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論文范文
有關教育論文范文
教育理論論文如何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教育理論論文的范文,歡迎閱讀借鑒,希望你喜歡。
淺析在模電教學環(huán)境下的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是每個教師都需要具備的一種教育教學思維模式, 需要教師在根據(jù)教學大綱幫助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提升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到每個學生是一個獨特的個體, 存在個體差異, 教師需要注意到這種個體之間不同的差異并對其進行正確的, 定向的引導。幫助同學更加完善的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 并加以指引。對不同學生在模電教學中的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可以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因材施教可以幫助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
對所學內容是否有較強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生是否能夠很好地掌握一門專業(yè)課的知識點的重要因素。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每個學生的興趣點所在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傾向于在實踐中對所學課程產生興趣, 有的學生傾向于在聽教師的授課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 有的學生傾向于在和同學們互相討論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可以對不同個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措施, 盡可能兼顧到每一位同學, 使學生以一種自己更喜歡的, 更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 在一種愉悅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公共基礎課向專業(yè)課的跨越。
(二) 因材施教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個人能力
每個學生都具備一定的一般能力和基于個體差異的特殊能力。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一般能力的基礎上根據(jù)其個體差異的不同對其具備的特殊能力也進行培養(yǎng)。改善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盲目性, 主觀性的問題。鼓勵各層次的學生間相互交流討論, 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 推動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提升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 幫助學生更好的學好模擬電子技術這門課。
(三) 因材施教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揚長避短
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使教師能夠更加清楚的掌握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和缺點, 所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并加以鼓勵和發(fā)揮, 對學生的缺點予以包容。在模電教學過程中, 因材施教可以幫助教師盡可能的去關懷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 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撥正學習的前進方向。學生能夠各抒己見, 發(fā)揮所長, 在一種更加和諧的分為中完成抹點課程的學習。
二、模電教學因材施教的要點
(一) 分層分組式教學[15]
因材施教式教學通過對每個學生特點的客觀分析, 進行針對性教學。按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同, 對學習能力的不同, 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不同, 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進行學習。盡可能的注意到每一個學生, 尤其是成績較為不理想的學生。分層分組式因材施教由兩部分構成:
1. 教學內容分層
模電課程處在由公共基礎課想專業(yè)課過渡的一個關鍵階段, 如何能讓學生更好的實現(xiàn)學習思維的過渡, 打好專業(yè)基礎, 是教師一直以來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所謂教學內容分層, 即在授課階段采用由簡單到復雜, 有熟悉到陌生的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
例如, 在講授基本放大電路的課程時, 可以設定為:第一層:三極管原件的結構及工作原理;第二層:基本放大電路的組成, 電路的連接, 電路產生放大作用的原理;第三層:基本放大電路的運算及應用。分好了層次, 從第一層開始, 逐漸進行講解。課堂練習要同時涉及三個層次的問題, 以便更清楚的看到不同能力的學生的強勢之處和薄弱之處在什么地方, 既讓學生獲得答對較低層次題目時的成就感, 增強自信心, 又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還需進一步努力學習。
2. 教學方式分組
教學方式分組式因材施教教學方式的一項重要措施。根據(jù)每個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 按照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 在課堂學習中可采用如下措施進行小組式推進學習:a.設計隨堂開放式問題, 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 并給予指引正確方向。b.授課過程中引入元器件實物, 小組之間傳閱討論, 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形象的理解。c.對實驗課程也要給予一點的重視, 學以致用, 可以引入一些簡單的工程實例, 激發(fā)學生的實踐熱情。
(二) 改革教學內容
時代的快速發(fā)展, 教學內容也應與時俱進, 除了傳統(tǒng)的板書, 多媒體演示之外, 還可以采取邊教學邊應用的方式, 可以將一些簡單的電路板, 譯碼器等帶入課堂, 對同一知識點嘗試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觀察留意學生對哪種教學方式能夠接受的更好, 通過多次嘗試可以確定更適合這個班級的教學方式。
考慮到模擬電子技術這門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且零散,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學了新的知識就忘記了舊的知識的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講授新知識點的同時也要與舊知識點結合起來, 還拿基本放大電路這一知識點來說, 在講授電路的計算與應用時, 應順帶回顧一下基本放大電路的組成及原理;在講授基本放大電路的組成及原理時也應順帶回顧三極管原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建立模塊化, 整體系統(tǒng)化的概念。
(三) 定期考核測試
課堂上的講授只是對知識點的接觸及熟悉, 能力的提高主要還是在課后的習題與實踐。有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僅僅通過課堂的講授是很難理解和應用的, 但這種學生一旦能夠理解和應用, 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也較其他人相比之下較為扎實。因此, 定期的考核測試在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將考核與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融合在一起, 采用多種考核方式, 包括試卷理論筆試, 實驗考核的動手能力等, 對學生綜合技能進行性考核, 力求更加公平準確的檢驗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讓每位學生通過考核對自己的階段學習真實情況有一定的認識, 明確自身有缺點, 認可自己努力學習的成果。
三、總結
模擬電子技術是具有較多的理論知識并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意識到個體的差異性并通過對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創(chuàng)新, 使學生能夠以一個自己最熟練的, 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學習知識, 通過與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擁有自己對知識的獨到的見解。揚長避短, 幫助學生更準確的認識自己, 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美平.論形象教學法[J].中國電力教育, 2010 (24) :68-69.
