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促成精彩課堂
時間:
楊金霞1由 分享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隨機生成的過程,期間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許多新的想法、新的問題是我們無法預料的,而這些無法預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課堂的教學契機,乃至整節(jié)課的一個精彩亮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善于把握教學動態(tài),用心捕捉、及時搜集、有效篩選學習活動中瞬間生成的有利于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鮮活的課程資源,及時調整教學思路,使課堂走向動態(tài)生成,引向深入,推至高潮。
一、充分的預設是生成精彩的前提
“‘生成’只青睞有準備的課堂。”那么教師在這“無法預約的美麗”到來之前可以有哪些作為呢?首先我覺得應該弄清楚課堂上哪些時候、哪些地方是知識的生成點,知道了這些,我們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現(xiàn)時因毫無準備而束手無策,白白浪費掉極好的教育資源。一般來說一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是知識的生成點,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多花一點功夫,多想一些意外,課堂上就不會手忙腳亂。其次,我們應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環(huán)境,這外部環(huán)境主要指互動對話的氛圍和動態(tài)開放的時空。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寬松的氛圍,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這樣才能充分暴露學生原生態(tài)的思維,才有利于生成。
二、善于捕捉課堂中的生成資源,生成精彩
最近,我出了一些題目給學生練習,其中有這樣一道題:“小紅今年7歲,媽媽今年35歲,小紅幾歲時媽媽的年齡是小紅的3倍?”上課前我想了很久,對于三年級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教比較好呢?對付這種題目用常規(guī)解法不行,我的法寶是畫圖、列舉甚至猜……
上課時我用列舉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了答案。
小紅 8歲 9歲 10歲 11歲 12歲 13歲 14歲 ……
媽媽 36歲 37歲 38歲 39歲 40歲 41歲 42歲 ……
42÷14=3(倍),小紅14歲時媽媽的年齡是小紅的3倍。
當我剛準備結束這道題的講解時,我班的“機靈鬼”李明搶著說:“老師,28÷2也等于14。”我一愣,李明的回答是巧合還是有道理?經(jīng)過我仔細的思考,找到了他解法的道理:當媽媽的年齡是小紅的3倍的那一年,母女倆的年齡差仍然是不變的。如右圖:
35-7=28(歲);28÷2=14(歲)。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學生的一個回答,一個提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可以激發(fā)教師的教學靈感,傾聽學生的想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在傾聽中要學會捕捉,課堂中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一些思維亮點,是教學中稍縱即逝的寶貴資源,如果不及時捕捉,就會與重要的“動態(tài)生成點”擦肩而過,就會在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痛失良機。
三、直面課堂意外,生成精彩
下面是某位老師設計的兩次摸球實驗:
第一次實驗:盒子里放9個白球和1個黃球,每組5個同學,每人摸4次,小組長做記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得到下面一組數(shù)據(jù):
一組 二組 三組 四組 五組 六組
白球 19 19 18 18 17 17
黃球 1 1 2 2 3 3
師:你們發(fā)現(xiàn)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為什么?由于兩種顏色的球個數(shù)差別較大,學生沒有任何懸念就得到了結論: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因為盒子里放的白球多。
第二次實驗:盒子里放8個白球、4個黃球、2個紅球;每人只摸一次,每次只能摸一個,然后放回盒里;每個同學在摸之前,要先晃一晃再摸;小組長做記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又得到下面一組數(shù)據(jù):
一組 二組 三組 四組 五組 六組 合計
白球 3 4 3 2 2 3
黃球 2 1 1 2 2 1
紅球 0 0 1 1 1 1
(教師邊提問邊填表)
師:一共摸到幾次白球?
生1:17次。
師:一共摸到幾次黃球?
生2:9次。
師:一共摸到幾次紅球?
