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歷史資料
楊玉環(huán)(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姿質(zhì)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后世譽(yù)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資料,供大家參閱。
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么,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兩《唐書》里沒寫,《資治通鑒》里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大中九年(855),也就是楊貴妃死后大約一百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里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huán)”,后人沿用至今。對此,有一種不同的說法,即鄭嵎的《津陽門詩注》里說:“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jìn)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說法都有可信的理由。當(dāng)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玉環(huán)是真名,玉奴是昵稱吧。
但不管楊貴妃叫什么,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說他是老男人,一點(diǎn)不假,開元二十八年(740),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jīng)56歲了。老是老點(diǎn),可他是皇帝,歷史上稱他為唐玄宗,所以能夠?yàn)樗麨?。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給的是自己的兒子,他要是喜歡,便一定要奪過來。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huán)之前,她已經(jīng)嫁給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時宮廷“胡風(fēng)”剽悍,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就沒有衛(wèi)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么“人倫之理”。但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待,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臺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并賜道號“太真”,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更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jīng)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zé)”,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xùn)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急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并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huán)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huán)便專寵后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dāng)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guī)制)也都是皇后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嘆。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hù)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huán)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jù)常理推理,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并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而是將她當(dāng)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正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zhì)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后世諸多文學(xué)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lǐng),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dāng)然,再老的男人,對于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一般。
