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有哪些_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講解
唐至清代是云南交通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云南交通線的拓建與興衰,不僅受到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開發(fā)等因素的影響,與封建王朝的治邊方略亦密切相關(guān)。今天學習啦小編給大家精心挑選了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希望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一: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又稱 靖康之亂 、 靖康之難 、 靖康之 禍、 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fā)生于 北宋 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 丙午之恥。
靖康二年四月, 金軍攻破 東京(今開封),俘虜了 宋徽宗、 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 皇族、后宮 妃嬪與 貴卿、 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 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靖康之恥導致了 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nèi)心,南宋大將 岳飛在《 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經(jīng)歷了短短100年時間。而亡國的原因很久以來,都由 王安石一個人背負著。直到近代,對王安石的評價才有了轉(zhuǎn)變。
宋徽宗在其皇帝“任內(nèi)”,重用奸相 蔡京、宦官 童貫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亂,各地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宣和元年(1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發(fā)了 宋江、 方臘領導的兩次大的 農(nóng)民起義。宋徽宗雖然鎮(zhèn)壓和瓦解了這兩次農(nóng)民起義,渡過了農(nóng)民起義帶來的一場統(tǒng)治危機,但是東北地區(qū) 女真族的興起,卻使北宋王朝面臨覆滅的命運。
此外,在外交、軍事上接連進退失據(jù),先是聽從蔡京之議,與金國連手攻擊日漸末路的 遼國,約定功成后把原納給遼的歲貢“轉(zhuǎn)名過戶”予金,而宋則可得回失陷多年的 燕云十六州。
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二:岳飛攻奪朱仙鎮(zhèn)
王云五輯《宋武穆公飛年譜》頁二八七錄《行實編年》:“檜聞之益懼,知武穆之志,必不可和,乃先詔韓世忠張俊楊忻(換水旁)中劉崎(換金旁)以本軍歸,而后言以上,以武穆孤軍不可留,乞姑令班師,一日以金書字牌十有二,武穆嗟惋至泣下,東向再拜曰,臣十年之力,廢于一旦,非臣不稱職,權(quán)臣秦檜實誤陛下也。諸軍既先退,武穆孤軍深在敵境,懼兀術(shù)知之,斷其歸路,乃聲言將翌日舉兵渡河,兀術(shù)疑京城之民為武穆,夜棄而出,北遁百里,武穆始班,師傅老人民大失望,遮武穆馬首慟哭而訴曰,我等頂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虜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遺僬(換口旁)類矣,武穆亦立馬悲咽,命左右取詔書以示曰,朝廷有詔,吾不得擅留,勞苦再四而遣之,哭聲振野。。。方兀術(shù)夜棄京師,將遂渡河,有太學生叩馬諫曰,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也,兀術(shù)曰,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精兵十萬,京師中外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生曰不然,自古未有權(quán)臣在內(nèi),而大將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觀之,岳少保禍且不免,況成功乎,生蓋陰知檜與兀術(shù)事,故以為言,兀術(shù)亦悟其說,乃卒留居。翌日果聞班師,議者謂使武穆得乘是機也以往,北虜雖強,不足平也,顧土雖失,不足復也一簣?zhí)澇?,萬古遺恨,武穆既還,虜人伺其實,無所忌憚,兵勢漸振,向之已復州縣,又稍稍侵寇”。
