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生藝術化”
“中華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復興”。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國民教育”和“人民精神”建設的問題。“人生藝術化”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所提出的以藝術精神來建設國民人格和心靈的獨特道路,在今天,仍有其合理和重要的意義。其所倡導的詩性之路在今天對于人格建設具有重要啟迪。同時,我們又完全有必要將其詩性之維與現(xiàn)實的歷史實踐、社會改造相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只有將改造外部世界的歷史實踐和發(fā)展塑造自我的主體進程相統(tǒng)一,人才能真正在歷史實踐的必然性中獲得主體生命的自由性,從而達成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的理想。為此,我們也只有將對人的精神與心靈的美學追求真正包容在人的現(xiàn)實實踐中,我們才可能真正成就生命的藝術化與人生的詩意化。此時,不管是科學化,還是藝術化,都不再是人性的分裂,而是生命在其本真境界中向著自身人性的圓成,是生命與生命、生命與世界的詩意共舞。因此,真正的詩性超越既是審美的超越,也是現(xiàn)實的涅槃。
1
“人生藝術化”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藝思想所提出的一個美學的、文學藝術的、也是文化的命題。所謂“人生藝術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藝術精神來濡染人格與心靈,使人的整個生命境界成就為藝術般美麗而富有意義的詩性境界。
“人生藝術化”的核心精神源自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初,梁啟超在《“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為學與做人》等文中率先提出了“生活的藝術化”的命題,并將“生活的藝術化”的精神闡釋為“無所為而為”的“趣味主義”精神,是“把人類計較利害的觀念,變?yōu)樗囆g的、情感的”,“喜歡做便做 ”。這種“為勞動而勞動,為生活而生活”的境界梁啟超將其譽為“趣味化藝術化”的境界。它的要旨是“責任”與“興味”的統(tǒng)一,所謂“責任”是宇宙眾生運化的大境界,“興味”則是個體情感的激揚勃發(fā)。它倡導實踐主體由情而動,有真性情,有大情懷,能將小我之興味與眾生宇宙之運化相融通,最終超越小我之成敗得失而體會“無所為而為”的真生命創(chuàng)化之“春意”,從而使人生從煩悶至清涼,從平淡顯燦爛。因此“生活的藝術化”非逃避責任,也非游戲人生,而是要求個體從生命最根本處建立純粹的情感與人格,實現(xiàn)生命的大境界大價值,并從中體會到生命的美與意味。
“生活的藝術化”的命題與精神最早為朱光潛所承續(xù)。20世紀30年代初,朱光潛在《談美》中專列了一節(jié)“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他較為集中而具體地發(fā)揮豐富了梁啟超所提出的命題,并將其表述明確為“人生的藝術化”。這一提法日后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并逐漸定型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化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朱光潛著重從藝術切入,強調藝術的精神就是“無所為而為”的審美精神,我們的學問、事業(yè)、人生都要像創(chuàng)造藝術品一樣貫徹美的藝術精神。朱光潛對藝術的審美本質及其美感要素作了具體的闡釋。他提出,“人生的藝術化”既是“人生的情趣化”,也是“人生的嚴肅主義”。
三四十年代,豐子愷、宗白華等也對“人生藝術化”命題的豐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豐子愷提出了“真率人生”的命題,成為中國現(xiàn)代 “人生藝術化”思想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白華則從意境出發(fā)對生命的自由詩境進行了生動而深刻的闡釋構建,成為中國現(xiàn)代“人生藝術化”思想最為絢爛的華章之一。