[2]胡端平, 李小剛, 楊向輝.問題驅動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數(shù)學研究, 2013, 16 (1) :80-82.
[3]應芳琴.任務驅動法在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教學中的探索與實施[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 2010, 3 (91) :93-95.
[4]蘇詠梅, 王振宇.電工電子專業(yè)課實施行動導向教學的實踐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 2010 (5) :135-137.
[5]王冬艷, 鄭驪, 李小平.項目驅動教學法進行數(shù)字電子技術實訓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12, 34 (6) :77-79.
[6]龐麗莉, 謝家燁, 許其清.電子技術教學中的因材施教[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 2015 (11) :57-58.
[7]張永昌.因材施教, 構建高效課堂--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為例[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 2017 (19) .
[8]鄧向峰.電子技術在實踐教學中的因材施教[J].華章, 2013 (11) .
[9]岳敏.電工電子專業(yè)教學中因材施教與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 2017 (9) .
[10]夏正江.論因材施教的實施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8 (4) :37-42.
[11]張如珍.因材施教的歷史演進及其現(xiàn)代化[J].教育研究, 1997 (9) :73-76.
[12]周光明, 彭紅軍.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構建和諧教學新模式--高校分層教學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 2007 (6) :69-71.
[13]馬永紅, 王秀平, 勵杭泉.從因材施教到因材施學[J].中國高教研究, 2004 (2) :80-81.
[14]郎佳紅, 李紹銘.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0, 27 (4) :110-111.
[15]張思源.分層教學在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 2012 (25) :105-106.
論因材施教原則的重新審視及再行反思
一、對因材施教的認識和理解之不足
自朱熹以來的一千多年時間里, 人們對因材施教更多地是一種習慣性的推崇和膜拜, 抑或是亦步亦趨的模仿和效法, 而對于因材施教本身的審視和反思, 則不夠全面和深入, 以至于人們對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為什么要因材施教以及如何因材施教, 還存在諸多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
長期以來, 人們對于因材施教審視和反思的不足集中體現(xiàn)在:一是歪曲因材施教的特定內涵, 把非因材施教和反因材施教混淆為因材施教, 并因此從根本上否定因材施教。如有學者認為, 因材施教存在諸多弊端, 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下, 每一名教師因材施教既無可能, 也必定無效[2]。二是把因材施教狹隘地理解為一種教學方法。如以因材施教法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 結果竟有103條之多。更有學者基于教學方法的視角認為, 在班級教學的情況下, 因材施教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3]。三是在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判斷上, 重視教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對于自己的評價, 更未充分認識到學生個性差異的生成性和發(fā)展性。如有論者強調, 教師要具有常規(guī)經驗和一般性知識, 更需要深層次地具體認識每個學生, 以便于更加靈活、有效地實施因材施教[4]。四是把因材施教僅僅當作具體的教育行為, 認為教學中如果過于考慮因材施教, 則可能延誤大批人才的順利發(fā)展[5]。五是在實踐過程中將因材施教與教育公平對立起來, 認為提倡因材施教必然損害教育公平, 倡導教育公平就無法實現(xiàn)因材施教。
有鑒于此, 對因材施教進行重新審視和反思, 完整理解和準確把握其內涵和外延, 不僅有助于回答當今教育為什么必須堅持因材施教, 而且有助于從思想上厘清因材施教與各種形式的非因材施教和反因材施教的區(qū)別。
在個性發(fā)展備受關注、素質教育方興未艾的今天, 對因材施教原則做重新審視與再行反思, 對于準確把握因材施教的精神實質, 從真正意義上實施因材施教, 充分發(fā)揮因材施教在學生成長與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 尤為重要, 也非常必要。
二、對因材施教教育科學性的審視
1. 因材施教是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
《中庸》開篇即開宗明義地提出: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意思是說, 人之本性乃由天命得來, 率循此性而行便是道, 修明此道, 教人如何率性盡性, 即謂之教。真正的教育, 必須依循人的天賦稟性, 把人的天賦稟性一一盡量發(fā)揮, 使之無不達于其極?!吨杏埂返倪@個思想與西方關于教育的認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教育一詞的英文為Education, 它來源于拉丁文Educare, 其本義為導出, 即對人的身心實施某種引導。
人的先天稟賦不盡相同, 教育既是導出而非注入, 對學生就不能強制和灌輸, 也不能齊步走、一刀切, 而必須順乎學生的天性。更具體地說, 就是要順應和依循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天賦稟性, 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實施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 因其材而篤之, 讓每一個學生的天賦潛能得到充分的生發(fā), 同時, 揚其長而避其短, 長其善而救其失。惟其如此, 才能使學生率性盡性, 向好向善, 進而直達于至善, 獲得最佳的發(fā)展。
