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歷史網(wǎng)>中國歷史>南北朝歷史>

魏晉南北朝文化有什么特點

時間: 王燕648 分享

  魏晉南北朝特定的時代條件,決定了該時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絢麗多姿,異彩紛呈。下面學習啦小編分享了魏晉南北朝文化特點,一起來了解。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特點

  1.文化藝術成就多樣,各具特色

  東晉的王羲之吸收漢魏諸家的精華,集書法之大成,被后世譽為“書圣”;東晉顧愷之的人物畫,線條優(yōu)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

  2.科技成就突出

  如圓周率的計算、《齊民要術》、《水經(jīng)注》等。

  3.思想領域異?;钴S

  佛教傳入中國后迅速發(fā)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也都打上了佛教影響的烙印。

  4.體現(xiàn)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的民族,也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的風格。

  5.帶有分裂割據(jù)的烙印。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特別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如南北民歌風格的不同,外來佛教在南北的差距等。(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組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制作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大放異彩的原因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會政治、經(jīng)濟決定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

  政治上,雖然這一時期的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各族人民逐漸走向和睦相處,出現(xiàn)了民族大融合。當時,進入中原的各個少數(shù)民族,同漢族雜居,互相學習,不斷融合。

  經(jīng)濟上,北方經(jīng)濟恢復發(fā)展,江南經(jīng)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得到了開發(fā)。

  這一時期社會思想也異?;钴S,各種學說并興,這是繼戰(zhàn)國“百家爭鳴”后,我國歷史上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社會思想和學術文化的相對自由及多樣化,有力的促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自覺趨向型文化特征

  黃巾大起義促使東漢大帝國的瓦解,維護其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儒家倫理綱常受到極大沖擊,人們的思想從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因而人的獨立人格和自覺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同時,漢末至隋約400年內,基本上處于長期分裂割據(jù)(西晉統(tǒng)一至八王之亂只有8年),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那時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家族,每一個社會政治集團,每一個割據(jù)政權,要求得生存、自立和發(fā)展,都必須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努力,或者發(fā)揮人才的優(yōu)勢,從而有利于個人聰明才智的充分顯示。加之東漢統(tǒng)一帝國的瓦解,人們熱衷于尋找重新統(tǒng)一和治國的理論。這些時代條件不僅使得各類人才輩出,而且促使學術思想界儒、玄、墨、名、法、縱橫、佛、道以至兵家都應時而出,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所謂第二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二、開放融合型文化特征

  魏晉南北朝開放型文化特征,是由于國內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以及自覺趨向型的文化心態(tài)等時代條件決定的。當時人們的思想較為開放,原先的封閉狀態(tài)被打破了,首先是漢族對外來文化表現(xiàn)了一種包容和吸取的積極精神,同時少數(shù)民族中的杰出人物也熱衷于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尤其在北中國,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政治制度、經(jīng)濟生活、禮儀風俗、學術思想等,都不是漢族單一型的,而是以漢族文化為主,對國內各少數(shù)民族和外來文化兼收并蓄,包羅宏富。早在東漢末年,西域文化便傳入我國。史稱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師貴戚皆竟為之”(《續(xù)漢書·五行志》)。西晉泰始(265—274)以后,”中國相尚用胡床貊槃,及為羌煮貊炙,貴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會,皆以為先”。太康(280—289)時期,人們普遍以胡人生產的氈”為絈頭及帶身、袴口”,并相習成風(《晉書·五行志》)。西晉滅亡以后,北方和長江上游先后由五胡建立起十六國政權。當時屬于民族融合的第一階段;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大都保存著自己的語言、生活習俗和禮儀風俗。他們在漢族地區(qū)建立的封建割據(jù)政權,大多帶有部落軍事統(tǒng)治和封建統(tǒng)治雙重性,政權組織形式為胡漢混雜體制,其官制大致上皆胡漢雜糅。北魏前期政權,也不例外。北魏后來實行的均田制,西魏北周實行的府兵制,前者乃是鮮卑拓跋氏族公社公有制和儒家理想政治的結合,在當時北方大亂之后地廣人稀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xiàn)的;后者則是鮮卑八部大人制和《周官》六軍之制二者的結合。在國家政權政治制度上,從十六國到北朝始終存在著全國的或局部的胡漢體制的混雜,已為史家所共識。這是開放型的文化特征,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語言是傳播文化的主要工具。西晉滅亡之后,北方語言較為混雜。十六國時期,在北方流行著少數(shù)民族語言。北魏初期,鮮卑語盛行。孝文帝改制雖禁鮮卑語,但僅限于30歲以下的人,而30歲以上的鮮卑人,并不要求立即改說漢語。更何況孝文帝改制后只有5年時間即死去,以后改制實際上處于流產狀態(tài),因而北方勢必形成漢語和鮮卑語并存狀態(tài)。

