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機碩士論文代發(fā)表
公共危機碩士論文代發(fā)表
公共性危機是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社會運行機制失靈而引發(fā)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機事件。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公共危機碩士論文代發(fā)表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公共危機碩士論文代發(fā)表篇1
論政府公共危機管理
政府公共危機是指在政府管理國家事務中,突然發(fā)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經濟波動、恐怖活動等對社會公共生活與社會秩序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在危機發(fā)生越來越頻繁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減少危機的發(fā)生,降低危機的損失,提高政府應對危機的效率,必須建立系統的危機管理機制。系統的危機管理包括危機的預防與應對。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能夠將政府的危機管理納人一個有序、規(guī)范、條理的軌道中,保證政府在危機發(fā)生時能在最短時間內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將危機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一、政府公共危機的預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機管理控制指揮中心。
危機管理控制指揮中心是危機預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職能是對各種潛在危機進行預測,為危機的處理制定有關策略和步驟,危機發(fā)生后,指揮中心立即做出反應,負責指揮危機的處理。在美國,危機管理的決策中樞由總統、副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國務卿、國防部長等組成。俄羅斯的決策指揮中心由總統、國家安全秘書、緊急情況部長、內務部長、國防部長等組成。從世界范圍看,總統制的國家一般建立以總統為核心的機制,議會制的國家一般建立以為核心的機制。與國際社會相比,我國沒有一個獨立和常設的危機管理協調中心,災害發(fā)生后,一般都是臨時成立工作組應付危機,這種工作組不能保證危機管理工作的及時性和連續(xù)性,缺乏對危機處理的經驗教訓進行有效總結、分析、保留和借鑒。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危機的社會里,只有成立常設規(guī)范的危機管理中心,才能將政府的危機管理納人到科學、規(guī)范、有序的軌道。
2.建立危機風險評估機制。
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對各種潛在危機風險隨時進行評估。首先評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種危機,把握政府危機的數量、種類、性質、特點及其規(guī)律,對危機的形態(tài)進行分類,并根據危機的不同性質,對危機劃分等級;其次,為每一類別或級別的危機制定具體的危機處理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一旦發(fā)生危機,可根據危機應急機制馬上進人危機處理。如美國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國土安全部,該部直屬總統領導,專門處理美國國內危機,將美國的安全分為5個等級,并相應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監(jiān)控危機的發(fā)生,注意搜集與危機有關的各種信息,通過對信息的整合、處理、判斷和數據的分析,掌握危機的各種變化和最新信息,監(jiān)測危機發(fā)生的概率和趨勢,分析危機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對危機作出科學的預測和判斷。
3.加強危機訓練與危機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
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養(yǎng)成了中國人以不變應萬變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會,老百姓的危機意識比較淡漠。我們雖然熱切關注“9·11”事件、伊拉克戰(zhàn)爭等國際危機,但總是認為那是外國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機意識,當危機來臨時,人們便毫無準備,手足無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給政府處理危機帶來極大困難。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無所適從并導致社會局面的失控即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機預防管理中政府必須做到:一是要警鐘長鳴,經常進行危機訓練和演習,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樹立危機觀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關危機知識,讓公民掌握正確的應對危機的措施與方法,明確個人在危機中的職責。加強危機的預防訓練,整體提高國民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一旦發(fā)生危機,國民才能從容應對。
4.建立健全社會救助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代政府的社會職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會事務。因此,危機事件處理中調動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就成為政府危機處理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有關學者調查表明,當國家和社會遇到困難與危機時,853%的民眾比較愿意或愿意站出來為政府分憂解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場危機可能涉及到社會中的每個人,只有全社會萬眾一心、和衷共濟、共渡難關,才能戰(zhàn)勝危機。只有有效地組織社會力量,讓社會大眾積極參與到政府的救災行為中,而不是被動地過分依賴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戰(zhàn)勝危機。目前,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救助機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過各個單位、各個系統一層層地去組織和動員,時效性不夠,成本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構建中國的社會民間救助組織,組建社會義務工作者隊伍是政府危機預防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5培育健康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
