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語文是一門充滿魅力和樂趣的語言學科,學會語文是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第一步。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正因如此,在語文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靈性就應該是核心的任務。所謂靈性,其實就是感悟力。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不僅能讀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對文章進行深刻挖掘、感悟,只有這樣,才能對文章的主旨有透徹的理解。然而文學是人學,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述與刻畫,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去感悟文章的深刻含義,更應讓學生借助于對文章的感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對于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除了讓學生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形式美、韻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讀《廬山的云霧》一文,除了讓學生反復誦讀文章,還要讓學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優(yōu)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畫,讓學生感悟大自然的美麗,感悟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并讓學生體會作者之所以再現(xiàn)云霧的美是因為他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這樣逐層深入地啟發(fā),引導,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內引導到課外,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思想,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探索,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對每一個人的考驗將是嚴酷的。然而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的寵愛與優(yōu)越的家境,使他們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鑒于這一點,語文老師應結合語文課的特點,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
表現(xiàn)人頑強意志的文章很多,但《軍神》一文堪為典范。在講授此文時,我先讓學生反復研讀沃克醫(yī)生為劉伯承做手術的細節(jié)描寫部分,學生先是流淚,繼而是深思,最后他們終于悟出了堅強的毅力是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重要保證。
另外,針對現(xiàn)代學生喜歡順境,不愿受挫這一普遍現(xiàn)象,在講授《臥薪嘗膽》一文時,重點講述了越王勾踐面對吳王的無理刁難而表現(xiàn)出來的忍耐力,并告訴學生這種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業(yè)的條件。類是這樣的文章,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啟迪思維,點撥得法,自然有助于學生戰(zhàn)勝自我,樂觀向上。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了,才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去學,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進入主動的、努力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下面的辦法來激發(fā)學生自學的興趣:
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把握事情發(fā)展的脈絡,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鳥島》一文,我采用了“以讀激情”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 “范讀”、“指名讀”、“小組讀”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教師再對重難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在經過反復朗讀后,針對課文中的內容,能自己提出問題并能解決問題,那就證明學生真正地把這篇課文讀懂了,是主動學習的具體表現(xiàn)。
四、培養(yǎng)學生與人共處的能力
合作,與人共存是一種進步的理念,也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人類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體之一,它需要博大的襟懷,而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備受寵愛,在外容不下人,是多數(shù)學生的共同特征。他們只知道讓別人關心愛護,卻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所以讓學生學會理解,學會與人共處,學會幫助別人也是當務之急。
例如《雪兒》這一課,主要表現(xiàn)自己對小信鴿的精心照顧及與之相處的過程中種種快樂的感受。講授此文時,我引導學生與作者換位,然后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談了許多真實的感受,但與作者的感受相距甚遠。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索作者感情產生的前提是什么,使學生恍然大悟,體會到愛心的可貴,寬容的偉大。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種種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語文教學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未來的需要。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思考
閱讀能讓我們的心靈總能行走在高原大漠,無論進退都海闊天空;能讓我們不再坐在憂慮或惆悵的搖椅上前晃后擺,而總能在平凡和單調中咀嚼出生活的暖和熱,綺麗和溫馨。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地無窮無盡,它就像阿拉伯的神燈一樣,總是能帶給我意想不到的驚喜。它不只會消解人莫名的煩憂,不只會讓你在一個人獨處時也會快樂得笑出聲來,更重要的是,閱讀賦予了我們一雙慧眼,讓我們看到了生活夢幻羅曼蒂克的另一面,從而不再疲憊和厭倦。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而文本中總是存在著某些“空白”和“不確定性”,因而讀者閱讀鑒賞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能動性,存在著自由發(fā)揮的極大空間;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生活經驗、文化修養(yǎng)、藝術趣味不同,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也不同,存在著主觀的差異;其面對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現(xiàn)出的興趣與深度等也都因人而異,其鑒賞過程和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正所謂“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讀者不同。就如一本《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不同:經學家看見淫,道學家看見《易》,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語)西方諺語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國古人也有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無達詁”的說法。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傊?,對文本解讀必會產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作用,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發(fā)揚民主教學。
然而,在我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觀念中,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我教你學、我說你聽。這種單向傳遞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種師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事實上,教材不是不可挑戰(zhàn)的金科玉律,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教師要教會學生帶著猜測、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閱讀、評價作品。遇到疑難時,要善于提出假設,產生分歧時,要敢于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發(fā)現(xiàn)空白時,要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填補。把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有機結合。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同頻共從而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并把文本中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
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