  再如胡服。十六國時和北魏前期,胡人多穿胡服,自不待論。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改制,明令禁穿胡服,改著漢人服飾。經(jīng)過4年以后,太和二十三年(499)正月,孝文帝從鄴城回到洛陽,猶”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指鮮卑服飾)者”。孝文帝責問留守洛陽的任城王元澄:”尚書何為不察?”澄對曰:”著猶少于不著者”(《魏書》卷十九中《任澄王澄傳》)。足見當時著鮮卑冠服者,還不在少數(shù)。不久,孝文帝病故,服飾改制并不徹底。東魏高歡部將羯人侯景,”與人論掩衣法為當左,為當右?”尚書敬顯攜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為是。”王纮反對說:”國家龍飛朔野,雄步中原,五帝異儀,三五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北齊書》卷二十五《王綋傳》)這次爭論以掩衣左右皆可而結束,實際上反映了當時人認為胡服和漢服雜用均可的一種文化觀念。

  關于儀禮中所用的音樂。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國傳統(tǒng)的所謂雅樂正音,只有涼州張氏政權保留一部分,前秦滅張氏得之。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后,一部分傳入南方,一部分保留于后秦。顏之推在隋開皇2年(582)上言:”禮崩樂壞,其來自久。今太常雅樂,并用胡聲”。隋初鄭譯定樂之”七調”,實即周武帝時龜茲人蘇祗婆之”七聲”(《隋書》卷十四《音樂志》中)。開皇初定七部樂為:《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又雜有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倭國等伎。至煬帝大業(yè)(605—618)中又定九部樂為《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等。上述隋代九部樂,除《清樂》、《禮畢》兩部樂書自漢族外,其余七部樂均為十六國北朝時期出自東夷、北狄、西戎或西域、天竺。而且隋樂對唐樂影響極大。魏晉以后禮儀音樂等文化觀念的開放性,對唐代影響頗深。

  最能代表開放型文化觀念的,乃是”胡床、胡坐”在漢人生活中傳播后,漢人生活起居產生的巨大變化。從東漢末到隋代,我們所見到的有關胡床的資料較多,當時漢族皇室、貴族和一般家庭,在各個生活領域中多使用胡床。胡床只能垂腳坐,加之佛教東來跏趺坐(盤腿坐)的影響,開始改變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跪坐法,這在漢人生活起居習俗上是一個較大的變化。古代漢人的坐具,由席地而床、榻,由床榻而胡床,由胡床而小床,再由小床演變?yōu)楦咦阋巫?。同時人們的坐法,也由跪坐改變?yōu)榇鼓_高坐。這個變化過程大約從東晉南朝開始,至唐中葉以后完成(參考拙文《胡床·小床和椅子》,見《文史知識》1989年第5期)。李濟先生在《跪坐蹲居與箕踞》一文中提出假說,認為”跪坐習慣在中國日常生活中被放棄,大概起源于胡床的輸入,以及東來佛教僧徒跏趺的影響”。這個假說已為史實所證明。

  再從學術思想領域看,佛教與中國文化相交融,開始于魏晉。湯用彤先生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6章《佛教玄學之濫觴》中指出,魏晉”五十余年中,中華學術生一大變化”,即佛教的玄學化。牟子《理惑論》對佛教玄學化開其端,支謙等興佛教大乘若般學,大倡”本元”旨趣,與玄學家述《老》《莊》以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核心命題相契合。西晉滅亡,玄學轉衰,佛教玄學化更為興盛。南齊顧歡首作《夷夏論》,以”夷夏之別”為由反佛,引起了儒佛道一場大爭論,三方在爭論中都以儒家理論駁難對方,其結果不僅沒有因夷夏之別而貶低佛教,反而加深了儒玄佛的進一步交融。而且與佛教密切聯(lián)系的石刻、繪徒ㄖ藝術,在南北朝也產生了輝煌的成果。總之,魏晉南北朝思想界遺棄”夷夏之別”的舊觀念,儒玄對佛理的吸取和改造,最能說明在思想理論最高層次上表現(xiàn)出來的開放型文化寬容精神。

