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飲食介紹
解密古代飲食:哪些朝代羊肉是肉食中的首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解密古代飲食介紹,希望你喜歡。
解密古代飲食
羊年談羊,總繞不過一個吃字。——不錯,“羊大為美”“羊言為善”“羊魚為鮮”“羊食為養(yǎng)”,居然全離不開吃!
“羊大為美”是說羊大則肥、肥則味美。“羊魚為鮮”是說羊和魚在食物中最為鮮美。“羊食為養(yǎng)”則說羊肉營養(yǎng)豐富,極具養(yǎng)生之效——繁體的“養(yǎng)”,下面正是個“食”字。
至于“羊言為善”,據(jù)說也跟吃有關;有一種說法認為,“善”是象形字,上面一只羊,角耳四蹄俱全,下面的“口”代表羊尾巴。綿羊的尾巴是沉甸甸的一坨,內(nèi)多油脂。烹制得法,味道最美,還是滋補佳品。“善”有美好意,大尾巴的羊,口味自然稱得上“善”。
從歷史上看,羊肉滋養(yǎng)華夏民族多矣!漢唐宋元諸代,中原多以羊肉當家。貴族士夫對羊肉日食不膩;對豬肉則不大“感冒”。唐代仕子登科、官員榮升,都要擺宴慶賀,向天子獻食,稱為“燒尾宴”。其中肉食有牛、羊、雞、鵝乃至鹿、熊野味,唯獨豬肉缺“席”。
宋代御廚中也只用羊肉,宮廷中日殺綿羊二三百只。宋英宗削減開支,宮中一日猶殺羊四十只。到了元代,來自草原的蒙古人更是嗜羊如命,元代皇帝一人用膳,每日就要殺羊五只。
讀宋代文人筆記《東京夢華錄》《夢梁錄》,其中記錄北宋京城的民間食饌,以羊肉為原料的指不勝屈。如城中專賣羊肉的“肥羊酒店”就有好幾家,售賣軟羊、大骨龜背、爛蒸大片、羊雜四軟、羊攛四件等,全是羊肉菜肴。
其他酒店、茶肆也有羊肉小吃零售,花樣繁多,有鼎煮羊、旋煎羊、燒羊肉、乳炊羊、羊四軟、酒蒸羊、繡吹羊、五味杏酪羊、細抹羊生膾、鱉蒸羊……至于頭蹄下水類,則有羊頭元魚、批切羊頭、細點羊頭、羊腳子、羊蹄筍、糟羊蹄、羊雜、三色肚絲羹、羊血灌肺、軟羊腰子。此外還有以羊肉為餡子的羊脂韮餅、羊肉饅頭……單看食單,已讓人眼花繚亂、饞涎欲滴!
到了明代,人們的口味才有所轉變,豬肉漸成主流。明宮御廚每年用豬一萬九千口,但羊肉的消耗量仍不小,每年要殺羊萬只以上。
北方人嗜食羊肉,除了有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濟結構、生活習俗等原因,大概還跟古人的養(yǎng)生理念有關吧。古代醫(yī)學認為豬肉有“微毒”,吃了會“閉血脈、弱筋骨”,久食則“動風發(fā)疾”,若曾患傷寒、瘧痢、痰痼等疾,吃豬肉“必再發(fā)”!
至于羊肉,則無任何毒性。雖屬大熱,但因性苦,兩相抵消,也不致為害。中醫(yī)認為羊肉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總之,好處多多,無異于美味的補藥。醫(yī)圣張仲景還有發(fā)明了“當歸生姜羊肉湯”,治婦女產(chǎn)后大虛之癥最為靈驗。一副藥中又是羊肉又是生姜,估計那味道應當是很不錯的。
不過也有人“不信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就嗜食豬肉。有一回他在官員聚會時盛贊豬肉,同僚范淳甫問他:“奈發(fā)風何?”(發(fā)病怎么辦)東坡反擊道:“淳甫誣告豬肉!”——這也可以反證當時人對羊肉的依賴及對豬肉的偏見。
喜吃豬肉的蘇東坡,卻不斷給別人制造吃羊肉的機會。他是當時的文壇巨擘,天下讀書人爭相學他的文風,當時便有“蘇文生,吃菜羹;蘇文熟,吃羊肉”的口碑傳誦。
東坡的書法遒勁有力,有位高級武官專門收藏他的墨跡,哪怕拿個便簽去,也能換回幾斤羊肉來。東坡的朋友韓宗儒找到這個竅門,沒事就給東坡寫信,拿了回信換羊肉吃。這事被東坡知道了,故意磨蹭著不肯寫回書。送信人催討回信,東坡說:告訴你家長官,今日“斷屠”(屠戶休息,羊肉沒得吃了)!
