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圣孟子生平資料簡介
孟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孟子資料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孟子資料簡介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軻,字子輿,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孔子并稱“孔孟”,后人稱其為“亞圣”。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孟子主張仁政,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認為君主應以民為本。孟子還效仿孔子游歷各國,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沒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與孔子比較相似,一生都在求學、教學和周游列國中度過,最后都沒能得到君主認可,大展宏圖。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語文教科書中,而《寡人之于國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語文教科書中。
相傳孟子小時候父親早逝,母親沒有改嫁,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邊上,孟子就跟鄰居的孩子一起學辦喪事,跪拜、大哭。孟母很是不滿,于是將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學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孟母只好帶著孟子換了一個地方,那里邊上有人殺豬宰羊,孟子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于是孟母又一次帶著孟子搬家,這次搬到了學堂附近,從此孟子學習禮儀知識,孟母這才滿意地留下,這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個怎樣的人
眾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亞圣”的美譽,他的學術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譽為先秦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并且效仿孔子周游歷國,最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美譽實現(xiàn)他的理想抱負。
孟子的為人處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族,從小生活艱苦,而且又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歷經(jīng)艱辛把他養(yǎng)大。孟母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就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典故,可見是費盡心思才把孟子培養(yǎng)成一個有學問的人。所以孟子對母親十分孝敬,他曾經(jīng)很想遠游,見識世面,但是一想到家中還有年邁的母親要侍奉,就會不忍心,于是他就在家鄉(xiāng)附近教書,一有時間便回家陪伴母親,直到母親去世,孟子又守孝一年,才依依不舍離開家鄉(xiāng)周游歷國,他是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的最好的實踐者。
孟子還是一個很善于辯論的人,這一點與儒家其他的學者不同,他們通常放不下讀書人的身段,不屑于或者說不善于與人爭辯,但是孟子沒有故步自封,他在向國君和諸侯推銷自己的理論的時候,大量運用排比、比喻、將故事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在氣勢上壓倒對方,野史上甚至記載孟子就是因為與張儀的辯論處于下風,一氣之下,吐血而亡的,可見孟子有其真性情的一面。
孟子的義利觀
在《孟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對話的雙方是孟子和梁惠王。一開始,梁惠王發(fā)問:老先生不遠千里來到我國,一定是有什么對我國有利的見解要指教了。孟子就回答道:大王為什么非要講利呢?我們說仁義就行了。
這是孟子對于“利”和“義”的最直接的看法了。但是否孟子認為人應該一味地取義而拋棄利益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無論身處哪個年代,哪種生活環(huán)境,利益都關系到切身的利害。雖然孟子提到過“重義輕利”,但竊以為,他的原意是教導人們要在“義”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利”。他認為,“義”和“利”的沖突有三個方面:一是國家治理方面,當義和利發(fā)生沖突時,首先應該“先義后利”。二是民生方面,他認為只有當百姓都得到利益的時候,國家才有利益可言。第三是生死和利益的沖突。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他認為“義”可以高于一切,包括國家、利益,甚至于生死。
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七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人們因為戰(zhàn)亂常常食不果腹,他雖認為人民應該先保障基本的生活條件才能講義,但民生的小利又豈能與大國之間的大義相比。只有君王首先對人民講義,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再教化人民講義。也就是說,義是要在建立一定的利益基礎上的。
猜你喜歡:
3.孟子的名言名句
亞圣孟子生平資料簡介
上一篇:秦國國君秦獻公的姓是什么
下一篇: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