  三、宗教鬼神崇拜型文化特征

  魏晉南北朝文化思想的另一個特征,是宗教神學的勃興。不管是土生土長的道教,或是外國傳來的佛教,這個時期都廣泛地傳播開來,宗教神學影響到社會上各個階層。佛教在西晉時只有寺院180所,僧尼3700人。東晉南朝,佛教大發(fā)展,梁代達到頂峰。梁武帝蕭衍在天監(jiān)三年(504)的崇佛詔中說:”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jīng)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廣弘明集》卷四梁武帝《舍事道法詔》)這類詔書無異于宣布佛教為國教。十六國北朝佛教的興盛,實際上要超過南朝。因為佛教是外來宗教,更適應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的心理狀態(tài)。北齊北周全境共有僧尼300萬人,為唐代僧尼最多時期唐武宗時代全國僧尼近30萬人的10倍。當時北方人口約為3000萬,僧尼人數(shù)占總人口的1/10。這個僧尼數(shù)與總人口數(shù)的比例,超過了歷代僧尼人數(shù)所占總人口數(shù)的比例。這就表明當時佛教在人民中傳播之廣,是空前絕后的。漢末農民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原始道教發(fā)生了變化。其中一個流派在人民群眾中繼續(xù)傳播,以符水治病等成為組織發(fā)動起義的工具,被封建統(tǒng)治者視為妖教邪說。據(jù)統(tǒng)計,當時明確利用道教作為組織紐帶發(fā)動農民起義的,全國先后共有約20次之多,起義范圍涉及南北廣大地區(qū)。一般稱”妖賊”起義的,還未計算在內。由此可見,原始道教在下層群眾中傳播較廣。另外一派道教則成為地主階級的御用宗教,以煉丹、修仙為務。這派道教,兩晉南北朝在封建統(tǒng)治者中也廣為傳播。晉宣帝司馬懿被尊為道教中地位頗高的鬼官(陶弘景《真誥》卷十六《闡幽微》)。西晉宗室趙王倫,東晉簡文帝、孝武帝,以及宗室司馬道生、司馬道子,劉宋文帝之子劉劭,梁武帝皆信奉道教。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24—451)時,有道士寇謙之”清整”道教,明確提出道教應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太武帝)統(tǒng)治中原人民。魏初最有才智和權勢的謀臣司徒崔浩,也尊寇謙之為師,”受其法術”。太武帝崇敬道教,改年號為太平真君(440—450),并為寇謙之起天師道場于京城之東南,”于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yè)大行”。太武帝親自道壇受符箓。此后北魏諸帝即位,都在道壇受符箓,成為常制(《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實際上,道教在北魏曾一度幾乎處于國教的地位。

  由上述可知,無論佛教和道教在當時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道教尤其是佛教經(jīng)典理論對儒學和玄學,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tǒng)治者和民間信鬼神之俗非常盛行,崇拜之神紛繁復雜,不下數(shù)百種之多。在所崇敬的人神中,有先人也有當時的人,其中有皇帝、圣賢、文臣、武將、縣令、平民、婦女、道士、沙門,幾乎包括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在崇拜的自然神中,有動植物、山、河、湖、海、井、泉、石、山洞、巖穴等等。僅東晉成帝(326—342)時立天地二郊祀,天郊祭神62位,地郊祭神44位,共106位神。這100多種神,還是封建朝廷按禮典所允許祭祀的,不包括民間為禮典所不容的”淫祀”在內。史稱”荊州率敬鬼神,尤重祠祀之事”。又說揚州”俗信鬼神,好淫祀”(《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下),其實不只是長江中下游俗好”淫祀”,全國各地下層群眾都”淫祀”鬼神。所謂”淫祀”,乃指他們所信仰的不合典禮荒誕不經(jīng)的各類鬼神崇拜。

  此外,當時仰觀(察天文、言人事)、占卜看相,圓夢、相宅、相冢、聽鈴聲知吉兇、書符念呪、或盲人聽聲知禍福等各類方伎甚行,用以預測吉兇、禍福、災異,實際上也是一種鬼視崇拜現(xiàn)象。當時史書方伎或藝術列傳中共列79人,屬于上述方伎者76人(傳內附9人),其他醫(yī)家、歷算、科技、音樂等只有26人。在戰(zhàn)亂分裂時期,戰(zhàn)爭頻仍,星象占卜家?;钴S于戰(zhàn)場。如陳敏之亂攻歷陽之戰(zhàn);東晉平王敦之戰(zhàn);石勒于襄國敗鮮卑段末波之戰(zhàn),與劉曜洛陽之戰(zhàn);苻堅發(fā)動的淝水之戰(zhàn);北魏太武帝平?jīng)鲋葜畱?zhàn);蕭梁北伐占領洛陽后,爾朱反攻,拔河內之戰(zhàn),收復洛陽之戰(zhàn);高歡與爾朱氏韓陵之戰(zhàn);宇文泰攻潼關之戰(zhàn),芒山之戰(zhàn);隋煬帝征遼東、征高麗之戰(zhàn),都曾在戰(zhàn)或關鍵時刻,問勝敗于占卜家。在一般人民生活中,關于貴賤、貧富、疾病、壽命、失妻、失子、亡牛、亡馬、失物、孕婦生男女及產日、出行、修房、葬地、火災、各類災民,以及各種夢境等,人們都喜歡求卜問封,面相圓夢,以預知吉兇禍福,希望消殃轉禍,迎來吉祥。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三五行類著作,共有272部,合1022卷,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星象占卜相書類,而且多為魏晉南北朝時所撰。當時人許多愚昧荒謬的祈神問卜活動,都是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的一種理想追求,因為他們無力克服現(xiàn)實中的種種困苦,想借神靈和占卜吉兇來安慰和補償痛苦的心靈。雖然這種安慰和補償是虛幻的觀念,而他卻是虔誠信仰者,這是一種典型的鬼神崇拜型的文化心態(tài)。