案到朱仙鎮(zhèn)大捷之前,女真在以岳家軍為首之宋軍及北方抗金力量打擊下,銳氣失盡,軍心動搖。兀術(shù)尤想在北方強行征兵不果而嘆曰:“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屢見挫【血刃】”。在岳飛強勢攻勢之下,內(nèi)部兵變更時有發(fā)生,如有龍虎大王突合速心腹合扎千戶汔石烈勇、金將張仔、楊進等投誠。兀術(shù)女婿順昌戰(zhàn)中陣亡,兀術(shù)固不敢回師開封,而是屯居于潁昌府北之長葛縣,并派密使向岳飛請降,飛許之,并稱:“今次殺金人,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
順昌戰(zhàn)后修整三日,岳飛進兵開封。七月十八日,張憲于臨潁同徐慶、李山等統(tǒng)制率兵進兵東北向,遇金騎六千擊潰之,追殺十五里,橫尸滿野。王貴于順昌發(fā)兵,牛皋領左軍,亦連戰(zhàn)連克,形勢喜人。時兀術(shù)以十萬兵駐朱仙鎮(zhèn),距開封四十五里。岳飛軍前鋒五百騎與之戰(zhàn),兀術(shù)軍聞飛軍之,膽魄盡喪。蓋金兵以勇氣戰(zhàn),勇氣失則信心與戰(zhàn)斗力全無,故竟一觸而潰,遂一發(fā)不可收。兀術(shù)只有放棄開封渡河北遁,時被拘留之宋使洪皓家書稱:“順昌之敗,岳帥之來,此間震恐”,金兵頹唐之氣,可見一斑。
兀術(shù)其時兵雖號稱十萬,卻是在偃城等接連幾次重創(chuàng)之后,兵氣衰竭,聞岳飛兵至,未戰(zhàn)而先膽怯心寒,故百不能當十,十不能當一;而況十萬之兵,必有羸弱之兵、傷病之兵、勤務之兵、輜重之兵,等等,再加處于守勢,同時要應付隨時可能出現(xiàn)于背后之義軍和兩翼之韓、劉、王等部兵,故必四處設防。如此則雖號稱十萬,其實難符。而岳家軍挾乘勝之勢,再加其驍勇不懼死,聲名遠震而敵人聞風喪膽,故一可當十、十可當百。同時岳飛軍其時進兵神速,其前鋒與金兵交接,大軍隨后即到,而金兵固不知其之虛實,亦不可能傾巢而出,固兩相較量而一觸及潰,亦非不可能。類似戰(zhàn)例可見于秦晉淝水之戰(zhàn)、莽秀昆陽之戰(zhàn),而況后者都是勢弱方即晉兵、漢兵不但與敵力量對比懸殊,同時也是處于被動防守之態(tài)勢,攻守之勢相異,與岳飛兵乘勝追擊更無法可比。而岳飛又是有宋屈指可數(shù)的上將,其用兵自非庸將可比。因此,朱仙鎮(zhèn)大捷,單從戰(zhàn)術(shù)上講,是完全可能之事。
然而就在此時,兀術(shù)聽從了那個叩馬而諫的太學生的意見,決定再觀望以盼宋軍內(nèi)部生變。那個太學生大概深韻宋軍內(nèi)務,是個明白人。他既知曉秦檜與兀術(shù)之間的勾結(jié),又知曉秦檜正是要抓住趙構(gòu)之既怕全勝、又怕大敗之心理。若岳飛全勝,則欽宗將被迎回,他自己的帝位必受威脅;若大敗,國破則自身難保,欲求為一太乙宮使或臨安布衣亦恐難得。而況高宗又耿耿于岳飛在紹興七年自行解職以服母喪和奏請立儲二事,因此,盡管岳飛一再真心誠意地表示北伐一旦功成則必解甲歸田,他必是不能容許岳飛之節(jié)節(jié)推進的。
案到七月上旬為止,宋、金雙方在東、西線皆處于膠著狀態(tài)。中線張俊部已先行撤退,惟岳飛所部勇猛無比,連戰(zhàn)連勝。七月五日,岳飛上奏告以敵后方之梁興、董榮等部之勝利,稱“敵近累敗【血刃】,其虜酋四太子等皆令過河。。。此正是陛下中興之時,乃金賊滅亡之日。。。伏望速降指揮,令諸路之兵火急并進”。案宋時兵權(quán)一總當朝之手,前方將帥并無實權(quán),一舉一動都受內(nèi)權(quán)指使,極為不便。岳飛這邊請兵,不料同期秦檜非但不予岳飛進兵配合,反令韓世忠劉崎兩部撤兵,使得岳飛一下現(xiàn)出孤軍前伸之態(tài)勢,兩翼突現(xiàn)空檔,同時又唆使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上奏曰:“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飛若深入,豈不危哉!愿陛下降詔,且令班師”。案在岳飛撤軍時,張俊中線之兵已先行退出(張俊此人比較膽小,同時因軍功事與劉光世等與岳飛有隙,蓋因岳飛出身卑微,其時又十分年輕所致),劉崎之兵尚在撤退之中,而韓世忠撤兵尚在其后。故秦檜所稱岳飛之孤軍,要非事實。
此時岳飛軍前突,而張部、劉部及王德等軍皆已奉詔回師。高宗在聞偃城等大捷后,更日以金牌十二召其班師。案金牌又稱金字牌,上書“御前文字,不得入鋪”,其本身并不代表詔命,乃宋時軍郵符號之一種緊急傳達之符牌,起于神宗時王安石新政。軍制每十里設一鋪,鋪長一人,配鋪兵若干。金字牌日行五百余里,需自御前發(fā)下,詔命同行。杭州至潁昌需時十日,偃城大捷后,秦檜恐懼,七月初即奏使高宗命飛撤軍。此詔書到時,已是七月中,潁昌之戰(zhàn)正在進行,岳飛故未聽,反請增兵。七月十八日,朱仙鎮(zhèn)外圍之戰(zhàn)才剛開始,高宗二道班師令至,岳飛急奏稱敵軍沮喪、朱仙鎮(zhèn)之戰(zhàn)必勝等。然而這些奏報還遠未能送至杭州,約于七月二十日,岳飛連收高宗于七月十日簽發(fā)出之十二道金牌,下令撤軍,詔書上都稱“大軍班師,岳飛至杭晉見圣上”。
由此可見,下詔班師乃趙構(gòu)秦檜早有之陰謀。至此岳飛不退,已屬不可。軍事上,側(cè)翼已無協(xié)進之兵;同時按宋兵制,若岳飛抗旨,秦檜只消一紙命令即可奪其兵權(quán)。有此皇帝昏庸,內(nèi)臣作梗,岳飛縱有再大的本事,又豈能遂愿?他之將近得志之日,必也是其覆頂之時。這翻道理真是清楚明了,所以金兀術(shù)雖已被岳飛嚇破了膽,終能以僥幸不敗。這段歷史到了數(shù)百年之后又重演了一把,到了小南明弘光朝時,魏閹余孽馬士英通過投弘光所好,把其時總攬全局要政的史可法逼走揚州,以致形成“秦檜在內(nèi),李綱在外”之局面,奸臣當?shù)?,朝政自此一蹶不振,沿江防務亦就此衰靡,小南明終于一年之內(nèi)就嗚呼哀哉了。
