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初中生讀整部名著
時間:
鄒峰1由 分享
當今,名著閱讀堪憂。但比起早幾年來,已有了很大的進步。隨著新課標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強調(diào)(七至九年級的階段目標:課外的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緊緊跟進的新教材新設的名著導讀的導引,再加上近年來中考風云又起,名著閱讀以較大的比分權(quán)重闖入中考,起到了推波助瀾之效,中學語文教師開始意識到名著閱讀對中考的重要,繼而慢慢明白名著作為經(jīng)典滋養(yǎng)下一代的重要性。名著意識已經(jīng)深深地根植在語文教師的心中。但一到操作的層面,許多教師在現(xiàn)實困難和問題面前不得不低下了那高貴的頭顱。他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方面顯得手腳無措,只在學生面前強調(diào)要閱讀名著,在行動上卻指導乏術(shù),放任學生自由:沒有對名著閱讀方法的細致指點,沒有對名著閱讀過程的全程導控,沒有對名著閱讀習慣作長期堅持不懈的培養(yǎng)。名著閱讀正處在一種無序、混亂、低效的狀態(tài)。因此如何踏踏實實地讀好一部名著。如何實現(xiàn)名著閱讀的有序、高效,成為我們目前語文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名著閱讀要做到有序、高效,就得踏踏實實地從讀一部部名著開始,各個擊破,積少成多,如此步步為營,把新課標推薦的十二部名著都基本讀懂、讀好,為初中生打下一點精神的底子、語言文字的底子及寫作的底子,功莫大焉,這也許應該成為每個初中語文老師的追求。
要指導學生讀好一部名著,依據(jù)我近年的實踐經(jīng)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詳細地制定出閱讀的班級計劃
讀書是需要氛圍的。一個班級可形成一個巨大的閱讀場,在這個閱讀場里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獲得閱讀信息、閱讀激情、閱讀快感、閱讀價值等等。因此一個班共同讀一部名著往往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妙處。但要達到這一效果,往往需要老師從旁培養(yǎng)、激蕩。因此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就勢在必行。凡事預則立。一個好的閱讀計劃,規(guī)定了閱讀活動的過程和方向,這對實現(xiàn)閱讀目標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對《童年》這一名著,我根據(jù)班級的閱讀情況作了如下安排:
全書共十三章,分五周閱讀完成。具體的閱讀進度及課堂教學安排如下:
這種安排對學生的閱讀和教師的指導都做出了較具體的布置,整個閱讀以課堂閱讀帶動課外閱讀,以集體閱讀推動個體閱讀,以課堂討論來檢驗閱讀成效,并輔助一些活動來進一步強化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
二、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潛心涵詠
1 瀏覽文本,概括情節(jié)
文本細讀之前,第一步就是逐章逐節(jié)的摸索別人的行文思路。根據(jù)青少年的獵奇心理,讀一部小說最吸引其眼球的莫過于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因此讀第一遍時可快讀,瀏覽全書,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把情節(jié)理順并串連起來,獲得對整部小說的整體印象。如對童年可設計一張表,學生每讀完一節(jié)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讀幾個章節(jié),在情節(jié)的概括上作一些示范,再讓學生去獨立完成其它部分。如此舉一反三,定能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這一步的閱讀,就為下一步的文本細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細讀文本,前后勾連
有了通讀的基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文本細讀。什么是文本細讀?用王瑤的話說就是“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話來說:“文本細讀就是沉入詞語。”或者說:“文本細讀就是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海德格爾也說。文本細讀就是徜徉在語言之途。在語言之途散步,悠閑地散步。
文本細讀,要圈點批注。在閱讀時把文章要旨、讀書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這既是一種閱讀的態(tài)度,又是一種閱讀的方法。如對《童年》可選擇一、二、四、八章進行圈點批注。
文本細讀,要讀出疑問。文本細讀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尋找縫隙。細讀時要注意讀出它的破綻,讀出作家遺漏的或者錯誤的地方。作家的作品往往達不到他想要達到的完整的境界,所謂“縫隙”就暗示了這種差距的存在。“縫隙”里隱藏了大量的密碼,幫你完善這個故事。要善于從平平淡淡的情節(jié)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匠心獨運,從看似簡單的細節(jié)中覓出深邃的內(nèi)涵來。如讀到《童年》中“小茨岡”這一人物,對他的死抱有深深的同情的同時,不禁要問:是誰害死了一個年青的生命?
