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素養(yǎng)
中國人的素養(yǎng)
修養(yǎng)是個人魅力的基礎(chǔ), 修養(yǎng)是個人魅力的基礎(chǔ),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 源 于此.古人云: 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中國人的素養(yǎng)表現(xiàn)的怎樣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一些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什么是人的素養(yǎng)
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的修養(yǎng),與素質(zhì)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zhì)、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jīng)濟的今天,人的素養(yǎng)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業(yè)務素養(yǎng)、身心素養(yǎng)等各個方面。《辭?!穼λ刭|(zhì)一詞的定義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來具有的特點。第二,事物本來具有的性質(zhì)。第三,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第三個定義,即研究生從事學術(shù)科研活動所具備的基本知識基礎(chǔ)和能力。
中國人的素養(yǎng)
一.面子問題
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的面子就象南洋諸島上的禁忌,是一種不容否定的潛在力量。所不同的是:面子不可琢磨,不講規(guī)則,廢除或替換全由人們的常識來定。中國人的思考方式是戲劇性的,作為一個民族,中國人天生富有(且需要)很強的表演才能。面子很多時候事關(guān)形式,與事實無關(guān)。
在中國調(diào)解爭端時,和事佬也要務必仔細考慮雙方面子。調(diào)節(jié)之舉只是為平衡有關(guān)各方相應的面子。這一原則在法律裁決中也常常得到運用,其結(jié)果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場不分勝負的游戲。
有個仆人失職,還拒絕履行自己的職務。他知道這下要被辭退,便把犯過的錯誤再犯一次,然后主動辭職,以此保持面子。有時官員被殺頭,但得到特殊的關(guān)照允許他穿著官服上刑場。這也就是給了他一個面子。
二.節(jié)約持家
中國人的飲食極為簡單,但烹調(diào)食物和招待方面不愧是藝術(shù)大師。樣樣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們的盤中餐,就連病死的狗、馬、騾、蛇等都不例外。每個普通家庭上頓吃剩的飯菜下次往往還要端上來享用。中國的貓狗吃的是人類的殘羹冷炙,他們活的實在艱難,可以說是茍延殘喘。
中國人節(jié)約習慣的表現(xiàn)極致,甚至不惜反映在必不可少的飲食上。他們?yōu)榱耸∠聨讉€銅板往往可以不吃飯,哪怕要重負而遠行。毫無疑問,中國人會把普通外國人看成浪費肥皂的人。就像意大利人眼中的英國人。中國人的衣服洗是洗了,所用的肥皂少之又少,拿我們所說的標準來衡量,簡直沒洗過。
三.勤勞刻苦
中國的教育模式很難博得西方人的好感,其種種弊端不容忽視,各省紛紛抱怨。合格的候補生員遠多于實缺,可是人們?nèi)匀粺嶂杂诠γ?。從最低的到最高的科舉考場從來都是人滿為患。每一職位都有一萬人競爭。很多考生高達90多歲。
如果說中國讀書人過的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勤奮生活,那么農(nóng)民更勝一籌。干農(nóng)活辛苦,專門從事體力活的勞工更加如此。他們始終擺脫不了極端貧苦境況,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大清皇帝早朝時歐洲各國的宮廷尚在夢鄉(xiāng)之中。令人驚奇的是,中國最繁重的階層數(shù)當官的。他們事必躬親,有一位內(nèi)閣大臣每天早上兩點離家,在宮里值勤的時間是三點到六點。六點到九點要在朝中議事。九點到十一點他要待在兵部。十二點到下午二時在刑部辦事。下午兩點到五點,甚至七點要在衙門度過。如果中國人能在諸多美德中得到平衡,來彌補一些基本素質(zhì)的明顯缺乏(盡管這些素質(zhì)被稱為恒德,但他們始終缺乏的就是這些),那么他們一定能興旺發(fā)達起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誠實和誠信在中國的道德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此后就會獲得由他們無與倫比的勤勞所帶來的豐碩回報。
四.禮節(jié)約束
