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教育的論文(2)
淺談歷史教育的論文
淺談歷史教育的論文篇二
《歷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
摘要:歷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中學歷史教學應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中學歷史教學應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師生互動、共同學習的教學方式,歷史教學內容應貼近社會現(xiàn)實、貼近學生生活,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關鍵詞:歷史即生活 歷史教學應關注社會現(xiàn)實
歷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活力無限。但是,在現(xiàn)實的歷史教學中,我們卻常??吹竭@樣的現(xiàn)象:教師在講臺上激情飛揚,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照抄板書,死記硬背;甚者,干脆在課堂上伏書而睡……這樣的歷史教學已經失去活力,師生之間貌合神離,課堂缺少了生命。而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即生活。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學歷史教學應當活化起來,應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
那么,中學歷史教學的生命之源在哪里?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塑造人的靈魂。所以課堂教學內容必須真實可信,課堂情景應該是學生身邊的情景,生活中的情景,熟悉的情況,因為只有真實的才可信,只有可信的才能接受。
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中學歷史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要關注社會現(xiàn)實,使歷史教學貼近社會現(xiàn)實、貼近學生生活。
所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關注社會現(xiàn)實,是指教師從當今社會和學生的生活中,捕捉與歷史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現(xiàn)象、情境或者問題,進行教學設計,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的世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并從歷史中吸取智慧,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策略一、以社會熱點、焦點為媒介進行歷史教學,引導學生關注歷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中學生作為社會大家庭的成員,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欲,他們希望了解每天都發(fā)生在身邊的社會新聞以及大家極為關注的熱點、焦點這些現(xiàn)實問題,而且渴望傾吐和交流。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現(xiàn)實問題與歷史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將它們引進課堂。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把他們對現(xiàn)實問題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熱烈的交流,使學生在課堂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同時,又可以以現(xiàn)實問題為媒介,引起學生對一些歷史現(xiàn)象和問題的關注與探索。
例1:在學習八年級歷史《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我聯(lián)系時事:前年是大陸與臺灣交往成效最明顯的一年。[2005年4月中國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一行來到大陸訪問,去南京拜謁中山陵;并與中共會談,簽定了兩岸互惠互利的有關協(xié)議。]2006年4月14日連戰(zhàn)一行來北京參加海峽兩岸“經貿合作論壇”,于4月15日到北京香山碧云寺拜謁孫中山衣冠冢。祭奠活動中連戰(zhàn)一行表達了他們追隨孫中山先生的和平統(tǒng)一發(fā)展中國的遺志,體現(xiàn)了海峽兩岸人民關系越來越密切。但是“臺獨”勢力,卻鼓吹“一中一臺”、“臺灣獨立”等分裂祖國的言論,這是違背兩岸人民的心愿的,違背歷史的潮流的。我們堅信祖國統(tǒng)一的大業(yè)一定會實現(xiàn)。因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祖國的寶島。
師提出問題:請大家回憶一下,臺灣古代稱什么?在歷史上發(fā)生了哪幾次大陸與臺灣密切往來的史實?(學生聯(lián)系所學知識,很輕松地解決了問題)
師再提問:在近代歷史上,臺灣曾經有兩次與大陸分離的歷史,是哪兩次? (學生回憶所學知識,在教師指導下也比較容易解決問題。)
第一次1895年《馬關條約》割占至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才回歸。第二次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國民黨政權殘余勢力退據(jù)臺灣,造成大陸與臺灣分離至今。
師繼續(xù)提問:那么,臺灣問題應怎樣解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怎樣完成?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有的學生會搶答武力征服;大多數(shù)說和平統(tǒng)一好,因為戰(zhàn)爭太殘酷。)
師再次提問:和平還是武力?從現(xiàn)實看什么方式才是最好的?由此導入本課“一國兩制”和祖國統(tǒng)一教學內容。
例2:2005年9月28日世界各地舉行了全球聯(lián)合“祭孔”活動,中國山東曲阜開展了“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屆時,八年級歷史教學正進行《新文化運動》一課的學習。我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山東曲阜祭孔典禮視頻片斷,并設計問題:全球為什么要開展祭孔活動?孔子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重大貢獻?全球聯(lián)合祭孔活動說明孔子在人民心中有著什么樣的地位?(學生會根據(jù)已學的歷史知識,積極思考,很輕松地解答出來。)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和為貴”“取信于民”、“天下為公”等仁政思想,他的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學而時習之……”等教育思想都流傳千古。中國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每個人都感到自豪。我們更應當努力學習,傳承這些歷史精華。孔子在我國人民心目有著極高的地位和權威。于是我聯(lián)系本課背景知識:正由于如此,在我國歷史上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他們就是借用孔子在我國人民心目極高的地位和權威來推行變法思想,才使維新變法運動廣泛開展起來。當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奪取后,他也舉起“尊孔”,那么,他“尊孔”的目的何在?實質又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新文化運動》的學習。
