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論文(2)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篇二
《思想政治教育溝通述評》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zhì)有待進一步探討。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理論及實踐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迅速。本文致力于對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理論的各個子系統(tǒng)加以梳理,論述過去幾年此領域的理論發(fā)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現(xiàn)狀;路徑;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1-0242-03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標志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diào)整時期,我國正處在改革發(fā)展的關鍵階段,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不容忽視,且勢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其說是一種灌輸、傳播過程,不如說是一種溝通過程。
(一)溝通
溝通,是一個經(jīng)常使用的詞匯,本指開溝以使兩水相通。例如《左傳·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注:“於邗江筑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后用指疏通彼此的意見。例如胡采在《在和平的日子里》寫到:“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靈之間,總是比較容易溝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對溝通的學術定義不下150種。溝通,在英語中的對應詞是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一詞除了可以翻譯為“溝通”外,還可以翻譯為“交流”、“傳播”等之意。所以,通常意義上的溝通和英語中的communication的含義并不完全對等。
一般說來,溝通就是發(fā)送者利用一定的渠道(媒介)將信息發(fā)送給接收者,并尋求反饋以達到相互理解的過程。社會溝通學認為:“社會溝通是指社會活動中人們通過社會信息傳遞進行社會意識交流的行為和過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物質(zhì)交往和精神交往這兩個概念,物質(zhì)交往就是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物質(zhì)關系,精神交往便是精神生活和精神關系。溝通所涉及的是人們的精神交往。溝通,一般包括以下三要素:一個明確的目標;達成共同的協(xié)議;溝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概念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研究,好多學者做過研究。肖述劍(2006)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以語言、符號為媒介所進行的思想信息和情感的雙向交流與互動。谷佳媚(2009)寫到: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育目的,選擇特定的教育內(nèi)容,與教育對象進行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的雙向交流和情感互動過程。鄧勁松,王娟(2010)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情境中.溝通主體之間以教育內(nèi)容為中介,以語育、符號等為媒介所進行的雙向交流與思想互動。
綜上所述,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定義已有科學界定,雖言語或措辭稍有不同,但內(nèi)容比較一致。
(三)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理論支撐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不是指具體的某個人,而是指抽象的人。根據(jù)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論述,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人的腦力與體力充分而協(xié)調(diào)地發(fā)展。從人的個體角度看,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的素質(zhì)的全面提升和個性自由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人的素質(zhì)的提高,表現(xiàn)為作為整體和個體的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的全面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和完善。所以,該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目標提供了理論支撐。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主體性理論。在馬克思看來:人始終是主體。人是自然的主體,是認識的主體,是實踐的主體,并一再強調(diào)人作為主體應該發(fā)揮主體性。人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人的主體性便是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現(xiàn)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溝通,著眼于溝通二字,則說明教育對象也應具有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所以,該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基礎。
3.馬克思的交往理論。馬克思的交往思想初步形成于《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系統(tǒng)的表述則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的交往思想主要內(nèi)容為:交往和生產(chǎn)是實踐活動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實踐既是一種主客體間的對象化活動,又是主體間的交往活動。交往可分為物質(zhì)交往和精神交往。馬克思的交往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定位提供理論支撐。顯然,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交往行為,隸屬于精神交往,雙方需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愿意把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展示給對方,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并通過平等交流,認真溝通,達成共識,最終促進彼此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
4.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理論。毛澤東明確指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這是一個總目標{10},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他主張用民主的方法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強調(diào)要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他還指出:共產(chǎn)黨人在勞動人民中間進行工作的時候必須采取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決不允許命令主義態(tài)度和強制手段。此外,他還提出了一系列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方法。例如在思想認識方面,要采取“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jīng)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所以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也需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因此,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論支撐。在思想政治教育溝通過程中,教育者要學會聆聽,實事求是,創(chuàng)造和諧的氛圍,在廣開言路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在眾多的思想中擇善而從,使教育對象抵制各種錯誤思潮,樹立正確認識。
5.其他學科的理論借鑒。石晶(2010)指出:施拉姆的溝通理論,戈登和吉諾特和諧溝通理論,哈貝馬斯的教育交往理論,周哈利窗理論,都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鑒。張萌(2010)則認為:首先,“禮”是規(guī)范交往溝通的準繩。儒家將交往溝通中所涉及的關系概括為五倫七教(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五倫和父子、兄弟、夫婦、長幼、君臣、朋友、賓客七教)。其次,古人交往溝通的心理起點是“信任”與“和諧”。在儒家文化中,提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把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基本的人倫,規(guī)范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上,儒家文化特別講求和諧處理人際關系,大宗師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愛人”的主張,“和為貴”的思想,構建了中國古代人際理論大廈的基石。
實際上,心理學的好多交往理論也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提供借鑒。