楊玉環(huán)除卻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shù)修養(yǎng)。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shù)知音和精神伴侶。這一點(diǎn),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里便可聽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曾在梨園都受過他的訓(xùn)練?!杜f唐書》里記載,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duì)”,選拔子弟300人,宮女?dāng)?shù)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dǎo)。對于這樣很有才情的“藝術(shù)”帝王,精通音律的楊玉環(huán)自然顯得格外有魅力。據(jù)說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nèi)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yīng)和。當(dāng)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白居易有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另外,楊玉環(huán)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lán)田綠玉精琢為磬,并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
我們都知道,楊玉環(huán)體態(tài)豐腴,以“胖”為美,可這并不影響她成為一個舞蹈高手。而且她最精通的還是節(jié)奏很快、身姿靈巧的胡旋舞。相傳李隆基創(chuàng)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楊玉環(huán)只是稍加瀏覽,很快就編配出《霓裳羽衣舞》,然后依韻而舞,身段飄搖,翻躍如風(fēng),非常漂亮??吹叫膼鄣馁F妃對自己的樂曲領(lǐng)悟力如此好,表現(xiàn)力如此強(qiáng),令玄宗興奮不已,禁不住親自為愛妃伴奏。在這個配舞中,楊玉環(huán)吸收了傳統(tǒng)舞蹈的表現(xiàn)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藝的回旋動作,使得整個舞蹈飄忽輕柔,綽約多姿,與樂曲達(dá)到了完美無缺的和諧境界,成為唐代樂舞中的精品。這個舞蹈也因?yàn)橘F妃的功勞,很快就成為宮廷舞蹈,為此還專門成立了宮女“培訓(xùn)班”,分別進(jìn)行學(xué)習(xí)和演練。
《資治通鑒》記載:上皇每酺宴,先設(shè)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又以山車、陸船載樂往來;又出宮人演《霓裳羽衣》;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又引犀、象入場,或拜或舞。這種容舞蹈、音樂、雜耍、動物演出于一體的盛大演出,聲勢可謂浩大,其中,肯定少不了楊貴妃的主意。
《唐國史補(bǔ)》載:“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jìn)。”關(guān)于這一“飛馬獻(xiàn)荔枝”的說法,最有名的莫過杜牧的《過華清宮》詩:“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關(guān),無人知是荔枝來。”對于這個說法,后人歷來有不少質(zhì)疑。一種說法是說玄宗只在冬春幸驪山的華清宮,而那個時節(jié)新荔枝還沒成熟,所以批評小杜此詩“失實(shí)”。而陳寅恪的考證更為有力。他在《元白詩箋證稿》說:“據(jù)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資料,時間、空間,皆不容明皇與貴妃有夏日同在驪山之事實(shí)。杜牧、袁郊之說,皆承訛因俗而來,何可信從?”,然后又批評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采袁郊《甘澤謠》之說“殊為可惜”。
我們不妨再從常識入手來分析這個問題。眾所周知,荔枝不易保鮮。白居易《荔枝圖序》里就有“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說。而在蔡襄的《荔枝譜》里,則斷言“雖曰獻(xiàn)鮮而傳置之速,腐爛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幾矣,是生荔枝中國未嘗見也。”持此相同看法的,還有曾鞏的《福州擬貢荔枝狀》,上述:“生荔枝留五七日輒壞,故雖歲貢,皆干而致之。”
再從“貢地”的角度來看。有說來自南海,有說來自四川,也有“洛陽取于嶺南,長安來自巴蜀。”的“并進(jìn)”說。而清吳省欽在《涪州貢荔枝辨》干脆全盤否定,認(rèn)為“涪之荔枝,妃固無由嗜之也。”那么,就假定荔枝來自涪州,根據(jù)張岱的《夜航船》載:“唐天寶中,貴妃嗜鮮荔枝。涪州歲命驛遞,七日夜至長安,人馬俱斃。”的說法,送至長安的已經(jīng)是“輒壞”的臭荔枝了。
縱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推理,那就是除卻她小時候在四川可能嘗過鮮荔枝外,做了貴妃后的楊玉環(huán)是沒有機(jī)會吃到新鮮荔枝的。也就是說,后人的諸多感嘆,包括“七日夜至長安,人馬俱斃”的恐怖想象,無非是“紅顏禍水論”的褊狹思想作祟,美人也就是這樣被合理歪曲、口水淹沒的。
關(guān)于楊貴妃的“穢事”,以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一六所載的貴妃為安祿山“洗兒”之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司馬溫公書中如是說:“祿山生日,上及貴妃購衣服……召祿山入禁中,貴妃以錦繡為大襁褓,裹祿山……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復(fù)厚賜祿山……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丑聲聞于外。”
司馬溫公學(xué)識淵博,治“史”嚴(yán)謹(jǐn),可為了給帝王編一本好的“素質(zhì)教育”教材,竟然腆著老臉,棄正史不顧,只是把污水往楊玉環(huán)身上潑。對此,許多人都看不慣。清代編的《歷代御批通鑒輯鑒》里,曾明確地指出:“通鑒載……考此皆出《祿山事跡》及《天寶遺事》諸稗史,恐非實(shí)錄,今不取。”清代著名學(xué)者袁枚更直接地為貴妃鳴不平:“楊妃洗兒事,新舊唐書皆不載,而溫公通鑒乃采《天寶遺事》以入之。豈不知此種小說,乃村巷俚言……乃據(jù)以污唐家宮闈耶?”而關(guān)于《天寶遺事》一書,早在南宋初,洪邁先生便指出其“固鄙淺不足取,然頗能誤后生。”真是不幸言中,貴妃洗祿兒的訛傳,竟被一位老學(xué)究堂然放之正史,一訛千年!