2. 因材施教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內在需要
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受到遺傳、環(huán)境、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因素, 本質上屬于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外部原因。由于遺傳素質、環(huán)境條件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同, 即使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學生, 他們的身心發(fā)展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因此, 教師只有從不同學生的現(xiàn)有身心發(fā)展水平和個別差異出發(fā), 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育情境, 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 因人設教, 因需施教, 才能不斷激起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內部矛盾, 并且在這個基礎上, 通過恰當?shù)慕虒W方式, 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 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情感, 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 才能讓所有學生的身心實現(xiàn)最好的發(fā)展。
三、對因材施教內涵的反思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 它與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是彼此關聯(lián)、相互關照、相輔相成的。因此, 不能把因材施教與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割裂開來, 孤立片面地就因材施教論因材施教, 而必須把因材施教放到孔子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中去認識和理解。只有這樣, 才能在實踐中真正地堅持因材施教, 正確地貫徹因材施教, 也才能發(fā)揮因材施教最大的教育效能。
1. 因材施教是教育理念而非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既是指導整個教育活動的一種思想和理念, 也是貫穿著這種思想和理念的教育過程, 不能把因材施教狹隘地理解為一種特定的教育方法, 更不能將它僅僅當作一種知識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內在地包含著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結果, 是目的、內容、方法和結果有機統(tǒng)一的完整教育過程。在教育目的上, 因材施教意味著為每一個學生獨一無二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在教育內容上, 因材施教則當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其性之所近, 力之所能的學習內容, 盡力促成其天賦潛能的生長發(fā)育。在教育方法上, 因材施教也即是辯證施教, 循循善誘,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教育結果上, 因材施教表現(xiàn)為百花齊放, 不拘一格, 學生皆有所專, 各有所長。在因材施教的問題上, 既不能只顧過程不看結果, 也不應只講目的不擇手段。
2. 因材施教是持續(xù)的教育過程而非單獨的教育行為
因材施教的意義和價值全在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而學生身心的成長和發(fā)展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孔子那個時代, 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 一個教師對所有學生的所有方面負責到底, 孔子憑著一己之力即可做到因材施教。而今個別教學早已為班級授課制所取代, 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由許許多多、一批又一批的教師共同促進, 完整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實際上已不可能由某一個教師個體單獨完成, 而必須依靠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的教師集體去協(xié)同實現(xiàn)。因材施教不是某種孤立的教育行為, 而是持續(xù)的教育過程, 是一系列教育行為的組合, 是一項為了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教育接力。
3. 因材施教是一個生成性和發(fā)展性的概念
學生的天賦秉性不是顯露無遺、一成不變的, 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 在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之下逐漸顯現(xiàn)和發(fā)展變化的。最新科學研究表明, 大腦具有可塑性, 終其一生, 大腦都能夠根據(jù)環(huán)境需求進行自我調整[6]。因此, 教師對學生天賦差異的認識需要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不斷生成、改造和深化, 其中必然存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 因材施教是生成性而不是封閉性的概念, 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及其差異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 教育目標和方法手段也應該根據(jù)對學生個性的認識程度及時調整。如果因為對學生個性特質的碎片化了解就武斷地給學生貼上某種標簽, 然后貿然地、簡單化地因標簽而教之, 雖美其名曰因材施教, 卻只不過是因教師的刻板印象而施教, 與真正的因材施教實在是有著天壤之別。
4. 因材施教必須以有教無類為前提