文本細讀,要讀出自己。文本細讀就是在發(fā)現(xiàn)文本的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錢理群曾說:“文學名著的閱讀,就是一種發(fā)現(xiàn):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發(fā)現(xiàn)。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fā)現(xiàn)。說到底,這乃是對人的發(fā)現(xiàn)。——它的魅力就在這里。”發(fā)現(xiàn)自己與作品中的人物的某種潛在的聯(lián)系,如讀到阿遼沙挨打的經(jīng)歷聯(lián)想到自己挨打的經(jīng)歷,讀到外祖母的愛想到自己母親的爰,讀到阿遼沙搬家后交友聯(lián)想到自己小時候的交友經(jīng)歷等等。只有用心去讀。以己之心與作品中的人物之心交流、碰撞,設身處地體驗他們的境遇,痛苦與歡樂,悲傷與苦惱,只有讀出自己,才能讀出感動。
文本細讀,要前后勾通。就是把相關(guān)情節(jié)串連成一片,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全面分析,從而理出一條人物的性格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的思路來。如解讀外祖父這一人物,就不能只讀“外祖父毒打阿遼沙”、“外祖父的上帝”部分。還需讀外祖父來到床頭看我,并給我講他年青的時候的故事這一部分,這樣一讀,就感受到了外祖父不光有殘暴的一面,也還有辛酸和善剛強的一面。為了強化這一閱讀方式,我們不妨對《童年》擬幾個話題讓學生去探究:
(1)阿遼沙在成長的過程中,哪些事對他的生活有了較大的影響?他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人對他產(chǎn)生了影響?他最后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
(2)外祖母這個人對外祖父、女兒、阿遼沙、舅舅、小茨岡、格里戈里、“好事情”等人的態(tài)度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3)外祖父的人生經(jīng)歷中哪些造就了他的性格?你如何評價這個人?
(4)母親在小說中是一個不幸者,哪些因素造成了她的不幸?對命運曲安排她的態(tài)度怎樣?
通過設置一些問題,學生可以把小說的各個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思考,理解逐步從小說的表層深入到小說的內(nèi)核,去領會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圖,做到比較準確地解讀小說,從而防止學生“快餐式”的閱讀。
3 精神對話,心靈撞擊
如果說自由閱讀課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那么作品討論課就為讀者們提供一個表達自己閱讀獨特感受的空間和時間。讀小說,是學生與作品的對話,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又是學生與小說中人物的對話。這種對話的質(zhì)囊直接影響了學生對一部名著的精神養(yǎng)分的汲取。這種對話是否成功,我們可以通過課堂上的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來檢驗。通過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甚至與評論這部作品的大家交流,來達到互通閱讀信息,深入探究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學生要讀出自己的個人經(jīng)驗和人生體驗來。
有學生讀完《童年》之后,設計一個話題“我與阿遼沙比童年”,供學生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有些同學談了自己個人的獨特閱讀體驗,就顯得很有收獲: [學生一]: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jīng)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chǎn)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fā)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學生二]:啊,真可憐!阿廖沙的童年就這樣痛苦的度過的。我呢?我出生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有父母無微不至地呵護,親人親切無比的關(guān)愛,朋友們深厚無比的友情。童年的生活又是多么地無憂無慮:在樹林里嬉戲,在草叢中捉迷藏,在溪水中玩耍,在花叢中捉蝴蝶……在學校有老師耐心地教育,同學們無私地幫助,我就像一棵小樹,在接受雨露陽光的滋潤——盡情地學習知識,在不斷地茁壯成長,開始走向成熟。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與主人公阿廖沙的對話中思想上有了深刻地變化。在生生對話中同學們也能得到一些啟發(fā)。
4 摘抄涵詠,品味語言