中國的古代典籍中就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有了這么多禮節(jié)約束,一個民族想要得到繁衍發(fā)展,似乎是不可能的。禮節(jié),就像所有技藝表演一樣,也屬于技藝上的儀式,之所以重要,并非心態(tài)或情感的需要,而是復雜整體的某些部分的需要。中國人所確立和使用的全套尊稱,在西方人的眼里簡直不可思議,甚至令人發(fā)瘋。這些稱呼只是維護既定的尊卑關(guān)系,是保障社會穩(wěn)定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可用作潤滑劑,起到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的作用。尊卑有序,上下有別,各得其所,才天下太平。禮節(jié)有如氣墊,里面空無一物,但妙就妙在能減輕震蕩。
五.缺乏時間觀念
最令人生氣的是中國人在社交訪問時不守時。中國人缺乏時間觀念還在他們勞作過程中,他們干活總是姍姍來遲,早早而去,動輒歇息喝茶。相比之下,出席中國的宴會還要可怕,時間拖的很長,菜肴數(shù)量既多,品種又繁,凡是赴過這種宴席的外國人無不望而生畏,但中國人還覺得意猶未盡。
六.忽視精確
中國人不明白,為什么外國人熱衷于事事都要一絲不茍,搞的準確無誤。中國滿街都有制秤的人,可以按照顧客的要求在秤桿上鑲上點點,買秤的人往往都有兩種秤,一種是賣東西用的,另一種是用來買東西。秤的標準只能根據(jù)每個購買者自己來定。中國人在數(shù)字上缺乏精確性,也是他們的一個特點,甚至在文字的書寫和印刷上都有所表現(xiàn)。在中國很難找到一本廉價書沒有錯別字。我們在研究中國歷史記錄時,要多留余地。利用中國人提供的數(shù)字和數(shù)量很容易使我們誤入歧途,因為這些數(shù)字和數(shù)量往往不確切。其次,對中國粉飾性的人口普查要小心謹慎。
七.天性愛鉆空子
與你打交道的不管是中國的讀書人,還是沒有文化的苦力,都一樣,無不天生就會鉆空子。他們就像一月里的北風,無孔不入,也像流水,見縫就鉆,輕輕松松,身手敏捷。
八.拐彎抹角
外國人只憑聽中國人講話,不可能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管你漢語水平多高,也不能了解對方的意思。也許他能字字句句聽懂,也能寫下來,僅此而已。要與中國人交往,除了有完備的漢語知識,還得具備很強的推理能力,這可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中國人就是不愿講真話,官方生活便是最完美的例證,講究形式和矯揉造作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即便是最沒有文化的中國人也會隨機應變,即興想出種種牽強的借口,這種非凡的能耐無不令人吃驚。中國人拐彎摸角還有一個例子,中國的禮儀規(guī)定很復雜,常常使人得罪了他人。這些禮儀在我們看來是非?;?唐可笑的。如,信紙的折法也有講究,稍不留意就會被看作故意冒犯人。中國人把壞消息告訴他人時,也要粉飾一番。但他們采取的好方式虛假至極,在我們看來,簡直令人吃驚,感到毫無意義。
九.柔順而固執(zhí)
在執(zhí)行命令方面,中國的各級官員間,或多或少也盛行陽奉陰違的現(xiàn)象,連高層的官員也如此。他們不執(zhí)行命令有的是個人懈怠,有的是礙于情面,最重要的是金錢的誘惑。政府各部門間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外國人要長期不斷地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中國的判決是一回事,執(zhí)行又是另一碼事。之所以說他們?nèi)犴?因為他們有著與騾子一樣固執(zhí)的性格的同時,還有獨特的屈從能力。中國人不失風度的接受責難,這是一個說明柔順天性的更好的例子。中國人好比竹子,優(yōu)雅,用途廣泛,柔軟易折,且中空,東風吹來,它彎向西。西風吹來,它彎向東。沒有風時,它挺立不動。
十.心智混亂
中國的教育并不讓受教育者全面掌握一門學科,并付諸實踐。中國人普遍有個習慣:把事實直接當做原因,這是心智混亂明顯的表現(xiàn)。“你為什么不在面包里放鹽?”你問中國的廚子,“我們向來不在面包里放鹽”,他解釋道。心智不清的另一種表現(xiàn)就是一般人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并原原本本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叫甲去告訴乙,讓某丙約束自己的行動,在中國是非常愚蠢的做法。要么這話壓根就沒有傳遞過去,因為有關(guān)幾個人根本就不明白這話的重要性,要么傳到某丙時,已走了樣,他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國千千萬萬的人貧窮潦倒,愚昧無知,這樣的命運使得他們眼界自然狹窄,心智必然混亂。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無異于井底之蛙,看到的確只有方寸黑暗的天空。
十一.麻木不仁
