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學的論文
近年來,世界各國在教育、軍事、經濟、政治、文學等多個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極大地促進了這些領域的進步和快速發(fā)展。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文學的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于文學的論文篇1
淺析基于CBI主題模式的英美文學教學
英美文學課程,一般由英美兩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等分支課程組成,一直是高校英語專業(yè)的核心主干課程。該課程主要聚焦于各個時期重要的文學思潮、流派及其發(fā)生的社會、文化、哲學背景及各個時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歷來是人們進行語言研究的最佳素材,同理,英美文學是英語語言的精華所在,是英語學習的絕佳素材。然而,國內英美文學教學仍以老師按照教學大綱介紹文學史,講授、分析文學作品的傳統(tǒng)模式進行。這種方式的弊端主要在于將文學與語言、文化割裂開來,不僅忽視和浪費英美文學的豐富內涵,學生所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無法形成宏觀、系統(tǒng)的認識,缺乏深度;還浪費通過學習文學作品提高語言水平的絕好機會。因此,本文試圖將CBI主題教學模式引入英美文學教學課堂,旨在將文學與語言、文化打通,擴大此門課程的外延,加深此門課程的深度,著眼于優(yōu)化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CBI主題模式的教學理念
CBI(content - based instruction,簡稱CBI),又稱“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圍繞教學大綱組織教學,主要強調圍繞學生即將學習的內容或信息組織教學(Richards & Rogers,2001:204)。這種教學模式最早起源于外語教學領域,倡導者提倡將語言教學融入某一主題或者某一學科學習過程中,將知識和語言學習融為一體。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取語言能力,學生能夠在學習內容的時候更好地運用語言,以此提高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由于用此種形式組織的課堂教學對內容給予充分關注,容易激發(fā)學生通過目的語言思考、學習新知識,作為主導者的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技能更好地融合起來。該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多種語言技能,而且可幫助學生掌握未來所需的各項技能和知識(??≤S,2009:41)。
語言學家布林頓在上世紀80年代將CBI進一步細分為了三種教學模式:主題模式(Theme-based instruction)、保護模式(Sheltered instruction)和輔助模式(Adjunct instruction)。主題模式主要指由教師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一個或多個主題,并據(jù)此開展教學及各種課堂活動。“把語言作為內容學習的媒介,內容作為語言學習的資源”(王幸,2012:126)。主題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課堂活動設置和安排更加靈活、生動、多樣,更好地滿足不同語言水平學生的各種需求,能夠吸引他們積極投入其中。
具體說來,CBI主題模式在實施時可以使用“6T法”:首先,立足于文學史,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確定主題(themes);其次,根據(jù)確定好的主題,確定教學內容(texts),此過程中除了現(xiàn)有課本,還包括依附于主題的相關補充材料;通過將一個主題細分為若干個話題(topics),從不同側面對主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避免教學流于空泛;此外,教學組織者還應該試圖找出不同主題之間的線索(threads)及同一主題下若干話題之間的過渡(transition),線索可以將主題與主題有機連貫起來,使課程教學變?yōu)橐粋€有機整體;而過渡則可以幫助教師實現(xiàn)同一主題下不同話題之間的自然轉換。設置任務(task)是整個6T法則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與語言學習直接相關,主要指設計語言教學中開展的活動,通過此可以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有效評估和檢驗。由于這種方法涉及的六個元素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皆為T,故稱6T法。
2.基于CBI主題模式的英美文學教學基本流程
為了更好地說明如何將CBI主題模式應用于實際教學中,筆者基于CBI主題模式的教學理念和英美文學課程自身特點,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案。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每學期計劃學時為48,每周學時為3?,F(xiàn)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第一冊Part3莎士比亞第18號十四行詩(Sonnet 18)為例,引入CBI主題模式,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2.1確定主題。主題是貫穿整個課程的核心思想,基于CBI主題模式的教學活動主要圍繞多個主題展開。教師確定主題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傳統(tǒng)英美文學課程多以文學史為綱,將文學發(fā)展進程劃分為幾個主要階段或流派,依次展開教學。然而,在我國現(xiàn)行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設計中,英美文學課程的課時一般為一周2節(jié)至3節(jié),課時十分有限,受此影響,教師在課堂上涉及的內容只能是英美文學的極小一部分,或偏于文學史簡介,或專注于有限的幾部作品的分析,較為零散,學生難以窺見英美文學的全貌,學習熱情不高。
以主題為綱展開教學則可避免這樣的尷尬,將主題視為貫穿課程的核心思想,根據(jù)教材自身特點,考慮學生實際需要和興趣愛好。筆者在《英國文學史及選讀》教學中以愛情、生命、家庭、宗教、歷史、文化及政治這些普世主題作為教學主題,打破時間和流派的限制,使學生有機會領略同一主題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作家的筆下,在不同體裁文學作品中的異同;與此同時,對于篇幅較長、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可歸入不同主題中進行討論,不僅避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獨木不見林的現(xiàn)象,使學生更好地從總體上把握英國文學,而且能豐富和加深學生對單個文本的理解。
