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粵北戰(zhàn)役內容
粵北戰(zhàn)役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廣東中北部山區(qū)展開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日軍為了攻占當時的廣東省戰(zhàn)時政府駐地韶關,打通粵漢鐵路,分別于1939年12月、1940年5月、1944年11月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向粵北進攻的戰(zhàn)役。前兩次以中國軍隊全面勝利告終。第三次粵北戰(zhàn)役,日軍攻占了韶關,打通了粵漢鐵路,廣東省國民政府被迫向西部山區(qū)遷移。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第一次粵北戰(zhàn)役,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次粵北戰(zhàn)役
簡述
1939年,日軍占領廣州后,企圖進犯曲江。為確保粵北防區(qū),余漢謀指揮部隊阻擊日軍北犯,從而開始第一次粵北會戰(zhàn)。第一次粵北戰(zhàn)役,是當時廣東戰(zhàn)區(qū)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戰(zhàn)斗最激烈的戰(zhàn)斗,歷時近一個月,最后以日軍的敗退結束。
第一次粵北戰(zhàn)役分為3個階段:1939年12月18~26日為防御階段,26~31日為反攻階段,1940年1月1~8日為追擊階段。26日,余漢謀下令全線反攻,其中第六十二軍由佛岡向從化、牛背脊間迂回前進,重點反攻牛背脊,將北進的日軍分割為兩股,爾后集中兵力各個包圍殲滅。由于日軍粵北兵力受損,加之補給困難,粵北日軍于1940年1月1日向廣州方向撤退,第一次粵北戰(zhàn)役以中國方面勝利結束。整個戰(zhàn)役共殲敵軍官236人、士兵9800余人。
詳細經過
1939年11月上旬,國民黨第四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張發(fā)奎由廣東韶關移師廣西柳州,指揮桂南作戰(zhàn)。廣東軍事由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主持。當時粵北前線兵力部署有:第62軍(軍長黃濤)轄第152師(師長陳章)、第157師(師長練惕生)駐守佛岡、清遠琶江、源潭、花縣地區(qū);第63軍(軍長張瑞貴)轄第153師(師長彭智芳)、第154師(師長梁世驥)、第186師(師長趙一肩)、第151師(師長林偉儔)駐守從化牛背脊、增城派潭、東洞、新豐縣梅坑,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65軍軍長繆培南所轄部隊駐在英德縣青塘及翁源縣華屋,作為第十二集團軍的總預備隊。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駐翁源縣。
1939年12月中旬,占領廣州的日軍兵分三路以第104師團為左路,沿粵漢鐵路北犯進攻英德,先在清遠縣銀盞坳、源潭、琶江口與我第62軍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敵軍在空軍掩護下攻陷橫石、英德縣連江口地區(qū),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遂將駐英德、翁源縣的總預備隊——第65軍調到粵漢鐵路方面作戰(zhàn),在英德縣高田阻擊敵人。戰(zhàn)況激烈,雙方傷亡較大,互有進退。敵軍中路近衛(wèi)混成旅團與右路第18師團則以翁源為主要攻擊目標,近衛(wèi)師團進犯從化、良口。同時右路敵軍第十八師團進犯龍門,攻陷新豐梅坑,第63軍奉命阻擊。
粵北前線各處戰(zhàn)況非常激烈,敵機輪番轟炸,掩護敵軍前進。他們采取鉆隙迂迥戰(zhàn)法,致使粵北我軍處于兩翼被包圍態(tài)勢。左路敵軍迫近英德縣城,右路敵軍陷新豐梅坑后迫近沙田和青塘,情況緊急,總司令部被迫轉移,隨后敵軍攻陷英德縣城、青塘、官渡、新江及翁源縣,日軍兵鋒直逼廣東省戰(zhàn)時省會曲江,粵北危急,26日余漢謀急電蔣介石請求增援,29日由湖南省緊急調來的增援部隊第54軍到達韶關,第54軍(軍長陳烈)屬于中央軍精銳勁旅,裝備優(yōu)良,下轄三個師,第14師闕漢騫部、第50師楊文瑔部(師長張瓊他調,由副師長楊文瑔接替指揮,40年2月楊文瑔就任該師師長)、第198師王育瑛部,30日第54軍在曲江集結完畢后并沒有按常規(guī)進入陣地防守,反而是出其不意地在第二天(40年1月1日)對日軍展開了令日軍震撼地猛沖猛打,一部攻擊英德之敵,一部攻占新江后再行攻擊翁源、青塘之敵,日軍得知是精銳的第五十四軍前來增援,已是無心力戰(zhàn),抵抗一陣,便倉惶沿翁從公路敗退,第54軍乘勝追擊。
