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什么把江東交給孫權
孫策被稱為三國時期的項羽,卻也落得個英年早逝的下場。在他死后,為什么沒有把江東的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而是交給了孫權呢?下面就來看看小編整理的孫策把江東交給孫權的原因。
孫策把江東交給孫權的原因
中國古代權利是世襲的,父親死了把位子傳給兒子,似乎是天經(jīng)地義。不過有兩個人有點特殊,一個是雄才大略的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康熙皇帝認為這是劉備的權術,以此來約束諸葛亮;另外一個就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孫權為什么要這么做?把兒子交給兒子孫韶為何不妥,而且周瑜太史慈等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其一,孫策的孩子太小,當時江東雖然被自己打下來了,自己兒子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重任。自古守江山遠遠比打江山更難。
其二,孫策害怕外戚當政。歷史上一旦兒子小,往往母親的勢力過大。這樣有可能重蹈東漢后期的覆轍。孫策是個有本事的人,對當時的情況洞若觀火,他不想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一炬。
其三,為自己留下一條后路。孫權知道孫策是什么人,孫策臨死時這樣評價自己的弟弟: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這樣一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其實鳥之將死,其言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孫策這句話其實是讓孫權給自己的弟弟留下一條生路。歷史上皇室從來無父子手足親情。假如自己不把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肯定會引來蕭薔之禍。孫權是什么人,孫策非常了解。孫策起兵的時候,孫權善養(yǎng)賓客。孫權常參與商議計謀,孫策感到特別驚奇,自認為不如他。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仡^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后都會是你的手下。”其實不是驚奇,而是害怕,孫權是一個什么人,當哥哥的自然知曉。
其四,孫策之死有些蹊蹺。孫策死,三國志及三國演義都認為是許貢門客所為。這事情值得推敲,像孫策這人,整年在外帶兵征戰(zhàn),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蹤。再說孫策出外打獵。外人很難知曉,許家三客又怎么會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孫家五兄弟中,孫策、孫翊被人刺殺,孫匡死得不明不白,孫朗被孫權囚禁終生,這事情明顯孫權做了手腳。
孫策怎么死的
要了解孫策之死,我們必須知道孫策和孫權關系。孫策與孫權性格各異,在戰(zhàn)略觀點上矛盾很大,孫權要實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必須奪取孫策的權位。加之外界的影響,很可能謀殺孫策,這也是當時流傳的孫策之死的原因。在《三國志·吳書·孫策傳》中,陳壽對孫策的評價是:“策英氣杰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他指出了孫策力能勝人,有“小霸王”式的剛猛之氣;又指出了他性情浮躁、不會用人等特點。
在孫策之死發(fā)生前,張(纟龍)勸道:“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愿自重。”孫策卻無可奈何地說:“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由此就可看出問題有多么嚴重,軍中諸將對他的態(tài)度持有異議。后來,孫策在丹徒西山獵鹿時,眾將和從人遲遲在后,策遇到許貢三客行刺,只身徒手力敵,以致“被傷至重”。孫權卻不像這樣。陳壽在《三國志·孫權傳》中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yè)。”
像孫策這人,整年在外帶兵征戰(zhàn),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蹤。再說孫策出外打獵。外人很難知曉,許家三客又怎么會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在時間、地點及人數(shù)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這難道不令人懷疑嗎?
從孫權對家庭成員的態(tài)度來看,孫策之死也有不少可疑之處。據(jù)《三國志·孫堅傳》上說:“堅四子:策、權、翊、匡。”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上說:“堅有五子:策、權、翊、匡,吳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據(jù)后人考證:孫堅有五子較為可靠。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在孫策之死中,孫策是被人刺殺的,孫權坐領了江東,而孫翊及其他兄弟卻很少提到。我們先來看一看孫翊?!度龂?middot;吳書·孫翊傳》上說:“孫翊,字叔弼,權弟也,驍悍果烈。有兄策風。”裴松之注引《典略》上也記載:“翊名儼,性似策。
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從中可看出,孫策死后,繼兄位的可以是孫權。還有可以是孫翊。孫翊為什么沒有能夠繼承兄位呢?后來,孫翊也像長兄一樣被人刺殺,刺客卻是自己的從人邊洪。
據(jù)《三國志·孫翊傳》上記載的孫策之死:“初,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憲故孝廉媯覽、戴員亡匿山中,孫翊為丹揚,皆禮致之。覽為大都督督兵,員為郡丞。”這樣,就可看出,孫權要殺媯覽、戴員二人,可孫翊卻禮遇他們,予以重用,孫翊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孫翊對媯覽、戴員二人有恩,他們又怎會殺恩人孫翊,除掉自己的保護傘呢?在《三國志》中,媯覽、戴員二人并無叛意,后孫權派孫河前去責怒二人,他們覺得:“伯海(即孫河)與疏遠,而責我乃耳。討虜若來,吾屬無遺矣。”才被迫叛反。北迎劉馥。
裴松之在孫策之死中注引《吳歷》的話:“翊出入常持刀,爾時有酒色??帐炙涂?,洪從后斫翊,郡中擾亂。無救翊者,遂為洪所殺,進走入山。徐氏購募追捕。中宿乃得,覽、員歸罪殺洪。”在孫策之死中間疑問很多,刺殺者為什么會是身邊的從人?他怎會成為孫翊家中的親兵呢?他為什么要殺孫翊?整個郡中怎會無一人來救?