  四、區(qū)域型文化特征

  我國自古以來幅員遼闊,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及其水系,以及太行山、秦嶺、潼關等山河雄關險阻,分劃出若干經(jīng)濟區(qū)域。這些地理環(huán)境因素和自然條件,加上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戰(zhàn)亂,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人民遷移轉徙,各割據(jù)政權實施政策的差異性,使得這個時期各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封建地域性的特征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當時經(jīng)濟、政治、學術思想、宗教、民族聚居以及社會風俗等,無不受地域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作為反映上述各方面總和的文化(精神和物質的),不能不帶有鮮明的地域型特征。

  首先,文化的地域型從屬于社會經(jīng)濟的區(qū)域性。由于東漢帝國的瓦解,北方長期戰(zhàn)亂分裂,政權林立,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人民向邊遠地區(qū)和江南流移,從而長江中下游南部和一些邊遠地區(qū)得到開發(fā),因而經(jīng)濟區(qū)域發(fā)生較大變化。黃河流域出現(xiàn)兩大經(jīng)濟區(qū),即關中經(jīng)濟區(qū)(今陜西、山西南部、甘肅一帶)和中原經(jīng)濟區(qū)(或稱山東經(jīng)濟區(qū),指太行山以東、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前者為秦漢基本經(jīng)濟區(qū),此時遭到破壞而地位下降,后者的社會經(jīng)濟此時則有長足發(fā)展,而成為北方重要經(jīng)濟區(qū)。長江流域除上游巴蜀經(jīng)濟區(qū)外,由于中下游江南經(jīng)濟區(qū)的開發(fā),我國古代經(jīng)濟重心開始逐步由北向南轉移。以上四個基本經(jīng)濟區(qū)內,如再加以細分,北方還可分出河西走廊、青齊、代北(只存在于北魏前中期)三區(qū)而成為五個經(jīng)濟區(qū)。南方也可分出嶺南、荊湘、南中三區(qū),也成為五個經(jīng)濟區(qū)。這樣,全國便分為四大主要經(jīng)濟區(qū),六個次要經(jīng)濟區(qū)。

  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區(qū)域的出現(xiàn),既受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又同當時的民族遷徙融合有關。如北方河西經(jīng)濟區(qū),不僅是漢族和羌氐文化融合區(qū),也是中國同西域和中亞文化交流區(qū)域。關隴經(jīng)濟區(qū)先是漢族和羌氐文化融合區(qū),后又成為代北鮮卑和鮮卑化之漢人與漢族文化融合區(qū)。中原經(jīng)濟區(qū)則是匈奴、羯、慕容鮮卑與漢人文化融合區(qū)。代北經(jīng)濟區(qū)則是鮮卑、匈奴、敕勒、雜胡與漢人文化融合區(qū)。南方巴蜀經(jīng)濟區(qū)為僚人、蠻人與漢人文化融合區(qū),荊湘經(jīng)濟區(qū)為蠻人與漢人文化融合區(qū),江南經(jīng)濟區(qū)為漢人與山越文化融合區(qū),嶺南經(jīng)濟區(qū)則為漢人與俚人文化融合區(qū)。而且,由于民族遷徙與融合,使得關隴、中原經(jīng)濟區(qū)在破壞中迅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也使得河西、江南、嶺南、南中等區(qū)域人口增加,生產技術水平提高,土地得到開發(fā),經(jīng)濟文化區(qū)域開始形成。

