度[2] 。
孔子招受學生開經講學,整理《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死后,他的學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論語》。上述著作構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倫理體系。孔子主張“仁愛”,“克己復禮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節(jié)用愛人,伺使民于時",是對執(zhí)政的要求。在孔子看來,仁是禮的基礎,禮是貴淺有序,樂是對禮的調度。禮樂不僭越,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所以,一個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遠·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最高理想[2] 。
古代禮樂文化要義
禮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說,“禮緣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從人本主義出發(fā),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人性可以不受制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于將人類等同于動物。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與天道(大自然)一樣,處在陰陽和諧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發(fā)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禮(各種儀式節(jié)文)來引導人性,使之合于天道,這是儒家禮治主義的根本要旨之所在[4] 。
中華禮樂文明
禮樂的表達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薦獻、進退揖讓;黃鐘大呂、干戚羽旄是禮樂之美,但是欣賞盛美的儀式并不只是為了滿足耳目之歡,更重要的是要體會禮樂文明引領人向善的本義??鬃诱f:“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禮記・樂記》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這些論述旨在說明,禮樂文明美的形式是為了表達善的內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鬃诱f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在這里,他就是把仁愛作為禮樂引領人向善的一個目標提出來的。因此,認識禮樂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義[6] 。
禮
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有數端。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抖Y記・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把“禮”作為區(qū)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于規(guī)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qū)別事物或行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該做和不該做的。“禮”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正義。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guī)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了“和為貴”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yōu)楹投?,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境界[6] 。
樂
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抖Y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xié)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xié)調。《樂記》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種人物,說明要有序協(xié)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孝經》也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即樂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6] 。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禮記・樂記》)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旨?!稑酚洝氛f:“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是說樂的作用在于協(xié)調上下,禮的作用在于區(qū)別次序。然而,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在遠古傳統(tǒng)中,“禮”即人文,是涵蓋一切,包括“樂”在內的。到了周代,禮、樂雖各有制度,但是“樂”畢竟仍是禮制的一個方面,“樂”的“和”也是為實現“禮”而輔助、服從于“禮”的。《樂記》說人受外物的引誘會喪失天性,產生貪婪、殘暴、欺詐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禮樂,用以調節(jié)人心。“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就是用“樂”之“和”,彌合“禮”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將“禮”、“樂”相提并論,就是因二者之結合,能起到平衡與調和的作用[6] 。
二者關系的認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通的?!稑酚?#12539;樂論》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在儒家的體系中得到規(guī)范。禮”先“樂”后,禮是樂的基礎,樂為禮定,樂為禮用。不僅選用樂,要按禮的規(guī)定,評價樂,也要以禮為標準。禮和樂不可偏廢,禮樂不潛越,平衡與調和,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是貴賤有序,樂是對禮的調度[4] 。
禮樂思想的升華
“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對周朝禮樂制度的欣賞與留戀溢于言表,但并不是袋周禮作為不可變化的教條來崇拜、遵守。當時孔子所面臨的客觀社會的形勢是:一方面作為國家典章、制度、儀式的禮樂遭到破壞;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國家、社會又不能沒有一定的禮樂典章制度,否則人們就無所遵循。這就需要對舊的禮樂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尋求新的理論根據和心性道德的支撐,于是孔子擔負了這個時代的任務,對禮樂作出新的解釋和理解。“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在這里,仁是統(tǒng)領禮樂的靈魂,他把仁愛作為禮樂引領人向善的一個目標提出來的,用“仁”的理念來調適自我與他人、社會的關系??鬃影讯Y樂制度這種外在的形式與主體人的內在道德修養(yǎng)和行為的仁、不仁直接聯(lián)系起來,不仁的人是不能正確對待禮樂典章制度或遵守禮樂典章制度的,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覺的仁人,其行為才能自覺地遵守禮樂或合乎禮樂制度。個體應該注重約束自己,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成為具有道德理性的仁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仁便成為禮樂制度的本質義蘊,這是孔子對于禮樂制度這種外在形式、儀式的后面所以然的追根究底,是對于禮樂典章制度理論基礎的尋求,亦是對傳統(tǒng)禮樂制度的新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