孫朗在《三國演義》中只在第七回出現(xiàn)一次?!度龂尽分幸矡o孫朗,從裴松之所注引的書籍來看,《三朝錄》及虞喜《志林》中,實有孫朗其人。而且在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上說:“曹休出洞口,呂范率軍御之。時匡(朗)為定武中郎將,(遣)【違】范令放火,燒損茅芒,以乏軍用,范即啟送匡還吳。權別其族為丁氏,禁固終身。”其中的孫匡實是孫朗。可能因為他被“禁錮終身”的原因,也就被人遺忘了。可孫權又為何因一次戰(zhàn)役勝負,就把自己的庶生弟弟別族禁錮呢?
這樣看來,孫家五兄弟中,除了孫策之死、孫翊被人刺殺,孫匡死得不明不白,孫朗被孫權囚禁終生,這難道還不令人深疑嗎?另外孫權的三個父叔中,孫靜和孫賁都無意仕途,皆死于家中;孫輔只因遣使到曹操那里,就被孫權關了起來。據(jù)《三國志·孫輔傳》上說:“(孫輔)遣使與曹公相聞,事覺,權幽系之,數(shù)歲卒。”另外像孫韶“不進見者十余年。權還建業(yè),乃得朝覲。”像這樣。還不令人懷疑嗎?
孫策和野道士于吉的關系
在《三國演義》中,孫策的死跟于吉有著直接的關系。按理說孫策乃江東之主,于吉不過是個無權無勢的野道士,他為何非要殺掉這個素不相識的小人物呢?
于吉出場的時候,孫策正與眾臣在酒樓上飲酒,酒興正酣的時候,“諸將互相耳語,紛紛下樓”。按理說,大家陪主公吃飯,應該恭恭敬敬的,居然為了一個江湖道士,紛紛撂下孫策,擅自離去。
這就讓孫策很不高興了,難道在這些人心中,還有人比自己這個主公還要重要?
孫策憑欄一望,就更生氣了,只見“上至孫策部下諸將,下至城中男女百姓,皆焚香伏道而拜之”。這個場景,就深深地刺激和傷害到了孫策內(nèi)心的自尊。因為整個江東都是他的,他都從來沒有如此受人尊敬膜拜過,這個道士竟然如此深得人心。
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孫策是不可能就這么放于吉走了,于是命人將于吉抓來問罪,三言兩語便要將于吉推出斬首。于吉并沒有做什么傷天害理罪大惡極的事,孫策說要斬首不過也是一時氣話,發(fā)泄下心中小小的憤怒,誰要是給他個臺階下也就算了。
但是以張昭為首的群臣苦苦勸阻,反而將于吉越抬越高。孫策本來只是為自己樹威,并無心殺于吉,但話已出口,此時騎虎難下,只好先將于吉下了大獄。事情到這里,都還有回轉的余地,只要眾人不提此事,過幾天孫策氣消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這事連吳國太都驚動了,對孫策再三相勸。這等于又提醒了孫策,于吉這個人在江東人心中地位的不一般,于是孫策又親自去牢里看看這個野道士。
這一看頓時勃然大怒,牢里的獄卒都對于吉畢恭畢敬,去其枷鎖,好生侍奉。到這里,孫策才真正開始考慮要不要殺于吉。
接下來江東群臣做的事就是火上澆油了,張昭等數(shù)十人聯(lián)名上書。在古代,臣子對主公應該是絕對的服從,而聯(lián)名上書這個事情,往往都是對主公的軟性脅迫。就是這件事觸碰到了孫策的底線,他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殺于吉了。
讓于吉祈雨不過是個借口,如果他求雨不成,便能冠冕堂皇地將他殺掉。于吉在求雨之前就說:“吾求三尺甘霖,以救萬民,然我終不免一死。”
雖然于吉求雨成功,沒有了這個借口,卻也不能阻擋孫策殺他的決心。一句“爾等皆欲從于吉造反耶”才使眾臣如夢初醒,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了。
江東眾臣一直費勁心力相救于吉,卻不知正是眾人親手將于吉送上了斷頭臺。這些人都是一時英豪,卻不能理解主公孫策的真正心思,一意孤行,推波助瀾,導致了這場悲劇的上演。
猜你感興趣:
1.孫策怎么死的
2.三國名將程普
4.東吳重臣張昭
孫策為什么把江東交給孫權
下一篇:裴度平淮西之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