上述第一案例是把與教學內容直接聯(lián)系的社會熱點引入,讓教學內容和過程不再是空對空,而是解答了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fā)揮了實際功效;由于它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的學習也由被動變?yōu)橹鲃?另外,還拓寬了知識面,使教學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教材本身。
上述第二案例教學是將貌似與教學內容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有重要相通點的社會焦點引入。通過對全球聯(lián)合祭孔活動認真分析,發(fā)現(xiàn)了它與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袁世凱“尊孔復古”逆流相通點——孔子在我國人民心目有著極高的地位和權威。從而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的同時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和探究的欲望;強化了學生對相應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深化了愛國情感。
因此,當把大量學生熟悉的社會熱點、焦點恰當?shù)匾M歷史課堂后,歷史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沉寂、遠古的歷史富予時代感,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真正讓歷史與現(xiàn)實相通,從而使歷史教學變得鮮活起來。
策略二、以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為背景進行情境性模仿教學,引導學生理解歷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的社會生活和校園生活為背景創(chuàng)設的真實的歷史教學情境,能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也會大大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其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體。創(chuàng)設以學生生活為背景的情境,進行模仿性教學,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獲得一些真實體驗;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能理解或部分理解比較陌生、艱深的學習內容,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蛘呤钱a生一些疑惑,使歷史學習變得輕松、容易、有趣。
例1:在學習八年級《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是義務教育階段中國現(xiàn)代史教學中的一個核心內容??陀^地講,一次會議的歷史意義是不能通過會議本身說清楚的,只能是通過時間和實踐來證明。筆者分析了課文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改革開放決策,聯(lián)系這一決策的實踐使中國富起來,課堂教學這樣安排的:
在課前一周,我根據(jù)所教學生都是來自山區(qū)農村家庭,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要求學生對自己家庭在20世紀70——80年代和80——90年代兩個階段的衣、食、住、行的情況進行訪問父母或長輩,另一組要求對本鄉(xiāng)鎮(zhèn)的交通、衛(wèi)生、教育設施和條件進行調查,兩組人員要分工合作,人人參與,注意安全,并把調查、訪問的材料進行整理制作成書面報告材
料,以便課堂交流。(學生對此活動非常積極,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在本課教學開始時,學生把他們的辛勤勞動果實在課堂上積極交流,他們深刻認識到20世紀80年代前后農村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提出問題:那是什么原因促使這一巨變的?由此導入本課十一屆三中全會史實的學習。
此案例是通過學生調查訪問和比較方法的運用,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將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社會的巨大變化真實地展現(xiàn)出來。課堂上,學生交流自己的調查結果,得出了歷史性的結論: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從而真正理解這一歷史結論。
例2:在學習《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新課前設計一活動:新的一學期,我班學習委員因轉學而要重新選舉,請大家說說怎樣選好?于是大家非常激烈地討論著:“選成績最好的×××”“選最愛幫助人的×××”……兩分鐘左右,他們最后達成一致,投票選舉。(學生很快選出結果)
這時,聯(lián)系本課重點知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大家的選班委活動結合起來:在一個班級里,每一位同學是班級的主人,每一位同學都能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在一個國家,全體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設計問題:那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是實行什么制度?(學生通過預習會搶答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那這種制度怎樣保證人民實現(xiàn)當家作主的權利?由此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
在課程中,學習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教學內容時設計一個案例分析:在一家超市商場,突然發(fā)現(xiàn)丟失了一塊瑞士金表,保安人員懷疑是剛要離開的兩名消費者,于是對他們進行搜查身體和背包,結果沒有。兩名消費者不滿,將商場告上法庭。如果你是法官,你怎樣處理?你認為這樣搜查對不對?(教室里小法官們非常熱烈,出現(xiàn)兩種聲音:“對的,可以搜!”、“不對,不能搜!”)