第18號十四行詩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主要贊頌了主人公的美貌,感嘆韶華易逝,唯有文學才能使美永存。因此,筆者確定本單元的主題為生命(life)。
2.2課堂教學內容。在CBI模式下,英美文學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還包括依附于主題的閱讀和視聽說材料。在網絡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教師完全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根據(jù)不同主題,選擇豐富的網絡資源作為教學內容的延伸和補充,將大大增強英美文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在這一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準備材料:關于十四行詩的相關知識;相關閱讀補充材料:關于生命主題的其他文學作品或選段;第18號十四行詩的三個不同中文譯本;相關音頻和視頻材料。學生準備材料:關于生命主題的文學作品或選段。
2.3課堂講解。在確定了整個課程將討論的主題及相關文本材料之后,還必須對主題進行深化,并將不同主題串聯(lián)起來,以期將整個課程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需要涉及6T法則中的“話題”、“線索”和“過渡”:教師作為教學組織者,根據(jù)選定課文材料的自身特點,將每一主題細分為若干話題,并在其中尋找相關線索,以實現(xiàn)同一主題下不同話題之間及不同主題之間的自然過渡。具體到本單元教學中,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第一,導入部分。主要可以分兩個部分實施:①由主講教師介紹十四行詩的起源、主要特征、常見主題及主要代表人物。十四行詩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本質上是一種抒情詩,常以抒發(fā)愛情、感慨人生為主題,重要代表為彼得拉克與莎士比亞。由此,可以將背景知識介紹中提及的“人生”和“莎士比亞”作為線索,巧妙過渡到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與此同時,學生的文學常識得以豐富,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討論的文學作品。②播放根據(jù)該詩改編而成的歌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二,從語言層面研讀該詩。要求學生吟誦這首詩,找出該詩的押韻模式,為學生講解該詩的相關語言點,如thou, thee和thy的用法與含義,要求學生找出該詩采用的語言修辭手法,為學生理解這首詩歌掃清語言障礙。
第三,根據(jù)第18號十四行詩自身的特點,將“生命”這一主題具體分解為“莎士比亞如何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韶華易逝、人生無常”、“作者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中外文學作品關于相似主題的討論及異同”等數(shù)個話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播放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配樂視頻,組織學生對其中的生命觀進行討論,和莎士比亞的作品進行比較。使學生不局限于英語文學本身,將討論范圍擴大至整個中外文學,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溫習《哈姆雷特》中關于生存和死亡的著名獨白,討論莎士比亞如何從不同側面對生命這一主題進行探索,加深學生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第四,由這首詩的討論延伸至對莎士比亞文學創(chuàng)作的介紹,以此為線索,過渡到《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主題。
2.4課外任務。任務是整個6T法則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與語言學習直接相關,主要指在語言教學中開展的活動。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及實際需要設計一些由個人獨立完成或者小組協(xié)同完成的任務,任務內容可以涉及上文提到的不同話題、主題的討論,也可是文化、哲學、歷史或詞匯、語篇等與語言技能本身相關的內容。以此實現(xiàn)對教學效果的考核與評估,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提高其積極性,并且鍛煉其綜合能力。
除了上文提到的授課過程中的討論,教師還可以在課后為學生設置相關任務,以達到鞏固和拓展的效果。如本單元教學中布置學生在課后翻譯這首詩歌,然后欣賞由教師提供的不同版本的名家翻譯,并要求學生對此進行比較和評析,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和分析、思辨能力。
3.結語
通過將CBI模式運用在英語專業(yè)核心主干課程英美文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在如下幾方面取得明顯效果:①利用文學本身蘊涵的豐富內涵,在保持語言技能訓練強度的基礎上融入專業(yè)學科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討論的主題和話題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有本學科的知識又有跨學科的知識。②將文學作為語言學習素材,通過劃分不同主題和不同話題,將語言知識系統(tǒng)化,內容和語言學習相結合,加強語言輸入和輸出的聯(lián)系,有利于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深化。③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圍繞研討的文本,通過設置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個人及小組任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學會獨立搜集資料,以及分工合作進行文學作品的分析討論,提高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總而言之,將CBI模式運用到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有利于在現(xiàn)有課程體系下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為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課程改革提供一種可借鑒的新模式。
>>>下頁帶來更多的關于文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