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文章
勵志人生文章
心念一轉(zhuǎn),萬念皆轉(zhuǎn);心路一通,萬路皆通。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伴隨我們一路前行,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勵志人生文章3篇,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勵志人生文章:為什么我們?nèi)菀装胪径鴱U
文|秋葉
要堅持做一件事情,其實是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絕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nèi),天生都是有意志薄弱的時刻,能總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難的。
很多大學生來信給我訴說一樣苦惱: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
特別郁悶的是有同學說: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做一件事還能堅持到最后,現(xiàn)在大學了就不能堅持下去,有什么好辦法解決嗎?
要堅持做一件事情,其實是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絕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nèi),天生都是有意志薄弱的時刻,能總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難的。
為什么這位大學生覺得自己原來能堅持而現(xiàn)在不能堅持,我想他說的以前應該指高中階段吧。我給他的答案是想想你原來為什么容易堅持?
我猜測我的回答對他沒有幫助,因為很少人能從過去的經(jīng)歷中學到經(jīng)驗。除非他懂得把看起來非常簡單的事情拆解成一件件相互獨立的細節(jié)并加以審慎的思考。下面的文字就談談我的分析,我希望除了分析堅持以外,也讓你們看到一種思考問題的模式。
1、我們沒有形成固定的時間節(jié)奏感
在一個有規(guī)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對固定的受控時間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標。到了大學階段,課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開始多了很多可能性,這意味著你的生活變得豐富的同時,你獲得各種自由的同時你開始失去你過去養(yǎng)成的節(jié)奏感。你開始慢慢更容易變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動去行動的人,而不是堅持在固定的時間干一點什么的人。
這種被碎片化事情推動的現(xiàn)象,不僅僅是在大學,一直到了職場,都會越來越嚴重。我的第一個建議是:要養(yǎng)成堅持的習慣,你最好要讓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時間去做固定的事情的習慣。
我為什么總是建議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堅持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寫日記,練字,鍛煉,一切你喜歡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哪怕就15分鐘,進行宗教的禱告都好。這些小事情會慢慢形成你新的時間錨點,有了這些時間錨點,你才能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慢慢養(yǎng)成你生活中的新節(jié)奏感。有了時間節(jié)奏感的人,才能逐漸掌控自己的時間,開始為自己的目標取得進展。
有很多朋友問我每天堅持回答大學生的問題累不累?我的答案是不累。如果沒有意外中斷的話,我每天大概是晚上10點到12點間才進行回復工作,雖然我要回復很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是集中快速回復,不需要我隨時響應,而且我在固定的時間響應工作,也使我的工作保持在我能承受的節(jié)奏內(nèi),我的工作壓力依然受控。
要是我養(yǎng)成隨時看后臺信息,隨時看消息回應的習慣,這樣會讓我陷入碎片化響應的模式中,嗯,這不正是很多人刷微博的狀態(tài)嗎?這種模式會讓你的興趣和精力無法有效集中到一個主題上,進而導致你所有的事情都隨注意力轉(zhuǎn)移,而不是隨意志力堅持。
大家要明白,對自己時間無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覺得累,而不是對自己時間有掌控的人,我們只是更有產(chǎn)出。按你的工作狀態(tài)和方法做到這些產(chǎn)出是很累,但在我看來,我不過是在玩游戲而已。
2、我們沒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勵再觀察高中和大學的不同,很大一個原因在于高中的同學往往都是類似的行為模式,而大學里的同學各自興趣不同,也許你想上自習的時候,你的好基友邀請來一盤“擼啊擼(LOL)”,這個時候你的事情重要還是朋友之間的響應重要?
