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的本質和主題
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中國近代史的本質和主題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中國近代史的本質和主題的資料,僅供參考。
中國近代史的本質和主題
中國近代史的主流是 侵略與放抗 或說 反侵略、求民主.
本質就是:現代化!
現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和主題 !
至于現代史,還不好說,但是現在的主流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核心就是復興!
本質:社會主義的建設,現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1.1840-1895舊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反侵略,農民和資產階級革命
2.1919-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反資本主義,無產階級革命
個人觀點·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并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
從另一個意義上搜索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發(fā)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自鴉片戰(zhàn)爭為起點,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發(fā)展進程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之久。根據倡導和推動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之更迭,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統(tǒng)治的最后幾十年中試圖挽救其衰亡命運而從事的現代化努力,大體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屬封建主義現代化類型;
第二個時期是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誕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民國時期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發(fā)展階段。
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帝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邁出了中國的政治從獨裁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開創(chuàng)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先河。但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卻因軍閥混戰(zhàn)與政治紛爭等原因而倍遭摧殘,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又打斷了國民黨主持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推進。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代表中國兩種不同命運的國共兩黨經歷了四年的國內戰(zhàn)爭較量,因國民黨政府本身的腐敗與無能敗退臺灣,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而結束;
第三個時期(1949年至今),共產黨在取得了現代化主導權之后,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之路,從此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動員全體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運動的新時期。
可見自鴉片戰(zhàn)爭至新中國成立110多年的中國近代史同時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曲折歷程。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還可以將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歷史和現實溝通和聯系起來,如果我們把中國近、現代史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在分別研究其基本線索的前提下,揭示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現代化則能夠比較準確地揭示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只不過在理解這一基本線索時,近代和現代各有側重點。
在1840年—1949年,反帝反封建這一任務特別突出,它是在外來刺激下不得不發(fā)生并且為現代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現代化在這一階段
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能夠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國近代史的內容。社會的基本構成大致包括三個層面: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思想文化層面。任何一種社會的變遷必然不能脫離這三個層面。
就近代的中國而言,歷史的邏輯是這樣的:西方沖擊——中國反思和變革:經濟現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或清末新政,它們首先都是為了應付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沖擊。
鴉片戰(zhàn)爭后,地主階級改革派如林則徐、魏源等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經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地主階級洋務派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付諸實踐,從而形成了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物質層面的現代化)的閘門;甲午戰(zhàn)爭后,資產階級改良派在內憂外患下逐漸要求改良政治、開放政權、打破封建傳統(tǒng)的束縛,于是政治領域的現代化變革——戊戌維新粉墨登場;戊戌維新失敗了,可戊戌維新所開拓的歷史道路最終不可逆轉,在八國聯軍侵華和義和團運動打擊下,清末新政真正地將維新派的主張付諸實踐,從而將現代化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政治制度層面的現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開創(chuàng)了共和的政治體制,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新紀元;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民國,但中國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民國有其名無其實。
近代知識分子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于是掀起了思想文化領域的更猛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思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
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誕生。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行大規(guī)模自主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基本條件具備,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一個半世紀以來,在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努力中,中國社會逐漸發(fā)生變化,一步一步地走向現代化。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研究中國近代史將會從各個角度、多個層面地研究社會歷史生活,而不僅僅局限于階級斗爭和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內容。
十五大文件指出,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實,在這兩大任務之間,既存在質的區(qū)別,又彼此緊密聯系著。前一個任務是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變民族遭壓迫、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從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fā)展以近代工業(yè)為主的社會生產力,解決生產力的問題,是實現中國的現代化。
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而斗爭的歷史。換一種表述,我們亦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為實現現代化而斗爭的歷史。
看了中國近代史的本質和主題的人還看了:
1.淺談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的本質和主題
上一篇:中國近代史與古代史區(qū)別
下一篇:中國近代史事件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