  廣義的文化是經(jīng)濟、政治、包括民族關系、生活習俗和人們思想意識的集中反映,反過來又給予經(jīng)濟政治以影響。任何一個經(jīng)濟政治區(qū)域的開拓和發(fā)展,都是在封建生產關系的運動中進行的。當時士族門閥宗族鄉(xiāng)里組織,以及地方豪強地主經(jīng)濟集團,同區(qū)域經(jīng)濟及其支撐的政權密不可分。這不僅因為各地區(qū)政權需要掌握文化的高門士族和掌握武裝的地方豪強的支持,而且任何政權的統(tǒng)治者,都自覺不自覺地依靠士族門閥進行文化建設,以便為鞏固其政權,發(fā)展其地區(qū)經(jīng)濟服務。這就是說,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民族關系和高門士族集團,同該地區(qū)的文化,實際上形成一種依存的整體關系。

  無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都是人類全部活動的總括和升華,那么,經(jīng)濟區(qū)域的發(fā)展,民族的遷徙融合,人們的生活習俗,各分裂割據(jù)政權的建立,以及相應的文化上的設施,顯然都是可以從多區(qū)域考察的。但總的說來,對當時以及后世影響深遠的有三大文化區(qū):即江南文化區(qū),中原文化區(qū)(或稱山東文化區(qū)),關隴文化區(qū)。另有四大都城:六朝都城建康,曹魏、西晉、后趙、前燕、北魏、西魏北齊都城洛陽和鄴城,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都城長安,四大都城也是當時亞洲文化的中心。絲綢路北路的終點,由長安往東向洛陽方向轉移;絲綢之路南路從吐谷渾經(jīng)益州,向東南而至建康。從西北和東南兩方面不斷地涌向中國三大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洛陽和建康的各國人民,他們以使臣、經(jīng)商、求學、旅游等身份,既把本國文化傳入中國,又將中國文化帶回本土。比如,以佛學譯經(jīng)來說,當時長安、洛陽、建康成為三大譯場,中國、西域和印度高僧,在此三城譯出許多卷重要佛教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對我國學術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國名僧從三座都城出發(fā),去天竺取經(jīng),又將我國文化傳入西域,中業(yè)和天竺等地。

  我國古代學者對漢唐間三大文化區(qū)已有所認識。如《新唐書·柳沖傳》附柳芳論魏晉以來氏族說:”(晉)過江列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太行山以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首之。”又說:”山東之人質,故尚婚婭”;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關中之人雄,故尚冠冕”;”代北之人武,故尚貴戚”。”及其弊,則尚婚婭者先外族,后本宗;尚人物者進庶孽,退嫡長;尚冠冕者略伉儷,慕榮華;尚貴戚者狥勢利,亡禮教。”這里所指的代北各虜姓,主要乃鮮卑貴族門閥化者,他們大部分落足洛陽,少部分遷往關中,雖然他們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自己的生活習尚觀念,但并不具備一個獨立的文化區(qū),只能附在中原和關隴兩個文化區(qū)內,至于過江的僑姓士族和吳姓士族,則同住在江南文化區(qū)內。因而柳芳所講的四種情況,實際上分屬三個文化區(qū)。他對士族的評論,從三個不同文化區(qū)內士族門閥集團崇尚方面文化心態(tài)的趨向,及其差異和利弊的分析,從中對區(qū)域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到啟示。北齊顏之推論南北音韻文詞說,當時漢族語言的雅音(或稱正音、北語),當首推”帝王都邑……金陵與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語。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又說:”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顏氏家訓》第七《音辭》第十八)。這里既承認建康、洛陽在江南、中原兩個文化區(qū)的重要地位,又指出其地域性的流弊。

  《隋書·地理志》分上、中、下3卷。上卷所載實為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文化區(qū),并附入巴蜀文化區(qū)(包括東漢末雍、涼、益三州);中卷所載實為以洛陽、鄴城為中心地帶的中原文化區(qū)(包括東漢末豫、冀、兗、青四州);下卷所載實為以建康為中心的江南文化區(qū)(包括東漢末徐、揚、荊三州)。從魏晉南北朝政權管轄區(qū)看,上卷所附巴蜀文化區(qū),地處長江上游,長期脫離關隴文化區(qū),三國時獨成體系,東晉南朝附屬江南文化區(qū)。下卷的徐州,則先后屬曹魏、前燕和北魏版圖之內,而且我國古代一般以淮水為南北分界線,因而徐州似應附入中原文化區(qū)。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揭示隋唐禮儀等制度”三源”時,所述之北魏北齊源(包括漢、魏、晉、河西、南朝前期文化),南朝后期源(中原文化南遷后所演變之梁陳文化),西魏北周源(關隴漢族文化與六鎮(zhèn)鮮卑文化結合型),即分別屬于中原文化區(qū)、江南文化區(qū)和關隴文化區(qū)。盡管北魏北齊源所含地域范圍較為復雜,究其實際仍不出關隴(河西)、中原(漢、魏、西晉)、江南(南朝前期)三大文化區(qū),只不過經(jīng)北魏吸收各代各區(qū)漢文化而加以融合貫通,北齊承北魏而又有所新發(fā)展,遂成為一系統(tǒng)文化源而已。陳寅恪先生在探討宇文泰和蘇綽所實行之所謂”關中本位政策”時指出,北魏北齊所標榜之洛陽、鄴城中原文化,江左蕭梁所承襲之建康江南文化,為兩大漢文化中心所在。宇文泰要與之抗衡,必須以關中地域為本位,借關中為周秦漢文化的發(fā)源地,舍去摹仿中原和江南文化,而古擬周官和鮮卑八部大人制相糅和,別樹一文化之中心,以維系關中各階層人心,并堅定本集團自信之心理。這里陳先生提出了南北朝時期中原、江南、關中三大文化系統(tǒng)論,及其形成發(fā)展軌跡。