危機不僅是對一個政府管理制度和應變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國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一個民族能否精誠團結,以健康、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應對危機,是一個民族民族特性的具體體現。危機的預防管理不僅包括制度的預防,還包括人們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預防。首先,要建立誠信、友愛、信任、關懷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建立社會的信任機制。當危機來臨時,人與人之間應關懷、友愛、理解、寬容與幫助,而不是冷漠、猜忌與排斥,這是戰(zhàn)勝危機的首要要素;其次,培養(yǎng)健康的社會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機的心理承受力。危機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和身體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驗,越是對社會公共生活危害比較大的危機,越會造成令人恐懼的效果。危機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危機的恐懼。危機預防不僅僅是危機本身的預防,還包括心理危機的預防。加強對公民危機意識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態(tài),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會心理咨詢和精神援助系統,是政府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艱巨任務。
二、政府公共危機處理的應對策略
危機的預防只能減少或預防危機的發(fā)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機的發(fā)生。一旦危機發(fā)生,原有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壞,整個社會處于危機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根據預防危機管理程序,立即進人危機處理狀態(tài),采取各種措施解決危機,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如果措施不當,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會造成民眾對政府信心的減弱甚至喪失,由此導致整個社會的動蕩與不安。
1.建立公開、順暢、權威的溝通渠道,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當社會面臨重大危機,人們的生存與安全受到威脅時,便會陷人極度恐慌之中,為了減輕或消除心理上的緊張與壓力,人們必然要通過各種渠道去獲知與危機有關的信息。當人們從正式渠道獲得的信息不足,無法解釋目前正在發(fā)生的危機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時,各種流言就會迅速出現,從而引發(fā)更大的社會恐慌。因此,危機發(fā)生時,公眾出于對危機的恐俱和對危機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種流言蜚語的出現是必然的,封鎖消息反而會為流言的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況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隱瞞事實真相成為不可能。
杜絕謠言的產生、避免發(fā)生群體性的社會恐慌,惟一的辦法就是建立公開、順暢、權威的溝通渠道,及時、全面、準確地告訴公眾事實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2.快速反應、及時處理,將危機控制在最小范圍。
政府必須具備敏銳的危機意識,這種意識是指對處于萌芽狀態(tài)危機事件的一種敏感性,缺乏這種敏感性就會貽誤危機處理的最好時機。危機發(fā)生時,政府應立即投人到危機的處理中,通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來解決危機,將危機造成的損失和沖擊降至最低點。我國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短時間內爆發(fā)并在較大區(qū)域內流行,與政府有關人員的危機意識淡漠有直接關系。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工作人員存在著報喜不報優(yōu)的心態(tài),危機發(fā)生時常常采取低調處理和封鎖消息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危機反而會喪失平息
事態(tài)擴大的最佳時機,導致危機進一步擴大。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政府面臨的矛盾錯綜復雜,隨時隨地都存在爆發(fā)各種危機的可能性。因此,具備敏銳的危機意識,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對政府處理公共危機尤為重要。
3.政府要發(fā)揮其行為的規(guī)范導向功能。
社會學有一個“緊急規(guī)范”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緊急狀態(tài)下人們的行事規(guī)則容易受最先行為者的帶頭作用的影響,從而形成“緊急規(guī)范”,“緊急規(guī)范”一旦產生,就會對其他人的行為起到導向作用。如發(fā)生火災時,如果有人提一桶水來救火,這個行為就成為“緊急規(guī)范”,大家就會冷靜下來,跟著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個逃走,這個行為也將成為“緊急規(guī)范”,大家同樣會效仿,爭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對突發(fā)事件,政府必須成為“緊急規(guī)范”的首倡者和實施者,通過政府的“緊急規(guī)范”,全國同心協力,步調一致,共同戰(zhàn)勝危機。