孔子在對弟子因材施教的同時, 還明確主張有教無類[7], 體現(xiàn)出孔子樸素的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公平不但是現(xiàn)代社會的理想追求, 而且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價值。今天的人們普遍認同教育是一項基本人權, 并且有助于實現(xiàn)其他各項人權[8], 也因此極為重視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公平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也即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但過程公平并非意味著對所有學生都必須施行相同的無差別的教育。結果公平應該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fā)揮自身潛能的機會, 幫助學生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這既是因材施教概念的核心意涵之一, 也是因材施教所追求的理想目標。
由是觀之, 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之間是一種緊密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既不能拋棄有教無類去奢談因材施教, 也不能企望可以離開因材施教去實現(xiàn)有教無類。真正的因材施教, 必然是對于學生的不棄和成全,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無棄人也[8]。如果只關注和成全拔尖學生, 忽視甚至歧視后進學生, 因材少教, 有類無教, 失去教育應有的公平和正義, 則無論如何也和因材施教搭不上任何關系。
5. 因材施教必當尊重學生的興趣
人的天賦秉性蘊藏于人的內心, 不可能一目了然, 但也絕非不可捉摸。所謂有諸內, 必形諸外, 蘊蓄于中, 形諸于外。人的天賦秉性及其差異必然會以心理傾向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并使得這個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帶上獨特的風格和色彩。對于教育和學習而言, 最應該受到關注的心理傾向就是興趣。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指出:興趣是生長中的能力的信號和象征。我相信, 興趣顯示著最初出現(xiàn)的能力。因此, 經常而細心地觀察兒童的興趣, 對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9]可見, 興趣是天性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之一, 順乎學生的天性, 必順乎學生的興趣。
因材施教的基礎在于對學生材質的準確判斷。一旦對學生材質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 因材施教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礎, 其結果必然是貽誤學生的發(fā)展。然而, 受認識水平、思想境界以及環(huán)境條件等的限制, 任何一個教師都不敢斷言自己對學生材質的判斷一定準確無誤。有時候, 教師對學生材質的判斷與學生自我意識甚至還可能相抵牾。因此, 因材施教必須基于師生雙方對于學生個性潛質的一種共識。教師與學生在這個問題上要想完全一致絕非易事, 但要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則并非不可能。因為, 學生的個性和潛質總是會表現(xiàn)為某個方面的興趣, 教師真誠地理解和尊重學生的興趣, 用心地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就可以為教師的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因教而學尋找到一個共同的認識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 因材施教, 必須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興趣。
6. 因材施教必須保持足夠的寬容和耐心
孔子之所以能夠游刃有余地因材施教, 得益于他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生長時間的觀察和了解。但縱然偉大如孔子, 其對學生的了解也難免會流于表面, 比如孔子在對宰予的判斷上就曾出現(xiàn)過偏差??梢? 教師對于學生, 不僅要聽他們如何說, 還要看他們怎樣做, 不僅要觀察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言行舉止, 更要分析他們行為表現(xiàn)背后潛藏的心理和思想根源, 同時, 還需要把他們和其他學生進行對照比較。
觀察了解學生,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寬容和耐心。教師雖然聞道在先, 術業(yè)有專攻, 但每一個教師的知識、能力、視野、境界都必定存在某種局限, 對于學生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與眾不同之處, 要善于發(fā)掘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不能輕率判斷妄下結論, 更不能迫不及待地因材施教, 加以教育改造。最好也是最明智的辦法, 就是先保持足夠的耐心, 等待它慢慢生長, 讓時間來作出回答。
參考文獻
[1]王道俊, 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盧曉東.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學術月刊, 2014 (10) .
[3]楊國華.論因材施教與教學相長[J].中國大學教學, 2015 (09) .
[4]張廣君, 張瓊.當代因材施教:生成論教學哲學的審視[J].課程教材教法, 2015 (04) .
[5]馮茁.因材施教原則之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 1996 (05) .
[6]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15.
[7]錢穆.論語新解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5.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3.
[9]何光滬, 任不寐.大學精神檔案近代卷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教育理論論文相關文章:
2.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3.教育學心理學論文
4.教育哲學類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