  陳先生在研究魏晉南北朝經(jīng)濟、政治、宗教、學術、語言等問題時,常常著眼于”家族地域”,或稱”鄉(xiāng)里宗族”。他說:”魏晉南北朝之學術、宗教皆與家族、地域兩點不可分離。”唐長孺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論述士族制度時,曾強調”(士族)個人與鄉(xiāng)里與家族不可分割,仕官之始在鄉(xiāng)里,進身之途在操行(指家族間孝悌)”。士族門閥統(tǒng)治時期,以士族為首的宗族鄉(xiāng)里組織,集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于一體,在士族特權的保護下有著強大的凝固力,并對當時社會政治尤其是文化影響頗深??梢哉f,區(qū)域型文化的許多重要內容,便是在高門士族為首的宗族鄉(xiāng)里集團的基礎上構筑起來的。陳先生在剖析魏晉南北朝各類文化現(xiàn)象時,總離不開三大文化區(qū)的高門地望和文化世家。并據(jù)此進一步分析論證各地區(qū)文武社會集團所形成之勢力消長,政治軍事派別斗爭之分野,宗教學術之發(fā)展演變,均極具說服力。

  總之,自漢末大亂學校制度廢馳,學術重心移于家族,因而魏晉南北朝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同高門士族不可分,高門士族同宗族鄉(xiāng)里不可分,而宗族鄉(xiāng)里又同小區(qū)域不可分,小區(qū)域則從屬于上述三個大文化區(qū)。應該說,這是魏晉南北朝文化區(qū)域型特征的核心問題之一。對魏晉南北朝區(qū)域文化的探討,應同區(qū)域經(jīng)濟、政治的研究同步進行,并相互促進,這方面研究領域的不斷地加深和拓展,由大文化區(qū)而小文化區(qū),最后再作綜合性的探索,必將使這個時期文化領域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有重大的突破。

  點評:東漢末年以降,儒學倫理綱常受到?jīng)_擊。尤其是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儒學名士受到打壓。當然,儒學之所以受到?jīng)_擊,也與東漢末年的儒學黨人的作為有關。當時宦官亂政,儒學名士聯(lián)合起來與其抗爭。這本是積極的政治主張和作為。但是,這種對抗宦官政治聯(lián)盟逐漸發(fā)展為浮華的結黨營私,正直的政治訴求變了味道。這也是黨錮之禍的一個內因。可類比當代的某學生運動。另外,不少儒學者為了獲得名聲,矯飾名節(jié),做出很多虛偽之事,也是這種倫理受到質疑的原因。儒學集團受到打壓,其提倡的道德倫理受到質疑,讓它的權威掃地,隨之而來的是朱大渭所言的自覺精神和獨立人格的發(fā)展。

  當時從政治斗爭到思想理論斗爭的許多主張,都與儒家名教相悖逆。早在曹操與袁紹等聯(lián)兵反對董卓時,二人在論如何奪取勝利時曹操提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所謂”智力”,指人的才能,”道”乃指由人制訂的適時而變的各類政策方針。曹操認為在群雄逐鹿中要取得勝利,只有充分發(fā)揮人才的作用。因此,他多次下令主張”唯才是舉”,不僅”盜嫂受金(者)……吾得而用之”,甚至”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三國志·魏書》卷一《武帝本紀》),皆可錄用。清談名士嵇康不僅倡導”越名教而任自然”(《晉書》卷四十九《嵇康傳》),還公開宣稱自己:”非湯武而薄周孔”(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點評:曹操的求賢三令是三國時代發(fā)布的非常重要的行政文件。他提出的“唯才是舉”的選官、任用人才標準,是轟動一時的。究其原因,蓋非常之時用非常之法也。曹操時代,東漢世族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氣候,名門望族已經(jīng)滲透到漢朝的統(tǒng)治階級,根深蒂固,難以撼動。但是,此時的名士貴族及其子孫,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總體上看,其個人能力可能不堪亂世之爭。另外一個角度,曹操本身出身并不太好,不是一等士族,乃是宦官之后,這不僅使曹操自卑,更讓他難以融入世族階級。所以,曹操創(chuàng)業(yè)之初,要從其他階級吸納人才。唯才是舉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xiàn),便不奇怪了,既有時代需要,又和曹操自身出身有密切關系。