這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你和怎樣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變成怎樣的人。
在高中,因為有各種制度和外力約束,大家都被集體化成一種行為模式,往往能為某個特定的目標長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趕激勵,很多人覺得自己在高中學習過程中很有充實感,和這個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從小玩到大的老鄉(xiāng)關系越來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個城市的朋友關系很好。我發(fā)現(xiàn)一個特點,我們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個生活節(jié)奏的人。
比如我的紅顏知己“蕭秋水”,我們就成為一種互相激勵的關系。我的進步是她努力的理由,她的靈感是我工作的推進,我們彼此成為對方的激勵,最好的同伴教育。
3、我們沒有選擇一個更適合目標的環(huán)境
在大學往往缺乏和你有同樣目標的同伴,這也導致你很難一個人特立獨行下去,畢竟人是群體性動物,很難擺脫從眾的自然基因行為模式。
在一些211、985高校,為什么大家大學上自習的氛圍依然濃厚?因為這里最大的行為模式就是考研和出國,或者加入優(yōu)質(zhì)精英社團。一旦你進入這樣的學校,你很容易被這樣的氛圍同化,也就變成這樣的人。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學不求上進,我也不太擔心你不會堅持,因為班主任,家長,班委會,學校構(gòu)成了一張網(wǎng),為你設計好了每天的行為模式。中國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種學習集中營模式更為恰當,它的升學率成功是以犧牲人的個性,人的自由意志為代價的。
但這種模式在短期內(nèi)能讓你在某個點上快速突破,脫穎而出,所以還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學,無論是班主任還是輔導員,又或者是班委會和學校,對你的管理是很粗放的,沒有人天天監(jiān)督你上自習,甚至是上課!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很多人才會發(fā)現(xiàn)沒有外力約束,他很難建立對自己的行為控制能力。
不僅僅是大學,即便是在職場,我也是比較反對在家辦公這種模式。真正辦過公司的人都知道,讓新員工在家辦公而不是集中到辦公室管理,不但不會產(chǎn)生工作效率,往往還可能毀了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因為他會養(yǎng)成很糟糕的工作習慣。
絕大部分人離開環(huán)境的約束就一無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自己為自己選擇了某種有控制的生活。
這是像我這樣經(jīng)過十幾年修煉的人才能勉強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為什么考研時那么多人會去報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環(huán)境,二也需要上課的環(huán)境。沒有這個環(huán)境,他們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4、我們根本就丟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標
還有一位同學留言說:我是一名大一學生,從去年開始到現(xiàn)在我做了很多打算,計劃,但是我?guī)缀鯖]怎么實行過,現(xiàn)在上課我沒啥興趣,要不看小說,要不睡覺,要不寧愿發(fā)呆,但過后我又特后悔,特糾結(jié),我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在這里,我過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我有不想念書的念頭,我很煩,特煩,可是我到底該咋辦?我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但我要怎么做?!
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即便能夠堅持,但是前提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堅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標。
高中階段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考大學,而且被同伴和環(huán)境驅(qū)動去努力。到了大學,就業(yè)一時半會還很遠,考研也得三年后,經(jīng)過十二年艱苦求學的日子,人都想為自己放松一下,大學又不缺乏這種放松的方式。但正在這種放松的環(huán)境中,我們想不起自己的奮斗目標了。這是第一個問題:沒有目標了。
高中有一個現(xiàn)實的目標叫上大學,上好大學。其實大學倒是有一個現(xiàn)實的目標叫就業(yè),就好業(yè)。
為了上好大學高中發(fā)展了一套以拿分為導向的應試教育體系,雖然這套體系影響人的思維開放性,但是就是能拿分,所以在高中這套課程體系所有的人都認同,它能幫你拿分。
但在大學里課程體系設置往往和讓你看不到和就業(yè)這個目標的關系,它的實用性和社會現(xiàn)實脫節(jié)的確很嚴重,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業(yè)需求之間的進展,只是感覺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沒有辦法衡量你現(xiàn)在離目標的距離是否更近,你就會慢慢忘記你的目標。甚至慢慢用還在學習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標,其實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學生就應該主動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業(yè)單位,了解他們的就業(yè)崗位,了解這些崗位對人的素質(zhì)要求,主動在大一就明確自我成長的目標和實現(xiàn)的手段,并找到恰當?shù)氖侄魏饬孔约旱倪M展。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好的教學體系應該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國,你是選擇抱怨國家呢還是先去改善自己?