中國學生的生活圈子很狹窄,功課單調(diào)重復,沒有休息,沒有變化,換了是西方國家的學生,一定會很快被逼得發(fā)瘋。中國的嬰兒整日安安靜靜的躺著,一動不動,就象泥菩薩。中國兒童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是立著就是坐著,要么蹲著。西方人要求睡眠時環(huán)境安靜,特別是生病時,但中國人不同。生病的消息一傳開,各種各樣的人就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從沒想到安靜之說。中國人難免官司纏身,即使你是無辜者,也可能會落得傾家蕩產(chǎn)的下場。中國人生存的社會條件異常惡劣,有一些地區(qū)有相當比例的人掙扎在死亡線上。雨水稍有不足,意味著千千萬萬人遭受饑荒。而雨量稍稍過多,就意味著他們的家園將毀于洪澇。中國人面對災難時,認為這些是不可以避免的,所以能眼睜睜地忍受。但凡親眼目睹過數(shù)百萬人默默餓死的慘狀的人,就懂得這話的含義。
十二.蔑視外國人
長期來中國周邊國家明顯不如他們,所以一直受到其周邊民族的奉承。其后果雖非常危險,卻貌似合理,效果十分好。直到北京被占領(lǐng),這種思想才有所改變。
外國人不能適應中國的一些觀念、禮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規(guī)矩,使得中國人毫不掩飾看不起我們這個民族。中國人也許喜歡西方的一些進步產(chǎn)品,但決不是全部,然而,他們不愿意采用西方的方法。我們已經(jīng)深切的意識到,中國的學界把外國人視做仇敵:雖然外國人掌握種種機械奧秘,卻完全無力欣賞中國道德之博大精深,這種既嫉妒又輕蔑的情感,在典型的中國儒家身上有所體現(xiàn),正所謂“宋代的思想,今天的腳”。正是這樣的一班人撰寫了大量的排外文章,廣為傳播,像滔滔洪水,最近幾年淹沒了中原地區(qū)。想讓中國人對西方民族這個整體保持穩(wěn)定持久的尊重,最可靠的辦法就是用事實向他們說明:基督文明帶來的種種成果是中國現(xiàn)有文明所無法企及的。
十三.缺乏公心
我們經(jīng)常聽說,中國政府本身是家長式的,要求其臣民順從聽命。政府作為家長,忙的是家長自己的事,管不了家里其他成員。民眾的態(tài)度與政府遙相呼應。普通民眾無不認為,只要個人的利益沒受損失,公共財產(chǎn)用不著關(guān)心,也沒有責任關(guān)心。“江山”一說指的是大清帝國,屬于當今皇上。
我們常??匆?,有人把車停在路中央裝卸貨物。中國城市街道被侵占,簡直成了鄉(xiāng)間道路,隨便來往不講規(guī)則。各種各樣手工作坊、流動攤販都充斥大街小巷。中國人不僅對屬于公眾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凡是防范不嚴、容易到手的東西都要被占為私有。中國知識階層有強烈的民族感情,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仇視外國人和外來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有跡可尋。最近幾年湖南充斥著大量惡意誹謗的排外文字,蓄意挑起混亂。
這場運動的出現(xiàn),部分原因是由于誤解,部分原因是出于對西方民族的仇恨。這些中國人的動機是為了報效自己的國家,還是想從中撈到好處,還需要更多證據(jù)。在中國歷史的關(guān)鍵時刻,尤其是改朝換代之際,總有一批忠誠而果敢之士挺身而出,勇敢獻身所信奉的事業(yè),他們得到最高的褒揚,這證明了中國人在具有公共精神的領(lǐng)導人帶領(lǐng)下,完全有可能激發(fā)出英勇的氣概。
十四.因循守舊
中國的黃金時代已是明日黃花。我們常常聽中國人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今不如昔”。古代經(jīng)典不僅鑄就了中國民族,而且中國政府體制也是按此模式構(gòu)成的。一種統(tǒng)治形式經(jīng)歷了史無先例漫長的年代仍然行之有效,像對儒家經(jīng)典一樣,倍受推崇,也就不足為怪了。中國政府說什么也不會被吹倒,因為它是個立方體,即使翻倒了,也只是換了個面,其外貌和內(nèi)容仍然如故,始終不變。中國長期保持下來的習俗無異成了暴君,無數(shù)人適應了某一習慣后,再也不追根溯源了。他們的責任是遵守,于是就老實的遵守起來。中國政府及其人民的保守影響到了與外國人的關(guān)系。十九世紀最后25年注定是中國歷史的關(guān)鍵時期,已有大量新酒為中國人準備好,而他們沒有別的容器,只能用舊瓶來裝。
中國對西方采取的是拖延態(tài)度,一方面他們對新事物不很愿意接受,另一方面不愿意甚至根本不想放棄舊的。就像我們看到一所古老的泥房子,早該拆掉化成一灘爛泥了,可還是用搖搖欲墜的泥柱子硬撐著,眼看著遲早要倒塌的,那些舊風俗、舊迷信、舊信仰已經(jīng)不合時代潮流,可他們還是墨守成規(guī),抱殘守缺。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天性保守,中國人過分重視先人的舊規(guī)。
十五.不講究舒適和方便
中國人向來以自己是個文明古國而自豪。但看到一個偉大民族的人民順從這樣反自然的惡習,甘愿把腦袋前一半剃的精光,讓這部分原本要好好保護起來的地方暴露出來,我們肯定覺得奇怪。但中國人在刀劍威逼下,接受了這一習慣,而且正如我們已提到的,這已成了忠誠的標記和尺度。中國所有的城市都存在流浪狗騷擾,中國人卻聽之任之。不管你在中國生活多久,始終回答不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帝國哪個城市最臟?
中華民族雖然處于任人宰割的境地,看來還自得其樂。這只能說明:中國人的舒適和方便的標準與我們所習慣的標準迥然不同,這就是我們論點的前提。中國人已經(jīng)學會了適應自己的環(huán)境。他們對遇到的種種不便,會用典型的耐心忍受下來,深知這些不便是不可避免的。
十六.生命力強
中國人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在這幅員遼闊的帝國,無不證實我們的“人口過剩”的第一個印象。不管破壞力多大,只要有幾十個太平和豐收年景,中國的幾乎所有地方都能從接連不斷的災難中復員過來。換言之,極端的貧苦也不能使中國人口有明顯減少。惟有嗜吸鴉片才會持久而有效地遏制中國人口增長。鴉片和戰(zhàn)爭、饑荒、瘟疫一樣,是中華民族致命的敵人。
中國外出移民適應能力很強,很完美,他們吃苦耐勞和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是當?shù)厝怂患暗?,他們的團結(jié)和凝聚力非同一般。外國的觀察者始終有個不解的問題:由于無知和輕視自然規(guī)律而招致的各種疾病為什么就沒有使中國人滅絕?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國人死于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而患病的人還要多,這一事實雄辯的說明,中國人的抗病和康復能力之高非常驚人。
十七.忍耐和執(zhí)著
中華民族人口之多,民眾生活水平極低,低到只能用“為生存而掙扎”來形容了。為了取得生存手段就得盡其所能。有人說的好:“中國人已把貧窮化成科學”。他們學會了把最文明民族的積極勤勞和北美印第安人消極的忍耐集于一身。
中國人的韌性是舉世無雙的。一名中國生員,正是憑著默默堅持的精神,年復一年進出考場,即使到了九十歲仍初衷不改,不取得功名死不罷休。在我們看來,中國人的耐心最引人注目地表現(xiàn)在能毫無怨言地默默等待,泰然自若地忍受。這個帝國所有地方經(jīng)常要發(fā)生大規(guī)模災難,這時候中國人表現(xiàn)出的忍耐精神給外國人留下很深印象。1877年到1888年禍及數(shù)百萬人的那場饑荒,目睹其慘狀的無不印象深刻。
中國人的無邊忍耐力,才導致出現(xiàn)可悲的景象:成千上萬的人默默地挨餓,而堆積如山的糧食近在咫尺,伸手可及。問他們?yōu)楹尾荒鼙С梢粓F向受災地區(qū)官員告助,回答是:“不敢”。信靈魂不滅的人手中握著一個強有力的論據(jù),那就是:“但凡英雄往往一生都不得志”。即使這一說法成立,我們是否有理由說:中華民族的這種無可比擬的忍耐精神肯定能用于崇高的目的,決不是去忍受一般生活之苦和經(jīng)常不斷的饑荒苦難?
