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施學生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
時間:
周劉平1由 分享
一、正確認識,確立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
素質教育不止是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更注重于人的其他素質的培養(yǎng),尤其是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強調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教授曾經說過:“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道德品味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yè)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我國的學校教育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心理健康素質的綜合培養(yǎng)。21世紀是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它對人才的要求不囿于知識豐富、能力超群,還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更要求人才德、能、勤、才兼收并蓄。因此,實施和強化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大勢所趨。
二、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渠道。應試教育下的教學,是以知識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教學內容老化單一,以專業(yè)為中心,忽視人文教育,學生不能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素質教育下的教學應強調多樣化、現代化、規(guī)范化,改變過去單一的課程結構模式,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增加培養(yǎng)綜合素質所需的課程,不同學科之間要相互交叉滲透,課程的內容要注意及時更新,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取得相互關聯的動作體系,不僅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的方法。而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抹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我們應根據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學生特點、遵循教育學、心理學的規(guī)律,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和實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注意“教”與“學”的統(tǒng)一,教師應通過一系列“教”的活動,引導學生樂學、會學、善學。教育家葉圣陶一再強調:“‘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向學生提供‘黃金’,而是通過‘黃金’教他們‘點金術’”。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構建素質教育評價制度
考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對學生學什么、如何學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我國目前的評價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某些方面仍不盡人意:在評價內容上,以學生記憶知識的多少和準確率為最主要標志,而忽視了對學生消化吸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社會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以單一的考試方式來檢查學生的記憶力,忽視了多種可選擇的考核方法。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勞動者為目標,以系統(tǒng)、動態(tài)的評價制度綜合評價教學效果,以啟發(fā)性教學方式為主的教學模式,素質教育評價制度在評價內容上應包括:在考核學生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特長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在評價方式上,應將知識考試和創(chuàng)造力考核相結合,以體現知識素質是基礎、創(chuàng)新能力是目的教育思想。評價的方式應擺脫傳統(tǒng)考試以“筆試、閉卷”為特征的單一模式,實現考試方法的多樣化、應用化,從課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因地制宜,不僅有背、寫、聽、讀、講方面的測試,還應包括分析、演繹、綜合、創(chuàng)新、實際操作等方面能力的測試。
四、提高教師本身素質,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振興中華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知識和德行的傳授者。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是提高教師的素質。對于教師本身素質教育的提高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教師應當完成自身思想素質的提高與加強,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的轉化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而教師就是這個靈魂的寄托,只用把握住教師這一環(huán)節(jié),素質教育才能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否則,實施素質教育將成為一句空話。
其次,應通過多種渠道對現有教師進行系統(tǒng)培訓,借助于繼續(xù)教育、回歸教育、循環(huán)教育等形式,幫助教師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和內容,優(yōu)化自身的知識結構?,F在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存在知識老化、知識單一的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個領域不斷出現新的成果、新的理論,教師既要掌握注意本學科的知識更新,又要了解人文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只用這樣才能肩負起現代教育的重任。
三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是教師對學生必須重點培養(yǎng)的素質之一。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所謂“教師無小事,事事為楷模。”因此,教師本身就體現出既干練穩(wěn)重又樂觀向上、平易近人,同時應具備堅毅勇敢、勇于面對挫折和困難、適應能力強等優(yōu)良的性格特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可使素質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素質教育不止是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更注重于人的其他素質的培養(yǎng),尤其是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強調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教授曾經說過:“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道德品味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yè)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我國的學校教育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心理健康素質的綜合培養(yǎng)。21世紀是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它對人才的要求不囿于知識豐富、能力超群,還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更要求人才德、能、勤、才兼收并蓄。因此,實施和強化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大勢所趨。
二、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渠道。應試教育下的教學,是以知識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教學內容老化單一,以專業(yè)為中心,忽視人文教育,學生不能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素質教育下的教學應強調多樣化、現代化、規(guī)范化,改變過去單一的課程結構模式,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增加培養(yǎng)綜合素質所需的課程,不同學科之間要相互交叉滲透,課程的內容要注意及時更新,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取得相互關聯的動作體系,不僅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的方法。而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抹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我們應根據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學生特點、遵循教育學、心理學的規(guī)律,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和實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注意“教”與“學”的統(tǒng)一,教師應通過一系列“教”的活動,引導學生樂學、會學、善學。教育家葉圣陶一再強調:“‘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向學生提供‘黃金’,而是通過‘黃金’教他們‘點金術’”。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構建素質教育評價制度
考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對學生學什么、如何學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我國目前的評價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某些方面仍不盡人意:在評價內容上,以學生記憶知識的多少和準確率為最主要標志,而忽視了對學生消化吸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社會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以單一的考試方式來檢查學生的記憶力,忽視了多種可選擇的考核方法。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勞動者為目標,以系統(tǒng)、動態(tài)的評價制度綜合評價教學效果,以啟發(fā)性教學方式為主的教學模式,素質教育評價制度在評價內容上應包括:在考核學生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特長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在評價方式上,應將知識考試和創(chuàng)造力考核相結合,以體現知識素質是基礎、創(chuàng)新能力是目的教育思想。評價的方式應擺脫傳統(tǒng)考試以“筆試、閉卷”為特征的單一模式,實現考試方法的多樣化、應用化,從課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因地制宜,不僅有背、寫、聽、讀、講方面的測試,還應包括分析、演繹、綜合、創(chuàng)新、實際操作等方面能力的測試。
四、提高教師本身素質,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振興中華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知識和德行的傳授者。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是提高教師的素質。對于教師本身素質教育的提高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教師應當完成自身思想素質的提高與加強,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的轉化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而教師就是這個靈魂的寄托,只用把握住教師這一環(huán)節(jié),素質教育才能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否則,實施素質教育將成為一句空話。
其次,應通過多種渠道對現有教師進行系統(tǒng)培訓,借助于繼續(xù)教育、回歸教育、循環(huán)教育等形式,幫助教師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和內容,優(yōu)化自身的知識結構?,F在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存在知識老化、知識單一的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個領域不斷出現新的成果、新的理論,教師既要掌握注意本學科的知識更新,又要了解人文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只用這樣才能肩負起現代教育的重任。
三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是教師對學生必須重點培養(yǎng)的素質之一。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所謂“教師無小事,事事為楷模。”因此,教師本身就體現出既干練穩(wěn)重又樂觀向上、平易近人,同時應具備堅毅勇敢、勇于面對挫折和困難、適應能力強等優(yōu)良的性格特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可使素質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