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自己的文章
勵志自己的文章
每個人都應(yīng)該時不時地找一些關(guān)于勵志自己的文章來看,那么勵志自己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自己的文章:是你自己以為不可能
出生于美國的普拉格曼連高中也沒有讀完,卻成為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說家。在他的長篇小說授獎典禮上,有位記者問道:你事業(yè)成功最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點是什么?大家估計,他可能會回答是童年時母親的教育,或者少年時某個老師特別的栽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普拉格曼卻回答說,是二戰(zhàn)期間在海軍服役的那段生活:
1944年8月一天午夜,我受了傷。艦長下令由一位海軍下士駕一艘小船趁著夜色送身負(fù)重傷的我上岸治療。很不幸,小船在那不勒斯海迷失了方向。那位掌舵的下士驚慌失措,想拔槍自殺。我勸告他說:你別開槍。雖然我們在危機(jī)四伏的黑暗中漂蕩了四個多小時,孤立無援,而且我還在淌血……不過,我們還是要有耐心……說實在的,盡管我在不停地勸告著那位下士,可連我自己都沒有一點信心。但還沒等我把話說完,突然前方岸上射向敵機(jī)的高射炮的爆炸火光閃亮了起來,這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小船離碼頭不到三海里。
普拉格曼說:那夜的經(jīng)歷一直留在我的心中,這個戲劇性的事件使我認(rèn)識到,生活中有許多事被認(rèn)為不可更改的不可逆轉(zhuǎn)的不可實現(xiàn)的,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這只是我們的錯覺,正是這些“不可能”才把我們的生命“圍”住了。一個人應(yīng)該永遠(yuǎn)對生活抱有信心,永不失望。即使在最黑暗最危險的時候,也要相信光明就在前頭……二戰(zhàn)后,普拉格曼立志成為一個作家。開始的時候,他接到過無數(shù)次的退稿,熟悉的人也都說他沒有這方面的天分。但每當(dāng)普拉格曼想要放棄的時候,他就想起那戲劇性的一晚,于是他鼓起勇氣,一次次突破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圍”,終于有了后來眩目的燦爛和輝煌。
想起了另一個故事。一天早晨,電報收發(fā)員卡納奇來到辦公室的時候,得知由于一輛被撞毀的車子阻塞了道路,鐵路運輸陷入癱瘓。更要命的是,鐵路分段長司各脫不在。按照條例,只有鐵路分段長才有權(quán)發(fā)調(diào)車令,別人這樣做會受到處分,甚至被革職。車輛越來越多,喇叭聲、行人的咒罵聲此起彼伏,有人甚至因此動起手來。“不能再等下去了。”卡納奇想。他毅然發(fā)出了調(diào)車電報,上面簽著司各脫的名字。司各脫終于回來了,此時阻塞的鐵路已暢通無阻,一切順利如常。不久,司各脫任命卡納奇為自己的私人秘書,后來司各脫升職后,又推薦卡納奇做了這一段鐵路的分段長。發(fā)調(diào)車令屬于司各脫的職權(quán)范圍,其他人沒人敢突破這個“圍”,卡納奇這樣做了,結(jié)果他成功了。
仔細(xì)想來,每個人其實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圍”:主觀上的認(rèn)識上的偏見,個性上的不足,客觀上的陳規(guī)陋習(xí)等都制約著我們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最大化。如果我們想在一生中有所作為,我們就必須要學(xué)會不停地突圍。
然而,一個人要突破各種各樣的“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們要有識“圍”的智慧。有的“圍”是明擺著的,我們一看就知道它妨礙著我們走向遠(yuǎn)方。但有的“圍”是“糖衣炮彈”,你看不到它對你的妨礙,或許你看到了也會有意無意地縱容它擠占心靈的地盤。其次,我們要有破“圍”的實力。要突破主觀的“圍”,我們只需依賴意志;突破客觀的“圍”,則必須依靠人才、能力了。比起前者,后者的獲得更艱難,付出的人生代價也更慘重。
突圍是我們給予自己的最好的禮物,如果把我們向往的生活比做一個小島,突圍則是一條平靜的航道;如果把我們的生命化做一塊土地,突圍就是那粒通向秋天的種子;如果把我們的人生比做天空,突圍就是那輪光芒四射的太陽……一個人可以出身貧賤,可以遭受屈辱,但絕對不能缺少突圍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你就會失去行走的能力,永遠(yuǎn)也抵達(dá)不了本來可以抵達(dá)的人生的大境界。
勵志自己的文章:智豬博弈
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
豬圈很長,一頭有一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豬每踩一下踏板,另一邊就會有相當(dāng)于10份的豬食進(jìn)槽,但是按按鈕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加起來要消耗相當(dāng)于2份的豬食。
問題是按鈕和食槽分置籠子的兩端,如果有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jī)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踩踏板的豬付出勞動跑到食槽的時候,坐享其成的另一頭豬早已吃了不少。如果大豬先到,大豬呼啦啦吃到9份,小豬只能吃到1份;如果同時到達(dá),大豬吃到7份,小豬吃到3份;如果小豬先到,小豬可以吃到4份,而大豬吃到6份。