十八.知足常樂
我們在談到他們的因循守舊時提到中國人的知足,而在我們論及他們所生活的體制時,知足的心態(tài)體現(xiàn)得越發(fā)明顯了。知足這種觀念已在全體民眾中根深蒂固,代代相傳,源遠流長,強有力地壓制了任何命運安排不滿情緒的發(fā)泄。他們當然感到種種邪惡的存在,但視之為無法回避的必然。
中華民族是個相信宿命的民族。在中國的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中有不少關(guān)于天命的論述。這般迷信命運的民族,肯定不愿意去與自己深信不疑的命運拼死抗爭。對于仍抱有早已覆沒了的前朝觀念,并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改善人的生活條件并非是他們面臨的課題。只有目睹別人優(yōu)點的人,才會產(chǎn)生改良的沖動。大多數(shù)中國人就沒有親眼看見過,還有別的地方條件要比自己的好。雖然大眾對這種局面已感到不滿,但不滿的情緒剛一露頭,就被有效的壓制下去了。所以從社會立場來看,中國人的知足成了社會進步的對立面,阻礙了進步。中國人認為造成苦難的原因是不可知的。通常,他們樂天知命,不容易激動,象駝鳥一樣輕而易舉就消解苦難。
我們再重復一次:如果說歷史教導我們“適者生存”的話是真理,那么,中華民族的未來一定是光輝燦爛的。
十九.孝道
《孝經(jīng)》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人們還認為“百善孝為先”。中國人特別受到這樣的教育:但凡道德淪喪,其根源均為缺乏孝心。違背禮節(jié)者、為官不忠者、對朋友不忠誠者、臨陣不勇者都因為缺乏孝心。
孔子說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反映中國孝道的一個極重要方面。為父母辦喪事被認為是做兒子一生中應盡的最重大義務。有的人為了像樣地舉辦喪事,不惜賣掉最后一畝土地,甚至拆掉房子出賣木料。
在中國談父母的責任被認為是多余的。神的使徒保羅說:“做丈夫的,你們要愛自己的妻子,要善待她們”;“做妻子的,要順從自己的丈夫,如同上帝”;“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生氣,免得他們灰心喪氣”;“做兒女的,你們要方方面面聽從自己的父母,因為這樣能得到主的歡欣”。
孔子的所有道德說教中,有哪條的實際智慧能與這些影響深遠的原則相提并論?中國人的教誨里沒有一條是替女兒說話,處處都護著做兒子的。千百年來如果中國人沒有患上色盲而看不清這個問題,那么就不會看不到,這是對人性的粗暴侵犯。
祖先崇拜正是上文提到過的那些死氣沉沉的保守思想的最佳狀態(tài)和保證。只有保守思想遭到致命性的重創(chuàng),否則中國怎么可能調(diào)整自己,去適應本世紀最后25年的全新環(huán)境呢?只要逝去的幾代人仍然被中國人奉若神明,中國怎么可能真正向前邁出一步呢?
二十.仁慈行善
中國人的善舉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為窮人施舍棺材;收埋無主死尸;為敬惜字紙,收集并焚燒亂丟的字紙;買回魚鳥放生;有的地方為病人贈送有神奇功效的膏藥;免費接種疫苗(理論上的);提供廉價的或免費贈送勸人行善的書籍。而據(jù)我們觀察,針對人的善行反而占次要地位。這些善舉千篇一律,行善者不會有什么麻煩,費不了多少心思。
在中國有“善門難開”之說,而一旦打開就更難關(guān)上了。誰也預料不到,自己的好心好意日后會有什么結(jié)果,而所承擔責任的風險倒是清楚的,所以行事特別小心謹慎。政府的賑災活動規(guī)模往往不大,而且行動不一,仿佛這并不是頻發(fā)而急需救濟的災禍,似乎過去從未發(fā)生過,今后也不會發(fā)生,于是只采取些權(quán)宜之計。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施“臘八粥”的熱鬧場面,也是這種慈善精神的體現(xiàn),這一典型的事例恰恰反映了中國人行善往往流于形式。這些粥往往難以下咽,而又花不了多少錢。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救濟的目的不是讓受惠人得益,而是使行善者有利可圖。
中國慈善事業(yè)的不足,還要補充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件事不論有多好,有多急,都逃不過層層機構(gòu)的壓榨盤剝,這些部門就像組織嚴密的衙門。中國正常的慈善機構(gòu)不可能獨立行使自己的職責。中國人了解西方文明時接受到的只是最壞的一面,那么當他們看到基督世界處處布滿慈善機構(gòu),這是非基督國家所不能比擬的,肯定會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中國的善舉往往無誠心可言,其普遍的結(jié)果必然不出我們所料。從事慈善事業(yè)應該是出自一個人的本能,中國要培養(yǎng)這種心態(tài),那就要經(jīng)歷出現(xiàn)在西方國家的那些過程,使之成為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十一.缺乏同情心
