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俳句欣賞
日本的俳句雖然短小,但其意境卻非常奧妙,往往短短的十數(shù)字,便能讓讀者在腦海中勾勒出俳句家所看到的畫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日本俳句欣賞,一起來看看吧。
日本俳句欣賞
寂寞里,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聲響。
——(日)松尾芭蕉/林林譯
這是日本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1644~1694) 俳句的代表作。俳句是日本傳統(tǒng)詩歌形式中的一種短詩,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它以極其短小的形式表現(xiàn)作者剎那間的感受, 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語言 含蓄、雋永、簡練, 便于記憶和流傳。俳句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形成于十五世紀。原稱“俳諧”,是一種以表現(xiàn)市民生活為主的詼諧詩。俳圣松尾芭蕉把 它從詼諧提升到真摯,并引向抒情詩的意境,奠定了它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俳句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第一,每首俳句都是三行十七個音節(jié),第一行五個音節(jié), 第二行七個音節(jié),第三行五個音節(jié),即構成“五、七、五”的格式,而不押腳韻。第二, 每首俳句都必須有而且只能有一個“季題”。所謂“季題”,又稱“季 語”,即與四季有關的自然現(xiàn)象或人事現(xiàn)象。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現(xiàn)象,就是用與春夏秋冬四季有關的風花雪月、鳥獸蟲魚、花卉草木等為標志和暗示,使讀 者一看即知該俳句所吟詠的是四季中的那個特定季節(jié)的事物。二是社會現(xiàn)象, 即以宗教、習俗、人事 (包括節(jié)日、忌日、紀念) 等來暗示一年四季中的一個特定季 節(jié)。
這首俳句是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蕉風”(即“芭蕉風格”的簡稱,其特點是:樸素而嚴謹,“詼諧達到真誠”,具有閑寂、幽雅、余情、纖細的美,悲中有喜、喜中有悲、雅俗渾然融合的意蘊,含蓄雋永的語言)的代表作。日本學者高濱虛子在《俳句的理解與欣賞》中介紹道:“本詩是芭蕉俳風新紀元創(chuàng)立的一大標志。同以往滑稽灑落的俳句不同, 此句乃如實描繪實情實景, 有頓悟之境。其日芭蕉獨居滌川草庵時,聽到庭中古池傳來水聲。那聲音正是青蛙跳入水中造成的。因為周圍極其寂靜,這水聲也格外地清亮。在這首俳句中,芭蕉悟到了俳道的生命,不在于滑稽和灑落,而在于這樣一種閑寂之處。”
這首俳句的特點在于外表平淡而內蘊深厚,形式短小而余味無窮。靜謐的古池塘邊, 萬籟俱寂, 一切似乎凝然不動。忽然,傳來一只青蛙躍入水中的聲音。全詩到此戛然而止, 似乎一切都已說完, 又似乎一切都未說完。這首俳句雖然在形式上完結 了,可在讀者的心理上并沒有完結,它永遠在向讀者述說著什么。這種述說, 細加分析,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余味”。第一,聽覺余味。青蛙跳入池塘, 其躍水之 聲是“撲通”、“啪嘰”還是其他聲音? 引人推想。第二,視覺余味。俗話說“一石激起千層浪”。青蛙跳入池塘后, 池水泛起由小到大一圈圈的漣漪, 這圈圈漣漪 一層層擴展又消逝, 久久地蕩漾在讀者的眼前, 讓人遐想。第三,意義余味。英國詩人布萊克有詩云:“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個天堂,/把無限 放在你手掌上,/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梁宗岱譯)生動地表現(xiàn)了在藝術家靈感迸發(fā)的瞬間,理性主義者、機械論者們執(zhí)意嚴格精確區(qū)分的沙粒與世界、野花與 天堂、有限與無限、剎那與永恒進入了一個無差別的契合境界,世界恢復了整一,人性恢復了和諧。芭蕉這首俳句與此有類似之處, 但又獨具特色。