(四)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原則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原則,好多學者做過研究。鄧勁松,王娟(2010)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具有四大原則:導向原則、民主原則、適應原則和彈性原則。閔緒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應堅持以下原則:平等原則、尊重差異原則、適時引導原則、積極傾聽原則。哈貝馬斯認為:理想的溝通情境具有以下三個特征:每一個說話者和行動主體均可參加討論;各人均可質(zhì)疑任何提議,可在討論中引入任何提議,并可表達其態(tài)度愿望和需要;沒有講話者會受到外來或內(nèi)在的禁制而不能行使上述的權利。
(五)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現(xiàn)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現(xiàn)狀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現(xiàn)實情況。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方面,也要看到消極方面。因此我們在看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取得新進展的同時,還要總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為我們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活動提供依據(jù)。李雯清(2006)通過問卷調(diào)查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現(xiàn)狀進行了實證,揭示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中問題的表現(xiàn):重主體輕客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隔離;重理性輕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中情感缺失;重灌輸輕溝通,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呈靜態(tài)、單向化趨勢;溝通方式單一、溝通渠道相對閉塞。吳耀華(2006)認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過程比較復雜,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溝通的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地位和角色的差異,背景與經(jīng)歷的迥異,理解與接受的偏差,渠道與技能的不當。楊春英(2007)指出: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由于無法克服溝通障礙而導致溝通失效的例子并不少見,其溝通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由于教育者的原因形成溝通障礙,于教育對象的原因形成溝通障礙,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溝通障礙。
(六)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路徑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路經(jīng)研究,不同的學者從頭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述。王娟(2011)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思想政治教育溝通要素的優(yōu)化(主體、內(nèi)容、媒介和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溝通過程的優(yōu)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環(huán)境的優(yōu)化。雍楚婷和張景書(2012)認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渠道包括四個部分: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優(yōu)化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平臺,切實抓好兩個群體,即學生干部和黨員,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環(huán)境。侯瑋(2011)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是聯(lián)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橋梁,通過它可以消除彼此間的隔閡,實現(xiàn)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最終達到溝通思想、化解矛盾、形成共識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方法包括以下四個:以尊重差異為出發(fā)點,采用積極傾聽法,以誠實守信為出發(fā)點,采用情感溝通,以積極創(chuàng)新為出發(fā)點,采用網(wǎng)絡傳媒溝通法。李林英等(2011)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重視數(shù)字化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深刻影響,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豐富資源,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以人為本,強化情感交流在網(wǎng)絡教學中的作用;手機短信,拓展手機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寓教于樂,創(chuàng)新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任亞洲(2010)等認為:實現(xiàn)師生有效溝通,教師的溝通觀念是關鍵。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在與學生溝通中遵循以下基本理念:真誠地對待學生;放下架子、善于傾聽;學一些溝通的技巧。丁萍(2009)指出:有效溝通應主意的以下六個問題:溝通信息要及時準確;溝通行動要快速敏捷;溝通態(tài)度要真心實意;溝通重點要集力用心;溝通信息要迅速反饋;溝通工作要持之以恒,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需要常抓不懈,切忌急功近利。
(七)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意義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必要性,重要性或者意義,不少學者有過論述。王娟(2011)指出:信息化呼喚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全球化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亟須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建設和諧社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吳耀華(2006)認為:溝通是管理的必經(jīng)之路,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必須在掌握大學生的特點的基礎上,避開溝通環(huán)節(jié)中的障礙,在有效溝通的原則下,利用靈活多樣的溝通渠道,積極熱情地與學生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出成效,從而達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石立美(2008)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功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作為一項具體的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具有及時全面地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以及教育反饋信息的功能,及時消除思想隔閡、調(diào)解利益矛盾的功能,提高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的功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功能等。徐麗(2007)認為:溝通也是教育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一定程度上講,教育就是教育雙方智慧、思想和情感的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效的溝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關鍵,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通過有效的溝通來實現(xiàn)。
總之,通過溝通,教育者能準確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況、價值取向及心理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減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雙方的有效溝通能增進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產(chǎn)生深厚的感情和思想共鳴,增強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認同和信任。另外,在溝通的過程中,通過交流思想、交換意見,還可以適時適當?shù)匾龑Ы逃龑ο髽淞⒄_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激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馬凱,王歧山,等.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鐘堅.社會溝通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肖述劍.淺談思想政治教育溝通[J].安徽文學,2006.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相關文章: