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生病怎么辦
小病自己扛,大病找醫(yī)生,中醫(yī)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藥和針灸刮痧等都是古老的醫(yī)病方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人生病怎么辦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到你。
古人生病怎么辦
心臟病屬祖國醫(yī)學之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痹、心悸之范圍。祖國醫(yī)學對心臟病早有闡述。如心痹,內臟病癥之一。出自《內經(jīng).痹論》云:“脈痹不已,復感外邪,內舍于心”。又云:‘由于臟痹日久不愈,重感外邪,或思慮傷心,氣血虧虛,復感外邪,內犯于心,心氣痹阻,脈道不通所致。證見胸中窒悶,心悸心痛,突發(fā)氣喘,易驚慌、咽干、噯氣、脈沉弦”?!峨y經(jīng).六十難》指出:“其五臟氣相關,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真心痛者,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心痛之病名,出自《內經(jīng)》是脘部和心前區(qū)疼痛的總稱。第一,是指心絞痛。如《靈樞.厥論》的真心痛。《辯證錄》的去來心痛。《醫(yī)學心悟》的注心痛。心悸,病證名,見《千金要方.心臟》指患者不因驚嚇、盲目心跳、心慌、悸動不安。多由氣虛,血虛,停飲,或氣滯血瘀所致。心動悸是指患者不只盲目心悸??刹煲娦那皡^(qū)博動“其動應衣”。《靈樞.厥論》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互,夕發(fā)旦死”。以上所述,充沛證明了祖國醫(yī)學對心臟病的看法與古代醫(yī)學類似。
心臟病大致分為高血壓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先心病、風心病、包括房室距離缺損),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后天性心臟病。自動脈瘤、肺心病除外。
本病的發(fā)作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輕形盛氣虛、痰濕瘀阻、氣血陰陽失調等要素有關。其病機有真假兩方面。實證為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痹竭胸陽、阻滯心脈。虛證為心脾肺腎虧虛、功用失調、氣虛血行不暢等。本病的構成開展進程中,大致先實然后虛,亦有先虛然后實者。但臨床表現(xiàn)多真假挾雜,或以虛證為主,或以實證為主。
心臟病大多以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心悸氣短,喘息難臥等癥為主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心痛。嚴重者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脈沉纖細弱,結代脈,弦,、澀脈等,心臟病的臨床表現(xiàn)見于《內經(jīng)》如《靈樞經(jīng).五邪》篇說:“邪在心則病心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夕死旦死”。與古代醫(yī)學的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很類似,這充沛表現(xiàn)了祖國醫(yī)學的先進性,比中醫(yī)早兩千多年。
本病的次要特征是胸部憋悶疼痛。甚者胸痛徹背,短氣喘息,心悸心累,不得安臥,其病位次要在心。但與肝脾腎有一定關系。醫(yī)治應依據(jù)《內經(jīng)》:“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真假,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然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的醫(yī)治準繩。普通來說,本病大多是本虛標實,辯證應先掌握真假,分清標本,標實又應區(qū)別陰寒、痰濁、氣滯、血瘀或許兼證的不同。本虛又應區(qū)別陰陽氣血虧虛的各異,本病大多應先治其標,后顧其本。先從驅邪動手,然后在予扶正。待邪氣加強時再予標本兼治。驅邪治本常以活血化瘀,辛溫通陽、瀉濁豁痰為主。正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所說:“胸痛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萎薤白半下湯主之”。
扶正固本常以溫陽補氣、益氣養(yǎng)陰、滋陰益腎、氣血雙補、陰陽并調為主。患心臟病者大多陰陽氣血不相協(xié)調所致。故《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指出:“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傷寒溯源集》卷二又指出:“因氣血虛衰,心神堅定,泄氣而惕惕然悸動也,此為陰陽并虛。法當治血兼補,故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方藥組成,炙甘草、人參、桂支、生姜、阿膠、地黃、麥冬、火麻仁、大棗,次要成效是益心氣。補心血,養(yǎng)心陰,通心陽,醫(yī)治以心動悸,脈結代為主證的各種心律不齊等證。本方以炙草草、人參補益心氣;阿膠、地黃、麥冬、火麻仁補心氣養(yǎng)心陰,以充養(yǎng)血脈。桂支、生姜辛溫走散通心陽。由于人體陰血需求依托陽氣來推進的原理。所以加黃芪重用,重點在于補心氣、通心陽,心陽通,心氣復。再配合補血,滋陰的藥物以充盈血脈。使陽氣有所依靠而不致浮散。故《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平陽秘,則心悸能安,結代脈能復。故炙甘草湯有復脈湯之稱。本方在醫(yī)治心臟病方面應留意陰陽氣血之間的互相關系以靈敏運用,臨床常加味有黃芪、酸棗仁、柏子仁、杜仲、降香、丹參、桃仁、紅花、紅景天、龍骨、牡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