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米沃什的簡介
米沃什是波蘭最偉大的詩人和翻譯家,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詩人米沃什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人米沃什的簡介
切·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波蘭詩人、作家。出生于當時屬于波蘭版圖的立陶宛維爾諾附近的謝泰伊涅。童年時代跟隨當土木工程師的父親走過俄國的許多地方。中學時代,他對強迫推行的天主教教育深為反感。后入大學攻讀法律,取得碩士學位。1931年,與朋友們一起創(chuàng)立文學團體“火炬社”,發(fā)行刊物《火炬》,號稱現(xiàn)代波蘭文壇的“災難主義詩派”,政治上傾向馬克思主義。
193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冰封的日子》,并因此獲得獎學金,赴巴黎留學兩年。學成歸國,在華沙的波蘭電臺工作。1936年出版第二本詩集《三個冬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在華沙積極參加反法西斯斗爭,編寫了一本抗德詩集《無敵之歌》。
戰(zhàn)后曾任波蘭駐美使館和駐法使館的文化參贊。此間他翻譯了艾略特、惠特曼等人的作品。1951年后,米沃什自我流放到西方。在巴黎,1953年出版了一本社會政治學方面的論著《被奴役的心靈》,使他贏得了國際聲譽。1955年,出版小說《奪權(quán)》,獲歐洲文學獎。從此他的作品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同年出版小說《伊薩山谷》。
196O年后,米沃什定居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斯拉夫語言文學系教授。1973年,他出版了早期詩作《詩選》,1974年出版晚期詩選《冬日鐘聲》,并獲1978年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頒發(fā)的“當代世界文學季刊獎”。米沃什戰(zhàn)后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白晝之光》(1953)、《詩的論文》(1957)、《波別爾王和其他的詩》(1962)、《無名的城市》(1969)、《日出和日落之處》(1974)、《詩歌集》(1977)和日記《獵人的一年》(1994)等。1980年,由于他“以毫不妥協(xié)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類在劇烈沖突世界中的赤裸狀態(tài)”,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米沃什的詩歌特點
米沃什是以詩人著稱于世的。他主張詩歌不能脫離現(xiàn)實,而現(xiàn)實生活只給詩人提供創(chuàng)作的素材,詩人應賦予它“真正的”現(xiàn)實性。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藝術(shù)地反映現(xiàn)實的真實,而且常常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發(fā)展的預言。
米沃什在三十年代初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一九三三年發(fā)表第一部詩集,題名為《冰凍時代之詩》。在這部詩集中,詩人反映了波蘭人民的苦難,并預言波蘭將遭受大屠殺和中歐文化的大破壞。從后來波蘭被法西斯德國蹂躪的情況來看,他的“卡珊德拉”(兇事預言者)式的預言”,是不乏根據(jù)的。他的預言,實際上為他的人民敲起了警鐘。
米沃什早期的詩歌,因為寫于“冰凍時代”,而且預感到災禍的來臨,所以他在詩中,常常流露出納問、彷惶的情緒。如《偶然相逢》中詩人寫道:
黎明我們駕車奔駛在冰封的大地上,有如紅色的鳥兒在黑暗中展翅飛翔。
猛然間一只野兔在路上跑過。我們之中有人用手指點。
那是很久以前。而今——那野兔和揮手的人都已不在人間。
啊,我親愛的人!他們在哪兒?他們?nèi)ハ蚝畏?那揮舞的手,那風馳電掣的奔駛,還有那沙沙滾動的鵝卵石?我問你們,并非出自悲傷。而是感到納悶、驚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米沃什在槍林彈雨中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新的啟示。有一次,他在一戶人家的門道上爬行時,眼見那地上的鵝卵石被機槍的子彈打得蹦了起來,就象豪豬身上的刺那樣直豎,他在驚駭中突然感到,“鵝卵石的景象無疑是真實的,根據(jù)同樣樸實的真實經(jīng)驗寫出來的詩,無疑會勝過人們幻想中的審判之日,會比它生存得更為長久”,“真實事件的悲劇使臆想出來的悲劇為之黯然失色。”所以他在這時期的詩,都是從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寫出來的,更富有現(xiàn)實感。同時,他在詩中所表露的情緒,已不象早期那樣仿惶、納悶。而是強烈表現(xiàn)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向往。如一九四二年在華沙清明節(jié)那天寫的《鮮花廣場》一詩中,作者通過歷史的回憶,表達了內(nèi)心的憤怒和新的期望:
直到有那么一天,一切都會變成傳奇,在一個新的“鮮花廣場”上憤怒將燃起請人的烈火。
在1944年寫的《離去》一詩中,詩人控訴了法西斯的野蠻,把城市燒成了火海,但這只能促使人們“成為狂暴的新一代”,而那火海將變成“火焰的劍”,“為我們開辟了世界”。
從戰(zhàn)后一直到現(xiàn)在,是米沃什詩歌創(chuàng)作最豐富、最成熟的時期。米沃什這時期的主要詩集有《白晝之光》(1953)、《波別爾王和其他的詩》(1962)、《中了魔的古喬》(1964)、《戰(zhàn)后波蘭詩選》(1965)、《無名的城市》(1969)、《詩選》(1973)、《日出和日落之處》(1974)、《冬日鐘聲》(1978)、《詩選》(新詩選,1981)等。
“紅色的鳥兒”一句是指米沃什當時組織、領導的一支地下斗爭力量:即“遭受災難的人們”小組。
他在這時期的詩歌,主要是揭露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虛偽,欺騙及浮夸等現(xiàn)象,認為人在這種虛偽的環(huán)境中生活,等于失去了自由,成了“歷史和生物本能的無形力量的俘虜”。特別引人注目的,在《冬日鐘聲》等詩集中,米沃什還提出了波蘭的獨立問題。布羅德斯基把這一點看得極其重要,他認為使米沃什“成為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詩人”的因素之一,就是“戰(zhàn)爭結(jié)束三十五年之后,詩人仍然提到波蘭的獨立問題”。
米沃什這時期的詩,大多是在流亡中寫成的,盡管祖國的現(xiàn)狀使他憂慮,個人生活中有傷痛,但他對生活并沒有失去信心,他還是贊美生活。如《冬日鐘聲》中的一,首詩中寫道:
“多美好的一天呵!花園里干活兒,晨霧己消散。蜂鳥飛上忍冬的花瓣。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我想占為己有,也沒有任何人值得我深深地怨,那身受的種種不幸我早已忘卻,依然故我的思想也縱使我難堪,不再考慮身上的創(chuàng)痛,我挺起身來,前面是藍色的大海,點點白帆。”
在這里,詩人表明,他雖有創(chuàng)痛和不幸,但并非出自個人的恩怨,他還是要挺起身來,面向現(xiàn)實,頌揚美好的生活。
米沃什的評價貢獻
北塔(詩人、《米沃什詞典》譯者之一):他是整個20世紀的見證人
張曙光(詩人、《切·米沃什詩選》譯者):他相信 語言的力量
波蘭馬萊克·貝爾卡稱米沃什為“偉大的波蘭人”。貝爾卡評價米沃什道:“用他的心靈和筆,他給我們指路,解析現(xiàn)實,并敦促我們行善。”
美國教授羅伯特·哈斯曾這樣評價米沃什:“他是20世紀最重要與最恐怖事件的目擊者。同時,對于這些事件,他是創(chuàng)新兼反叛的思想者與觸角。”
米沃什的詩,富有獨創(chuàng)性,他吸收了古典的和現(xiàn)代派各流派的長 處,形成了他獨特的具有悲劇力度的質(zhì)樸而自然的風格,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吸引力。
米沃什的寫作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詩歌以外,他還寫過不少散文、小說、文藝論著。比較著名的有雜文集《被禁錮的思想》(1953);散文集《烏羅的土地》(1953);自傳《自然王國:對我的探索》(1968),小說《奪權(quán)者》(1955)和《伊薩山谷》(1981),論著《波蘭文學史》(1969)等。其中雜文集《被禁錮的思想》和小說《奪權(quán)者》寫得比較成功。前者寫人們在極權(quán)政府的統(tǒng)治下的生活狀況;后者描寫了備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一群波蘭的年輕的激進分子。前者被人稱為“一部意義深遠的歷史文獻,具有透徹的分析力”,后者獲得了歐洲文學獎。
此外,米沃什還是一位翻譯家,他精通波、俄、英、拉丁、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他把莎士比亞、彌爾頓、波特萊爾、T·S艾略特等作家的作品翻譯成波蘭文。他還把《圣經(jīng)》中的《詩篇》譯成波蘭文。一九七三年波蘭筆會為了表彰他在翻譯上的成就,曾授予翻譯文學獎。
一九八○年十月,瑞典諾貝爾獎金委員會授予他一九八○年度的文學獎金,理由是“他以不妥協(xié)的、銳利的筆調(diào),把人們在一個充滿嚴重沖突的世界中的處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他的著作多種、引人入勝,富有戲劇性”。
詩人米沃什的簡介相關(guān)文章:
6.用磨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