東坡一生坎坷,屢遭貶謫,生活困頓。他所以吃價格便宜的豬肉,也跟羊肉吃不到、吃不起有關吧。被貶惠州時,邊城蕭條,市井中每天只殺一只羊,還不夠官員們吃的。作為罪臣,東坡當然不敢跟人家爭買。于是他囑托屠戶,每次把剔掉肉的羊脊骨留給他。拿回去煮熟撈起,用酒泡泡,再撒點鹽,放到火上烤焦,從骨節(jié)縫里剔取殘肉,半天功夫也能剔出好幾兩來。每逢此刻,他便抑制不住內(nèi)心喜悅,覺得蟹爪肉的味道也不過如此!
這段軼事記錄在東坡寫給弟弟蘇轍的信中。他對蘇轍說:你在官家飯?zhí)?ldquo;入伙”三年,所吃羊肉一口咬下去碰不到骨頭,你哪里體會過這種滋味?不過你也可以一試,只是這樣一來,“眾狗不悅矣”——蘇東坡即便淪落到悲慘的境地,也仍不改他那愛開玩笑的灑脫性格!
到了清代,豬肉早已取代了羊肉的主打地位,但羊肉也仍未被摒棄。清代美食家袁枚撰有《隨園食單》,里面辟有烹制羊肉的專節(jié),名目有羊頭、羊蹄、羊羹、羊肚羹、紅煨羊肉、炒羊肉絲、燒羊肉、全羊等等,并寫明烹調(diào)要領,完全可以當作臨灶指南。
不過有一種特殊的羊肉吃法,袁枚未提到——用羊肉釀酒。京劇《空城計》中諸葛亮在城頭唱道:“我早預備下羊羔美酒,犒賞你的三軍。”近人田漢做《塞外村女》,內(nèi)中歌詞有“有錢人家里團團坐,羊羔美酒笑顏開”。——照一般人理解,“羊羔美酒”是有肉有酒之意;其實這四字是一種酒的名稱。此酒晉代已有,至唐宋明清依然流行。在北宋東京的高級酒肆中,一角(是不是就是今天說的“扎”?)“羊羔酒”要賣到八十一文!蘇軾也寫過“試開云夢羊羔酒,快瀉錢塘藥王船”的詩句。羊羔酒的釀制原料中真的有羊肉?!侗静菥V目》記錄此酒的釀制古方:“用米一石,如常浸米,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爛,連汁拌米,加木香一兩同釀。”并說常飲此酒可以健脾胃、益腰身,大補元氣。
今天,失傳已久的羊羔酒據(jù)說已被人試制成功。當此辭舊迎新之際,滿飲一盞羊羔美酒,既應“三羊開泰”之令,又寓美善吉祥之德,還能體會一把“土豪”的得意情懷,豈不快哉!
揭秘清朝飲食
黃瓜原來不是中國內(nèi)地的蔬菜,是漢進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舶來品。因為從胡人那邊帶過來的,所以剛開始叫“胡瓜”。到了隋朝,一次廚子給隋煬帝端上一盤菜,隋煬帝問是什么菜名,廚子說是涼拌胡瓜。隋煬帝很不高興,即令將胡瓜改名為黃瓜。從此,才有了黃瓜這個名字。
明朝初期,有一年的寒冬臘月,身為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突然覺得吃什么都沒胃口,他只想吃黃瓜。于是,宮里立刻派太監(jiān)四處尋找黃瓜。最后,終于在京城的一條小巷里看到一個人在賣兩根新鮮的黃瓜。但兩根鮮黃瓜的價錢卻是200兩銀子。
太監(jiān)嫌貴,那人說不買就算了,他要自己吃。說著,那人拿起一根黃瓜,三兩口就吃完了。太監(jiān)一看,急忙乖乖地掏出了100兩銀子。賣黃瓜的人說,現(xiàn)在一根黃瓜也要賣200兩銀子。
太監(jiān)剛想說話,那人又拿起剩下的唯一一根黃瓜,要把它往嘴里送。太監(jiān)只好又乖乖地拿出100兩銀子,買下了那根黃瓜,拿回去給朱元璋吃。
但在清代的京城,正月里的黃瓜賣得跟現(xiàn)在的燕窩魚翅一樣貴。清朝文人在一則筆記中寫到,有一個才子在初春時節(jié)來到北京,當?shù)氐奈娜嗽陲堭^宴請他。席間,大家讓這位才子點一道菜。才子推辭不過,又不想讓眾人破費,他想,黃瓜應該是最便宜的,就笑著點了一盤涼拌黃瓜。不料,才子剛點完這道菜,在座的眾人都面露不悅之色。因為,一盤涼拌黃瓜比整桌酒席的價錢還要貴得多。
解密古代飲食介紹相關文章:
5.解密歷史真相
解密古代飲食介紹
上一篇:白族人的日常飲食習慣介紹
下一篇:唐朝人飲茶情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