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之淺見
時間:
常彬1由 分享
古詩詞是生命的歌唱,是美麗的化身,是永遠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古詩詞的閱讀與欣賞應當超越單純的訓詁文字、詮釋詞語的范圍,跨入語義學與美學的領域,用心靈去捕捉詩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現今不少語文教師依然要求學生采用“死摳字詞——理解句意——總結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條分縷析、肢解原本文脈貫通、渾然一體的千古佳句。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蘊藏著的美感被掃蕩殆盡,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也深受影響。所以我認為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應該掌握這樣的策略:
一、整合資源,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一是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人,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自已感情之深;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tǒng)“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二是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fā)現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
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二、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作者的心情
讓古詩詞教學彌散醉人的芬芳,教學中就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文本的節(jié)奏和肌理,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一是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八個詞,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滿天的飛霜、驚叫的烏鴉等),讀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師描繪意境:一個深秋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灑下清冷的光輝……學生誦讀古詩并說說讀后的感受。三是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張繼,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四是播放音樂《漢宮秋月》,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三、采用導語鋪陳的方法引導學生和詩人進行心靈對話
在執(zhí)教《題臨安邸》一詩時,我這樣指導學生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隨著課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圖”,感慨發(fā)自肺腑:“曾經多么繁榮的景象,但從金兵跨入城門的那天起,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那些只會尋歡作樂的南宋權貴們已經葬送了一個繁華如織的汴州,難道他們就不會再葬送一個風景如畫的杭州嗎?想到這一切,你著急嗎?讓我們問一問那些酒囊飯袋們!”于是,學生情不自禁地高聲質問:“西湖歌舞幾時休?”聲音充滿了心急如焚的焦慮。教師又提示:“你們憂慮嗎?再問!”于是,學生再讀,聲音里帶著深深的擔憂。緊接著,教師再提示:“想到臨死還牽掛國家統(tǒng)一的陸游,想到‘南望王師又一年’的遺民們,你們憎恨嗎?指著那些權貴的鼻子再問!”這一次,學生們的聲音里充滿了憤概,他們瞪大眼睛,緊握拳頭,猶如愛國的詩人林升,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限的憤概、憎恨。在這扣人心弦的“三問”中,學生每一次的激情朗讀,層層深入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詩人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一、整合資源,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一是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人,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自已感情之深;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tǒng)“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二是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fā)現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
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二、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作者的心情
讓古詩詞教學彌散醉人的芬芳,教學中就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文本的節(jié)奏和肌理,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一是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八個詞,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滿天的飛霜、驚叫的烏鴉等),讀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師描繪意境:一個深秋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灑下清冷的光輝……學生誦讀古詩并說說讀后的感受。三是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張繼,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四是播放音樂《漢宮秋月》,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三、采用導語鋪陳的方法引導學生和詩人進行心靈對話
在執(zhí)教《題臨安邸》一詩時,我這樣指導學生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隨著課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圖”,感慨發(fā)自肺腑:“曾經多么繁榮的景象,但從金兵跨入城門的那天起,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那些只會尋歡作樂的南宋權貴們已經葬送了一個繁華如織的汴州,難道他們就不會再葬送一個風景如畫的杭州嗎?想到這一切,你著急嗎?讓我們問一問那些酒囊飯袋們!”于是,學生情不自禁地高聲質問:“西湖歌舞幾時休?”聲音充滿了心急如焚的焦慮。教師又提示:“你們憂慮嗎?再問!”于是,學生再讀,聲音里帶著深深的擔憂。緊接著,教師再提示:“想到臨死還牽掛國家統(tǒng)一的陸游,想到‘南望王師又一年’的遺民們,你們憎恨嗎?指著那些權貴的鼻子再問!”這一次,學生們的聲音里充滿了憤概,他們瞪大眼睛,緊握拳頭,猶如愛國的詩人林升,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限的憤概、憎恨。在這扣人心弦的“三問”中,學生每一次的激情朗讀,層層深入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詩人那顆憂國憂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