生3:4次。
師:你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4: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最??;因為盒子里放的白球最多,放的紅球最少。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通過摸球實驗探究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以第二次摸球第三組為例:盒子里放有8個白球、4個黃球、2個紅球。盒子里放的黃球比紅球多,理論上摸到黃球比紅球的可能性大,但是實驗結果黃球和紅球各摸到一次!原因是什么呢?這正是體會“可能性是不確定的”的最佳時機,遺憾的是教師沒有抓住這個契機展開教學,而是牽著學生的鼻子回到了她的預設教案,沒有讓學生經(jīng)歷困惑、反思與感悟的過程。體會只有試驗次數(shù)足夠多的時候,可能性的大小才能更加充分。理論上講:哪種顏色的球多,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實際摸到的次數(shù)不一定就多,反之也成立。
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教師要注意捕捉其中不協(xié)調的信息,把握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靈活地駕馭教學過程,有效地組織討論和辯解,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靈性和魅力。
一、充分的預設是生成精彩的前提
“‘生成’只青睞有準備的課堂。”那么教師在這“無法預約的美麗”到來之前可以有哪些作為呢?首先我覺得應該弄清楚課堂上哪些時候、哪些地方是知識的生成點,知道了這些,我們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現(xiàn)時因毫無準備而束手無策,白白浪費掉極好的教育資源。一般來說一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是知識的生成點,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多花一點功夫,多想一些意外,課堂上就不會手忙腳亂。其次,我們應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環(huán)境,這外部環(huán)境主要指互動對話的氛圍和動態(tài)開放的時空。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寬松的氛圍,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這樣才能充分暴露學生原生態(tài)的思維,才有利于生成。
二、善于捕捉課堂中的生成資源,生成精彩
最近,我出了一些題目給學生練習,其中有這樣一道題:“小紅今年7歲,媽媽今年35歲,小紅幾歲時媽媽的年齡是小紅的3倍?”上課前我想了很久,對于三年級的孩子用什么方法教比較好呢?對付這種題目用常規(guī)解法不行,我的法寶是畫圖、列舉甚至猜……
上課時我用列舉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了答案。
小紅 8歲 9歲 10歲 11歲 12歲 13歲 14歲 ……
媽媽 36歲 37歲 38歲 39歲 40歲 41歲 42歲 ……
42÷14=3(倍),小紅14歲時媽媽的年齡是小紅的3倍。
當我剛準備結束這道題的講解時,我班的“機靈鬼”李明搶著說:“老師,28÷2也等于14。”我一愣,李明的回答是巧合還是有道理?經(jīng)過我仔細的思考,找到了他解法的道理:當媽媽的年齡是小紅的3倍的那一年,母女倆的年齡差仍然是不變的。如右圖:
35-7=28(歲);28÷2=14(歲)。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學生的一個回答,一個提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可以激發(fā)教師的教學靈感,傾聽學生的想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在傾聽中要學會捕捉,課堂中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一些思維亮點,是教學中稍縱即逝的寶貴資源,如果不及時捕捉,就會與重要的“動態(tài)生成點”擦肩而過,就會在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痛失良機。
三、直面課堂意外,生成精彩
下面是某位老師設計的兩次摸球實驗:
第一次實驗:盒子里放9個白球和1個黃球,每組5個同學,每人摸4次,小組長做記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得到下面一組數(shù)據(jù):
一組 二組 三組 四組 五組 六組
白球 19 19 18 18 17 17
黃球 1 1 2 2 3 3
師:你們發(fā)現(xiàn)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為什么?由于兩種顏色的球個數(shù)差別較大,學生沒有任何懸念就得到了結論: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因為盒子里放的白球多。
第二次實驗:盒子里放8個白球、4個黃球、2個紅球;每人只摸一次,每次只能摸一個,然后放回盒里;每個同學在摸之前,要先晃一晃再摸;小組長做記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又得到下面一組數(shù)據(jù):
一組 二組 三組 四組 五組 六組 合計
白球 3 4 3 2 2 3
黃球 2 1 1 2 2 1
紅球 0 0 1 1 1 1
(教師邊提問邊填表)
師:一共摸到幾次白球?
生1:17次。
師:一共摸到幾次黃球?
生2:9次。
師:一共摸到幾次紅球?
生3:4次。
師:你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4: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最??;因為盒子里放的白球最多,放的紅球最少。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通過摸球實驗探究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以第二次摸球第三組為例:盒子里放有8個白球、4個黃球、2個紅球。盒子里放的黃球比紅球多,理論上摸到黃球比紅球的可能性大,但是實驗結果黃球和紅球各摸到一次!原因是什么呢?這正是體會“可能性是不確定的”的最佳時機,遺憾的是教師沒有抓住這個契機展開教學,而是牽著學生的鼻子回到了她的預設教案,沒有讓學生經(jīng)歷困惑、反思與感悟的過程。體會只有試驗次數(shù)足夠多的時候,可能性的大小才能更加充分。理論上講:哪種顏色的球多,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就大,但是實際摸到的次數(shù)不一定就多,反之也成立。
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教師要注意捕捉其中不協(xié)調的信息,把握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切入點,靈活地駕馭教學過程,有效地組織討論和辯解,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靈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