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么會敗給韓信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情項羽,最終還是別了虞姬。這一切的源頭居然是韓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項羽為什么會敗給韓信,一起來看看吧。
項羽敗給韓信故事詳細解讀
一場曠日持久的楚漢之爭,終以西楚霸王項羽的兵敗自刎而落下帷幕。當漢高祖開國奠基以書寫中國歷史上大漢王朝的壯麗篇章之時,又有多少人為昔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代梟雄項羽的悲壯結(jié)局而唏噓感慨。
世人只道項羽敗給了劉邦,又有誰知其實項羽敗給韓信,想來垓下兵圍之際,韓信以一支洞簫一夜吹散了項王的八千子弟兵,項羽又豈會想到,自己英雄一世,竟會惜敗于這個曾經(jīng)在市井之中受過屠夫胯下之辱的懦夫。
項羽敗給韓信,與其說敗在智謀,不如說敗在眼界格局。
項羽乃蓋世英雄,天生神力,武藝超群,同時手握西楚百萬大軍,是一位登高一呼從者如云的霸氣領(lǐng)袖。這樣一位身居“神壇”之上供人仰望的人物,卻有個致命的弱點:丈夫能伸不能曲,難以承受挫折。
項羽不光自己承受不了挫折,更視他人的一時受挫為人生奇恥大辱,好比韓信過去曾從屠夫胯下鉆過的可恥經(jīng)歷,在項羽眼中簡直是永遠無法洗去的污點。韓信在項羽麾下一直不得重用,很大程度上與這段經(jīng)歷有關(guān)。
項羽敗給韓信,實因性格所致。比之項羽,韓信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英雄,他懂得審時度勢,在一時失意時收斂鋒芒,決不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糾結(jié),他心中有更大的世界,不會輕易揮霍自己的情緒,所以他度過了人生的低谷,以“齊王”的身份王者歸來。
而面臨同樣挫折的項羽,卻選擇了成全自己的氣節(jié),將一腔熱血與悲憤盡付濤濤烏江之水,雖成一曲壯志悲歌,卻連從頭再來的機會也失去了。
項羽的墓地在哪里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下相人(今江蘇宿遷)。項羽,生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曾說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雖然年紀輕輕便滅了秦國,可最終還是楚漢之戰(zhàn)中敗給了劉邦,那么劉邦將項羽之首葬于何處,項羽墓在哪里。
說起項羽,人們都知道他的豐功偉業(yè),項羽墓在哪里,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項羽24歲時便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最終滅了秦國,自稱為西楚霸王。從此便與劉邦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其間屢戰(zhàn)屢勝,而劉邦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敗當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慢慢壯大。最終項羽就因自己的一意孤行,狂妄自大和持續(xù)出戰(zhàn),落得一個在四面楚歌聲中自刎于烏江的下場。
雖項羽已死,但其手下李并不知,依然與漢軍作戰(zhàn),劉邦告訴他項羽已大敗,勸其投降,李不信,劉邦便拿項羽之首給其看。最終,以將項羽之首厚葬于華山之陽為交換條件,李率眾投降。李厚葬項羽后便自刎與墓前,人們就將其安葬在霸王墓東,碑文便刻了"有李從王死,實附葬焉"。楚霸王項羽墓(頭葬地),“華山之陽”就是現(xiàn)在的東平縣舊縣鄉(xiāng)舊縣三村東側(cè)高臺地上,而后人把臨近霸王墓的山稱為大王山,山峪稱作大王峪,并每逢節(jié)日,當?shù)匕傩毡阕园l(fā)上山祭拜項羽。
項羽在秦始皇出行時說的取而代之故事
項羽取而代之是說的項羽少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項羽是秦末漢初一位稱雄一時的霸主,更是一位驍勇善戰(zhàn)的武將,項羽少年時代就擁有非同一般的志向,表現(xiàn)出了與很多人不同的看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項羽取而代之講述的就是項羽的與眾不同的看法,也說明了項羽自幼就具備了領(lǐng)導(dǎo)人的氣質(zhì),下面就說一下這個小故事。
秦始皇時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是受命于天的,是一般百姓無法企及的神一樣的人物,但是在項羽的心中卻不是這樣的。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總是喜歡巡游四方,有一次秦始皇巡游到了南方,秦始皇的車馬儀仗路過會稽,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一帶,眾多的百姓站立在道路的兩邊看著秦始皇的車馬儀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的通過,少年的項羽與自己的叔叔項梁也在路邊的群眾之中,這個時候項羽看著秦始皇的車馬儀仗隊伍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項梁聽了嚇了一跳,立即用手捂住了項羽的嘴,并說:“別亂說!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殺頭嗎!”雖然項梁表面上這樣說,但是從內(nèi)心里開始對項羽刮目相看,覺得項羽是一個可以成就大事的人,其實當時在項梁的心中早就已經(jīng)有著想要推翻殘暴的秦朝的想法,只不過項梁的心思沒有像項羽那樣說出來罷了。后來項梁與項羽投身到反對秦朝的戰(zhàn)爭之中,項羽后來憑借著自己的勇猛和智慧推翻了秦朝,項羽取而代之的預(yù)言被項羽自己實現(xiàn)了。
