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什么意思
宦官是中國古代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下面學習啦小編根據(jù)宦官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整理了相關(guān)的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宦官的解釋
宦官,自古都存在著。在古代,宦官特指那些專供皇帝、君主和帝王家奴役的官員,也就是皇宮里面打雜的那些,主要負責宮廷雜事的奴仆,不得參與國家政務(wù),但 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wù)大權(quán)的情況。比如秦朝時期的趙高,明朝時期的王振,清朝時期的李蓮英 等等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宦官,并且還一度呈現(xiàn)“宦官專權(quán)”的局面。
在現(xiàn)在看來,宦官一般和太監(jiān)是畫上等號的,也就是說,宦官一般都是太監(jiān),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人。但是,根據(jù)史料記載,在先秦時期和西漢時 期的時候,宦官并非都是閹人,有的宦官也是健全的男人。東漢之后,太監(jiān)就徹底的和宦官畫上了等號。宦官被稱為太監(jiān),是隋唐以后的事情。唐高宗的時候,改殿 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jiān),少監(jiān)。后宦官亦通稱為太監(jiān)。明朝事情,皇帝賦予宦官越來越多的權(quán)力,宦官的權(quán)勢與日俱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 監(jiān)”,因此太監(jiān)也就稱為宦官的代名詞。
隨著朝代的發(fā)展,宦官也被稱為公公、寺人、閹人、內(nèi)官、內(nèi)侍、中官、中涓、內(nèi)豎、中貴人等。有古書記載,描繪太監(jiān):“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可見,古代的太監(jiān)在被閹割之后,不論是形態(tài)、面相、聲音,已經(jīng)和正常健全的男人有所區(qū)別。
結(jié)合各個朝代的歷史發(fā)展,宦官可謂封建帝制的產(chǎn)物。在古代,有的皇帝不務(wù)朝政,于是將手中的權(quán)力釋放給身邊隨侍的太監(jiān),至于宦官是不是就一定是太監(jiān),這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宦官手中有了權(quán)力之后,將整個朝廷弄得翻云覆雨,甚至毀滅了整個王朝。
宦官和太監(jiān)的區(qū)別
認為宦官和太監(jiān)就是一回事。其實,宦官和太監(jiān)是有區(qū)別的。
宦官和太監(jiān)都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宦”,原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來稱呼帝王身邊的服務(wù)人員。史書中亦把宦官稱為宦者、中官、內(nèi)官、內(nèi)臣、內(nèi)侍、內(nèi)監(jiān)等?;鹿僮畛醪蝗?ldquo;閹人”,它們的分水嶺是在東漢時期:東漢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閹人”;東漢以后,宦官則全是被閹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后漢書·宦者列傳序》中載有“宦官悉用閹人,不復(fù)雜調(diào)他士。”當時用“閹人”充當宮廷服務(wù)人員的主要原因是:后宮女眷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發(fā)生穢亂宮帷的丑事。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時期指鹿為馬的趙高,東漢時期“斂財弄權(quán)亂漢宮”的張讓等。