  但是有這樣幾個事實值得注意:一、曹操的爪牙,大多也是世族出身;第二、曹丕時代,陳群提出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而這個選人之法被認為是保護世家大族的利益,也就是保護儒學世族的利益。這又是為什么呢?九歌也在研究這個問題,暫時還沒一個良好的解答。我想,大概是這樣的,對于第一個現(xiàn)象,大概是當時的世族選擇了曹操為首領,以期待自保,或者保存漢室江山,他們非認同曹操,而是想借助曹操的雄才大略,延續(xù)漢室江山。第二個問題,大概是,曹丕即將篡位之時,頒布九品官人法,希望拉攏天下儒學世族,因為他要篡位了,和平時代即將到來。

  嵇康所作的“絕交書”,是魏晉之交的一個大問題。嵇康反儒學,立場和曹操相似。對于選人用人,嵇康大概認為,人的才和德是可以分開看的,即才性離。嵇康成年時代,已經(jīng)是司馬氏專權了。司馬氏毫無疑問是儒學世族的代表。所以,嵇康這番議論,是為司馬氏不容的。這不是簡單的學術問題,而是上升到治國理念、治國大策的問題了。大概等同于現(xiàn)在的“黑貓白貓論”,或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理論問題。所以,嵇康被司馬氏殺掉,其實并不奇怪。(竹林七賢的問題,九歌會在其歷史作品中詳細闡釋。)

  鮑敬言從老莊任自然的思想出發(fā),針對儒家所謂”天生蒸民而樹之君”的君權神授說,揭示國家、君臣以及政治制度的出現(xiàn),都是暴力和征服的結果,也是壓迫、貧苦和戰(zhàn)爭的根源。鮑氏對阮籍在《大人先生傳》中講的”無君而庶民定,無臣而萬事理”,”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坐制社法,束縛下民”(嚴可均輯校《全三國文》卷四十六阮籍《大人先生傳》,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提出了著名的”無君論”(《抱樸子·外篇》卷四十八《詰鮑篇》),反對國家、君臣、政治制度的存在?;实劢^對權威的樹立,如果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公元前221年)算起,到鮑敬言所處的兩晉之際,已有約550年的歷史。鮑氏對封建專制之核心君權的徹底否定,盡管不符合時代發(fā)展趨勢,但他在理論上的勇氣,反對政治壓迫的實質,以及在思想意識上趨向自覺的精神,都是值得贊許的。

  與”無君論”思想相輝映的,乃是”神滅論”和”笑道論”。從西晉阮瞻的”無鬼論”,到劉宋范曄的”死者神滅”,”天下決無佛鬼”,再到范縝的”神滅論”,北周甄鸞的”笑道論”,均針對欺騙人民的佛道教義及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神仙鬼神之說。特別是范縝的《神滅論》把我國古代唯物論思想推向頂峰,它有利于人們思想意識的趨向自覺,有利于科學的進步。上述對封建統(tǒng)治理論的核心名教禁錮的突破,以及對封建統(tǒng)治政權核心君權的否定,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人們思想的一次相對解放,從而促使人們的文化心態(tài)向自覺趨向發(fā)展。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婦女受壓迫最深,因而她們的社會地位及其思想觀念,最能說明當時人們思想意識的自覺趨向程度。東晉葛洪曾生動地描繪了兩晉南方婦女的社會生活,說她們離開織機,走出廚房,拜親訪友,周游城邑,游戲佛寺,觀賞漁獵,登山臨水,出境慶吊,途中有說有笑,有時甚至舉杯痛飲,引吭高歌(《抱樸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謬》)。這里所表現(xiàn)的婦女的社交活動和社會地位,似乎同男子沒有多大區(qū)別。北朝婦人主持家務,參予政治活動,以及反映婦女地位提高的一夫一妻制的出現(xiàn),顯然是鮮卑習俗對北朝社會的影響。實際上,它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這股歷史主流對當時北方文化的深刻影響。