4.及時發(fā)揮政府宏觀協調、整合資源的作用。
危機發(fā)生時,政府出面協調、組織、調配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社會資源的最大整合,這在政府危機處理中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世界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危機狀態(tài)下政府協調職能的發(fā)揮,例如英國為了協調各部門的緊急應變工作,政府于2001年設立非軍事意外事件秘書處,秘書處的宗旨是“就預見、預防準備和解決辦法提高英國應付突發(fā)挑戰(zhàn)的能力”,在政府內外協調各部門作出綜合整體反應,與各有關組織建立伙伴關系,開發(fā)和共享英國關鍵網絡和基礎設施資源,統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門資源,確保預防和控制災難的規(guī)劃和機制實施到位以及發(fā)揮效應,確保政府在處理危機期間能夠繼續(xù)發(fā)揮正常社會職能。美國國務院下設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集中中央到地方的救災資源,建立了一個統合軍、警、消防、醫(yī)療、民間救難組織等單位的一體化指揮、調度體系,發(fā)生重大災情即可迅速動員一切資源,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支援工作,將災情降到最低??傊?,在社會面臨危機的時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組織、協調和調控是迅速控制危機,將危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證。
5.做好善后溝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
危機給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損失,也使人們對政府的管理能力產生懷疑,即使政府采取了積極而有效的處置方法,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到危機發(fā)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機的結束并不代表危機處理的結束。當人們度過危機之后,政府還應做好危機后溝通工作,向國民承諾政府今后的措施,表達政府的誠意,恢復國民對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傊?,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危機雖然不可避免,但危機卻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機預防可以減少危機的發(fā)生,積極的危機應對則可將危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公共危機碩士論文代發(fā)表篇2
談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思考
【摘 要】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自然災害、疾病就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尤其是近年來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和自然環(huán)境受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各種突發(fā)事件也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我國是自然災害發(fā)生較多的國家,災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給經濟和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帶來危害,因此,加強對公共危機問題的研究,完善危機管理的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在闡述公共危機含義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現存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途徑,借以促進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完善,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
【關鍵詞】公共危機 管理 完善
一、引言
論及中國的公共安全形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似乎無不潛在著風險。近年來,我國西南地區(qū)地震頻發(fā),考驗了我國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全面暴露了中國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的不足。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和3000美元之間時,是各種公共安全事件的高發(fā)期,中國正處在這個時期。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保障公共安全的有效體系,對于公共安全的理論和技術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與發(fā)達國家和國際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正因為如此,加強對公共危機管理理論和技術的研究,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管理經驗,增強政府應急管理能力,成為中國政府現階段以及今后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之一。
二、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現存的問題
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起步較晚,本文在參考西方發(fā)達國家公共危機管理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了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思考,借以完善我國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促進祖國健康持久發(fā)展。
(一)危機意識淡薄