遼代以前只有“宦官”而沒有“太監(jiān)”。據(jù)史料記載,“太監(jiān)”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遼代。當時,政府機構(gòu)中的太府監(jiān)、少府監(jiān)、秘書監(jiān)中,都設(shè)有“太監(jiān)”一職。不過這時的“太監(jiān)”是一種官職,并非后來意義上的“太監(jiān)”。因為是官職,所以“太監(jiān)”也多有世襲。到了元朝,“太監(jiān)”一職已升到二級官吏,官兒也不算小。
明代時,“太監(jiān)”和“宦官”才變?yōu)閷iT為皇室服務(wù)群體的統(tǒng)稱。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為鞏固其政權(quán),在全國范圍內(nèi)設(shè)置了由十二監(jiān)、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衙門。十二監(jiān)的提領(lǐng)者被稱為“掌印太監(jiān)”,這些“太監(jiān)”均由宦官來擔任。官級小的稱為“少監(jiān)”、“中監(jiān)”,官階高的稱為“太監(jiān)”。雖然明朝時“太監(jiān)”必須由宦官來擔任,但宦官卻不一定是“太監(jiān)”明廷規(guī)定,“太監(jiān)”是宦官的頭頭,有品有級有俸祿。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后期,太監(jiān)“多如蟻陣”,最多時達十萬之眾,《日下舊聞考》中載:“都人生子,往往閹割,覬為中宮(太監(jiān)),有非分之福。”
清朝時,基本上就沒有“宦官”這個詞而只剩下“太監(jiān)”了。袁世凱稱帝時,宮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擔任,太監(jiān)全部被趕走,“太監(jiān)”就此終結(jié)。
綜上所述,宦官和太監(jiān)還是有區(qū)別的,千萬別混為一談。但不管他們有何區(qū)別,卻都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 “老無所養(yǎng),死無與殯。”均是封建社會里一個被扭曲的社會群體。
史上第一個封宦官為王的皇帝是誰
宦官,作為刑余之人,作為宮腐之族,身體有殘缺,靈魂遭扭曲,少了男歡女愛的本錢,人生所??焓乱膊煌夂蹩谏嗌铣韵愫壤?、政治上呼風喚雨了,故對金錢和權(quán)勢有著強烈的追逐心。其實,宦官靠著給皇室服務(wù)這點優(yōu)勢,撈取點油水,倒也無傷大局;但一旦染指權(quán)力,左右朝政,那這個帝國、這個王朝必遭劫難。
李輔國封王,在朝中不可一世,政敵安祿山紅了眼,索性搞了個“安史之亂”,導致皇帝跑路,帝國傾危;童貫封王,六賊胡作非為更甚,金人鐵騎趁亂沖殺進來,結(jié)果演變成“靖康之亂”,導致皇帝被俘,王朝葬送。與此二人相比,宗愛封王雖未給北魏王朝造成致命創(chuàng)傷,卻引起了鮮卑拓跋政權(quán)政治上的一次大地震,——那個給他王爵的皇帝拓跋余在位僅八個月就遭到了他的毒手。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子,生母為左昭儀閭氏,鮮卑名可博真,在存活下來的六兄弟中排在最后。延和元年(432年),拓跋燾立長子拓跋晃為太子,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拓跋燾封其他諸子為藩王,其中拓跋余被封為吳王。作為宗室一員,拓跋余一則年齡小,二則無特長,只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九月皇帝南征劉宋、太子北伐柔然時奉命留守過京城,除此之外無其他可圈點之處。如果不是不久發(fā)生的太子暴薨事件,拓跋余恐怕一生與皇位無緣。
太子拓跋晃之死,罪魁禍首就是宦官宗愛。宗愛本是一名不起眼的中常侍,因為離拓跋燾近,又擅長鉆營討好,故深得拓跋燾寵信。正平元年(451年)正月,拓跋燾封宗愛為秦郡公,宗愛的地位陡升。然而,宗愛畢竟是個“天性險暴”之人,仗著皇帝這顆大樹“行多非法”(《魏書》),別人敢怒不敢言,拓跋晃卻“惡之”(《資治通鑒》)。拓跋晃是個精明人,監(jiān)國視政期間越發(fā)恪盡職守,洞察細微,加之他的幾個助手與宗愛有些私人恩怨,勢必與宗愛格格不入。宗愛擔心被遲早會被太子收拾,索性惡人先告狀,借拓跋珪之手除掉了拓跋晃的左膀右臂,東宮不少官員也受到牽連被斬首。正平元年(451年)六月,拓跋晃在驚懼中暴薨。