5、無法確定自己所作所為是否讓自己離目標更近
有的大學生倒是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難堅持。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難,都有老師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學,一切似乎都沒有人給你答案,或者給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種是你想要的?這真很難講。
所以很多同學在走向目標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堅持的方向是否是對的,因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而總是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不是最佳的,在這種畏手畏腳的猶豫中,如果沒有太多的進展,也就慢慢放棄了堅持。
6、我們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惡勞的成分
還有一些同學看到了進展,但是也沒有最終堅持下去。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心理學家說習慣推遲滿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遲滿足感這個概念可能有的同學并不清楚,這里我分享一個摘抄來的故事,也許對你有啟發(fā)。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我的幫助,她想糾正在最近幾個月里,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我們探討了她對老板的看法,老板對她的態(tài)度;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的父母的情況。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愿望,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盡管一再努力,但這種常規(guī)心理分析和治療,并未觸及問題的癥結(jié)。終于有一天,我們進入久被忽略的一個領域,才使治療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我接著問,“還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著又問。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y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fā),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個鐘頭里,她就盡量規(guī)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議她從現(xiàn)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里,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松??紤]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劃算。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zhí)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早在小時候(通常從五歲開始),就可以學會自律的原則,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例如在幼兒園里,有的游戲需要孩子們輪流參與,如果一個五歲的男孩多些耐心,暫且讓同伴先玩游戲,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樂趣,他可以在無人催促的情況下,玩到盡興方休。對于六歲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時不把奶油一口氣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yè),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滿12歲時,無須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到了十五六歲以后,他們的實踐更可以得心應手。到了青春期,他們處理類似問題,應該形成一種習慣或常態(tài)。
7、我們會因為一點點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標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但人為目標奮斗得到一點點進展的時候,往往會獎賞自己放縱一下下,這樣就很容易讓自己脫離正確的軌道。所以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取得了一點點進展的話,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繼續(xù)加油,因為目標還沒有實現(xiàn)呢!
勵志人生文章:人生的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別林斯基說:“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自知者明,自強者勝。自強者可以征服山,就是跋山涉水也在所不惜;弱者就是面對一張薄紙,也不愿伸手去戳破,去達到自己的目的。誰的一生都有挫折,自強者自然把挫折當玩具,戲之笑之,淡然視之,而弱者則把挫折當大山,多是懼之怕之,閉目待之,終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調(diào)整你的心態(tài),把不幸當作機遇,你就能戰(zhàn)勝不幸,取得成功。
加拿大第一位連任兩屆的讓·克雷蒂安小時候說話口吃,曾因疾病導致左臉局部麻痹,嘴角畸形,講話時嘴巴總是向一邊歪,而且還有一只耳朵失聰。
有一次,克雷蒂安聽一位有名的醫(yī)學專家說,嘴里含著小石子講話可以矯正口吃。于是克雷蒂安就整日在嘴里含著一塊小石子練習講話,以致嘴巴和舌頭都被石子磨爛了。母親看后心疼得直流眼淚,她抱著兒子說:“克雷蒂安,不要練了,媽媽
一輩子陪著你。”克雷蒂安一邊替媽媽擦干眼淚,一邊堅強地說:“媽媽,聽說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沖破束縛它的繭之后才變成的。我一定要講好話,做一只漂亮的蝴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久的磨煉,克雷蒂安終于能夠流利地講話了。他勤奮并善良,中學畢業(yè)時他不僅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而且還獲得了極好的人緣。
1993年10月,克雷蒂安參加全國大選時,他的對手大力攻擊、嘲笑他的臉部缺陷,對手曾極不道德、帶有人格侮辱地說:“你們要這樣的人來當你們的嗎?”然而,對手的這種惡意攻擊卻招致大部分選民的憤怒和譴責。當人們知道克雷蒂安的成長經(jīng)歷后,都給予他極大的同情和尊敬。在競選演說中,克雷蒂安誠懇地對選民說:“我要帶領國家和人民成為一只美麗的蝴蝶。”最后他以極高的票數(shù)當選為加拿大,并在1997年成功地獲得連任,被加拿大人民親切地稱為“蝴蝶”。
人不能因為不幸的來臨而畏縮不前,輕言放棄。而應該把它當作一次機遇,抓住它,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這樣你就可以獲得不幸給予你的饋贈。
成功人士都是不懼怕困難的,他們總是把一次次不幸當作機遇。面對長期的困境,他們或默默耕耘,或搖旗吶喊。他們憑著一具熬不垮的身體,一股無所畏懼的勇氣,振作精神,發(fā)憤苦干,以圖早日突破困境。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只要你不輕言放棄,把不幸當作機遇看待,全神貫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天長日久,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比較完美,甚至做到完美無缺。
別林斯基說:“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自知者明,自強者勝,自強者可以征服山,就是跋山涉水也在所不惜;弱者就是面對一張薄紙,也不愿伸手去戳破,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勵志人生文章:苦難是人生成長最大的資本
面對苦難,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時候也就產(chǎn)生了積極和消極的區(qū)別??嚯y的存在并不就是僅僅代表了消極,因為很多積極的事情都是在苦難之后接踵而至的。它就像塞翁跑丟的那匹馬,在它回來之前,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是禍還是福。
這個世界總是殘缺的。就像《西游記》里唐僧取回的真經(jīng),卻還是因為被烏龜精扔進海里而讓一部經(jīng)書殘缺不全。我們沒有辦法在這個世界找到真正的完美,人生也是如此。有順境就會有逆境,一路順風駛到人生終點的人,過去沒有,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
經(jīng)歷苦難是人生的常態(tài)。因此我們要正視苦難的存在,要用積極的心態(tài)來發(fā)掘出它不菲的價值。
古代有一位少年非常喜歡捕魚,一有閑暇時間,他就會跑到河邊去撒網(wǎng)。但是,每次忙活大半天,最后只能捕到一些小魚。他經(jīng)??吹郊猩系囊晃恢心耆巳ベu大魚,于是很好奇地問:“你這些大魚是從哪里來的?”中年人說:“當然是從河里得來的!難道還是偷的?”