著名典故鴻門宴中項羽性格如何
鴻門宴無疑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一盤大棋。通過這頓殺機四伏的飯局,楚漢雙方核心領(lǐng)導(dǎo)層實現(xiàn)了第一次正面照會和無聲的較量,為日后的逐鹿天下完成了一場精彩的預(yù)演。鴻門宴最終以項羽的錯失良機,劉邦的全身而退告終,軍事范增見此情景,不禁仰天長嘆曰“豎子不足與謀”。劇情發(fā)展至此,鴻門宴項羽性格也因此而暴露無遺。
令范增氣憤失態(tài)至此的鴻門宴項羽性格究竟為何?具體來說有三點。
一為剛愎自用。在范增授意項莊刺殺劉邦之際,屢次暗示項羽,他卻猶豫再三,最終選擇了視而不見。在項羽這個自負光明磊落的英雄眼中,似乎還不屑于用這種暗箭傷人的下作手段除掉政治對手,卻不知,因為他的剛愎自用,全然辜負了亞父的一番苦心,也忘記了“縱虎歸山后患無窮”的古訓。
二是養(yǎng)奸貽患。都說項羽任人唯親,致使手下終將都無法全心全意為其效力,作為軍隊的核心領(lǐng)導(dǎo),項羽的這一性格特點無疑是自掘墳?zāi)沟闹饕蛩?。只因項伯是他叔叔,連出賣情報、挺身掩護政敵這種性質(zhì)的錯誤都可以不加責罰,也難怪范增看在眼里會氣得一口老血噎在胸腔,破口罵出那句怒其不爭的話來。
三是感情用事。對于持盾闖入的劉邦的參乘樊噲,項羽頗有英雄惜英雄的賞識之意,因此才會命左右侍從又賜予美酒又賞豬腿。然而欣賞歸欣賞,這樊噲畢竟是敵方陣營的人物,此番闖入亦是為了護主而來??上ы椨鹬活櫝两谧约簾o聊的情感當中,完全不知審時度勢,足見鴻門宴項羽性格中狹隘的一面。
項羽的個人悲劇性格是什么樣的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用在項羽身上最是恰當不過,因為歷史上項羽一向是以悲情英雄的面目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這取決于項羽的悲劇性格。
項羽的悲劇性格之一——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項羽自幼出身在一個武將世家,力大無比,周邊無人可及,于是項羽便洋洋得意起來,他的叔叔項燕勸他多讀書,他卻說要學什么萬人敵的學問,結(jié)果自然是不學無術(shù)。項羽相比于劉邦來說,出身自然高貴的多,但是最后卻淪為武夫,實在令人可惜。
項羽的悲劇性格之二——獨斷專行,不善納諫。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一戰(zhàn)成名,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稱為西楚霸王。但是這位天下霸主的周圍卻沒有幾個像樣的謀士,只有一個亞父范增,即便如此項羽也不過是表面上尊重范增,實際上嫌他謹慎過度,胸無大略,但這恰恰說的是項羽自己。在著名的鴻門宴中,范增幾次對項羽使眼色要殺掉劉邦這個最大的敵人,但是項羽都無視,氣的范增大罵項羽。在平時的作戰(zhàn)中,項羽往往獨斷專橫,從來不開軍事會議,往往只按他個人的意志辦事,連將士們的忠言也聽不進去。
項羽的悲劇性格之三——重視面子,缺乏遠見。項羽最后在烏江自刎,原因是無顏見江東父老,這也太在乎面子了,其實那時候,項羽的威望還在,如果渡江再重新召集部隊,東山再起,未必不能成功,但是項羽卻目光狹隘,最終成為悲劇英雄。
項羽被劉邦毀約事情由來是怎樣的
項羽被劉邦毀約,說的是楚漢爭霸初期,劉邦和項羽之間的鴻溝之約。公元前二百零三年項羽和劉邦簽訂以鴻溝為界限劃分勢力范圍,互不侵犯,古語稱“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隨后,劉邦聽從張良建議毀約,合圍項羽,最后逼死項羽。
項羽被劉邦毀約的前提是鴻溝之約的簽訂,當時劉邦是被逼迫的狀態(tài)。漢高祖四年,西楚的都城都已經(jīng)被劉邦打下來了,項羽被漢軍從后方包抄,楚軍面臨著進退維谷的境地,項羽于是派人挾持了劉邦的爹劉太公,拿劉太公當人質(zhì)。劉邦一看父親被抓,無奈之下只能和項羽簽訂鴻溝約定,鴻溝以西屬于劉邦,以東屬于項羽,不得隨意越界,不得開展軍事行動。劉邦簽訂了協(xié)議換回了老爹,但是內(nèi)心十分窩火,這埋下了項羽被劉邦毀約的種子。
伴隨著地方勢力不斷碰撞,張良隨后建議劉邦毀毀約,劉邦正有此意,于是兩人一合計,開始謀劃毀約事項。劉邦召集諸侯窮追猛打,但是諸侯謹慎沒來,劉邦率領(lǐng)自己的本部擊敗項羽。諸侯一看,這形勢是劉邦贏定了,紛紛下注,劉邦趁勢厚賞諸侯,召集百萬漢軍合圍項羽,項羽被逼到了烏江附近,恨然自刎。
項羽被劉邦毀約清晰地看出了兩人的性格特點,項羽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崇尚暴力,但是智謀不足,劉邦狡詐,善于用人。這兩個人,一個適合為君,一個適合為將。
猜你感興趣:
2.項羽是什么生肖
6.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為什么會敗給韓信
下一篇:張作霖是在哪里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