首先,我國的政府官員缺乏危機管理意識。目前,我國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經濟建設上,對官員的政績評價也以經濟增長以及社會穩(wěn)定為主,這就造成了政府官員片面重視經濟建設,忽視了危機管理與預防。
其次,民眾缺乏危機意識。目前,我國處于和平年代,這就使得人們缺乏危機意識,對與自己無直接利害關系的事情表現出漠不關心,而一些隱患正是在無人關心的情況下一步步演變成危機事件的??梢哉f,沒有“危機意識”就是目前最大的“危機”。
(二)危機預警系統不完備
首先,災害預警系統不完善。我國的預警系統往往暴露出遲緩化、被動化和淡薄化。公民既不能及時了解情況,也缺乏積極的應對之策。例如,2008年的南方雪災事件,我國政府既沒有加強綜合危機評估,也沒有構建危機信急監(jiān)測系統。不能及時并且準確的預測危機。其次,應急預案準備不足。我國許多公共危機使得諸多預案泡沫原形畢露,后來的雪災、地震等都體現了我們的危機應急預案準備不足。
(三)危機管理決策指揮和執(zhí)行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危機管理的決策指揮以及執(zhí)行體系不健全,在我國還沒有設置專門的危機管理決策系統。我國現有的政府危機管理機構,主要依賴于各級政府的現行行政機構,至多是針對一些專門事件的非常設性機構。這些都是些臨時的機構,與專門的危機管理機構相比,具有缺乏專業(yè)人員管理、決策緩慢、制定的應急預案不具有可操作性等,因此,在我國急需設置一個專門的危機管理決策與執(zhí)行機構。
(四)缺乏完善的危機管理保障機制
目前,我國的的公共危機法制建設尚未健全,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現行公共危機法律尚未健全,從我國法律建設的實踐看,我國已制定了《國防法》《防震減災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guī),但這些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特點突出,部門管理色彩重,都是針對單一事件而制定的,缺乏對公共危機共同規(guī)律的總結,不具有普遍指導性。二是現行公共危機法制執(zhí)行不到位,在公共危機管理實踐中,還存在著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糾、難獲救濟等現象。
(五)危機管理的物資保障不足
危機來臨時,首先是部分地區(qū)出現緊張情況,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快速決策,同時輔以充足的財政資金,用來緩解由危機引發(fā)的緊張現狀,防止連帶效應的出現,阻止危機蔓延。但是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第一,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較少,支出相對較多,面對公共危機難以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第二,各級政府過度重視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就出現了缺乏危機防范措施以及前期對危機的資金投入不足的現象。即使部分危機的應對項目存在一定的經費安排,但危機還沒發(fā)生之前就挪作他用,在危機發(fā)生時就難以保證資金及時到位。
三、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思考
(一)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
“思想決定高度”,擁有一定的危機意識,是進行各項危機管理的前提。目前,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和平時期,但我國也應急浸潤了社會結構的全面分化時期,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到,我國已經步入了危機頻發(fā)期,因此,這需要我國的各級政府以及全國民眾提高高度的危機意識,大力宣傳應對危機的措施,提高群眾應對危機的能力,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危機教育、管理系統。
(二)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
制訂應急預案的要求之一就是把突發(fā)事件中隱性的常態(tài)因素顯性化,盡可能考慮周全導致公共危機發(fā)生的所有可預測因素、現象和狀態(tài)。開展風險分析,建立和完善預測預警系統與機制,是公共危機應急預案的重要內容之一。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假設性越充分、越全面、越科學,就越有助于提升公共危機應對的應急準備。
一般來說,一個具備預見性、應急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應急預案,其基本內容應該有:一是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包括領導機構即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家相關公共危機指揮機構、辦事機構即國務院辦公廳設置的國務院公共危機管理辦公室、工作機構即具體負責相關類別公共危機的專項和部門、地方機構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專家組即各類專業(yè)人才庫;二是預防和預警機制,預防機制主要通過對公共風險隱患的普查和監(jiān)控來實現,預警機制包括公共危機的類別、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預警事項、應采取的措施、發(fā)布機關等;三是處置程序,一般應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即信息報告、先期處置、應急響應、應急結束;四是應急保障措施,包括人力資源保障、財力保障、物資保障、基本生活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交通運輸保障、治安維護、人員防護、通信保障、公共設施正常運轉、科技支持;五是恢復與重建措施,一般分為四部分,即善后處置、調查與評估、恢復重建、信息發(fā)布。 (三)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決策指揮機制
首先,提高危機決策者素質。危機決策者的個人素質在危機決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危機決策者的個人應當具有統籌全局的能力、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能力、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以及科學的預見決策能力等。而對于整個決策群體而言,除了具備上述個人應當具有的能力外,還應當有個領導核心,同時還應當考慮決策群體的知識結構以及年齡結構等,充分發(fā)揮決策群體的整體效益。另外,應當注重提高危機決策者的決策意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危機決策群體的危機感知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對抗能力,提高決策質量。
