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習
時間:
鄭海麗1由 分享
小學生學習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fā)展的直接源泉。根據兒童心理特點,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xié)調之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可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地探究性學習。
一、讓學生盡可能去“想”
要培養(yǎng)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及地盡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采用CAI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火燒圓明園影片的片斷,讓學生看后談體會,學生便聯想到了火藥,學生提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火藥的,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槍來對付英、法聯軍呢?這樣以來,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
二、讓學生盡可能去“看”
“看”就是讓學生觀看、觀察,給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來發(fā)現,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習《桂林山水》時,采用CAI 出示桂林山水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再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題名。然后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誰好、為什么。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創(chuàng)造性地學到了知識。
三、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畫”
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學生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如上《畫風》一課時,在設計時充分體現一個“畫”字,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表達一定的思維結果,老師用“簡筆畫”板書出書上所說的風中的事物,課中還設計讓學生在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上想辦法“畫”出“風”來,看誰的辦法想得多,并說出為什么這樣就把風畫出來了。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學生在探究怎樣畫的過程中,也就明白了風是不能直接把它畫出來的,只有通過其它事物在風的作用下來表示這一要點,比老師講出來的效果好多了。
四、讓學生盡可能地去“說”
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能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
如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
五、讓學生盡可能去“做”
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期末復習成語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冊的成語找出來讓學生抄、讀、記等,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還要求學生比一比,誰能將一冊中所有的成語全找出來。這樣學生在自己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六、主動聯系社會生活,感受語文
《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guī)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wèi)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養(yǎng)成了寫規(guī)范字、說規(guī)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另外,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七、教給學生的“方法”
人們常說:“授人以漁,終身受用。”面對這個知識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今天的知識明天就不夠用的現實,我們不能只注重教給學生“如何捕魚”的方法,還需要告訴學生“捕魚”的場所,告訴學生學習的多種渠道和網上的龐大資源應該在何處去找、在何處去學、在何處去發(fā)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怎樣去收集一些資料、從哪兒去獲取資料,即告訴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如通過報紙剪貼、通過書刊摘抄、電視錄音、收音機錄音、光碟、磁盤、網上下載、實地調查、自己生活體驗、專題采訪等。對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樣來整理、處理,使之成為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呢?如從電視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將怎樣處理這個信息呢?明天出行你就要帶雨傘。又如你從報紙上看到一個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竟跳樓自殺輕生,你會怎樣想?你的心理會產生怎樣的啟示?如果自己也是一個承受力差、經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對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是不是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tài),正確對待考試呢?
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說、去畫、去做、去懷疑,既教給學習方法,又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就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
一、讓學生盡可能去“想”
要培養(yǎng)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及地盡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采用CAI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火燒圓明園影片的片斷,讓學生看后談體會,學生便聯想到了火藥,學生提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火藥的,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槍來對付英、法聯軍呢?這樣以來,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
二、讓學生盡可能去“看”
“看”就是讓學生觀看、觀察,給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來發(fā)現,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習《桂林山水》時,采用CAI 出示桂林山水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再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題名。然后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誰好、為什么。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創(chuàng)造性地學到了知識。
三、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畫”
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學生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如上《畫風》一課時,在設計時充分體現一個“畫”字,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表達一定的思維結果,老師用“簡筆畫”板書出書上所說的風中的事物,課中還設計讓學生在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上想辦法“畫”出“風”來,看誰的辦法想得多,并說出為什么這樣就把風畫出來了。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學生在探究怎樣畫的過程中,也就明白了風是不能直接把它畫出來的,只有通過其它事物在風的作用下來表示這一要點,比老師講出來的效果好多了。
四、讓學生盡可能地去“說”
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能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
如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
五、讓學生盡可能去“做”
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期末復習成語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冊的成語找出來讓學生抄、讀、記等,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還要求學生比一比,誰能將一冊中所有的成語全找出來。這樣學生在自己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六、主動聯系社會生活,感受語文
《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guī)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wèi)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養(yǎng)成了寫規(guī)范字、說規(guī)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另外,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七、教給學生的“方法”
人們常說:“授人以漁,終身受用。”面對這個知識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今天的知識明天就不夠用的現實,我們不能只注重教給學生“如何捕魚”的方法,還需要告訴學生“捕魚”的場所,告訴學生學習的多種渠道和網上的龐大資源應該在何處去找、在何處去學、在何處去發(fā)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怎樣去收集一些資料、從哪兒去獲取資料,即告訴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如通過報紙剪貼、通過書刊摘抄、電視錄音、收音機錄音、光碟、磁盤、網上下載、實地調查、自己生活體驗、專題采訪等。對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樣來整理、處理,使之成為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呢?如從電視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將怎樣處理這個信息呢?明天出行你就要帶雨傘。又如你從報紙上看到一個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竟跳樓自殺輕生,你會怎樣想?你的心理會產生怎樣的啟示?如果自己也是一個承受力差、經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對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是不是該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tài),正確對待考試呢?
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說、去畫、去做、去懷疑,既教給學習方法,又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就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