如果把初中生的名著閱讀進行定位,不妨定在積累閱讀上。積累什么?當然是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對情感和思想的積累,對藝術(shù)技巧的發(fā)現(xiàn)和掌握,而這一切都依賴于對語言的積累。因此學生在讀名著時,摘抄一些優(yōu)美語句是十分必要的。這就好像在名著中抽出它最富有價值的部分。其實,摘抄的過程也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這種發(fā)現(xiàn)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所謂的語感不就是對文本中關(guān)鍵處、美處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停頓。
摘抄可分為以下幾類:
(1)摘抄小說中的抒情句、哲理句
如《童年》一書中的哲理句:
各人不過有各人的名字,而權(quán)利人人都一樣。
官像頑皮的孩子,走上來就把一切法律破壞了。
(2)摘抄精彩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類
如:在明凈的天空下,伏爾加河兩岸被秋風渡上了一層金紅色,看上去就像是兩條美麗的綢緞。橘紅色的輪船不疾不徐、懶洋洋地逆流而上。輪片有節(jié)奏地拍打著灰藍色的河水,發(fā)出隆隆的響聲。船尾有一條灰色的駁船被長長的拖索章著,安詳而悠閑,活脫脫的像一只土鱉。
(3)人物肖像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和對話描寫類
如精彩的肖像描寫: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過她的眼睛,從他內(nèi)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光芒。她的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只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并且柔軟得也像這可愛的動物。
其它如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及對話描寫其中不乏精彩處,當一一摘錄。
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摘抄的目的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為研討技法服務。因此摘抄之后,還要引導學生不要把這些語言材料束之高閣。而要摘而時習之,利用早讀課或課余時間細心去體味、沉吟、把玩,通過反復咀嚼去充分感受其語言的魅力,揣摩作者的行文脈絡,最好能熟讀成誦,最終內(nèi)化成自己的東西。
5 摹寫模仿,以寫促讀
“大師對于正在學習的中小學生。當然首先是一個精神的引導人,但同時也是學習寫作的典范。”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讀名著。就是“發(fā)現(xiàn)大師”的過程。名著就是一個蘊藏著豐富藝術(shù)技巧的寶藏,等待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這些典范的寫作例子,正是學生寫作值得模仿和借鑒的。如《童年》中的第四章中救火的場面描寫,畫面感、節(jié)奏感都很強,使人如身臨其境,就值得學生仔細揣摩,細心模仿??梢龑W生細讀并思考以下的問題:(1)小說中的寫火場不是一次完成的,失火救火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是怎樣寫火景的?寫了幾次?(2)在救火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外祖母,表現(xiàn)了她什么樣的品質(zhì)?(3)作者是以什么視角來寫的,從小說的哪些地方能表現(xiàn)出來?通過以上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寫好場面,如何用行動來刻畫人物,如何運用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突出人物性格。在此基礎上,以“拔河比賽”為題,引導學生仿寫:(1)確定拔河場面的幾個主要人物,描繪其行動,并以對比的方式來突出主要人物的特點。(2)分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后三個方面來描寫現(xiàn)場。(3)分組寫作,嘗試以學生的視角、老師的視角和裁判的視角來描寫。如此通過借鑒模仿也加深了對名著的理解。
名著閱讀要做到有序、高效,就得踏踏實實地從讀一部部名著開始,各個擊破,積少成多,如此步步為營,把新課標推薦的十二部名著都基本讀懂、讀好,為初中生打下一點精神的底子、語言文字的底子及寫作的底子,功莫大焉,這也許應該成為每個初中語文老師的追求。
要指導學生讀好一部名著,依據(jù)我近年的實踐經(jīng)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詳細地制定出閱讀的班級計劃
讀書是需要氛圍的。一個班級可形成一個巨大的閱讀場,在這個閱讀場里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獲得閱讀信息、閱讀激情、閱讀快感、閱讀價值等等。因此一個班共同讀一部名著往往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妙處。但要達到這一效果,往往需要老師從旁培養(yǎng)、激蕩。因此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就勢在必行。凡事預則立。一個好的閱讀計劃,規(guī)定了閱讀活動的過程和方向,這對實現(xiàn)閱讀目標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對《童年》這一名著,我根據(jù)班級的閱讀情況作了如下安排:
全書共十三章,分五周閱讀完成。具體的閱讀進度及課堂教學安排如下:
這種安排對學生的閱讀和教師的指導都做出了較具體的布置,整個閱讀以課堂閱讀帶動課外閱讀,以集體閱讀推動個體閱讀,以課堂討論來檢驗閱讀成效,并輔助一些活動來進一步強化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
二、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潛心涵詠
1 瀏覽文本,概括情節(jié)
文本細讀之前,第一步就是逐章逐節(jié)的摸索別人的行文思路。根據(jù)青少年的獵奇心理,讀一部小說最吸引其眼球的莫過于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因此讀第一遍時可快讀,瀏覽全書,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把情節(jié)理順并串連起來,獲得對整部小說的整體印象。如對童年可設計一張表,學生每讀完一節(jié)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讀幾個章節(jié),在情節(jié)的概括上作一些示范,再讓學生去獨立完成其它部分。如此舉一反三,定能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了這一步的閱讀,就為下一步的文本細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細讀文本,前后勾連
有了通讀的基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文本細讀。什么是文本細讀?用王瑤的話說就是“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話來說:“文本細讀就是沉入詞語。”或者說:“文本細讀就是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海德格爾也說。文本細讀就是徜徉在語言之途。在語言之途散步,悠閑地散步。
文本細讀,要圈點批注。在閱讀時把文章要旨、讀書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這既是一種閱讀的態(tài)度,又是一種閱讀的方法。如對《童年》可選擇一、二、四、八章進行圈點批注。
文本細讀,要讀出疑問。文本細讀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尋找縫隙。細讀時要注意讀出它的破綻,讀出作家遺漏的或者錯誤的地方。作家的作品往往達不到他想要達到的完整的境界,所謂“縫隙”就暗示了這種差距的存在。“縫隙”里隱藏了大量的密碼,幫你完善這個故事。要善于從平平淡淡的情節(jié)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匠心獨運,從看似簡單的細節(jié)中覓出深邃的內(nèi)涵來。如讀到《童年》中“小茨岡”這一人物,對他的死抱有深深的同情的同時,不禁要問:是誰害死了一個年青的生命?
文本細讀,要讀出自己。文本細讀就是在發(fā)現(xiàn)文本的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錢理群曾說:“文學名著的閱讀,就是一種發(fā)現(xiàn):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發(fā)現(xiàn)。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fā)現(xiàn)。說到底,這乃是對人的發(fā)現(xiàn)。——它的魅力就在這里。”發(fā)現(xiàn)自己與作品中的人物的某種潛在的聯(lián)系,如讀到阿遼沙挨打的經(jīng)歷聯(lián)想到自己挨打的經(jīng)歷,讀到外祖母的愛想到自己母親的爰,讀到阿遼沙搬家后交友聯(lián)想到自己小時候的交友經(jīng)歷等等。只有用心去讀。以己之心與作品中的人物之心交流、碰撞,設身處地體驗他們的境遇,痛苦與歡樂,悲傷與苦惱,只有讀出自己,才能讀出感動。
文本細讀,要前后勾通。就是把相關(guān)情節(jié)串連成一片,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全面分析,從而理出一條人物的性格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的思路來。如解讀外祖父這一人物,就不能只讀“外祖父毒打阿遼沙”、“外祖父的上帝”部分。還需讀外祖父來到床頭看我,并給我講他年青的時候的故事這一部分,這樣一讀,就感受到了外祖父不光有殘暴的一面,也還有辛酸和善剛強的一面。為了強化這一閱讀方式,我們不妨對《童年》擬幾個話題讓學生去探究:
(1)阿遼沙在成長的過程中,哪些事對他的生活有了較大的影響?他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人對他產(chǎn)生了影響?他最后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
(2)外祖母這個人對外祖父、女兒、阿遼沙、舅舅、小茨岡、格里戈里、“好事情”等人的態(tài)度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3)外祖父的人生經(jīng)歷中哪些造就了他的性格?你如何評價這個人?
(4)母親在小說中是一個不幸者,哪些因素造成了她的不幸?對命運曲安排她的態(tài)度怎樣?