拓跋晃早在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就生下一子,名為拓跋濬。拓跋濬自幼聰明敏達,深受祖父拓跋燾喜愛,被稱為“世嫡皇孫”。拓跋晃死后,拓跋燾很內(nèi)疚,追謚拓跋晃為景穆太子,并漸漸將關(guān)愛和關(guān)注轉(zhuǎn)移到拓跋濬身上,有了立皇孫為接班人的念頭。這一點,史料中雖未明注,但這是肯定無疑的。其一,拓跋晃死后,拓跋燾一直沒有從諸子中擇優(yōu)重新冊立太子;其二,拓跋燾在將拓跋濬封為藩王后不久隨即撤銷,仍以“世嫡皇孫”待之;其三,拓跋燾將諸子的王爵從一字王削弱為二字王,依此提升拓跋濬無與爭鋒的地位,拓跋余也由吳王被改封為南安王。這些信號,已經(jīng)清除表明拓跋燾有了日后傳位拓跋濬的念頭。
宗愛大概也看到了這一點,唯恐將來拓跋濬即位后會報仇,殺心漸起。不過,他要殺的人不是拓跋濬,而是準備把皇位傳給拓跋濬的當朝皇帝拓跋燾。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宗愛趁拓跋燾熟睡,將其勒死,擁立年齡較小且與自己關(guān)系向來不錯的拓跋余為皇帝,并將政敵鏟除掉。拓跋余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元永平(或作承平),成為北魏第四任皇帝。從一個不起眼的王爺,搖身一變成為高高在上的皇帝,拓跋余新的人生剛剛起步,但噩夢已在不知不覺中降臨。這場噩夢,正是由拓跋余的不自信、不作為,到后來的亂作為、不掩飾,慢慢釀成的。
鮮卑拓跋氏雖屬北方游牧民族,但自道武帝拓跋珪傾心漢化以來,立嫡以長的皇位承傳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拓跋燾眾子中,拓跋余非嫡非長,身上也沒有什么閃光點,加之有那位“世嫡皇孫”的存在,拓跋余坐在龍椅上一直不自信,甚至如坐針氈,生怕哪天會被趕下臺去。為了坐穩(wěn)江山,拓跋余擺出了大手筆,一是“厚賞群下,取悅于眾”,二是“為長夜之飲,聲樂不絕”,結(jié)果很快就花光了家底,“旬月之間,帑藏空罄”(《魏書》)。即使遇到外敵侵擾,拓跋余照舊宴飲自如,不恤百姓,造成上下離心,群情憤恨。
除此之外,拓跋余為了報答宗愛擁立之功,還“以愛為大司馬、大、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lǐng)中秘書,封馮翊王”(《資治通鑒》),給了宗愛無限權(quán)勢。當年,拓跋燾封宗愛為公,已是不妥;如今,拓跋余封宗愛為王,更是出格。拓跋余由此成為第一個封宦官為王的皇帝,宗愛成為第一個被封王的宦官。然而,狼終歸是狼,給了狼王爵,給了狼權(quán)勢,難保不被狼咬,不被狼吃。
宗愛總攬朝政軍事大權(quán)后,飛揚跋扈,為所欲為,“坐召公卿,權(quán)恣日甚”,儼然無冕之皇,不久便搞得內(nèi)外上下人人忌憚。大臣們也認為宗愛“必有趙高、閻樂之禍”(《魏書》),將來一定會像趙高殺掉秦二世那樣對拓跋余不利。拓跋余也在耳聞目睹中漸漸開始懷疑宗愛,并籌劃削奪宗愛的權(quán)力,但行事不夠隱秘,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宗愛得知拓跋余要對他動手后,乘拓跋余十月初一夜間祭廟之機,安排幾個小黃門殺死拓跋余。二月登基,十月喪命,拓跋余在位僅八個月。
拓跋濬即位后,誅殺宗愛等人,撥亂反正,追謚沒當過皇帝的父親拓跋晃為景穆皇帝,但不承認坐了八個月寶座的叔叔拓跋余為皇帝,最后只是“葬以王禮,謚曰隱”(《魏書》)。因拓跋余登基前曾為南安王,謚號為隱,故在史學界稱之為南安隱王。按照古代謚法,“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尸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觀拓跋余在位之情形,其死后被廢去帝號,被免上廟號,被謚為隱,倒也恰如其分。
猜你喜歡:
2.明朝宦官阮安介紹
宦官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明朝宦官劉瑾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