這時候少年才意識到自己說話有些欠妥。連忙解釋道:“哎呀,我也是經(jīng)常在河里捕魚,卻只能得到一些小的。我半天釣的魚加起來還沒有你的一條魚重呢。”中年人是個直腸子,馬上笑逐顏開,很自豪地說道:“那是,我有門道!不是每個人都想弄到大魚就能夠弄到大魚的!”
“哎呀!”少年說,“那你教教我唄!我只是喜歡捕魚,但是現(xiàn)在連一條大魚都沒有捕到過,你幫幫我,我保證不會在這集市上來賣魚搶你的生意!我只是想感受一下捕到大魚的感覺。”
中年人想了想,說:“等集市散了,我?guī)闳ズ舆吔探棠恪?rdquo;少年人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中年人想得有些悲觀了,因為集市還沒有散的時候,他的大魚就已經(jīng)賣光了。他收拾好自己的魚簍,帶著少年來到了河邊。
“你一般都在哪里捕魚?”中年人問。少年指一指河面比較平靜的那一段,說:“當然是那里了,水流比較緩,魚肯定比較多!”
中年人哈哈大笑,說:“你知不知道我在哪里捕魚?”少年當然是搖搖頭。中年人指一指這條河最湍急的那一段,說:“我就在那里!”
少年忽然大聲說道:“你騙人!那里水流那么急,怎么會有魚?那些魚肯定會選擇水流比較緩和的地方棲息,水流急了,它們肯定會覺得非常痛苦的!”
中年人笑道:“你不是魚,怎么會知道魚是怎么想的?”少年一時語塞。中年人接著說道:“其實你是從我們?nèi)说慕嵌瘸霭l(fā)來考慮魚的。人都不喜歡待在困苦的地方,但是魚不一樣。在這條河里,只有小魚才會乖乖地待在水流相對平靜的地方,那里氧氣雖然微薄,但是足夠它們呼吸了,因為它們經(jīng)不起大風大浪,所以不能夠到氧氣充足但是風浪巨大的地方去。而大魚就不同了,因為需要足夠的氧氣,只能到水流急促的地方。風浪大當然是一種苦難,但是,卻能夠從中輕易地分辨出哪里會有大魚,哪里只有小魚。”
少年人聽到這里,若有所思。中年人看似是個鄉(xiāng)野粗漢,但講起話來頭頭是道。他繼續(xù)說:“所以說,水流平靜的河流是不會有大魚的,只有風大浪急的河流,才一樣能夠出大魚。這就像一個人不經(jīng)歷苦難,永遠成不了氣候,只有經(jīng)歷一定的挫折和失敗,才能夠真正讓一個人取得成功。所以每個人需要做的,就是要正視苦難。”
李嘉誠說過:“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因為正視了苦難對自己的作用,所以,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沒有人天生就是巨富,即便是現(xiàn)在經(jīng)常進入我們視野的“富二代”,也不可能一點苦都不吃就能保持父輩的輝煌。這就是為什么比爾·蓋茨選擇把自己財產(chǎn)的大部分捐出去的原因,因為他知道,如果不讓孩子吃一定的苦,那就是另一種變相的對孩子的不負責。
正視苦難,也就正視自己的人生??嚯y是最好的老師,它會讓你逐漸由幼稚走向成熟,在不斷的拼搏中獲得成功。如果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苦難,苦難將是一筆不菲的財富。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勵志人生文章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勵志人生文章3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