中華帝國廣大民眾陷入極度貧困生活之中,他們始終為求生存而奮斗,因而對種種可想而知而令人同情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中國人對殘疾人的態(tài)度很能說明缺乏同情心,人們對盲人、聾子、禿子、跛子、斜眼都要避之惟恐不及。中國人對精神上有缺陷的人也口無遮攔。
中國人缺乏同情心同樣也表現(xiàn)在迎親時對待新嫁娘的方式上。新娘年紀往往都很輕,靦腆害羞,突然落在一群陌生人中間難免非常恐懼。盡管各地風俗不同,但這可憐的小女孩突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有什么感受,卻無人理會。 中國缺乏同情心也表現(xiàn)在家庭生活中。中國家庭關(guān)系總體是不好的。之所以不幸福,究其原因是缺少感情上的和諧。中國的女孩子一出生就在不同程度上受人嫌棄。
這種遭遇對他們一生的命運都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有關(guān)中國兒媳婦蒙受的苦難寫起來可以獨立成章。買賣婦女和兒童的現(xiàn)象在中國不限于只有災荒嚴重的年份,只是遇到這種年份更是司空見慣罷了。除非有特殊的原因,誰也不愿幫助他人。這一特點普遍存在于中國社會關(guān)系的方方面面。在中國一般對落水的人都是見死不救的,這使外國人感到很吃驚。應該理解,盡管中國人認為人命關(guān)天,其實有的情況下人命一錢不值。太平天國時期,陌生人一旦受到懷疑,就要被抓,受到嚴刑拷問?;卮鸩荒芰钭ニ娜藵M意,就要遭殃。
中國人缺乏同情心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殘酷,中國人對別人的苦難往往漠不關(guān)心,這是任何其他文明國家難以見到的現(xiàn)象。孩子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體罰比比皆是。中國人缺乏同情心還表現(xiàn)刑罰制度上。根據(jù)大清帝國刑典很不容易確定哪是合法,哪是違法。中國有些地方還有強迫寡婦殉夫的陋習。中國有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但中國最需要的恰恰是要有更多的同情,對兒童的同情,對妻子和母親的同情,對殘疾人的同情,對嫌疑犯的同情等。
二十二.社會風暴
中國人愛大喊大叫發(fā)號施令或責難他人,積習難改。中國人罵人的工夫已爐火純青,爭吵時一張口,污言穢語就如污穢的流水,滔滔不絕,在這方面英語甘拜下風。中國人罵到激烈時就會動起手來,扭打到高潮時,最拿手的就是揪住對方的辮子,盡量多拔下對手的頭發(fā)。中國人罵起來有個古怪的特點,他們認為直接咒罵對方本人的過錯不算是真功夫,要罵就要罵他的卑鄙出身和他的祖宗八代。像中國這樣復雜的社會機器,隨時都會發(fā)出刺耳的嘎嘎聲,有時在某種壓力下,還要彎曲。就像人體,中國的整體有一些小小的容器,里面裝著潤滑液,在緊要的時間和地點滴下一滴。中國人尊重法律,即使法律不值得尊重。在所有亞洲民族中,中國人也許是最容易統(tǒng)治的,只要統(tǒng)治得讓他們習慣了,就萬無一失了。
二十三.責任與守法
在中國年長者對年幼者有直接的也是絕對的影響。鄰里間的責任僅次于家庭成員間。其理論基礎(chǔ)就是,善惡會相互感染。“孟母三遷”就是為了找個稱心合意的好鄰居。除了鄰里,村里的保甲也要承擔責任。知縣是中國最重要的官吏了,他是治下百姓的老虎,又是上級的老鼠。地方官員有不端行為可能獲罪,也可能逍遙法外。但要是自己轄區(qū)內(nèi)出了無法避免的大事,免不了要丟烏紗帽的。中國一級一級相對負責。至于這種責任制度如何在各級官員中運行,就不必細說了。高高在上的天子也逃脫不了承擔應負的責任。常常有皇帝下發(fā)詔書,向上天坦承自己的過失,把發(fā)生洪水、饑荒、暴亂等天災人禍的責任承擔下來,乞求上蒼寬恕。中國共同責任的論說中有一個方面,那就是一人犯罪,滿門抄斬。這與西方思想標準最為抵觸。中國人天生就守規(guī)矩,究竟是受社會制度的影響形成的,還是制度本身造成的,不得而知。
二十四.相互猜疑
中國長期盛行猜疑。首先引起外人注意的例子便是各地城市周圍的那些高聳的城墻。這個帝國之所以構(gòu)筑那么多的城墻,完全是政府出于對人民的不信任。盡管從理論上來說,皇帝是百姓之父,皇帝下屬叫父母官,但彼此都很清楚,這些像加減法一樣,純屬書面用語,統(tǒng)治者和百姓的關(guān)系實際是孩子與繼父的關(guān)系。中國人的房屋也圍著高墻,這也說明中國人的猜疑心理。據(jù)說中國人互不信任有兩大原因,一是因為不了解,二是因為太了解。