“籠中豬”博弈的具體情況如下:如果兩只豬同時踩踏板,同時跑向食槽,大豬吃進(jìn)7份,得益5份,小豬吃進(jìn)3份,實得1份;如果大豬踩踏板后跑向食槽,這時小豬搶先,吃進(jìn)4份,實得4份,大豬吃進(jìn)6份,付出2份,得益4份;如果大豬等待,小豬踩踏板,大豬先吃,吃進(jìn)9份,得益9份,小豬吃進(jìn)1份,但是付出了2份,實得-1份;如果雙方都懶得動,所得都是0。
利益分配格局決定兩頭豬的理性選擇:小豬踩踏板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4份。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這是最好的選擇。
現(xiàn)在來看大豬。由于小豬有“等待”這個優(yōu)勢策略,大豬只剩下了兩個選擇:等待一份不得;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變成了大豬的劣勢策略,當(dāng)大豬知道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qiáng)吧,只好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
簡單的例子如果能夠說明方法,能夠啟迪思維,就有它的價值。
“籠中豬”博弈有許多應(yīng)用,它可以解釋為什么占有更多資源者必須承擔(dān)更多的義務(wù)。這樣的例子承國家政治和國際政治中表現(xiàn)都十分突出。
在許多國家,一個大政黨和一個或多個小政黨必須組成一個聯(lián)合政府。大政黨一般愿意扮演負(fù)責(zé)合作的一方,委曲求全,確保聯(lián)盟不會瓦解,而小政黨則堅持它們自己的特殊要求,而選擇通??赡芷驑O端的道路。又如在北約內(nèi)部,美國承擔(dān)了防務(wù)開支很大比例的份額,大大便宜了西歐和日本。美國經(jīng)濟(jì)學(xué)家曼庫爾·奧爾森將這一現(xiàn)象非常簡潔地稱為“小國對大國的剝削”。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智豬博弈卻是一則激勵失效的典型案例。看完這個故事,幾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會自然而然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激勵小豬和大豬去搶著踩踏板呢?
最佳方案是:將食物改為原來的一半,但同時將食槽挪到踏板的旁邊,這樣的結(jié)果就是多勞者多得。
勵志自己的文章:掘井無泉 挖藏得金
不久前我去拜訪一位書法家。這位書法家雖已年過八旬,但依然耳清目明。言談之間,出于對書法家的仰慕,我懇切地向其索求墨寶。書法家并沒有拿架子,欣然提筆,他問我寫什么字,我說隨便吧。只見書法家手起筆落,在提頓之間,幾個大字赫然出現(xiàn)在潔白的宣紙上。“挖藏得金。”我看著宣紙上的四個大字讀出聲來。果然是好書法!我在內(nèi)心里贊嘆著。
重新落座之后,書法家捻須微笑著問我:“知道我為什么寫這四個字嗎?”我搖頭。老人說:“這四個字是一句卜辭,并且還有一個故事。”
那是七十多年前,當(dāng)時書法家還不滿十歲。一天,母親找街頭算命的盲人給他算了一卦,算完卦母親便開始悶悶不樂,時隔多日之后,他才斷斷續(xù)續(xù)了解到母親不高興的原因。原來,算卦的盲人說他的命不好,用卦書上的話說就是“掘井無泉”,也就是他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也是徒勞無功。而和他同齡的鄰居家的二狗子是“挖藏得金”的命,一生會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
自此,“掘井無泉、挖藏得金”這兩個詞就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幼小心靈里。不過他并沒有和母親一樣悶悶不樂,相反他要看看自己究竟能不能掘出“泉水”。幾十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寒來暑往,書法家遍訪名師,臨池不輟,終成一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dāng)年的二狗子因為相信了榮華富貴的命運,整日游手好閑,一生窮困潦倒,早早地離開了人世。
書法家說:“我的人生經(jīng)驗告訴我,每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你努力去挖就能得金,努力去掘就會有泉。”
書法家的話讓我沉思良久。金藏于沙,泉隱于土。要想收獲至寶、獲取甘甜,就要躬身挖掘,這本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然而,常常被人們忽視,人們更愿意尋求的是一條捷徑。但有些“捷徑”并不能讓人順利地實現(xiàn)理想,卻往往會使人迷失方向,甚至誤入歧途、跌進(jìn)深淵。也許有人會說,缺乏方向的挖掘是徒勞的,但是,不付出實際行動,不遭遇失敗和挫折,又怎么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呢?“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這就是許多人取得成功的信條。
看了“勵志自己的文章”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