紹興十二年,金使至杭見秦檜而質(zhì)之曰:“岳飛犯何罪而死?”,檜答曰:“謀反,為部將所舉”,金使冷笑曰:“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然宋廷之于飛,猶項王之于范增,此南朝所以敗也”。曾與岳飛較量而屢北、后為金熙宗的完顏檀(去木旁)也承認“岳飛不死,大金滅矣”,來自敵方的這一評論,既是對趙構(gòu)秦檜及為其惡行辯護者之最佳之駁斥,若再追古察今,比照古來多少君昏臣亂之痛事亦良為讀史者嘆、為今人戒矣
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三: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大內(nèi)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流血政變。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shù)李世民功勞最大。晉陽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幾次戰(zhàn)斗中,他立的戰(zhàn)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zhàn)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lián)合,一起排擠李世民。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李世民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最終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一場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唐朝建立后,李淵封長子建成為太子,協(xié)助處理軍國大事,實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雙全,武功卓著,由此形成兩大勢力。太子建成聯(lián)合四弟元吉,準備除掉世民。
在唐高祖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世民先參與策劃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討平群雄的戰(zhàn)爭中,他又立功最大。李世民能征慣戰(zhàn),智勇兼?zhèn)?,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被高祖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并兼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置官屬。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討,逐漸在天策府中網(wǎng)羅了不少勇將猛士。擁有了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聯(lián)合同樣對世民不滿的齊王元吉,采取曲意聯(lián)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nèi)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勢力,甚至發(fā)展到在世民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建成、元吉和后宮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世民產(chǎn)生了猜疑,局勢對世民十分不利。世民決定先發(fā)制人。6月4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jīng)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了準備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并派親信“宿衛(wèi)”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實。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為太子,國家大事,一律由太子處理。當年8月,唐高祖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
看過“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的人還看了:
7.給臺灣的親人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