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的哪些方面
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nóng)歷辛亥年(清宣統(tǒng)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提供的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哪些方面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的哪些方面
1.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歷史進程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
2.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是給了封建專制制度致命的一擊,將統(tǒng)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推翻,這是中國歷史前進的嚴重障礙,從此中國建立起了共和政體,是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共和的權利。
3.辛亥革命在思想領域上也引起了深刻的變化,它的發(fā)生使民主的精神高漲,在這之前,老百姓沒有參與國家決策的權利,但是辛亥革命之后,百姓可以有權對國家的事情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讓民眾的心里有了巨大的變化。
4.辛亥革命還出名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國建立之后很多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辦銀行成了一股風氣,這使經(jīng)濟力量在短短幾年之內(nèi)迅速地提高,無產(chǎn)階級的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了。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十六個字是辛亥革命的口號,這代表著辛亥革命的目標和決心,但遺憾的是它最終失敗了,但它雖敗猶榮,因為它帶給中國一股新的風氣,創(chuàng)下了巨大的歷史意義,使中國的歷史曲折但是也更加燦爛。
辛亥革命的早期革命活動
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農(nóng)民在同盟會和會黨組織哥老會的領導下組成保路同志軍起義,圍攻省城,與清兵交戰(zhàn),附近州縣群眾紛紛響應,幾天內(nèi)隊伍發(fā)展到20多萬。榮縣獨立, 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變,成都被圍后,非常驚恐,忙將四川總督趙爾豐免職,并調渝漢鐵路督辦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率一部分 湖北新軍入川。9月中旬,端方抽調了1/3湖北新軍軍力取道宜昌,進入四川,武昌登時空虛,
革命黨人趁機在10月10日發(fā)動武昌起義,并一舉成功。消息傳出,四川清方勢力土崩瓦解。11月8日,保路同志會宣布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21、22日,廣安、重慶先后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和蜀軍軍政府,川東南57州縣宣布響應武昌起義。
11月27日,成都無血開城,“大漢四川軍政府”在舊八旗駐防城掛牌,同一天,遠在資州的端方被起義的第八鎮(zhèn)軍官劉怡鳳等,擊殺于資中大東街禹王宮。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并在 成都皇城壩召開公審大會公審趙爾豐,當眾盡斥其罪,并令部下將趙爾豐當場殺于皇城“明遠樓”。趙爾豐的首級被掛在長桿上在成都城內(nèi)游街示眾。雖然趙爾豐招致了一定的民怨,但在其死后也因其生前功績得到了民眾的惋惜。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運動升級,清政府意識到了事態(tài)的嚴重性,抽調包括湖北新軍在內(nèi)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彈壓暴動風潮。這一事件對湖北影響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軍部隊是革命黨人占多數(shù)的新軍三十二標,但是他們拒絕到四川,準備在進軍荊州和宜昌的路上殺掉大臣端方。被居正阻止。
1911年9月14日,湖北共進會、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領導人孫武、劉復基、劉公、蔣翊武、王憲章、居正等人在雄楚樓十號劉公寓所集會,以為湖北新軍主力調走后,武昌空虛,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之勢。鑒于對形勢的共識,劉復基建議如果此刻發(fā)動起義,共進會、文學社的名義都應該暫時擱置不用,大家都使用武昌革命黨人的名義進行合作,“事成則卿,不成則烹”,同心協(xié)力,爭取勝利。
9月23日,湖北境內(nèi)最有影響的兩個革命組織共進會、文學社宣布合并,大家決定日后不再分彼此,一律統(tǒng)稱“武昌革命黨人”。第二天召開干部會議,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
起義時間定為10月6日(舊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后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9月24日,召集各部隊代表一百多人舉行會議。詳細討論軍事行動后臨時政府的框架及人選,確定各參戰(zhàn)部隊行動方案和聯(lián)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