中國現(xiàn)代“人生藝術化”思想是有自己孕生的歷史語境的。一戰(zhàn)結束后,1919年至1920年初,梁啟超攜學生赴歐主要國家20幾個名城考察。梁啟超本是中國現(xiàn)代較早主張文化開放的先驅者之一,他曾主張要對不同文化作無制限的輸入。但是,這次歐洲之旅卻使他看到了西方文化中物質主義和工具理性所潛藏的弊端,雖然他把中西文化分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有某種簡單化的傾向,但他卻極其敏銳且不無超前地提出了現(xiàn)代社會中精神文化與價值理想對于人類的意義問題,提出了情感與人格建設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問題。20年代,他以“趣味”為核心范疇,建構了“無所為而為”的趣味哲學與“生活的藝術化”理想。20年代至40年代,“人生藝術化”的理論得到當時文化界人士的熱烈響應。而這一時期,也正是中華民族苦難深重之時,尖銳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決定了這種美學與文化思想在當時不可能成為主流話語。直接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歷史進程中,是當時解決中國問題的更為有效而現(xiàn)實的道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選擇了借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的路徑,試圖以民族和大眾啟蒙者的姿態(tài)來思考問題并提出自己的答案。與梁啟超一樣,朱光潛、豐子愷、宗白華等也都是融通古今的飽學之士,同時也都有域外的經(jīng)歷,對西方文化有切身的體會。相對于國人,他們較早敏感到了西方現(xiàn)代化道路所伴生的某些問題。他們所提出的“人生藝術化”的道路相對于當時的民族困境來看,不免過于高蹈,但這恰恰又是這些人文知識分子對于現(xiàn)實的真摯發(fā)言。而它的價值與意義在今天進一步彰顯出來。
2
從人類的文化思想與歷史實踐看,對于人生的藝術化(性)追求并非只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化的專利。就其主導傾向與精神特征來區(qū)分,我以為其中大體呈現(xiàn)為三種不同的類別。
第一類是對生活形式的藝術化(性)追求。主要是把藝術化理解為裝飾性或新奇性。具體表現(xiàn)為對生活用品、生活環(huán)境及人體的藝術化裝飾與修飾。如19世紀唯美派代表人物王爾德喜歡在自己的身體上裝飾以向日葵,佩特則重視對日用器皿和居室環(huán)境的修飾。今天,對自己的頭發(fā)、指甲、面部等身體各部位的修飾早已為人們所接受,而對生活用品、居住環(huán)境、購物環(huán)境等的藝術化追求也正成為一種能為大眾普遍接受的情趣。“日常生活審美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這類情趣的一種表現(xiàn)。這類藝術(審美)化追求在一定意義上有助于提升生活的品位與情趣,但其著眼點主要在生活的外形式上,對于形式的過分重視亦可能流衍為奢靡、頹廢與媚俗。
第二類是對生活技巧與社會關系的藝術化(性)追求。即把藝術化導衍為生存與生活的技巧,具體表現(xiàn)為生活方式、生存態(tài)度、人際關系等的處理藝術。如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所推崇的“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的生存方式與態(tài)度,實際上就隱含著處理現(xiàn)實關系的某種圓滑技巧。按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則,本來應該是“學而優(yōu)則仕 ”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是不能如愿的,這可能有多重原因。于是,士大夫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可進可退的,在某種情況下是明智的在某種情況下顯然是圓滑的生存哲學。林語堂以“中等階級生活”為基礎的“生活的藝術”,以及種種所謂公關的藝術,在一定意義上也可歸于這個類別。這種藝術化化衍得當,確實有助于人際關系的潤澤,但過分重視則可能流為精神的退化。
這兩種人生藝術化的理論傾向及其生活實踐,嚴格說來是對生活中的局部藝術性要素的追求,而非人的整個生命境界與人格心靈的藝術化。
第三類則體現(xiàn)了對人格與心靈境界的藝術化追求,是人生藝術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現(xiàn)代人生藝術化命題的基本取向。這個藝術化就是人類對自我精神與人格之美的追求。這個藝術化的本質實際上隱含著的是對于美和藝術精神的理解與把握的問題。在中國現(xiàn)代人生藝術化命題中,美與藝術的精神主要被闡釋為以情感為根基、理想為品格的弘揚價值、追尋意義的詩性生命精神。這個精神包含了對真率、生動、熱情、圓滿、完整、和諧、秩序、創(chuàng)造、自由等品格的向往,要求超越粗鄙、麻木、虛偽的純物質人生。