有句諺語:“一人不入廟,兩人不窺井”。因為廟里的和尚見你孤單一人會趁機謀財害命。兩個人一起打水時,要是其中一個人欠另一個人的債,或者看中你的某樣東西,可能趁機把你推入井里。中國還有諺語:“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些充滿智慧的格言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從中國人的商業(yè)活動中可以找出許多各種各樣的相互猜疑的例子。中國政府的結(jié)構(gòu)同樣不乏缺乏相互信任的例證。當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這兩種不可調(diào)和的力量同時在高層的政府機構(gòu)里合作時,必然會產(chǎn)生互不信任的現(xiàn)象。相互猜疑在官方生活中也有所反映。上級官員嫉妒下級官員,這是中國人的天性。因為下級是對手。下級對上級也猜疑,因為他們隨時都可能被調(diào)走。
政府采取普遍的懷疑態(tài)度來否定一切社團,認為所有的秘密社團都是謀反的。這種強大的相互猜疑習性,強化了中國人先天的保守,阻礙了新事物的應用。中國人對外國人抱有很深的猜疑。中國是個謠言泛濫的國家,人人自危。無窮的輕信和猜疑是這些可怕謠言產(chǎn)生和滋長的土壤。避免這些事發(fā)生的最好辦法是,用無可爭辯的事實,讓中國人相信,外國人真誠地祝福中國人。
二十五.誠信的缺失
“信”被中國人列為“五常”之末(仁義禮智信)。事實上,“信”在中國的美德中可能確實位列末尾。中國人不論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下里的表現(xiàn),往往與誠信背道而馳。那些細心研讀過《四書五經(jīng)》的人,都能從字里行間看出其隱晦曲折、含糊其詞、虛情假意的含義來。
《論語·陽貨》記載,孺悲想見孔子,孔子借口自己生病,拒絕接待。傳話的人剛走到門口,孔子便把琴拿下來,邊彈邊唱,好讓孺悲聽到。孔子的目的是避免引起不愉快,他不想見這類人,便采取了非常典型的中國做法?!睹献?middot;公孫丑下》也記載孟子學孔子的樣。后代的儒家們從不談這幾件事。我們提到這些,只是要人們記?。翰蛔鹬厥穼?,這種缺陷不僅在儒家學說注釋上存在,孔子本人也有所表現(xiàn)。
《春秋》這部編年史寫的非常簡潔,不但如此,還閃爍其辭,容易使人誤解。《春秋》問世100年后,公羊評論它說“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真實性即儒家所說的“誠”是孔子經(jīng)常要求弟子堅持的一大原則,但《春秋》還是對他的同胞和他人隱瞞了真相。中國人日常的言談中,缺乏真誠,雖然還不能說落到虛情假意,令人憤慨的地步,但也足以讓人感到真假難辨了。在中國最難的是獲得真相。很少有中國人守約。這與他們誤解的天性和缺乏時間觀念有關(guān)。
中國人對小孩子的所作所為,最能看出他們天生就缺乏誠信這一特點。家長和學校教導孩子虛偽,但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中國人的禮節(jié)流于形式,失之虛偽。在中國與虛假的謙讓相對應的是虛假的同情。一個人只要有必備的知識,就可以寫出一大卷有關(guān)中國人敲詐勒索貪污的十分有趣的書。在這個帝國,上自坐龍椅的皇帝,下至最卑賤的乞丐,敲詐勒索之風,人人遍及。這個體系極為惡毒,極為墮落,很難想出個根除它的辦法,除非對整個帝國做徹底的改造。
據(jù)我們所知,清廷無疑是我們所討論的弄虛作假這一特點的最大的范例。從整部外國的對華關(guān)系史,以及中國官員與百姓的全部關(guān)系中,可以說,都能找到這方面的例子。各級官員源源不斷地頒布的告示就是一個簡單的例證。在這些處處可見的冠冕堂皇的告示中,內(nèi)容包羅萬象,措詞滴水不漏,缺的就是真實。因為這些命令原本就不想付之實施。
中國政治家的生活和國事文件,就象盧梭的《懺悔錄》,不乏極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為。中國人聰明能干,他們的知識足以滿足種種需要,中國不缺各類人才,若是沒有相互的信任,缺了以真誠的目的為基礎(chǔ)的信任,振興帝國就成了空談。
二十六.信仰混亂
西方人在閱讀儒家經(jīng)典時,免不了覺得這些學說空洞幼稚。但凡致力于研究歷史的人,但凡富有洞察力而了解人性的人,一想到中國的道德從古至今對民眾產(chǎn)生的神奇約束力,無不肅然起敬。逐年的科舉考試要求生員寫文章引經(jīng)據(jù)典,這樣可使民眾的思想劃一,達到令人嘆服的程度,給人帶來強大的動力,讓每位考生都把政府的穩(wěn)定看做是自己成功的前提條件。