我軍其余各部也趁機展開反攻,第六十二軍以一切可用的兵力向良口方向逆襲,經過激戰(zhàn)后占領日軍設在牛背脊的一個兵站,隨后整個牛背脊陣地被我軍完全控制,日軍第18師團與近衛(wèi)旅團的退路被切斷;第六十五軍攻占呂田,丹竹坑、地派;第一五四師攻占沙田和梅坑墟,日軍招架不住,終于向增城方向全線潰退,于是余漢謀、繆培南下令我軍向日軍發(fā)動全線反擊,侵犯粵北地區(qū)之敵紛紛潰逃,狼狽不堪地竄回廣州,我軍收復失地,取得第一次粵北戰(zhàn)役的勝利。
此次戰(zhàn)役,日軍敗退的原因,一是黃濤第六十二軍攻克牛背脊、良口攔腰截斷敵人的聯絡線,二是由湖南調來的援軍精銳之師第五十四軍能及時到達,并迅即展開猛烈攻擊。[1]
第二次粵北戰(zhàn)役
簡述
第一次粵北戰(zhàn)役后,日軍敗退廣州、增城,進行整訓和補充。1940年5月上旬,在日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指揮下,第十八、三十八、一0四師團約兩萬人,戰(zhàn)車數十輛,以及第二十一獨立飛行隊30余架飛機,再次向粵北進犯。中國守軍依托工事,在前沿阻擊日軍,對于深入縱深的敵軍,則集中兵力進行圍殲。經過一個月的拉鋸戰(zhàn),日軍撤退。
戰(zhàn)役經過
此次戰(zhàn)役分為3個階段:5月13~23日為防御階段,5月24~31日為爭奪階段,6月1~12日為追擊階段。短短一個月期間,經過多次拉鋸戰(zhàn),一五二師守住良口制高點石榴花山,12日,日軍潰退回廣州,恢復戰(zhàn)前雙方陣地原態(tài)勢。
戰(zhàn)役影響
兩次粵北戰(zhàn)役粉碎了日軍北上曲江、韶關,打通粵漢線的侵略計劃,保衛(wèi)了粵漢鐵路和粵北地區(qū),挫敗了日偽逼降的陰謀,支援了桂南的抗日作戰(zhàn)。殲滅日軍兩萬多人。
相關
村民每年自發(fā)拜祭英雄
65年的歲月并沒有磨去記憶的棱角。從化良明村的幾位老人最近爭相告訴記者,1940年5月,63軍在石榴花山與日軍交火十分激烈,村里的幾十個年輕人都參加了抬傷兵、埋陣亡將士的工作。89歲的葉郁權回憶說:“那時仗打得正火,頭晚保長通知了甲長,甲長立即叫上村里的小伙子們去支前。聽說是為打日本鬼子的隊伍干活,大家都特別賣力。” 老人們回憶,當時的死傷特別嚴重,石榴花山上還不像現在這樣開出了道路,村里的一群年輕人撥開雜草和荊棘,將犧牲者搬到山腰,他們已在那里挖出一條條很長的坑,并倒進水泥灰漿,等到凝固了就把尸體一具一具地放進去。
“那可是一層壓一層地搭著放的!你可以想象死了多少人啊!附近都是尸體,總得把他們掩埋起來,讓犧牲者得個安寧呀!”站在公墓前的葉潤釗老人指著山土激動地說。時光一晃幾十載,但每年清明節(jié),許多村民們都會上山來憑吊這些為保家衛(wèi)國陣亡的將士。
在位于森林公園的國民黨陸軍第62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記者還看到了一炷炷剛剛燃過的香火和瓜果、食品等祭品。據當地群眾講,每年都有大量村民自發(fā)前來拜祭,這些供品就是他們留下的。
烈士紀念碑年久待修葺
目前,國民黨第62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和陸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均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從化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6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建于1946年,1985年重建,內埋63軍歷次戰(zhàn)役殉難將士忠骨3000多具。第62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曾被淹沒在牛脊山水庫之中,1987年被打撈出來重建。經過近20年的風雨侵襲,兩個紀念碑基座、地臺多處出現寬窄不一的裂痕,部分地面凹陷,護欄出現斷裂;兩個紀念碑周圍雜草叢生,碑上文字被風化,油漆脫落……廣州市政協(xié)委員最近提出了《關于修葺從化市良口鎮(zhèn)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建議》,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對原國民黨62軍、63軍抗日紀念碑進行全面修葺,建立粵北戰(zhàn)役紀念館,陳列當年抗戰(zhàn)的文字資料和圖片等歷史資料。
第三次粵北戰(zhàn)役
1944年11月,日本侵略軍集合兩萬余兵力,發(fā)動了第三次粵北會戰(zhàn),最終打通了粵漢鐵路,并于1945年初攻占韶關,廣東省國民政府隨之向西部山區(qū)遷移至連州,直至抗戰(zhàn)勝利才遷回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