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佤族的傳說故事
佤族是云南最古老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瀾滄江西岸的臨滄一帶,那你知道有關(guān)佤族的傳說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有關(guān)佤族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guān)佤族的傳說故事:龍女與孤兒艾能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孤兒,名叫艾能。他靠勤勞的雙手起家,一年四季忙于勞動。有一天,孤兒想去河里撒魚,卻沒想到從早上到中午一條魚都沒有撒著,一直打到同一只蝸牛。孤兒感到非常奇怪,心想:莫非它和我有緣,于是就收進(jìn)兜里拿回家養(yǎng)了。然后孤兒又去撒魚,不知怎么了,魚真的開始上網(wǎng)了,不一會兒魚兜就裝得滿滿的,孤兒把蝸牛和魚一起背回了家。孤兒回到家里,首先把蝸牛放在裝有水的罐子里面。然后把魚洗凈煮了吃,改善了生活。收拾好木碗竹筷以后,一邊哼著歌一邊躺在床上睡覺了。第二天,孤兒從地里回來,準(zhǔn)備做飯時,卻發(fā)現(xiàn),飯菜早已做好了。原來是龍王的女兒變成了蝸牛,跟著孤兒回家了,是龍女幫孤兒做的飯菜。龍女一直在觀察著孤兒,孤兒的誠實(shí)、熱情、淳樸打動了龍女的心,決定要和他一起生活。就這樣,龍女和孤兒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在生活中相互幫助,相互體貼,相互尊重,是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
三年了,龍女覺得該回家看一看,可是孤兒怕給龍女丟臉,讓她一個人回去。可當(dāng)龍女要走了時候,有舍不得,所以還是和龍女一起踏上了看望龍女父母親的路上了。龍女和孤兒走了幾天幾夜,終于來到了龍女父母親的家里了,可是龍王對孤兒不是很滿意,決定要考驗(yàn)孤兒,可是在龍女的幫助下,孤兒在生產(chǎn)、生活方面都過了龍王的考驗(yàn)??墒?,龍王還是不放心,還要考驗(yàn)孤兒打獵方面。于是準(zhǔn)備好打獵的工具之后,他們就出發(fā)打獵去了。到了山上,龍王安排孤兒在山腳下,其他隨從人員都遵照龍王的吩咐去做。山上開始喊叫了,他按照叫聲的方向逆著去跑,當(dāng)孤兒看見馬鹿、麂子、野豬、熊等等動物時,孤兒都不打,仍是按山上的叫聲只顧著走相反的方向。最后孤兒看見用竹子編制的大筐翻滾下來,就急忙抬起槍瞄準(zhǔn)大筐開了槍。孤兒剛要跑去看時,前面一棵大木頭滑了下來,孤兒趕快從衣服包里抓一把早已準(zhǔn)備好的火灰撒了過去,撒到大木頭的頭上。突然,大木頭變成了龍王了,孤兒不知道大木頭就是龍王,連忙扶起龍王,然后一起去看大眾的是什么,原來真的是一條大馬鹿,大家高興都夸贊孤兒。龍王非常高興,一起抬著孤兒打的馬鹿回家了。后來,龍王在家設(shè)宴請客,召集各個龍王,宣布將龍女嫁給孤兒艾能。從此,“恰捏”就出現(xiàn)了,也就是現(xiàn)在佤族“恰捏”、“同爾永”這個姓了。
有關(guān)佤族的傳說故事:拉木鼓節(jié)的由來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輩相傳的“神器”,被視為本民族繁衍之源頭。這在佤族傳說中曾記載:開天辟地之初,一場巨大的洪水幾乎吞噬了陸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將的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壯大,一只留存到今天。從此,遠(yuǎn)古時期的阿佤人便將“木槽”視為民族的母體,給予著最高的崇拜。佤族為了獲得本民族的繁衍、壯大,便將“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陰形式,并能安放神靈“木依吉”靈魂的“木鼓”。佤族人認(rèn)為:“木鼓”既是拯救過本民族始祖的“木槽”,是強(qiáng)壯母體的化身,又是“木依吉”靈魂的居住地,而成為萬物繁茂成長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現(xiàn)從“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一敲擊“木鼓”來溝通神靈,達(dá)到天賜福澤的目的。
佤歷“格瑞月”(相當(dāng)于公歷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動的時節(jié)。節(jié)日頭一天,頭人和“魔巴”(祭司)帶人乘黑夜趕到事先選好的高大紅毛樹下,舉行祭祀(獻(xiàn)祭、驅(qū)鬼、念咒祈禱)后,“魔巴”揮斧砍幾下,然后由其他人連夜把樹砍倒,撿三個石頭放在樹樁上,意為給樹鬼的買樹線。再按所需木鼓尺寸截?cái)鄻涓?,鑿出鼓耳,系上藤條。第二天清晨,全寨男人老幼身穿盛裝,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舉樹枝,領(lǐng)唱“拉木鼓”歌,指揮眾人協(xié)調(diào)動作。人們在木鼓經(jīng)過的地面撒撥水酒,拉木鼓的男人一邊拉,一邊歌舞,其他人或吶喊助威,或送酒送飯,把木鼓毛坯拉到寨門外停放兩三天。“魔巴”殺雞祭祀,然后才把大對干拉到木鼓房邊場地上,交給木匠制作。這一天的拉木鼓,男女同拉,互擠在一起,據(jù)說是談戀愛的好時機(jī)。一邊拉,一邊歌舞、逗趣,要鬧很久。木鼓做好試敲滿意,人們把它抬入木鼓房后,再次狂歡,人們合著鼓點(diǎn),跳起粗獷的木鼓舞。
有關(guān)佤族的傳說故事:水酒的起源說
傳說,不知何年何代一娃子?jì)D女每天下地勞動,都要帶上一包用芭蕉葉包的冷飯當(dāng)餉午。到了地里,她習(xí)慣地把它掛在樹枝上。一次正值野果成熟季節(jié),山里果子很多,她吃飽了果子就忘了吃帶去的餉午。幾天后她才想起掛在樹枝上的冷飯,來到地里,只見兩只小鳥蹲在樹枝上呆呆地不動,毫不怕人。她把小鳥捉來裝入“簡帕”,回到家里,想讓小孩拿去燒來吃。不料,小孩才打開簡帕,兩只小鳥“突”的一聲飛走了。原來,小鳥是因?yàn)橥党粤藪煸跇渖弦寻l(fā)酵的冷飯被醉昏了。她想既然小鳥吃了幾天的冷飯不死而飛,那么人也一定能吃,并嘗了一口芭蕉葉里的冷飯,發(fā)現(xiàn)那冷飯有一股甜辣滋味。從此,這婦女就開始懂得用冷飯發(fā)酵釀酒。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