前兩種藝術化可以說是藝術因素對生活的滲透與泛化,而最后一種則是藝術精神對生命與人格的提升,它要求從根本上改造人格境界與生命境界。它所選擇的武器就是美的藝術,它所追求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審美超越。
3
“人生藝術化”命題的核心是要將人的人格與生命境界成就為藝術,即要使人的生命在美的自由升華中獲得詩意提升與詩性實現(xiàn)。這種人生理想與精神旨趣在其孕生的歷史語境中具有不容諱言的烏托邦色彩,因為在嚴峻的民族戰(zhàn)爭中,光靠“人生藝術化”是不可能力挽民族于危亡的。但是在今天的文化建設中,“人生藝術化”命題所深蘊的詩性光芒,卻具有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意義。
與藝術化相對的是科學化。藝術化代表了情感的、個性的、整一的、生動的、詩意的等創(chuàng)造模式。科學化代表了理性的、統(tǒng)一的、邏輯的、規(guī)整的、現(xiàn)實的等實踐方式。在人類早期,我們并未嚴格區(qū)別藝術活動與科學活動的界限。理性的實用的活動中就蘊涵著藝術的審美的因素。隨著生產(chǎn)實踐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藝術與科學逐漸區(qū)別開來。這種界限尤其在現(xiàn)代性進程中日趨嚴格。現(xiàn)代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及其伴生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也自然而然地促生了關于現(xiàn)代性問題的反思。
窮究宇宙的奧秘,科學與美并非不可通約。窮極人生的究竟,倫理與美也非互不關聯(lián)。完美的人的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這一認識在康德、席勒的人本主義哲學與美學中已明確提出??档抡J為以情為本質的審美判斷力是溝通純粹理性的知和實踐理性的意的橋梁。席勒提出可以通過審美自由的中間狀態(tài),使人實現(xiàn)從感受的受動狀態(tài)到思維和意志的能動狀態(tài)的轉變,成為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相協(xié)調的自由完整的人。“人生藝術化”理論正是順著這一理路而來的。當然它所針對的不僅是西方美學所主要批判的人性分裂問題,更基礎的還是在民族困境中的人性麻木、自私庸俗的無情俗情問題。而在對后者的探討中,它也警覺到科技文明發(fā)展所可能帶來的與西方社會相似的現(xiàn)代性問題。由此,“人生藝術化”命題也把人格建設、人性完善的歷史實踐問題和人生意義、價值信仰的形上問題一并提到了現(xiàn)代中國人的面前。
強調真善美的統(tǒng)一及其在審美中的人性升華,是中國現(xiàn)代“人生藝術化”命題的基本理想。梁啟超創(chuàng)造了以情感對理性和道德的涵攝與超越來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趣味美本體,并由此出發(fā)建構了藝術化的理想生命境界。此后,朱光潛以情趣人生、豐子愷以真率人生、宗白華以自由人生的思想闡釋與理論建構,各具特色地共同豐富了對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人格心靈與人生境界的想像。真善美最終都指向一個終極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宇宙真境、生命至境、藝術美境本無間隙。從梁啟超到宗白華,“人生藝術化”追求的是感性與理性、情感與道德、個體與眾生(宇宙)的統(tǒng)一與和諧。這種美的和諧的出發(fā)點與立足點是個體的人,其核心是以情感為樞紐的人性的完善和人格的圓成。但其終極目標是超越個體的,既指向現(xiàn)實的社會,也指向人類及其生存的整個世界。它的道路就是精神人格的藝術化,并最終將手段轉化為目的,使整個生命獲得美的升華。
在資本利益、科技理性、大眾文化的圍合中,藝術超越與審美超越正重新成為人文知識分子所關注的人類追尋自由與解放的重要路徑。在西方現(xiàn)代文化中,尼采較早提出了“世界的存在只有作為審美現(xiàn)象才是合理的”的審美主義原則。之后,海德格爾提出了人的詩意棲居的問題,??绿岢隽松婷缹W的問題,由此進一步拓展了西方現(xiàn)代文化關于現(xiàn)代性問題的美學反思。中國現(xiàn)代“人生藝術化”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啟蒙主義與審美主義的重奏,它在啟蒙主義的意義上是反封建反蒙昧性的,在審美主義的意義上則是反實用理性的。它是關注現(xiàn)實的,它要求生命有藝術一樣激揚的熱情、舒展的感性與崇高的意向;它又是超越的,它企望生命如藝術一般不執(zhí)著于現(xiàn)實功利,而去追尋自我的意義與精神的自由。但它在本質上仍然是一條從精神上尋求解放與自由的道路。其宏揚的是一種遠功利而入世的審美人生精神,追尋的是一種審美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