毫無疑問,這正是中國人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所有的神可以說都是死了的人,從而或許可以從祖先崇拜進一步推斷出: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所有的死人都是神。就整體而言,中國人是多神論者。任何一種神,只要能在某個特定方面起到有利于人的影響,無不得到人們的青睞。中國人從不對自己所信奉的神刨根問底。佛教吞了道教,道教吞了佛教,最后都被儒教吞了,結(jié)果成了三教合一。
天界里的權(quán)威不是固定不變的,顯得很混亂,孔子、老子、如來,相安無事,但中國人怎么也不明白,兩種信仰怎么就會相互排斥呢?他們根本不知道邏輯矛盾的說法,更不太理會。他們本能地學會了調(diào)和兩個互不相容命題各異的藝術(shù),可以不顧兩者的差別,硬拉到一起。這種機械結(jié)合起來的結(jié)果,首先是違背了中國人講秩序的天性(雖然官員等級森嚴,人也分為十等)。另外,就是把人的道德本性貶的很低,這種現(xiàn)象很符合劣幣驅(qū)逐良幣這條規(guī)律(經(jīng)濟術(shù)語,原意指人們都把好的錢幣藏起來,把壞的拿出來用,這樣市場上流通的就都是壞的了)。
中國人崇拜神又忽視神。孔子勸人“敬鬼神而遠之”,“祭神如神在,不祭也無礙。拜神如神來,不拜也不怪”。中國人心目中缺乏莊嚴感,不懂得得體就談不上莊嚴。中國人祭神,要么是常規(guī)的儀式,要么就是交易。供奉多少也得得到多少。如同西方的保險制度,祭神也是一種較好的保平安的方法。“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即使沒有神,也沒有什么害處。
中國人做買賣時一心想著從對方身上得到好處,他們同樣也想與另一個世界的神交易時得到好處,也就是祈求神賜福。灶神爺每年末都要上天報告這家人的所作所為,但是大家事先用很粘的糖黏住了他的嘴巴,防止他上天告狀。這是中國人所說的人定勝天的典型事例。
儒家學說的種種不足,使之還不能成為中國應有的宗教。我們僅舉幾例,儒學對人的靈魂沒有任何明確的說法。這使得外國人十分困惑;儒學認可多神論;允許并容忍一夫多妻;孔子對古代制度的立場反復無常,把倫理和外在的儀式混為一談,使之成為專制政治的得心應手的手段;個人榜樣的影響被夸大了,孔子本人就是極好的例子。儒家學說中,社會生活是種暴政體制,婦女是奴隸,孩子在與父母的關(guān)系中處于臣屬地位。祖先崇拜沒有任何倫理價值,也缺乏關(guān)于永恒的明確概念。
二十七.現(xiàn)狀與需要
我們愿意相信,儒學造成了許多道德高尚的人。既然有那么出色的道德體系,這樣的期望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真的會有大規(guī)模造就出具有同樣道德高尚的人來嗎?從以下三個問題中可以看出人的真實品德來:他與自己的關(guān)系怎么樣?他與同伴的關(guān)系怎么樣?他與自己所崇拜的對象關(guān)系怎么樣?通過這三個問題就可以對他的性格作出正確界定。至此,那些沿著我們的思路進行思考的讀者對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已了然于心了:中國人對人、對己都缺乏真誠,對別人缺乏利他主義,他們對崇拜對象的關(guān)系是多神論、泛神論和不可知論。
提升中國人的素養(yǎng)
社會交往字訣 ——教你建功立業(yè) (一)"謙"字訣 處世唯"謙"字了得,若一味狂妄自負、驕傲自大,只會失去處世的根本,落得個孤苦伶仃、千夫所指的罵名下場。 1、不可目中無人 2、得意不要忘形 3、有本事不必自夸 4、請教不擇人 (二)"淡"字訣 為人處世,交朋待友,對勢利紛華,似乎不必太過于苛求,當以"淡"字當頭??吹撮_些,人生也就豁然開朗,有滋有味了。 正如"平平淡淡才是真"。 1、君子之交淡如水 2、淡看人生,善待生命 3、淡泊明志,莫為名利遮望眼 4、減少心欲,滿足心靈 (三)"儉"字訣 不懂得"儉"字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業(yè)都在于點滴的積累;不懂得"儉"字的人,只會喪失成功,過分的驕奢多敗人品質(zhì)。 "儉以養(yǎng)德",為人做事之良訓。 1、從節(jié)省生活費開始 2、"窮大方"不可取 3、謹防變態(tài)的節(jié)儉:吝嗇 4、欲路勿染,儉以養(yǎng)德 (四)"自"字訣 做一個有個性的人,給自己一點自信!成功的道路靠自己闖,美好的前途來自于自強自立,不屈服于任何權(quán)威,用自我的努力找到屬于你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