師:現(xiàn)在有的同學說“可以搜”,有的同學說“不能搜”,請你們分別陳述一下“搜”或“不搜”的理由吧!
生1:可以搜!能及時把表找回來,搜查了才能明白是非對錯,才知道誰這樣不道德。
生2:不能搜!我們誰都沒有搜身的權利,隨便搜身是侵犯公民人身權益,是違法行為。
師:你剛才說到侵權,請問這樣搜查侵犯什么法律?
生: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
師:說得好。那你們還知道我國公民受哪些法律的保護?(學生相繼列舉了《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師法》《交通法》《環(huán)境保護法》等等)
師:說得很準確,大家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比老師上中學時強多了。(借機表揚大家:老師對同學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非常滿意,同時也看出了大家的維權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由此導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法制建設在不斷地加強、完善”的課堂教學。
在這個情境性教學活動中通過案例分析,進一步檢查學生的法律常識。同時,通過角色轉換:我來當法官活動使學生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學生積極主動解答問題,創(chuàng)新的思維被打開。將原本一個十分理論化的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結果客觀、真實而有效。
策略三、歷史教學要充分利用好交*學科知識,遷移歷史知識,提高學習歷史興趣。
常人說: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歷史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學科知識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歷史教學中,恰當運用好其他相關學科知識,可以活躍課堂,對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的理解非常有效,同時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例1:在學習《辛亥革命》有關歷史“黃花崗起義”中聯(lián)系學生所學語文課文《與妻書》中“敢死隊”成員林覺民來理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在分析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為什么不能領導中國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原因時,結合政治知識來理解:中國資產階級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時又有對封建的妥協(xié)的兩面性,以及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會國情決定的。
例2:學習我國新中國成立后“一五計劃”取得的重大成就: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聯(lián)系語文知識解決問題:毛澤東1956年寫的一首詞《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糊。神女應無恙,當今世界殊。
師設計問題:材料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橋指什么橋?(武漢長江大橋)
材料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糊”的設想在今天已經變成現(xiàn)實。什么水利樞紐工程全部建成并發(fā)揮巨大效益?(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例3:學習《對外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通過相關地圖理解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建立經濟特區(qū)→開放沿海城市→沿海經濟開發(fā)區(qū)→內地的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例4:學習世界歷史《新航路的開辟》中通過相關地圖了解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等過程并加以區(qū)別他們不同的航行路線。
例5:學習《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課堂上,利用音樂《走進新時代》中的歌詞:“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chuàng)未來。”設計課堂訓練問題:
(1) 我們是在哪一位領導人的帶領下什么時候當家作主站起來?(毛澤東1949年10月1日)
(2) 改革開放富起來又是在哪一位領導人的帶領下?(鄧小平)
(3) 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指的是第幾代領導人?