舊《唐書》楊貴妃傳:“(楊妃)有姐三人,皆有才貌。……并承恩澤,出入宮掖。” 但牽出個安祿山來,則另有所據(jù):李肇《國史補(bǔ)》卷上:“安祿山恩寵寢深,上前應(yīng)對,雜以諧謔,而貴妃常在座。詔令楊氏三夫人約為兄弟,由是祿山心動。及聞馬嵬之死,數(shù)日嘆惋……”
這里需要解釋的是玄宗為何要“詔令楊氏三夫人約為兄弟”。根據(jù)唐崔令欽《教坊記》記載:“坊中諸女,以氣類相投,約為香火兄弟,……兒郎既聘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奔,云學(xué)突厥法。” 如前所述,唐時“胡”風(fēng)盛行,其實(shí)也是上古姊妹共夫風(fēng)俗的遺存罷了。楊氏三夫人全都結(jié)過婚,又不是皇帝的妻妾妃嬪,怎能隨便“承幸”?那么三夫人只有按“突厥風(fēng)俗”,以貴妃姐妹的名義“約為兄弟”,這樣才可“并承恩澤”,名正言順地和玄宗發(fā)生性關(guān)系了。因?yàn)楫?dāng)時是一種社會風(fēng)氣,所以杜甫才可以不避圣諱地寫道:“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然而,這種社會風(fēng)氣只是對男性或者皇權(quán)的縱容,對于女性并不盡然,特別是貴為皇帝的寵妃,更不可能,也絕不允許隨意出入宮掖。祿山“心動”,只是羨慕唐天子的艷福罷了。而后來安祿山認(rèn)小他20多歲的楊貴妃作干娘,只是狡黠的安祿山欲討好唐玄宗的無恥手段罷了。再看看患有嚴(yán)重肥胖癥的安祿山本人,“……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祿山肚大,每著衣帶,三四人助之,二人抬起肚……”退一萬步講,便是有偷情的可能,他這樣之人,又憑什么來打動尊貴美麗的楊貴妃?
李隆基雖年長玉環(huán)34歲,可也曾是一個雄才大略,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明君。但在達(dá)到人生的頂峰時,驕奢心難免會代替求治心。特別是50多歲后,自己心愛的妃子離他而去,感嘆生命無常,也漸漸對政治失去興趣,后在宰相與宦官的迎合下很快倦怠政事,任由李林甫等專權(quán)擅政,自己雖然落個清閑,卻也埋下了禍根。也就是,“從此君王不早朝”,并非全因楊玉環(huán)而突然轉(zhuǎn)變。便是唐玄宗后來重用楊國忠,雖有討好貴妃的一面,但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牽制李林甫的專權(quán)。
但不論如何,皇帝迷糊了,帝國的災(zāi)難遲早會來。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行奪取皇位之實(shí),起兵反叛。不到一年的時間,叛軍便逼近長安。于是,玄宗倉皇入川,途經(jīng)馬嵬驛時(今陜西省興平縣西),軍隊(duì)嘩變,逼玄宗誅楊國忠,賜楊貴妃自盡,時年38歲。
對于她的死,有多種說法。除卻被縊而死的主流說法以外,有說她血濺馬嵬驛,殆于亂軍之中,有說“使人牽之而去”,流落民間,更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逃亡日本或遠(yuǎn)走美洲。隨著時間的推移,關(guān)于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當(dāng)然,離史實(shí)也愈來愈遠(yuǎn)。
其實(shí),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O殺之后,尸體由佛堂運(yùn)至驛站,置于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jìn)來驗(yàn)看。這一點(diǎn)在諸多史籍典冊里都有明確一致的記載。
當(dāng)這位美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傳奇也到達(dá)了高潮。絕色美人終是香消玉殞,可香魂不散,故事不絕。諸多幽怨,諸多是非,還是去另一個世界里清算。對此,清人袁枚慨然寫道:“到底君王負(fù)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輕,玉環(huán)領(lǐng)略夫妻味,從此人間不再生。”
她本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女人。她的生命歷程也非常簡單,除卻“先嫁子后事父”的倫理尷尬外,她短暫的一輩子幾乎就是痛快淋漓地做了一次被寵壞的女人。她就是一個天性快樂、單純、沒有心機(jī)的胖美人,她的眼里沒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只有一個普普通通的男人,而她也只想好好做個女人,于是,她撒嬌,她扮癡,她任性,她胡鬧,因?yàn)樗钦鎼郏运活櫦梢?guī)矩,不需要心機(jī),但終贏得那個男人的心。
她的成功,在于她懂得如何做一個純粹的女人;她的失敗,只在于她錯生了時代。
楊貴妃歷史資料
上一篇:鴉片戰(zhàn)爭歷史資料
下一篇:圓明園的毀滅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