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
淝水之戰(zhàn)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前秦戰(zhàn)敗后苻堅被殺,北方重新分裂。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淝水之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希望對你有幫助。
淝水之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分析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fā)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瑯邪王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qū)。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后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
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后,國力大增,于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陜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并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并前涼,遠征西域,一統(tǒng)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于前秦剛剛才統(tǒng)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后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后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zhàn)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于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系,以為即將爆發(fā)的戰(zhàn)爭作準備。
淝水之戰(zhàn)典故
投鞭斷流
當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苻堅卻不屑地回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qū)區(qū)長江,足可把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斷流”形容軍隊陣容鼎盛,或實力強大的機構人才輩出等。
出處:“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典出《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頭部隊在洛澗附近被晉軍偷襲,被擊敗得潰不成軍,不但令秦兵士氣受挫,亦令一向驕傲的苻堅信心動搖。他得知晉軍正向壽陽前進,便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觀察晉軍動靜。他看見對岸的晉兵,排列整齊,戰(zhàn)船密布,心中覺得晉兵訓練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長滿無數草木,北風吹過,草木晃動,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即時大驚地跟苻融說道:“晉兵是一支多么強大的對手,你怎么說他們是弱旅?”后來,人們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經過敏及疑神疑鬼。
出處:語本《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風聲鶴唳
前秦苻堅的軍隊在淝水一戰(zhàn)中大敗,苻融戰(zhàn)死;苻堅中箭,率領余兵拚命逃回北方。當他們聽到風吹過的聲音及飛鶴的鳴叫,都以為是晉兵仍在后窮追不舍,于是他們日夜逃跑,饑寒交迫,結果當他們回到北方時,百萬大軍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風聲鶴唳”形容人在受過刺激后,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旦風吹草動都會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處境。
出處:典出《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折屐齒
淝水之戰(zhàn)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腿酥朗乔胺剿蛠淼膽?zhàn)報,忍不住問謝安:“戰(zhàn)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出處:典出《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東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fā)。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愿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出處:典出《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猜你感興趣:
淝水之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
上一篇:司馬炎是誰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