(4) 高舉旗幟開創(chuàng)未來中高舉什么旗幟?(鄧小平理論)
上述教學案例都是運用了學生已有的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的其他學科知識來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既使課堂生動有趣,同時讓學生把其他學科的興趣和知識遷移到歷史學習中或者把歷史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策略四、創(chuàng)設挑戰(zhàn)具有挑戰(zhàn)性和現(xiàn)實性的問題情境進行歷史教學,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歷史、探究歷史。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成為探索者、研究者。”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成功的探索者,都渴望成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設置一些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渴望成功的內驅力的作用下,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歷史上有很多很神秘很具有挑戰(zhàn)性的謎團,許多學生都感興趣,但就大多數(shù)學生的知識積累來說,解決起來還較困難。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置一些他們喜歡的,感興趣的,要用歷史知識來解決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進行歷史教學。
例1:“貞觀之治”是歷史教學的經典性內容,它不僅涉及“貞觀之治”的內容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貞觀之治”讓大家了解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問題情境,要求當場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活動任務。
首先請學生觀看電視劇《唐明皇》的片段,請學生談一談對這部電視劇的看法。
師:大家說得很好,有思想、有見解。然后出示問題:今天我想請同學們實踐一次,做一回導演,較為真實地設計創(chuàng)作一個歷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時間有限,只要求創(chuàng)設一個與“貞觀之治”內容相關的歷史場景即可,可以采用你喜歡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如戲劇、舞蹈、繪畫、漫畫、小品。要求只談構思、設想。學生情緒很高,躍躍欲試。
然后,指導學生分組后,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主動閱讀教材,了解李世民的基本情況,然后商議創(chuàng)作形式,分工合作。大約10分鐘后,各小組的活動任務基本完成,于是進行課堂展示:
生1:我們小組準備了小品《唐太宗與魏征》,表現(xiàn)的是玄武門事變后,唐太宗得知魏征是李建成的重要謀士,召見魏征,然后任命魏征為諫議大夫的場景,從一個側面反映李世民善
于用人的品質。
生2:我們小組采用的是漫畫的形式,繪制的是朝中大臣建議修建暖閣,唐太宗斷然拒絕的場景。反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勤儉節(jié)約的一面。
生3:我們小組準備的是小品,表演的內容是:由于魏征在朝堂上多次給唐太宗提意見,一日唐太宗下朝后嚷著要殺魏征的片段,突出唐太宗重視納諫、比較民主的風范。
生4:我們繪制的是唐太宗扶犁耕種的情景,反映唐太宗重視農業(yè)生產。
……
例2:二戰(zhàn)后形成了美蘇兩極對峙的局面下歐洲走向聯(lián)合《挑戰(zhàn)“兩極”》是九年級世界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我通過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貫穿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前設計:今天讓我們穿越時空,大家變換身份,當回國家領導,過一把隱。
問題:如果你是二戰(zhàn)后英、法等西歐國家的首腦人物,在美蘇兩極對峙爭霸的局面下,對美國的“歐洲復興計劃”的經濟“援助”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事“同盟”打算怎么辦?(學生馬上開展討論,非常熱烈,發(fā)言很積極。)
學生們結合所學“冷戰(zhàn)”的有關知識談出自己的看法:“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要立足,只有加快發(fā)展;要發(fā)展,就只有聯(lián)合成一個整體,才能發(fā)展經濟,維護自己的安全,才能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重大作用。由此導入本課教學內容“歐洲共同體”和“歐盟”的成立。課程中,在學習“歐盟”的成立后,又設計同樣問題:如果現(xiàn)在你成為歐盟主席,在促進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的進程中會注意做好哪些事情?(學生討論更加熱烈,踴躍發(fā)言。)
以上兩個案例中成功的共同點是設計的問題本身讓學生很感興趣,但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無法很好完成任務,需要借助新的歷史知識來完成,于是產生了學習動機,問題的最后解決還依靠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創(chuàng)設挑戰(zhàn)學生思維能力的現(xiàn)實性問題情境,實現(xiàn)了快樂學習的目標,使學習成為學生的內需,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他們的思維,享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歷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和終生幸福夯實基礎,是每一位教師不懈的追求。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不能拘泥于教材,應當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學歷史教學應關注社會現(xiàn)實、貼近學生生活,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教師應從當今社會和學生的生活中,捕捉與歷史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現(xiàn)象、情境或者問題,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課堂教學豐富而生動起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了解歷史、發(fā)現(xiàn)歷史、探究歷史,從歷史中吸取養(yǎng)分,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淺談歷史教育的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歷史教育論文
3.歷史教學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