其次,優(yōu)化危機決策組織機構。危機決策依托的平臺就是組織機構,因此必須優(yōu)化組織機構。第一,完善危機決策制定的核心機制??梢赃m當地把危機決策權集中于核心協調機構,同時注意提高決策組織機構的協調溝通能力,以從整體上提高決策組織機構的決策能力。第二,提高各級地方政府的危機決策能力,為各級地方政府的行為選擇創(chuàng)造一定的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機制,即提供相應的正向激勵。
(四)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保障
首先,健全多層次的法律體系。加強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制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多層次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體系。一方面必須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以憲法為依據制定緊急狀態(tài)的相關法律,并與具體災種的法律法規(guī)協調起來;在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體系中,必須強調約束公民義務的原則。另一方面必須健全地方公共危機管理的法規(guī)體系,充分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使涉及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保持協調一致,并做好各類公共危機事件的預案工作。
其次,加強依法應急的建設力度。應急法制建設是一個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依法應急”涉及到許多因素和環(huán)節(jié)。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制建設,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應急法制的立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等各層次公共危機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和法律原則的確立;二是應急法制的執(zhí)法,包括具有特殊要求的執(zhí)法機構、配套條件、技術設備、特別經費、緊急程序、方法手段、公務人員的逐步完備;三是應急法制的守法,包括組織和個人如何遵守相應的應急公共危機法律規(guī)范;四是應急法制的司法,包括追究緊急狀態(tài)下的違法犯罪行為,審理和裁判行政糾紛,賠償補償受損權益的法律救濟制度;五是應急法制的宣傳教育,除了日常的普法教育,還應進行應急法制的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及關于各種媒體展應急法制建設和運作的宣傳報道活動的權利和義務;六是應急法制的環(huán)境條件,包括應急法制發(fā)展所必需的組織機構內部環(huán)境、社會心理狀況、社會環(huán)境、政策環(huán)境的評估和改善。
(五)完善物資保障機制
在應急物資準備方面,國家應加強應急物資的實物和生產能力的儲備;建立應急物資儲備保證制度;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和公共危機事件易發(fā)、多發(fā)地區(qū)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qū)情況,為保障應急物資的生產供給,可以與有關企業(yè)簽訂供求協議。
在應急物資供給和管理方面,相關人員應盡可能清除影響應急資源傳遞的障礙,盡量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失誤和損失;加強應急物資的管理,防止被挪用、盜用和流散。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要及時依法查處并進行物資補充;如果應急物資保障方案過期失效,應該及時改進更新。
結論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國家,同時,我國又進入了危機頻發(fā)階段,因此,我國政府首先應當從每次應對危機的經歷中吸取應對危機的經驗,同時借鑒學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危機管理模式。本文從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決策指揮機制、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保障以及完善物資保障機制等反面思考了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途徑,借以拋磚引玉,實現公共危機管理各種機制的完善。同時,公共危機管理各種機制的完善是一項永遠沒有終點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吳志敏. 和諧社會視野下政府危機管理及構建[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01):25-26.
[2]吳志敏. 風險社會語境下的危機管理機制[J].貴州社會科學,2007(01):20-21.
[3]張玉強,帥學明. 公共危機管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府訴求[C]. 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
[4]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2007(11):201-203.
[5]葉靈杰,陳娜. 論公共危機處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J].宜春學院學報,2011(06):104-105.
[6]高析. 美國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J].中國信息報,2011(09):45-46.
[7]詹承豫. 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基于“情景―沖擊―脆弱性”的分析框架[J].政治學研究,2009(10):108-110.
[8]戚建剛.我國危機處置法的立法模式探討[J].法律科學,2006(1).
[9]吳瑋,羅暉. 美國的極端天氣預警及氣象災害應急機制研究[J].全球科技經濟晾望,2008(4).
[10]黃順康. 公共危機管理與危機法制研究. 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