首先,俳句表現(xiàn)了東方人特有的那種在閑靜中體悟生命活力從而“順隨造化”、“回歸造化” 的思想。古池塘四 周萬籟俱寂,而池塘的水面一片平和,更增添了一種幽寂的氣息。在這古老的寂靜中, 只有心境極其清幽、極其閑逸的人, 才能聽到青蛙猝然跳入水中發(fā)出的雖清晰 卻微小的響聲。俳句一方面以蛙入池塘之聲襯托了心靈的清幽閑逸,另一方面更以春天蘇醒的青蛙的跳躍聲,在幽靜安恬的氣氛中展示了一種富有生命覺醒和沖動的 充滿生機的春之氣息。而水聲過后,古池塘的 水面又恢復了寧靜。在這樣一個神妙的瞬間,動與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表面上是無窮無盡的幽靜,內里卻蘊藏著大自然的生命律動和大自然的無限奧妙,以及詩 人內心的無比激情,余韻悠悠,味之無盡。在詩人仿佛不動聲色、信口道來的輕松自然中,又體現(xiàn)了東方人特有的那種“順隨造化”、“回歸造化”的思想——造物 無言,萬物適時而動,但終歸要回歸造化,一切盡可在幽寂閑逸中順隨造化,融入自然。
其次,這首俳句體現(xiàn)了禪宗的一些哲理。禪宗是極東方化的一種宗教,它有一個“梵我合一”的世界觀理論,一方面強調世界本“空”,一方面又重視在“空”的世 界里,體驗并捕捉活躍的生命,并使個體生命回歸永恒的實在,達到“梵我合一”。為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禪宗強調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頓悟,通過“青 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平凡現(xiàn)象世界,去整體把握存在的本源——表現(xiàn)為瞬間的永恒,從而進入一個梵我同一、物己雙忘、宇宙與心靈融合一 體的奇妙又美麗、愉快而神秘的精神境界。這首俳句正是通過古池塘、青蛙入水、水聲這些平凡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宇宙真理——“梵我合一”境界的直觀表現(xiàn)與把握。一片寂靜的古池塘,凝結著神秘、幽浮的“過去”,而冬眠醒來的青蛙,則象征著生機勃勃的“現(xiàn)在”,在青蛙躍入水中發(fā)出聲響的一剎那間,“過去”與“現(xiàn)在”在人的直覺頓悟中倏然融合一體,而水聲及層層蕩漾的漣漪,則向茫茫的未來無限延伸著。這樣,芭蕉通過青蛙入水這一意象,直覺地表現(xiàn)了時間的絕對同一——過去、現(xiàn)在、未來在一個神秘的瞬間統(tǒng)一起來,彌漫到禪宗那無差別的“空”的境界;冬眠醒來的青蛙象征著生命的復蘇,古池塘里的水是生命的本源,生命覺醒的青蛙跳入池中,則是個體生命回歸永恒實在并與之合一的象征。就這樣,芭蕉在這首短短的僅十七個音節(jié)的俳句里,生動又深刻地以直覺頓悟的方式表現(xiàn)了禪宗的理想境界,展示了個體生命與宇宙的哲理關系。
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二。一是即興、自然。這種詩往往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經(jīng)過長期的思考,長久的醞釀,在一個神奇的瞬間,在某一外物的觸發(fā)下,如 牛頓見蘋果落地而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一般,詩人豁然開朗,不假思索地即興揮灑出這仿佛信手拈來的神來之筆(我國晉代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 柳變鳴禽”也是如此)。二是以動寫靜。詩人寫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靜寫靜,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種是以動寫靜,如我國 六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松尾芭蕉擅 長以動寫靜,他的另一首著名俳句“靜寂,蟬聲入巖石”(林林譯)以主觀感受夸張地寫出了極端的寂靜——竟使人感到蟬聲滲入了巖石。這首俳句也不例外, 一九 一六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日本時讀到它, 對之贊不絕口:“夠了, 再多余的詩句沒有必要了。日本讀者的心靈仿佛是長眼睛似的。古老而陳舊的水池是被人遺忘 的、寧靜而黝黑的。一只青蛙跳入水里的聲音, 清晰可聞, 可見水池是多么的幽靜!”這首俳句影響極大,以致二百余年后的今天,美洲俳句社的刊物還以《蛙池》 為刊名。
猜你感興趣:
1.日本的俳句欣賞
2.如何鑒賞日本俳句
3.日本俳句集錦
4.日本文化中的俳句
5.日本俳句松尾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