通過設置一些問題,學生可以把小說的各個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思考,理解逐步從小說的表層深入到小說的內(nèi)核,去領會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圖,做到比較準確地解讀小說,從而防止學生“快餐式”的閱讀。
3 精神對話,心靈撞擊
如果說自由閱讀課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那么作品討論課就為讀者們提供一個表達自己閱讀獨特感受的空間和時間。讀小說,是學生與作品的對話,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又是學生與小說中人物的對話。這種對話的質(zhì)囊直接影響了學生對一部名著的精神養(yǎng)分的汲取。這種對話是否成功,我們可以通過課堂上的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來檢驗。通過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甚至與評論這部作品的大家交流,來達到互通閱讀信息,深入探究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學生要讀出自己的個人經(jīng)驗和人生體驗來。
有學生讀完《童年》之后,設計一個話題“我與阿遼沙比童年”,供學生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有些同學談了自己個人的獨特閱讀體驗,就顯得很有收獲: [學生一]: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jīng)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chǎn)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fā)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學生二]:啊,真可憐!阿廖沙的童年就這樣痛苦的度過的。我呢?我出生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有父母無微不至地呵護,親人親切無比的關(guān)愛,朋友們深厚無比的友情。童年的生活又是多么地無憂無慮:在樹林里嬉戲,在草叢中捉迷藏,在溪水中玩耍,在花叢中捉蝴蝶……在學校有老師耐心地教育,同學們無私地幫助,我就像一棵小樹,在接受雨露陽光的滋潤——盡情地學習知識,在不斷地茁壯成長,開始走向成熟。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與主人公阿廖沙的對話中思想上有了深刻地變化。在生生對話中同學們也能得到一些啟發(fā)。
4 摘抄涵詠,品味語言
如果把初中生的名著閱讀進行定位,不妨定在積累閱讀上。積累什么?當然是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對情感和思想的積累,對藝術(shù)技巧的發(fā)現(xiàn)和掌握,而這一切都依賴于對語言的積累。因此學生在讀名著時,摘抄一些優(yōu)美語句是十分必要的。這就好像在名著中抽出它最富有價值的部分。其實,摘抄的過程也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這種發(fā)現(xiàn)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所謂的語感不就是對文本中關(guān)鍵處、美處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停頓。
摘抄可分為以下幾類:
(1)摘抄小說中的抒情句、哲理句
如《童年》一書中的哲理句:
各人不過有各人的名字,而權(quán)利人人都一樣。
官像頑皮的孩子,走上來就把一切法律破壞了。
(2)摘抄精彩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類
如:在明凈的天空下,伏爾加河兩岸被秋風渡上了一層金紅色,看上去就像是兩條美麗的綢緞。橘紅色的輪船不疾不徐、懶洋洋地逆流而上。輪片有節(jié)奏地拍打著灰藍色的河水,發(fā)出隆隆的響聲。船尾有一條灰色的駁船被長長的拖索章著,安詳而悠閑,活脫脫的像一只土鱉。
(3)人物肖像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和對話描寫類
如精彩的肖像描寫: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過她的眼睛,從他內(nèi)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光芒。她的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只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并且柔軟得也像這可愛的動物。
其它如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及對話描寫其中不乏精彩處,當一一摘錄。
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摘抄的目的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為研討技法服務。因此摘抄之后,還要引導學生不要把這些語言材料束之高閣。而要摘而時習之,利用早讀課或課余時間細心去體味、沉吟、把玩,通過反復咀嚼去充分感受其語言的魅力,揣摩作者的行文脈絡,最好能熟讀成誦,最終內(nèi)化成自己的東西。
5 摹寫模仿,以寫促讀
“大師對于正在學習的中小學生。當然首先是一個精神的引導人,但同時也是學習寫作的典范。”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讀名著。就是“發(fā)現(xiàn)大師”的過程。名著就是一個蘊藏著豐富藝術(shù)技巧的寶藏,等待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這些典范的寫作例子,正是學生寫作值得模仿和借鑒的。如《童年》中的第四章中救火的場面描寫,畫面感、節(jié)奏感都很強,使人如身臨其境,就值得學生仔細揣摩,細心模仿??梢龑W生細讀并思考以下的問題:(1)小說中的寫火場不是一次完成的,失火救火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是怎樣寫火景的?寫了幾次?(2)在救火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外祖母,表現(xiàn)了她什么樣的品質(zhì)?(3)作者是以什么視角來寫的,從小說的哪些地方能表現(xiàn)出來?通過以上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寫好場面,如何用行動來刻畫人物,如何運用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突出人物性格。在此基礎上,以“拔河比賽”為題,引導學生仿寫:(1)確定拔河場面的幾個主要人物,描繪其行動,并以對比的方式來突出主要人物的特點。(2)分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后三個方面來描寫現(xiàn)場。(3)分組寫作,嘗試以學生的視角、老師的視角和裁判的視角來描寫。如此通過借鑒模仿也加深了對名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