  由于儒家男尊女卑觀念受到?jīng)_擊,少數(shù)民族風俗的習染,婦女家庭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她們有了掌握文化的機會,因而當時出現(xiàn)了一些著名的詩人、作家、書法家、音樂家、舞蹈家、歌星以及深通儒家經(jīng)典的女文人學士。她們寫下了詩、賦、諫、銘、頌、書流傳于后世。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兩晉婦女有文集者計12人,共40卷;十六國前秦婦女有詩文集者1人,共1卷;南朝婦女有文集者計7人,共39卷,1人注書7卷。此外,有姓無名,標某氏撰文集者計37人,共106卷,其中應有一部分為婦女所作。婦女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并有了學習文化的機會,因而其思想觀念也趨向自覺,從而婦女出外游學,步入仕途,從軍,自由選夫等為封建倫理綱常所不容的事例,在魏晉南北朝時有出現(xiàn)。上述婦女自覺趨向的觀念和行為,表現(xiàn)了社會風尚給婦女的影響,從最深層次上顯示著儒家名教觀念的淡薄,人們文化心態(tài)上趨向自覺的程度。

  再從學術思想領域的高層次推求,前人所揭示的當時百家爭鳴中出現(xiàn)的所謂儒玄合流,佛道互補,儒、佛、道相互對抗而又互相滲透,以及唯物論和唯心論的鮮明對立,這種文化學術思想領域的對抗、交融和繁榮,本身既促進了人們文化心態(tài)自覺趨向的發(fā)展,也標志著我國古代哲學和宗教走向成熟的階段。特別是魏晉玄學以對儒家名教質疑而興起后,給人們的思想境界帶來了一系列新變化。正如湯用彤先生在《理學·佛學·玄學》一書中所說:”魏晉人生觀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為玄遠之絕對,而遺資生之相對。從哲理上說,所在意欲探求玄遠之世界,脫離塵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奧秘。”這種魏晉人的新型人生觀,正是兩漢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在現(xiàn)實中破產后,面對亂世苦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超凡脫俗的理性追求,可以說是人生覺醒的一種曲折反映。

  總之,魏晉以降人們文化心態(tài)的自覺趨向,既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又反過來給予當時文化以巨大影響。精神文化方面的相對解放和自覺趨向,必然推進物質文化的輝煌發(fā)展。我們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修訂本)一書中發(fā)現(xiàn),在2272年中,共列29位科學家。其中華佗、馬鈞、裴秀、葛洪、祖沖之、酈道元、賈思勰、陶弘景等8人,均屬于這個時代。如果加上死于建安24年的張仲景,則共有9人。在總年代不到1/5的時間里,卻產生了約1/3的大科學家,他們對我國古代醫(yī)學、機械學、地圖學、藥物化學、數(shù)學、地理學、農業(yè)科學、冶煉化學、生物學以及天文歷法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都作出了劃時代的偉大貢獻。他們的科學成就充分顯示出這是一個各類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物質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若究其根源,雖較為復雜,但人們自覺趨向型的文化心態(tài),極大地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繁榮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則是肯定無疑的。


猜你喜歡: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知識點歸納

2.初一上冊歷史魏晉南北朝文化試題(一)及答案

3.初一必備的歷史知識: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口訣

5.初一上冊歷史魏晉南北朝文化試題(二)及答案

魏晉南北朝文化有什么特點

魏晉南北朝特定的時代條件,決定了該時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絢麗多姿,異彩紛呈。下面學習啦小編分享了魏晉南北朝文化特點,一起來了解。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特點 1.文化藝術成就多樣,各具特色 東晉的王羲之吸收漢魏諸家的精華,集書法之大成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五個王朝。下面學習啦小編分享了南北朝南

  • 北魏皇帝拓拔浚怎么死的
    北魏皇帝拓拔浚怎么死的

    拓跋浚(440年465年),即北魏文成皇帝,拓跋燾之孫,拓跋晃之子。拓跋浚登上皇位后是怎么死的?下面學習啦小編分享了北魏皇帝拓拔浚的死因,一起來了

  • 隋末叛軍首領宇文化及生平簡介
    隋末叛軍首領宇文化及生平簡介

    宇文化及,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將宇文述之子,隋朝末年的叛軍首領。后宇文化及敗于李密,遂退往魏縣,于魏縣鴆殺楊浩,自立為帝,國號許,但立國僅

  • 古代著名美男子韓子高簡介
    古代著名美男子韓子高簡介

    韓子高,原名為韓蠻子,南北朝時期會稽山陰人,陳朝的官員,容貌美麗,是中國古代十分著名的美男。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著名美男子韓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