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居士是誰
后山居士是陳師道,是江西詩派的重要作家,一生信受佛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后山居士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后山居士的簡介
陳師道(1053年-1101年)字履常,一字無己,別號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北宋詩人。娶郭概之女為妻,迫于生計,妻女皆在岳父家就食。元佑二年(1087年),由蘇軾、曾鞏等薦,起為亳州司戶參軍,充徐州教授,元佑二年七月任太學博士,元佑五年,潁州教授,紹圣元年(1094年),被目為蘇軾黨,謫監(jiān)海陵酒稅。紹圣二年(1095年),調(diào)彭澤縣令,以母喪不赴,居家六年。元符三年(1100年)秘書省正字,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郊外皇家祠堂守靈,天寒,其妻回娘家借一大衣,師道聽說是趙挺之的大衣,大怒曰︰“汝豈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不穿,以病卒。
后山居士的歷史成就
陳師道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自己說:“于詩初無詩法。”后見黃庭堅詩,愛不釋手,把自己過去的詩稿一起燒掉,從黃學習,兩人互相推重。江西詩派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列為“三宗”,其實陳師道只是在一段時期內(nèi)學習過黃庭堅的詩風,其后就發(fā)現(xiàn)黃庭堅“過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詩話》),因而致力于學杜。對于他學杜甫所達到的境界,黃庭堅也表示欽佩,曾對王云說,陳師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關(guān)鍵,其作詩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詩人不能當也”(王云《題后山集》)。方回的《瀛奎律髓》有“一祖三宗”之說,即以杜甫為祖,三宗便是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方回并說:“老杜詩為唐詩之冠,黃、陳詩為宋詩之冠。”大體上說,陳師道的詩由于受黃庭堅的影響,做詩要“無一字無來歷”,但他的學問不如黃庭堅,需要“拆東補西裳作帶”(《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不免顯得竭蹶。而在學杜這一方面,也僅僅專致于形式格律,所以雖然形式上能有所肖似,卻往往缺乏杜甫的深沉雄健。他學杜比較成功的是五七言律詩,例如“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除夜對酒贈少章》);“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逐塵沙。風翻蛛網(wǎng)開三面,雷動蜂窠趁兩衙。屢失南鄰春事約,至今容有未開花。”(《春懷示鄰里》)[3]。前者可以看出他在追步杜詩的句法上所下的工夫,后者則近似杜詩中的遣興體格。他的五古用力刻畫,要求辭意獨造,但生硬處仍不脫江西派的習氣。他也有一些感情樸摯的詩,如“極喜不得語,淚盡方一哂。”(《示三子》);“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慮。”(《送外舅郭大夫夔西川提刑》)。后一首詩對外舅提出規(guī)勸,方回評為“學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勁,情味深幽。”(《瀛奎律髓》)。他的詩也有寫得恬淡而有味的,如“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絕句》);也有寫得風流華美的,如:“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放歌行》),可惜不多見。相傳他做詩用力極勤,平時出行,有詩思,就急歸擁被而臥,詩成乃起。有時呻吟累日,惡聞人聲,所以黃庭堅稱之為“閉門覓句陳無己”(《病起荊江亭即事》)。這種嚴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值得肯定,但他的詩作思想深度不夠和時見拗澀。
陳師道于詞頗自推許,自稱“余它文未能及人,獨于詞自謂不減秦七黃九。”(《書舊詞后》)。但他現(xiàn)存的作品,很少精彩之作,不能和他自己的估價相稱。他的散文較有成就,紀昀評為“簡嚴密栗,實不在李翱、孫樵下。”(《四庫全書總目》)。
陳師道有《后山詩話》,提出“詩文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依然和黃庭堅的主張一脈相通。又說:“善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至其觸山赴谷,風摶物激,然后盡天下之變。”論奇正的關(guān)系頗有見地,可惜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自己的理論不盡相符。由于此書中對蘇軾、黃庭堅、秦觀都有不滿之詞,《四庫全書總目》以為“殊不類師道語”,則似失之拘泥。但書中有陳師道死后的事情,當出于后人的增補。
后山居士的小故事
陳師道日常生活拮據(jù)困窘,在《與魯直書》中,陳師道向友人黃庭堅述說了失官后生活的艱難:“罷官六年,內(nèi)無一錢之入,艱難困苦,無所不有。溝壑之憂,盡在朝夕,甚可笑矣……某素有脾疾,今復(fù)得風旋,時時間作,亦有并作時,極以為苦。若不餓死、寒死,亦當疾死。”后山述貧詩形象地再現(xiàn)了其日常生活拮據(jù)困窘的情狀:盎中有聲囊不癭,咽息不如帶加緊。人生七十今已半,一飽無食何可忍。公侯早歲有如此,奴婢蓐食知夜永。向來糠核之子孫,居鄰無傳家并存。昔作九日期,一覽知四方。夜雨秋水深,裂風畏褰裳。尊空囊亦空,花且為我黃。官奴覆青綾,破屋任飛霜。密雨吹不斷,貧居常閉門。東溟容有限,西極更能存。束濕炊懸斧,翻床補壞垣。倒身無著處,呵手不成溫。[4]師道甚至窮到無力養(yǎng)家的地步,不得不讓妻子帶著三個孩子投奔岳父。《送內(nèi)》、《寄外舅郭大夫》、《東阿》、《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別三子》、《示三子》等詩篇描寫了與親人“貧賤離”的痛苦,如《別三子》:夫婦死同穴,父子貧賤離。天下寧有此,昔聞今見之。母前三子后,熟視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發(fā),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大兒學語言,拜揖未勝衣。喚爺我欲去,此語哪可思。小兒襁褓間,抱負有母慈。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
后山居士的歷史評價
陳師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跡比黃庭堅來得顯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間言語”也“無字無來處”,可是本錢似乎沒有黃庭堅那樣雄厚,學問沒有他那樣雜博,常常見得竭蹶寒窘。他曾經(jīng)說自己做詩好像“拆東補西裳作帶”,又說:“拆補新詩擬獻酬”,這也許是老實的招供。因此,盡管他瞧不起那些把杜甫詩“一句之內(nèi)至竊取數(shù)字”的作者,他的作品就很犯這種嫌疑。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黃庭堅深刻,可惜表達得很勉強,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種減省字句以求“語簡而益工”的理論害了他。假如讀“山谷集”好像聽異鄉(xiāng)人講他們的方言,聽他們講得滔滔滾滾,只是不大懂,那末讀“后山集”就仿佛聽口吃的人或病得一絲兩氣的人說話,瞧著他滿肚子的話說不暢快,替他干著急。只要陳師道不是一味把成語古句東拆西補或者過分把字句簡縮的時候,他可以寫出極樸摯的詩。
后山居士是誰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